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2023-05-08

SHEN ZHEN


[本期目录]

疫情应对研究

005/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韧性的评价和比较

胡海峰 宋肖肖

015/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其治理

——研究的诸领域及其现状评估

王家峰

经济学

029/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

——基于经济学期刊摘要的主题挖掘

官国宇 胡汉云

039/企业的边界决定:交易成本与企业能力理论的统一逻辑

孙宁华 谢祎璠

048/宗族活动会影响家庭金融投资吗?

许秀川 商美灵

060/网购促进家庭消费升级了吗?

——基于CFPS2018的实证研究

连腾飞 蔡圣刚

管理学

069/内在驱动还是外在拉动

——“药品零加成”政策扩散的动因分析

邓剑伟 郝雪婷 田慧琳 杨添安

081/专利标准化关键问题实证分析

舒辉 胡毅

政治学·社会学

094/基层负担过重困境的生成与消解

——基于“社会中的国家”视角

陈鹏

104/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

张永奇 单德朋

法学

115/法律与政治的“中间地带”:法政治学视野下的“例外状态”

李洪川 王立峰

125/自由与平等:德沃金的调和及其限度

高景柱

哲学·文学

136/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

姚卫群

145/东西方宗教哲学视域下“无知命题”义涵探究

丁建华

152/批评何为?

 ——雅斯贝斯论莱辛的诗学思想

孙秀昌


疫情应对研究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韧性的评价和比较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2020年新冠疫情的区域传播对全球各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基于韧性的抵抗力、恢复力和调整力三个要素,提出了测度资本市场韧性的逻辑框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构建了资本市场抵抗力、恢复力和调整力指标,并进一步构建了资本市场韧性的综合指标。利用全球45个代表性资本市场的数据,详细分析了全球资本市场韧性在疫情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比于疫情前的状态,全球45个代表性股票市场恢复程度超过100%的有24个市场,占比约为53%,全球股票市场的恢复程度均超过80%,表明大多数资本市场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第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各自的资本市场内部之间的韧性都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经济体的资本市场抵抗力较强,有的恢复力较强等等,正是资本市场韧性的各个维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表现差异。第三,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在疫情期间的抵抗力、恢复力和调整力更强,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韧性更强。第四,中国资本市场韧性总体韧性水平较高,表现为较强的抵抗力,但恢复力和调整力明显不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资本市场的恢复力和调整力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本市场发挥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必然要求,未来应该着重关注中国资本市场恢复力和调整力不足的原因,打造平衡的韧性资本市场。

[关键词] 新冠疫情;全球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韧性;韧性测度

[作者] 胡海峰、宋肖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其治理

——研究的诸领域及其现状评估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其治理正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受到学术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自从公共卫生成为一个专业领域以来,相关的研究可谓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从总体上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其治理已经成为一项跨学科的议题,吸引了不同学科的关注。考虑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治理既需要医药卫生等专业知识,也依赖于一般的风险管理体制,大致将研究领域划分为专业取向的医药卫生与防疫领域,以及风险取向的危机和应急管理领域。与此同时,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兴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的实践,也体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治理研究之中。根据这一领域的总体研究状况,从研究领域和数据技术这两个角度,建构了一个两维的分析框架,框定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及其治理的研究象限。以此框架为基础,对卷帙浩繁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旨在揭示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其治理研究的领域、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突破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象限由于视角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各自有着独具特色的核心议题和重要发现,都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与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同时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未来的研究应当着力于如何整合不同研究象限的发现,以促进生成一个全面系统地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应急管理;文献综述

[作者] 王家峰(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经济学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
——基于经济学期刊摘要的主题挖掘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然而,面对海量文献,读者难以把握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规律。科学文献的文本挖掘可以为学者们更好地把握学科前沿和研究现状提供参考。经济学类CSSCI来源期刊代表了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研究主题围绕当代社会经济热点。本文对2000—2018年经济学科CSSCI来源期刊摘要文本数据进行主题挖掘,旨在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发展趋势。首先,利用LDA主题模型计算主题一致性得分,确定最佳主题数;第二,通过计算JS散度得到主题距离矩阵,进而度量各主题间的相关关系;第三,由“文档-主题”的概率分布得出各期刊研究主题的偏好与主题的年度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研究大致涵盖20个主题;各研究主题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亲疏关系;各期刊对研究主题有所偏好;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研究结果,经济学科CSSCI来源期刊摘要数据的主题挖掘见证了中国21世纪以来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为青年学者的经济学研究选题和期刊投稿提供参考建议。学者们可以根据“年代-主题”分布审视研究选题的时代意义;根据“期刊-主题”分布选择恰当的投稿期刊,提高研究成果接受发表的概率。

[关键词] 经济学研究;研究热点;文献计量;主题挖掘

[作者] 官国宇、胡汉云(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企业的边界决定:交易成本与企业能力理论
的统一逻辑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企业边界问题是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明确企业边界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关于企业边界的决定理论为交易成本理论,强调企业交易成本与自造生产成本的对比,而后来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发现,两种理论分别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提出独立的分析框架,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出相反的结论。为解决这一矛盾,挖掘两种理论间的内在关联,从两种理论的共性与差异性出发,深入探讨企业边界的决定机理,提出基于资产专用互补性的边界决定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能力形成的内生性,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解释这种内生性产生的途径。理论表明,企业只可能整合与公司其他资产和生产活动具有专用互补性的资产和生产活动,且这种整合是通过企业主动识别或创造实现的。本文提出的企业边界决定理论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的统一逻辑分析框架,在挖掘现有研究对两种理论对比分析深度的同时,打开了能力与交易成本两种因素在企业边界决定中相互作用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企业边界;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资产专用互补性

[作者] 孙宁华、谢祎璠(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宗族活动会影响家庭金融投资吗?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宗族关系是家族内部联系的重要纽带,宗族活动作为一种家族内部活动,会不会对家族内部家庭的行为或活动产生影响?现有文献讨论的视角繁多,却罕有其关于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和理论分析,得出宗族活动对家庭金融投资影响的假说关系,利用CFPS2014微观数据和Probit、排序Probit模型,以是否拥有宗族祠堂和是否参加祭祖扫墓活动作为家庭宗族活动的度量标准,实证分析了宗族活动对城乡家庭投资决策、投资种类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城乡家庭参与宗族活动对家庭金融投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宗族活动能够促进家庭金融投资,参与宗族活动不仅提高了城乡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的概率,同时对家庭金融投资的种类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次,在控制变量中,家庭成员所受教育程度,家庭是否拥有自有住房,家庭人均支出也对家庭金融投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宗族活动对城乡家庭金融投资活动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家庭受影响程度高于农村家庭。文章采用历史上宗族力量的强弱做工具变量的回归分析论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宗族活动的确提升了城乡家庭的金融投资行为,并且其对城镇家庭的影响远大于农村家庭,城乡差距较大。

[关键词] 宗族活动;家庭金融;投资城乡差异

[作者] 许秀川、商美灵(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网购促进家庭消费升级了吗?
——基于CFPS2018的实证研究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网络购物的普及丰富了居民消费方式,也影响着家庭消费结构,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刺激消费再次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而消费结构的升级能够反映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是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因此,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网购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在控制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反映家庭经济情况及其成员个体特征的变量后,网购行为能够显著促进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等问题,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检验,仍能得到网购行为可以显著促进家庭消费升级的结论,表明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此外,发现网购对高收入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大于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刺激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消费活力、改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可通过推动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电商发展,发挥网购对居民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的刺激和促进来实现,发展电商有益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刺激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网络购物;家庭消费;消费结构;消费升级

[作者] 连腾飞、蔡圣刚(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管理学  


内在驱动还是外在拉动
——“药品零加成”政策扩散的动因分析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政策扩散动因是政策扩散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的是揭示政策扩散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关于政策扩散动因理论层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适用于我国的政策扩散动因分析框架仍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此外,针对具体政策扩散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仍相对匮乏,不利于对已有观点的检验和完善。因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领导体制、府际关系、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特点,梳理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扩散动因分析框架。同时,选择“药品零加成”政策作为分析案例,结合实地访谈、新闻报道等资料,对“药品零加成”政策在我国30个城市间扩散的动因及这些动因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药品零加成”政策扩散是典型的“试点+推广”模式,是内在驱动和外在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政策扩散动因分析框架对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框架所列的8种动因中,模仿、学习、竞争、行政指令、公民和媒体这6种动因发挥了显著作用,而社会组织和公共事件则并未产生重要影响力。同时,行政指令这一外在动因具有特殊性和优先性,是对该政策影响最大的动因。从整体上看,内部驱动的作用大于外部拉动的作用,内在动因起主要驱动作用,其他外在动因起支持辅助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 政策扩散动因;解释框架;“药品零加成”政策;内在驱动;外在拉动

[作者] 邓剑伟、 郝雪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田慧琳(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街道办事处,北京 100076); 杨添安(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



专利标准化关键问题实证分析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技术创新成果的演化阶段分为技术创新成果—专利、专利—标准、标准—垄断化,其中专利标准化是技术创新成果演化的第2阶段。本研究将专利标准化分为专利角逐标准、专利影响标准、专利占领标准和专利垄断标准4个阶段。在专利标准化的不同阶段,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如何化繁为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促进专利标准转化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从技术、市场、管理、政策和法律5个层面分别对专利标准化4个阶段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并形成专利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相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APH)来测算各指标的权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专利角逐标准阶段,技术的创新性问题、如何利用本国政策问题,技术兼容性问题是属于第1优先级的关键问题;在专利影响标准阶段,培育配套协作网络问题、加强营销管理问题、抵御现有体系打击问题是属于第1优先级的关键问题;在专利占领标准阶段,如何构建专利族群、是否形成了技术共生系统、专利信息管理问题是属于第1优先级的关键问题;在专利垄断标准阶段,如何对垄断进行管控、是否能对垄断专利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制约以及专利管理部门的建立属于第1优先级的关键问题。从研究意义来说,本论文对专利标准化关键问题的剖析,进一步地丰富了专利标准化理论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我国进一步提升技术成果创新水平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专利标准化;层次分析法(APH)

[作者] 舒辉(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32);胡毅(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政治学·社会学


基层负担过重困境的生成与消解
——基于“社会中的国家”视角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基层负担过重是困扰基层治理绩效改善的一大难题。基层负担过重不仅表现为基层政府承担的治理任务繁重,也反映出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有限。乔尔·S·米格代尔认为,国家是“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力量在互动中互构。米格代尔的“社会中的国家”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化解当前我国基层政府负担过重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基层社会的治理,基层治理体系的格局、乡村社会内在治理格局的变迁和基层政府与基层民众等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状况是影响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基层政府负担过重问题的生成,与政府内部治理权限和治理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乡村社会内生治理秩序的失序以及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有效互动的缺乏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对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赋予基层政府以较为充分的治理权限和一定数量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治理资源、保障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并重塑基层社会的内生治理秩序、增进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消解基层负担过重问题的基本进路。

[关键词] 乡村社会;基层治理;基层负担过重;内生治理秩序

[作者] 陈鹏(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在如今交易匿名性越来越强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信任在促进居民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互联网使用视角研究社会信任的影响程度及机理路径,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家庭样本,引入互联网使用视角,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多维度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的影响。考虑到反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使用互联网态度距作为工具变量,采用IV-probit和系统GMM模型约束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使用者当期社会信任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能够提升社会信任质量,从而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能够产生持续性正向影响的研究结论。利用交互项和分样本展开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高学历的个体经由互联网使用渠道提升社会信任幅度更大。论文拓展了社会信任理论研究范畴,为改善社会信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因此,决策层进一步布局数字网络、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数字红利,为居民间的信任水平提升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社会信任;弹性测度;系统GMM模型

[作者] 张永奇、单德朋(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法学  


法律与政治的“中间地带”:
法政治学视野下的“例外状态”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西方学者对“例外状态”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施密特认为例外状态下虽然不是法的秩序,但也不是没有秩序,这一观点试图使例外状态与法秩序接合成为可能。不同意施密特观点的本雅明试图证明一个外在于法律的纯粹暴力、革命暴力的存在,他认为权力与能力撕裂表明这一状态不是由主权者所能决断的,由此产生的例外状态成为法与无法之间无可确定的地带。阿甘本话语体系下的“例外状态”则描绘的是一幅在法律缺位与停罢情形中,政治权力或主权是如何直接决断赤裸生命的晦暗图景,他认为例外状态背后所反映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的直接干预。西方社会治理实际上一直处于法治与法外治理之间的紧张关系之中。从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来看,现有“例外状态”研究过于宏观、抽象,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回应,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领域,法学与政治学对“例外状态”研究存在不足。既然“例外状态”是法律与政治的遭遇地带,那么就需要借助跨越法学与政治学学科樊篱与理论边界的法政治学的相关研究视角。从法政治学的研究旨趣与核心范畴来看,例外状态产生于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的断裂,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冲突是例外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例外状态中政治与法律仍然存在互动迹象,它表现为例外状态下法律制度仍然存在,法律场域中的行动主体仍会在惯习的指引下行动。并且,例外状态不等于无秩序状态,执政党的政策成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例外状态;悬置法律;法政治学;事实-规范;权力-权利

[作者] 李洪川、王立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自由与平等:德沃金的调和及其限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自由和平等是两种基本的政治价值,很多学者在思考如何处理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罗纳德·德沃金不是从宽泛的意义上探讨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联性,而是研究消极自由与分配平等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在其所建构的“资源平等理论”这一分配正义理论中,自由应该处于何种位置。德沃金对自由与平等之间关系的看法较具特色,他认为平等是一种至上的美德,自由与平等能够相容,如果自由与平等之间真的出现了冲突,那么自由必败无疑。然而,德沃金的上述观点至少有三点值得商榷:第一,德沃金在处理自由与平等之间关系时的论证起点是其所要达到的终点,即德沃金的论证存在“循环论证”之嫌;第二,虽然德沃金认为自由与平等能够和谐共存,但是他仍然探讨了如何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认为“利益战略”不能被用于化解自由与平等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构成性战略”将是一种有益的替代选择。然而,利益战略并没有像德沃金所认为的那样会侵犯个人的基本政治自由,同时德沃金一直坚守的构成性战略不仅没有为平等的至上性提供保障,反而赋予了自由一种优先的地位;第三,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没有像德沃金所说的那样对每个公民表达了平等的关心与尊重,资源平等理论并不是抽象的平等主义原则的一种最佳体现形式。

[关键词] 自由;平等;资源平等;伦理个人主义;罗纳德·德沃金

[作者] 高景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哲学·文学 


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态,但在发展中也最终都给世俗社会留有空间。古印度哲学中对“出世”与“入世”问题的探索基本上贯穿其各主要派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中国哲学相对古代印度哲学而言,对此问题的关注没有那么大。中国佛教较为重视这个问题,但其中有印度佛教影响的成分。古代欧洲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如古代印度哲学。在古代中国,“入世”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儒家的主导思想是如此,道教和佛教中的“入世”思想后来也很突出。在古代欧洲,“入世”的观念没有古代中国的影响大,“出世”的观念则没有古代印度的影响大。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出世”与“入世”观念的处理较为恰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古代印度虽也讨论这一组概念,但相对来说“出世”的观念较为突出,这虽然对于抑制人的贪欲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鼓励民众积极进取,所以也有一些负面作用。三地哲人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观念与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有较大关联。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发展脉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出世”;“入世”;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

[作者] 姚卫群(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



东西方宗教哲学视域下“无知命题”义涵探究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宗教中一直存在着否定知识的潮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库萨的尼古拉“有学识的无知”与僧肇“般若无知”这两个命题,本文从内涵﹑原因与趣向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无知”命题。内涵方面,僧肇“般若无知”要表达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凡夫的知识(虚妄分别),而库萨的尼古拉所说的“有学识的无知”要表达的意思是凡夫没有关于上帝的知识。可见,两者看似类同的命题,表达的却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但也要认识到,这两个方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具有一致性,即都想要揭示凡夫的知识在上帝或者说般若面前不成其为“知”。理论基础方面,“无知”命题的理论基础都在于佛教及基督教的终极存在(空与上帝)对二元对立认知的超越。僧肇与尼古拉都认为,相对的语言是无法认识和描述终极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两人是一致的。然而关于终极存在的理解,两人极为不同。尼古拉的上帝,类同于受到僧肇“空”的思想批判的本无论。趣向方面,两者的目标都是溯源于各自的宗教追求,尼古拉提出“否定性神学”的方法去认识上帝,与僧肇“遮诠”的方向相同,但是,佛教的遮诠仅仅是表述方法,并非是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然而,两者的过程虽然相反,终点都是放弃一个“小我”,进入一个“大我”。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无知命题,并非是单纯否定知识、提倡信仰,而是通过否定知识呈现出知识的有限性,这与东西方文化之先贤的反思,具有其内在一贯性,是反思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也正是其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 僧肇;库萨的尼古拉;般若无知;有学识的无知

[作者] 丁建华(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批评何为?——雅斯贝斯论莱辛的诗学思想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关键词] 莱辛;雅斯贝斯;批评;诗意的想象;启蒙精神

[作者] 孙秀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近期内容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目录

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