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2023-05-08

SHEN ZHEN

本期目录(总第18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05/一个百年大党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密码探析/张荣臣 蒋成会

■大湾区研究

018/证券交易所跨境市场联通模式研究——基于国际交易所典型案例的分析/徐尚斐

■经济学

028/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过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唐杰 温照傑 王东 孙静宇

038/熔断机制、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屠新曙 于培云

■管理学

055/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李云新 王丹

065/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吴业苗

■社会学

076/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林升栋 吴晶晶 易苑 刘红琪

■法学

086/中国个人破产立法之取向与趋向——兼议《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之价值/江国华 陈佳青

099/比较法视野下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之法律规制与进路——兼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林洧

110/大数据时代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Cookie隐私第一案”为分析对象/郭秉贵

■哲学·文化

120/从“一般的他者”到“绝对的他者”:再论老子的“他者”概念与“自-他”关系/单虹泽

129/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刘建平 徐瑞宏

138/神话的真实发生与婚姻制度的道教反抗/伊涛

■教育学

1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毕红梅 谢宏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个百年大党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密码探析

[摘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的基础工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伟大形象。在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始终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经验,有力地指导着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打造着一个百年大党继续发展壮大并永葆青春,实现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成功密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密码

[作者] 张荣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北京 100091];蒋成会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党建部,重庆 400041]。


大湾区研究

证券交易所跨境市场联通模式研究
——基于国际交易所典型案例的分析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境资本和资金频繁流动,各个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伴随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总体趋势,跨境证券交易应运而生。境外证券交易所通过交易联通、跨境产品挂牌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升证券交易所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发展路径参考。2014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以沪港通、深港通为代表的证券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先后开通,以产品跨境上市为模式的中日ETF互通、深港ETF互通相继启动,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开放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英国、中国台湾等具有代表性的证券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模式,以及“沪深港通”、中日ETF互通等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模式,通过对交易联通、跨境ETF运行机制进行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提出需对跨境联通中跨境监管制度融合与监管合作、证券经营机构国际化服务能力、境内外结算周期差异及长期市场培育等进行重点关注,并在我国现有证券市场法律允许的框架下,提出拓宽外资投资A股的渠道与方式、吸引外国优质蓝筹企业本地挂牌交易、推进落实A股DVP结算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开放;市场互联互通;跨境ETF

[作者] 徐尚斐(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深圳 518038)。


经济学

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过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 本文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当前碳排放达峰理论分析基础主要包括Kaya恒等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动态均衡方法等,相关分解方法主要分为基于指标的分解法、自下而上方法和基于系统优化的模拟等。本文归纳已有碳排放达峰的相关研究,总结相关研究的实证结论,认为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决定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经过研究表明,能源产出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有为政府是解决市场机制失灵的关键,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结果。文章进一步对OECD碳排放达峰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量化了工业化、城市化、产业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在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长,人均GDP带动资源消耗上升的收入效应递减,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能源强度的下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其中制造业占比与碳排放的关系不确定。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且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密切相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换,完善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与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碳排放达峰;增长方式转换;OECD

[作者] 唐杰、温照傑、王东、孙静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深圳 518000)。


熔断机制、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

[摘要] 如何抑制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问题。而熔断机制作为股票市场的价格稳定制度之一,已有研究对其利弊效应却一直颇有争议。中国证监会于2016年1月1日起在A股市场实行指数熔断机制,但该制度仅实施4天便因频繁触发阈值而被叫停。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熔断机制的政策效应及其失灵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5年12月4日至2016年2月4日的中国股市交易数据,使用市盈率、流通市值加权换手率、融资买入额占比和上涨下跌家数比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造日频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并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探究熔断机制实施前后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熔断机制实施后,投资者情绪明显悲观且波动加剧,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投资者情绪变动是市场剧烈波动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熔断机制可以作用于投资者情绪,进而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第二,股指期货交易、沪港通资金净流入和融券交易总体能够缓解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研究结论不仅对熔断机制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补充,还对完善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制度、改进投资者结构和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熔断机制;投资者情绪;市场波动;主成分分析;SVAR模型

[作者] 屠新曙、于培云(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管理学

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摘要] 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提高扶贫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扶贫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对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工具选择等进行描述性解读,以厘清政策系统及其要素,既有理论必要性,也有现实层面的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扶贫政策体系层次性颇为明显,覆盖了中央、省、市县等多个行政层级,既有总体性部署,又有针对单一领域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协同性,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同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政策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均聚焦于网络覆盖、网络扶智、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政策工具丰富多元,可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体现为对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然而,政策实践与文本衔接不足、政策落实形式化、政策目标与工具不匹配、政策工具组合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为此,应从强化政策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增强资源配置机制衔接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高度重视贫困群体主体地位、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合理选择与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以最大程度提升扶贫政策绩效。

[关键词] 网络扶贫;精准扶贫;农村电商;数字乡村;数字治理

[作者] 李云新、王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

[摘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在21世纪前后有较大差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缺医少药,国家政策鼓励乡村集体创办合作医疗,低层次地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村集体经济因家庭承包制出现式微,无力支撑合作医疗运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主动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农民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不仅新农合正在对接城镇居民医保,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医疗保障,而且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新问题,面临多方面新挑战,尤其是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掣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基于此,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服务;国家政策;农民需要;农村问题

[作者] 吴业苗(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社会学

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摘要] 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头像的选择是其在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与构建的重要方式。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多流行本人的“大头照”,而国内用户却很少选择自己的真人照为头像。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小样本抽样结果显示:中国用户更偏好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更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验证了中美用户社交媒体头像的偏向观察。社交平台头像的不同呈现承载了用户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用户不爱用真人头像这一媒介行为的文化原因,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访者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中国用户不用真人头像这一现象却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诸多共性原因:一是中国用户在差序格局的社交关系下,对陌生人存有较高警惕心,强调对容貌隐私的保护;二是中国用户注重他人的评判与眼光,害怕公开化的个人形象会招致别人的凝视和讨论,对自我形象呈现出高度在意和谨慎的态度;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倾向于借由客体“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头像;自我形象;差序格局

[作者] 林升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吴晶晶、易苑、刘红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法 学

中国个人破产立法之取向与趋向——兼议《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之价值

[摘要] 个人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法治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个人破产制度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立法条件等已然成熟。基于渐进式立法的惯例,率先由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兼具试验和示范双重意义。在价值层面,该《条例》囊括了个人破产制度“规范个人破产程序”“促进债务人的重生、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核心价值;在规范层面,该《条例》构建了“个人破产申请与受理制度”“债权申报与债权人会议制度”“和解与重整制度”等个人破产的制度体系雏形;在技术层面,该《条例》为其他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个人破产立法提供了范本,也标示着中国个人破产立法的基本趋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个人破产立法迫在眉睫,但鉴于个人破产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仍属于新生事物,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考量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此才能使制度设计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而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以往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宜采取渐进式立法模式。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由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其他地区紧跟其后,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另行制定统一的个人破产法。

[关键词] 个人破产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深圳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渐进式立法

[作者] 江国华、陈佳青(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300350)。


比较法视野下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之法律规制与进路——兼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摘要]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法律规制,既是国内法问题,亦是国际法问题;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此项议题也日益为各国所关注。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有数据主权与自由流动两方面的利益冲突,在此冲突下,欧盟和美国皆采取不同的法律规制方式:欧盟强调严格的立法、司法、执法保护,而美国则是提倡行业自律与事后问责。其中,欧盟对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有较大的法律限制,但这种限制同时也通过白名单等制度设计而获得相对的弹性。美国则是依赖着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倡导个人信息跨境的自由流动,以此谋求其信息科技公司在全球的繁荣发展。基于欧美比较法上的经验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更加需要完善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之法律规制,综合考量域外经验与本土利益,从完善国内立法、司法与执法,加强国际合作协调两方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之法律规制。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在理念层面坚持网络主权原则的指导,并且以该原则为基础积极开展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法律规制的国际合作;其次,需要在制度层面继续推进国家统一立法进程,并且完善与细化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具体法律规范;最后,需要在实施层面落实法律保障机制,通过赋予当事人必要的救济手段,来打击相关的违法行为以树立法律的权威。

[关键词]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作者] 林洧(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中国)台湾台北 10617)。


大数据时代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Cookie隐私第一案”为分析对象

[摘要]“中国Cookie隐私第一案”从一审到二审判决的反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一审法院认定Cookie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利用Cookie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侵犯用户的隐私权;二审法院从规范互联网秩序与保障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认定Cookie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利用Cookie信息进行商业推介不侵犯用户的隐私权。以该案为缩影,大数据时代网络痕迹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如何权衡的难题正在逐渐凸显。司法实践中通常以Cookie信息的定性作为相关案件法律适用的前提与边界,也即通过界定Cookie信息法律属性及其与个人隐私或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作出判决,但此种进路可能陷入诸多困境,如Cookie信息的边界难以准确把握、信息自由利用缺乏有效规制、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失衡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保护范围的契机之下,将关注的重点从信息类型化回归到信息主体的权益保障,明确私人生活安宁是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坚持网络痕迹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相平衡的基本原则,突破对Cookie信息进行定性的路径依赖,加强对信息利用环节的规制,或许能为摆脱大数据时代信息自由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 大数据;信息利用;隐私权;民法典;私人生活安宁

[作者] 郭秉贵(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 401120)。


哲学·文化

从“一般的他者”到“绝对的他者”:再论老子的“他者”概念与“自—他”关系

[摘要]“他者”是与“自我”相对的哲学概念,指的是绝对外在于或先于存在的东西。在西方哲学史上,“他者”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近代主体性哲学引发的主客二元论困境。从康德到列维纳斯,“他者”被诠释为与主体展开日常交往的他人和超绝的精神实存。这两种“他者”概念被分别定义为“一般的他者”和“绝对的他者”,具有异己性、超越性、能动性等哲学特质。对于中国哲学而言,其虽然没有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哲学传统,却在伦理学与天道观中展现了“他者”意识,并将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考察延伸到“自—他”关系之中。老子哲学同样包含了“一般的他者”与“绝对的他者”的概念,它们分别表现为在日常经验世界中和自我进行交往活动的“他人”与超越一切经验存在并作为世界本原和基础的“道”。通过对“他者”的论说,老子强调了保持个体之间互不干涉的距离意识及自我与“道”合一的宇宙意识。从“自然”视角出发,老子揭示了两种“自—他”关系:一是自我与他人互不干涉以保持个体本然的生存状态;二是自我与“道”融合为一,实现个体精神的超越,其本质上是对自然的复归与顺应。透过这两种“自—他”关系及其统一性,老子进一步说明个体丰富内在价值和万物合乎自然、多元共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 老子;他者;自然;他人;道

[作者] 单虹泽(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


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摘要]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关键词] 数字时代;移动智媒;后喻文化;转型

[作者] 刘建平(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徐瑞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神话的真实发生与婚姻制度的道教反抗

[摘要] 通过考察四大民间神话(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可以发现,它们的某些情节本身未必真实,囊括在寓意中的事情却可以真实发生,即传统社会的婚姻缔结需要遵循礼教制度。即便排除了父母之命,其实仍旧未必能够确保圆满,难免还需要获致诸多条件的共同支持,甚至要面对来自家外的干扰和男女双方的形象设定。道教意旨潜含在故事中,借力于人们对不美好的反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而且与儒家和法家展开了对垒,促使神话成为了三方相互制衡的演练场,但它们的流传并没有滋生出可以用来重塑婚姻秩序的崭新规范,反倒让儒家的某些论断获得了本意的还原。古今社会转型中固然曾出现戏改运动,以就地取材的姿态,助推着婚姻家庭生活发生演变,但当代的婚姻缔结依然未必只是关涉结婚,还会关涉上事下继的各种事务。儒家就此恰恰提供了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反复使用乃至一再重构的理念范型,透视着儒家思想原本就具有的史学品格。当代法律更是确立了全新的婚姻制度,神话故事和道教却不会失去寓意释放的空间,甚至依旧保持着对社会实际的映现,而子女的婚姻自主权毕竟通常只是居于留待备用的“备胎”位置,神话和道教是否会释放寓意终将取决于儒家式婚姻缔结能否与婚姻自主权兼容。

[关键词] 神话;道教;儒家;法家;婚姻自主权

[作者] 伊涛(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 253000)。


教育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

[摘要] 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亟需一定的评价指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归,对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向和结果评价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为规则的收获感、精神的满足感、行为的实现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情旨归和追求的理想状态,集中体现为认知意义的建构感、审美的感悟感、生命价值的追求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集中体现为内在的接纳感、外在的信赖感、未来的可控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丰富内涵的同时,也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要素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系统化结构体系,既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部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结构,又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构。其中要素结构涉及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层面,包含着认知、情感、方法、行为、价值等层次,覆盖了个人、社会、国家等场域。在关系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效果体现,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保障,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新时代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靠多方力量共同发力,首先,党的领导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力量来源;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着力点;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支柱;最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 毕红梅、谢宏芝(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往期目录




 征稿启事 | 《深圳社会科学》欢迎来稿!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