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0)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的名作《陋室铭》开头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家报馆,无论大小,要“名”,要“灵”,则需有“仙”,有“龙”,而“仙”和“龙”就是总编辑及其团队,关键是老总。

刘禹锡《陋室铭》

林任君先生是1977年加入《星洲日报》从事新闻翻译工作的,随着“南商”与“星洲”的合并而成为《联合早报》的一员。我是1984年10月到《联合早报》工作的,当时我在编辑组,他在国际组。

林任君先生 

每天下午,我们组的主任冯伟英先生一坐到他的办公椅上,林任君先生就会拿着文稿过来跟冯先生互动,多半是商量处理国际新闻稿的问题吧,到下班,他会来几次。我跟任君没有工作上的来往,所以没有接触。但我看到,他跟老冯总是有说有笑的,态度非常随和。  

1993年底,林任君先生升任总编辑,一做就是18年。在林总任内,《联合早报》迅速成长,使早报成为广受海内外受众认可并信赖的新闻媒体。林任君先生当总编辑期间是《联合早报》的高光时期。

我认为最值得一书的是,林任君先生凭着敏锐的新闻触觉与远大的目光,引领《联合早报》走向世界,在全球华文媒体界取得一席之地,使《联合早报》成为广受海内外读者认可并信赖的新闻媒体。一个蕞尔城市岛国的一份中文日报能在世界中文报林之中出类拔萃,并非易事。

在我眼中,《联合早报》一飞冲天是从1995年早报创设电子版开始的。《联合早报》是东南亚第一家迈进互联网时代的华文报,是全球最早上网的华文报之一。早报网迅速成长,日页览量达四五百万,月独立访客达1000万,成为全世界领先的华文新闻网站之一。《联合早报》也成为唯一获准在中国大城市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

2010年林任君先生获颁“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贡献奖”。他也是北京大学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和新加坡新跃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兼任教授。

林任君先生题词

在林总任内,我工作了13年。其中7年在仁定巷(Genting Lane)报业中心(News Centre),6年是退休后返聘,在香港。在仁定巷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有机会见到他,那是因为每天下午三点钟都要开新闻评审会,总编辑是会议主席。出席会议的有各部门的负责人,包括编辑组、国际组、本坡组、财经组、体育组、摄影组、副刊组、制作部、发行部、广告部和新闻研究部。我在新闻研究部,专事文字工作,所以每天得跟我部主任一道出席会议。

会议有专人记录,会后很快输入电脑,大约五点钟,每个同事就可以在终端机上看到会议记录了。管理层规定,每个采编人员都必须及时看评审记录。每天的评审既肯定成绩,进行表扬,也不放过每一处或大或小的失误。如果错误比较严重,便立即追责。总编辑会交代主任会后向有关同事问责,有时还须以书面形式向总编辑报告。这类报告,会成为年终评估的依据。而公司的个人年终评估采用书面形式,要填写大约80个项目。评估后,或奖或惩,赏罚分明。

每日新闻评审实际上也是一种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培训过程,所以总编辑十分重视评审工作,强调每个同事必须阅读评审记录。我是中文系出身,并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但是通过参加评审,日积月累,学到了不少实际的新闻写作知识。

总编辑有时会接到读者的投诉,凡是涉及语用问题的,林总都会批示我处理。因为来信通常是匿名,因而我只能写成短文在早报言论版的交流站答复,或者在副刊上我的语文专栏里答复。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有位印尼读者写信来批评《联合早报》在新闻中不用“巴厘”而用“峇厘”,他认为“峇”是个“怪符号”,用“峇”是“在文字运作上自寻死路”,是“自我阉割”(本系列13《说“峇”》)。另一件是有位新加坡读者看到《联合早报》上用“打歌”,就写信责问总编辑:“歌可以打的吗?”他大发雷霆,在信上用福建话和广东话破口大骂,甚至问候人家老母,满纸脏话,借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本系列14《“歌可以打的吗”》)。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林总到美国去参加学术活动,会后进行了考察。回来后,他传达出访的经过,语带自豪地说,报馆聘请专人monitor语言文字的,屈指可数,《联合早报》算是一家。我听了之后,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从1993—2008我编辑出版的书籍有:

1、《词语评改》一套7册(1994—2000年)2、《熟语天天学》一套5册(1994—1995年);合订本(《读报学熟语》,2000年9月)3、《语文闲谈》(1995年3月)4、《时代学生写字字典》(1998年10月初版,2002年6月第10次印刷,2003年修订再版)《剑桥学生写字字典》(1998年,波士顿,《时代学生写字字典》美国版)《大拇指学生写字字典》(2000年1月,《时代学生写字字典》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版)5、《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1999年9月)6、《华文字词句》(2002年3月)7、《新加坡特有词语探微》(收入《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玲子传媒出版,2002年)8、《缤纷世界说语用》(2003年3月)9、《编采》从1994年1月4日第91期—2008年11月10日第791期,共出版700期(单张A4)。10、参加《李光耀回忆录》华文版的文字润饰工作(1997—2000年)。

《李光耀回忆录》工作团队在开工日合影,

坐者左一为林任君,

其后为秘书陈清琴(女),清琴旁站立者为笔者。

《李光耀回忆录》工作团队部分成员在总统府跟李光耀夫人柯玉芝(左3)合影。

左4为林任君,右一为笔者。

END

审核 | 郭   熙

策划 | 刘   慧

文字 | 汪惠迪

                图片 | 网络  汪惠迪       

辑 | 郭静    


往期回顾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9)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7)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6)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