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2023-05-08

SHEN ZHEN

目录



疫情应对研究

5 / 我国新冠疫情国内防控治理的成效与经验

——基于全国范围网络调研数据的分析

赵红军 石佳鑫 左百官 杨晓辉 陈娜

18/ 新冠肺炎疫情与“烟斗形”经济运行模式分析及模型测算

——以广东省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走势为例

杨新洪

40/ 非人类病毒:人类世的生命同伴与历史主体

阳小莉

经济学

50 /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郑祖昀 黄瑞玲

63 / 绿色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胡杨林 张波

72 / 城镇地区还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歧视吗?

——外来人口分布与城镇地区的工资决定

邢春冰 李溢 杨鹏

哲学

87 / 作为当代交往形态的媒介交往

杨竞业

96 /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李晨

法学

105 / 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拓展的理由与方法

颜运秋

116 / 论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使命: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马忠法

129 / 优化营商环境与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完善

——兼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周晨 方翔

社会学

140 /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一个包容性社会政策视角的考量

谢晓通 普书贞

152 /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能否提升老人幸福感?

——来自CGSS的证据

李雅诗 黄茜茜 刘步平






我国新冠疫情国内防控治理的成效与经验
——基于全国范围网络调研数据的分析



[摘要] 2019年末—2020年的新冠疫情必将因为其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而载入史册。本文基于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371个城市的网络调研数据,分析了新冠疫情国内防控治理中居民与企业个体应对疫情的行为变化,居民生活、消费、出行行为变化,工作学习方式变化,身心健康变化,企业行为变化等。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对整个社会包括居民和企业个体的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负面冲击。我国广大居民个体和企业都对新冠疫情产生的冲击做出了必要及时的预防与反应,外出出行、交往、出差的频率大大降低,不必要的应酬、来往大幅度减少,家庭生活、组织关怀与亲情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同时,疫情的冲击也为全社会进行经济、管理、商业、企业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文章首次从微观个体和大样本调研的角度证明了我国政府出台的新冠疫情防控举措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同时,调研结果也充分彰显了儒家文化基础上亲民政府、团结社会、良好居民与企业个体之间的紧密关联和融洽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全国一盘棋、集中统一领导、一切为了人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务实有效的治理举措、社区联防联控的治理举措等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最大优势,也是战胜新冠疫情的最大制度优势。

[关键词] 新冠疫情;国内防控;公共卫生冲击;治理成效

[作者] 赵红军 石佳鑫 左百官 杨晓辉 陈娜(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4)


新冠肺炎疫情与“烟斗形”经济运行模式分析及模型测算——以广东省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走势为例



[摘要] 本文从回顾世界历史重大疫情和各国采取的不同防疫措施入手,提出应警惕疫情初期的“负悲熵”,以广东为例分析疫情下经济运行特征和疫情对前三季度广东经济及各行业增速的影响,认为并非标准的“V”形,而是“烟斗形”转升,在此基础上定性预测疫情对全年GDP增速影响。文章主体部分为疫情对经济走势和产出影响模型预测,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调查确定的39个部门近5年和疫情发生后的月度统计数据,使用干预分析模型和ARIMA模型,分部门建模得到损失预测值,使用GRNN模型对预测值优化拟合后,计算得到各部门后期直接产出损失率和损失值;接着利用上述建模预测结果,以超过经济系统整体平均损失率为标准,最终计算确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20个受疫情冲击严重部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11个部门受疫情冲击影响较轻;最后使用动态IIM模型测算全部受到疫情冲击损失部门下半年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的关联间接产出损失率和损失值。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本次疫情冲击影响面广程度深,疫情对各个部门的影响程度不一,一些部门后期还可能受到关联间接损失。通过定性分析和模型定量测算结论,最后提出应注重研判全球疫情走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强重点行业生产经营监测,对受疫情冲击影响严重行业加大政策纾困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烟斗形经济运行模式;ARIMA模型;干预分析模型

[作者] 杨新洪(广东省统计局,广东广州 510031)


非人类病毒:人类世的生命同伴与历史主体



[摘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知识界开始从疫病、灾难、生命政治、国家治理、国家合作等层面展开对疫情的反思。本文旨在对病毒的哲学、文化意涵,和病毒所启示的人与病毒、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伦理做出初步思考。首先,在病毒与人的身体和伦理关系上,病毒与人处在一种敌人和同伴的辩证关系之中。病毒内在地构成人类,也潜在地威胁着人类。病毒的侵入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求与之共生的可能。其次,近年来愈加频繁爆发的全球疫病具有显著的人类世特征,也即,这种跨物种传播的动物源性病毒是全球生态环境持续遭到人类活动破坏的症候和后果。新冠病毒所引发的全球大流行应该唤起我们对于全球变暖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未知疫病的警醒。最后,病毒在哲学、社会和感知层面上形塑了一种新的时间感、历史性和速度感,成为了人类世一个新的历史主体。病毒创造的独特的“病毒时间”和“病毒速度”与人类对时间、历史和速度的感知的交叠和纠缠,从根本上改变了病毒作为一个来自自然的他者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病毒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社会和历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病毒开启的时间和速度也必将促使我们反思自然和其他非人类物质和力量对我们的整体性反噬。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提示我们反思我们对可能到来的超级灾难的准备。

[关键词] 病毒;非人类;人类世;历史主体;时间;速度;历史性

[作者] 阳小莉(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10)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融资约束问题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顽疾,也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SA指数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利用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实证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同时,本文从企业异质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两个角度作出进一步分析,将面板数据分组,添加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相比民营中小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能缓解国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这种差异性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完善在逐步收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提升数字化程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消除“所有制歧视”;平衡区域发展,在财政上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框架,平衡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风险,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且可持续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作者] 郑祖昀 黄瑞玲(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 210000)


绿色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摘要]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部署,未来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确保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共享之间的相互协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从长远角度来看,未来如何借助绿色金融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高产出”的发展目标,对于珠三角城市群乃至我国整体经济未来朝向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特征相关性与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各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环保节能财政支出均显著促进本市的经济增长。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立足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特色,构建珠三角城市群协同联动的绿色金融发展制度;二是完善和创新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经济朝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珠三角;绿色金融;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

[作者] 胡杨林(广西大学国际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张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城镇地区还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歧视吗?——外来人口分布与城镇地区的工资决定



[摘要] 外来人口是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将外来人口和本地职工看作两个分割的群体,很少考察外来人口在企业间的分布状况。本文利用2018年的城镇家户调查数据首次考察了农民工在城镇地区企业间的分布,并考察了农民工分布与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来员工分散地分布在城镇地区的企业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群分特征,表明城市地区并没有明显的针对农民工的雇主歧视。2018年,在控制了劳动者的个人和工作特征(包括行业、职业和所有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小时工资显著高于城镇本地职工20%以上。劳动合同签署状况以及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差别并不能解释上述差异。此外,企业中外来员工的比例越高,本地职工(和外来员工)的工资水平越高。本文的结果意味着,城镇地区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雇主歧视,而且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但是,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外来移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能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相反,农民工收入升高可能是迁移成本上升以及在城市地区无法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移民的工资上升,同时对我国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 农民工;歧视;工资差距;城镇劳动力市场

[作者] 邢春冰 李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杨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


作为当代交往形态的媒介交往



[摘要] 凸现个性和魅力的媒介交往是当代社会交往的独特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媒介交往一般由社会交往的常识形态、沉隐形态和科学形态构成。作为常识形态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常识性认知、常识性理解、常识性表述的过程,是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一种基础形态和普遍形态。作为沉隐形态的社会交往,形成超越媒介的价值规定,取得主体希冀的意义,它既表现为交往主体通过吸收媒介介质不断展开思想表达的过程,也表现为交往媒介介质由于交往主体的有用性选择而导致相对沉隐的过程。作为科学形态的社会交往,是“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的复合延伸,是“表形性交往”与“表意性交往”的有机统一,是“精确性交往”与“中立性交往”的高度统一。三种形态分别是交往实践主体达成话语表述的形态、展开思想表达的形态、建构意义表征的形态,“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媒介交往的基本结构。媒介交往和交往媒介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际交往的衍生条件的关系。具备各种交往媒介即交往条件并有了真实开端,媒介交往才能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媒介交往的生产取向、生活实践和理论建构,要诉诸于深层开掘主体间交往所共享的意义中去。

[关键词] 媒介交往;交往媒介;社会交往形态

[作者] 杨竞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400)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关键词]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异化

[作者] 李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拓展的理由与方法



[摘要] 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识别与界定是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以及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先决问题,是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涉及到诉讼法和实体法诸多方面。从我国立法和实践来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总的方向是不断地扩大,但是,现有立法的规定与其说是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规定,倒不如说是公益诉讼案件领域。然而,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层面分析,现有的公益诉讼案件范围还是过于狭窄,而且,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与社会组织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不统一。消费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在扩大与限缩之间摇摆。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公益诉讼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便于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开展公益诉讼,非常有必要及时反思我国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现有局限,分析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拓展的理由,探讨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拓展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立法模式,发现列举肯定加“等”外概括的立法模式不合理,应当采取概括肯定加列举否定的立法模式。这种立法模式首先通过原则性概括方式对案件范围作出一般性规定,然后以否定方式将不予受理的具体事项作出明确列举,对于不予受理的具体事项不得以等外的形式任意扩大解释,只要不在不予受理的具体列举的其他公益案件,就当然属于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关键词] 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作者] 颜运秋(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20)


论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使命: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摘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其制定的目的之一是“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将“运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表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对“运用”的重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相关主体较为关注知识产权数量(特别是专利数量)的增加而对质量关注不够充分,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实无法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与我们对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目标存在误读有一定的联系:即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确权和保护。实际上从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知识产权的含义、知识产权的法定主义及其本质等就可看出,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使命和目标所在,确权和保护是知识产权制度重要内容,是保障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的前提与手段。当今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知识产权条约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制度的直接目标和使命在于促进技术转让和扩散,这实质上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形式。为此,在反思知识产权制度使命及明确知识产权价值重在运用的基础上,我国应构建和完善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与确权、保护为共同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等严重问题。

[关键词] 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战略

[作者] 马忠法(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438)


优化营商环境与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完善——兼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受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预防和制止行政性垄断、减少法规政策的不公平导向,成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内容。具有事前预防和控制行政性垄断功能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不仅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制度实践和评价标准中也存在交互性与契合性,因而成为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实现路径。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一是自我审查模式的成效不彰,存在流于形式、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缺失制度约束与激励机制,致使审查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可以采用“自我初步审查——第三方深度评估”模式,理顺自我审查与第三方评估的关系。同时,可探索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考核机制,这既是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审查积极性的有益举措。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评估的总指标可分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细化形成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进而形成一套体系完备、内容完整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评价机制。

[关键词] 优化营商环境;公平竞争审查;公平竞争评价体系

[作者] 周晨 方翔(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 200030)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

一个包容性社会政策视角的考量



[摘要]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战略转向。从政策设计的初衷来看,精准扶贫的技术靶向旨在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偏离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却产生了“内卷化”困境的偏离趋势,衍生出“不精准”或“精准”程度有所差异的治理难题。作为一种伴随社会转型和贫困问题转变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包容性的扶贫开发模式,精准扶贫蕴含着我国社会政策重构过程中发展范式转变的重要价值规范。其中,就含有政策制定者对社会正义目标实现的理想追求。本文遵循精准扶贫政策设计的初衷,立足于“包容性社会政策”视角,回溯了其在理念层面上的价值取向。在包容性社会政策话语下,我们论证了社会自由较之社会平等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治理意义。在承认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与其他社群之间发展差异的基础之上,我们强调构建能够容纳不同群体和个体实现利益优化和整合的协商机制的重要性。通过考察所在样本点的扶贫实践,我们进一步围绕“包容性”理念所提供的独特进路,分析了不同发展语境下政策执行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从“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两个层面,对发生在基层扶贫干部身上的“限制性包容”取向展开探讨。本文的重心,在于重返“包容性”这一政策设计的理念初衷,进而诠释了精准扶贫最初所力图实现的主题。

[关键词] 精准扶贫;精准偏离;包容性社会政策;限制性包容

[作者] 谢晓通 普书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能否提升老人幸福感?

——来自CGSS的证据



[摘要]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政策。认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效果,应对老龄化。基于中国社会调查2015年的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研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基本养老保险对不同群体老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基本养老保险对提升中等收入老人的幸福感比较明显,对低收入和高收入老人的影响则不够明显,低收入老人参保水平有限,获得的保障不足是幸福感无法整体改善的重要原因;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地区老人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对城市地区老人则不显著;基本养老保险能显著提升女性老人的幸福感,对男性老人则不显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统筹账户资金来源有限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基础养老金有限,无法很好地发挥保险互助共济、再分配的基本功能,导致低收入群体参保水平有限,参保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不强。建议扩大统筹账户统筹层次和资金来源,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参保激励。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老人;幸福感;倾向得分匹配

[作者] 李雅诗 黄茜茜 刘步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往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目录

欢迎点“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