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多摩天大楼,正在走向烂尾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后台有读者说收不到公众号推送,麻烦大家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公众号黑噪音设为星标,这样就能及时看到每天的最新文章了。

以下为正文。

中国曾经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们,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烂尾。

新浪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中国共有“未完成”和“暂停施工”的摩天大楼81幢,其中66幢“烂尾”。

最近,一张图在网上广为流传,可以看到未完工的45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之中,多半都处于停工状态。

 

而那些正在施工的,又有多少能保证最终完成呢?这也要画上一个问号。

很多人都说,摩天大楼烂尾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萧条,而这些大楼都是以前通过的项目。表面上看的确如此:项目通过的时候,财政还宽裕、房地产还繁荣,但现在房地产低迷,大楼烂尾也实属正常。

问题是,一座两座烂尾也就罢了,但像这样广泛性的、大量的出现烂尾,必定意味着以前的地方城市建设思维,可能存在偏差和失误。 

天津117大厦,高达596米,中国北方第一高楼,沦为世界最高烂尾楼

这一切根源在何?其实主要就是因为一句话:领导喜欢高楼,越高越好。相当多的摩天大楼,其实不再是经济行为,而是地方政府领导给自己贴金的“面子工程”,各地甚至一度展开了“高楼竞赛”。

上海金茂大厦的主要设计者,著名工程师法兹勒·康曾经说道:“现在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或在城市里如何处理摩天楼,那并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

这句话,一语便切中了要害:摩天大楼,其实早就不再是发达、科技的象征了。但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领导,继续将其作为“发达”的标志。

中国社会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其实一直主要学的都是美国。下图是李鸿章访美时的印象,从那时起,高楼便成了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情结。

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也是一个大国,欧洲那种小国寡民的治理方式确实不太好学。而美国又是唯一超级大国,是全世界人眼中的最发达经济体,那学美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摩天大楼,就是学美国最典型的一件事。

当年流行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大家看得如痴如醉,对纽约那种遍地摩天大楼的景象都甚为向往。再加上各种美国大片加持,所有人眼中的美国,都是以金碧辉煌的大厦为标志的。

但问题就从这时候也开始产生了:只学了皮毛,没学到精髓。美国的精髓并非建高楼,而是为何要建高楼,以及如何做好城市规划。

事实上美国的摩天大楼并不是城市规划的主体。我们总是只看见那些大楼,却没有注意到美国绝大部分城市,为数不多的高楼都仅限于在市中心的CBD、金融区,周边却布满了大片的低矮建筑。

洛杉矶远景,只有市中心的几幢高楼

在整体规划中,美国城市强调细密的路网,以及街区制所带来的“碎格式”分布。

在居住的规划中,即便如芝加哥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市区,也布满了大片的House也就是别墅,以及三层左右的公寓,而高楼只限于市中心。

卫星地图中的芝加哥主城区,绝大部分是上图1这样的低矮民居和密集的街道,而非高楼和大马路,这样的规划无论人居还是交通都更加便利。图2是我随便定位到其中一条路上的街景。图3是远眺芝加哥。

所谓“精髓”,就是用摩天大楼作为城市的“招牌”和“脸面”,再用细腻而碎小的规划保证人居环境的舒适和方便,“两手”都要抓才行。

我前面说领导喜欢摩天大楼,就跟城市整体的规划缺乏科学论证有关。城市的规划我以后另辟文章,仅就摩天大楼来说,不说建筑成本了,其使用成本首先就是严重欠缺考虑的。

这些烂尾的大楼,核心问题都是只考虑建、不考虑用。摩天大楼既然是城市脸面,维护成本也是极高,那招商方面一定都必须是顶级的企业,就要保证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来吸引大批顶级企业入驻。

但这确实不易,别说一般城市了,就纽约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倒塌之前的世贸双子塔都一度出现过不少楼层空置的情况。

摩天大楼的维护,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烧钱的项目。楼层越高,其维护管理成本都是成倍地上升。

在上海、北京,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当然是撑得住摩天大楼,但是像天津、合肥、苏州、宁波这些城市,如何能保证入驻企业撑得起那么多的大楼? 

截止至2021全球最高的二十栋摩天大楼,图中蓝色标出的11栋建筑位于中国。

另外,中国的摩天大楼多数都是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相比实体企业自己投资开发的大楼来说,其运营难度和成本就是加倍增大。

事实上房地产企业大多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摩天大楼基本是“不赚钱赚吆喝”,拿地同时基本都会捆绑住宅用地。这样,就既给地方上足够的“门脸”,同时也能靠住宅用地赚钱。

这里也牵扯到另外一个学美国只学了皮毛的现象,那就是美国当年建设摩天大楼,大多数楼都是超级企业自建的总部,是这些企业自己的“门脸”,并非地方的门脸。这样一来,摩天大楼就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然而中国摩天大楼的建设逻辑却截然不同,其主要是作为地方政府的“门脸”,往往无法有对应的经济承载力,这样一来空置的风险就变得极高。

以贵阳为例。我查到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贵阳就有规划或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摩天楼12栋。而贵阳是否能撑得起这么多摩天楼,是需要画上问号的。

 贵阳规划中的几个摩天大楼

中国的省会城市,现在基本都能看到几座“国际金融中心”之类。而我想知道的是,这些省会城市真正吸引“国际金融”企业入驻的有几家?一座省会城市真的有那么多“国际金融”项目吗?

恐怕,只是名字听起来亮丽吧。

摩天大楼泛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地方的“攀比”。地方经济的竞赛,经常比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摩天大楼作为地方政府和媒体喜欢夸耀的“城市地标”,作为“攀比”对象就再合适不过。

一些地方宣传中,甚至经常将摩天大楼的数量和高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这就完全是本末倒置、无视经济基本规律了。

 长沙“天空城市”概念图,达到惊人的838米,但尚未开工就烂尾

对摩天大楼的质疑,在媒体中从2010年以后就一直陆续存在。其实限制摩天大楼高度和数量的政策,近年来也出台过几次。但限制令下,其实只是高度做了调整,比如一些地级市的摩天楼,从惊人的700多米降到了500米。 

限制令下,高楼项目为何还在纷纷上马?为何各个地方还是热衷于建设摩天大楼?

我看到媒体有报道,大楼的论证和设计,其实地方领导意志都通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沉醉于面子工程的惯性,恐怕是很难靠着一些呼吁就能停下来。而此前房地产的过热,和房地产过度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来源,也是摩天大楼建设“欲罢不能”的因素。

问题是,一切债务都是要还的,用摩天大楼“贴金”,虽然满足地方的虚荣心,背后透支的却是纳税人的钱,以及城市经济的未来。对以后的城市人居环境,也会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太片面,高楼大厦作为现代化的标志——这个落后的想法并未得到改变。

而民众的收入、社会保障、城市人居环境……这些面子背后的实质,则并未真正被当作发达和现代文明的象征。如果这一点没有改变,就算是不建设摩天大楼,其他面子工程也一定不会停止。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大量高层住宅,将注定沦为贫民窟?

如果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会来关心你

都是商人,台湾与大陆有何不同?我和台商打交道的那些事儿

老龄化如此严重,养老保障制度跟上了吗?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