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案例 |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二)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一)

正文


 三、具体操作过程  

1

钱其琛外长的中东穿梭外交

“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在外交史上是一个新词。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后,为促成以色列军队从埃及和叙利亚领土撤军,基辛格在7个月里往返于各国的首都之间,寻求达成有限的目标。1974年1月《纽约时报》首次运用“穿梭”一词来形容亨利·基辛格的外交活动。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1990年11月6日,钱其琛外长前往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伊拉克访问,在首都机场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1990年11月,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钱其琛在7天之中往返于中东各国之间,这也是一次典型的穿梭外交,是中国外交上的第一次穿梭外交。

应邀出访中东

1990年10月15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向我驻约旦大使提出,希望中国派高级特使访问伊拉克和海湾地区。此前,阿曼、巴勒斯坦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综观世界全局,着眼海湾和平,中央决定派遣钱其琛于11月6日至12日出访中东,以特使的身份访问埃及、沙特、约旦和伊拉克。

在中东地区,中国不谋求任何私利,地位特殊,深获阿拉伯各国的信任和尊重。钱其琛外长出访中东寻求海湾危机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是海湾危机期间唯一访问过巴格达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外长。

针对当时复杂的局势,我方制定的出访方针是:不带解决方案,也不充当调解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劝说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争取海湾危机的和平解决。

在出访准备会上,钱其琛强调对不同国家要有不同谈话重点。

1

伊拉克是这次出访的重点,要向伊方表明,以任何理由武力侵占别国领土,都是不能被接受的。目前形势严峻,避免战争对伊拉克是有利的,伊方对此要有相应表示。

2

对沙特、科威特,要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们的处境,表明中国反对侵略、主持正义的公正立场,同时说明军事解决对他们也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应当根据安理会的有关决议来解决危机。

3

至于约旦、埃及,主要是了解他们对伊拉克的实际态度,共同探讨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可能性。


与贝克开罗会晤

我方原定的出访顺序是沙特-约旦-伊拉克-埃及。美国获悉钱其琛外长将出访的消息后,马上提出,将去埃及访问的国务卿贝克希望在开罗与钱其琛外长会晤。这时,美国已意识到,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他们需要中国。

10月31日上午,美方从华盛顿传来信息,说贝克国务卿将于11月3日前往中东访问,希望于6日下午在埃及开罗安排与钱其琛外长见面。我方同意了。不久,美方又提交了一份“非文件”,表示两国外长11月6日在开罗的会见将是有益的,将有助于加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关于伊拉克必须从科威特撤军并恢复科威特主权的一致立场,以便有可能和平解决海湾危机。

于是,我方将出访顺序调整为埃及-沙特-约旦-伊拉克。沙特后又提出,法赫德国王也很希望钱其琛外长访问伊拉克后,在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达同他会面。这样,最后的行程就定为:北京-开罗-塔伊夫-利雅得-安曼-巴格达-吉达-北京。

此时由于联合国实施的制裁,伊拉克已无国际航班进出,我代表团乘坐了民航包机,但包机去伊拉克也要经过联合国661委员会的特许。开始,我方计划飞经土耳其上空前往伊拉克,但出于某种原因,土方婉拒了。我方改从约旦入境,经沙特回国。

我方人员是11月6日上午9时离开北京的,波音767型飞机加足了油,连续飞行12个小时,于当地时间下午3时半抵达开罗。贝克是当天上午到开罗的,正好下午离开。于是,在开罗机场,来访的中国外长“巧遇”了美国国务卿。

当时,美国还正在对中国实施所谓制裁,双方仍未恢复高层会晤。海湾危机发生后,美国需要与中国的合作,双方的联系和来往迅速增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向中方介绍了美方的立场,并了解我们的态度。

8月4日至5日,美方又派了助理国务卿所罗门来北京,就海湾局势与中方交换意见。布什总统还不止一次给杨尚昆主席写信,寻求中方的合作。贝克国务卿也多次致函或带口信给钱其琛外长。钱外长和贝克在1989年7月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和同年9月纽约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期间都进行了会晤。

1990年9月,在第四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也见了面。在那次会见中,海湾危机问题是商谈的主要内容。美方本来想与中方就海湾危机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我方考虑根据当时的中美关系,单就海湾问题搞个联合声明不可取,没有同意。贝克曾就美国对海湾问题的一些重大的基本考虑与钱外长单独交谈过。他告诉钱其琛,如果经过很多个月后,制裁仍不起作用,就不得不考虑使用武力。美国将要求联合国授权进行多边军事行动。如果联合国不授权,美国将不得不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单独行动。

实际上,开罗会晤已经是中美两国外长自1989年夏天以来的第四次会晤。

这次开罗会晤,美方很想确切了解我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动武问题上的态度。

在埃及方面的协助下,下午4时,钱其琛外长与贝克在开罗机场贵宾室会晤,谈了一个半小时。

贝克表示,十分赞赏中国在解决海湾危机中的作用。他说,美国无意在海湾永久驻扎陆军。危机消除后,美国会立即撤军,只保留1949年以来一直驻扎在那里的海军力量。如果钱其琛外长访问伊拉克时能使萨达姆认识到中国将最终支持通过决议,授权使用一切适当的方式执行安理会的决议,那么将增加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机会。

他又说,美国将继续执行已实行了三个月的制裁,并准备向海湾增兵以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如果制裁无效,希望中国不要阻挠授权对伊拉克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包括军事行动。

钱其琛外长向他说明,此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同有关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探讨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方案”,也没有授权进行调解,只是想在安理会决议的框架内对伊拉克领导人进行劝说,表示将坦率地告诉他们正面临最后抉择,要么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要么就会遭受严重灾难。

钱外长表示,目前海湾局势十分严峻,爆发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大,同时国际上要求和平解决危机的呼声也在加强。中国政府对海湾局势深感忧虑和不安。

他还向贝克强调,只要和平的希望还存在,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国际社会就应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同许多阿拉伯国家一样,中方也认为把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同中东诸多问题一起解决是不现实的,这样联系也没有好处。

对于有些国家正在酝酿的“部分解决方案”,贝克解释说,这是指伊拉克撤军,但换得整个鲁迈拉油田或布比延岛等出海口,或以科威特合法政府不民主为由不予恢复。

贝克称,美国反对此类方案,因为这将是对伊拉克侵略行动的奖赏。

他又说,也有人建议在伊拉克撤军后立即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对此,埃及等国坚决反对,认为这将使萨达姆成为解决中东问题的“英雄”。美国将恪守其对以色列安全所作的承诺,但也将同埃及、沙特、摩洛哥等国一起,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会见中,美方最关心的,还是我方对安理会授权动武的态度。贝克认为,目前对伊拉克的制裁是历史上最严厉的,但不知是否能以此迫使伊拉克撤军。他问钱外长,中方认为应该再给制裁多少时间,如制裁无效,是否即可考虑用其他手段(“other means”)

钱外长回答说,人们很难对制裁奏效所需时间作出精确估计,各国所处的环境不同,看法也不同。中方希望,那些对世界有影响的大国,要看得远一些。和平解决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要长一些,但后遗症会少一些。

钱其琛也问他,美国派军队进驻沙特时称其目的是保护沙特的安全,现在科威特埃米尔已要求美军解放科威特。美国若为此采取军事行动,能否将其限于科威特境内?

贝克回答,要解放科威特,就必然需要对伊拉克本土采取军事行动。

通过这次会晤,我方基本了解了美方的意图。事实上,双方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讨论如何改善双边关系,并就两国外长互访事达成了谅解。对此,贝克不愿对外宣布,我方也没有强求。后来,对外发布的消息,只是说双方就海湾问题举行了磋商。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外交案例》吴建民著(出版于200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序言

1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上)

2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中)

3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下)

4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一)

5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二)

6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三)

7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四)

8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五)

9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一)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交案例 |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二)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