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敬请关注》〉》〉 哲学中国 2022-04-16

本期目录

二〇二〇年第6期


·专题研究·

莱布尼茨和白晋关于二进制与《易经》的讨论

张西平(5)

一统与正统

——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陈静 朱雷(15)


·先秦哲学研究·

心由德生

——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其地位

匡钊(23)

从天志明鬼看墨子道德思考的二重向度

李卓(31)

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廖晓炜(39)

韩非子对儒家批评之重构

白彤东(46)


·关学研究·

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贡献

丁为祥 孙德仁(53)

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许宁(61)

吕柟对阳明心学的辩难及其思想史意义

李敬峰(68)

论杨屾的儒学体系及关学史地位

林乐昌(75)


·宋明哲学研究·

融合三教、彰显道德性命

——陆佃《道德经》注研究

杜晓(83)

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内涵与局限

高正乐(89)

从作为中介的禅宗看儒佛交涉问题

——以罗钦顺对佛教的批判为中心

秦晋楠(98)


·纪念冯友兰诞辰125周年·

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杜保瑞(105)

冯友兰早期哲学方法观及其转变

高海波(113)

新理学与实用主义

代玉民(122)


内容提要

ABSTRACT

莱布尼茨和白晋关于二进制与《易经》的讨论

张西平


内容摘要本文从莱布尼茨与白晋的通信入手,全面梳理了莱布尼茨与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关于《易经》研究的对话与互动,研究了莱布尼茨提出二进制的历史过程与思想历程,说明了白晋在《易经》研究上对莱布尼茨的启示以及莱布尼茨提交二进制研究成果的决定与《易经》的关系。关键词:白晋 莱布尼茨 《易经》 二进制作者单位: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



一统与正统

——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陈静 朱雷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考察了《公羊传》、董仲舒和何休的大一统思想,指出其中一脉相承的观念,是一统与正统的内在关联。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是汉代公羊学诸家论说大一统的共同关心,是大一统理论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简略概括《公羊传》和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应该为“大一统”补足语义,其意涵是“大其一统于正”。“统正”,才是公羊学所“大”之“一统”,才是大一统思想最初的真正含义。关键词:公羊学 大一统 董仲舒 何休作者单位: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朱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心由德生

——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其地位

匡钊


内容摘要:先秦哲学中“心”的观念本来并非第一序列的观念,成为一个思想界的中枢性话题,其起源与周初“德”的观念密不可分。德的观念在思想史上成熟更早,考察出现在金文和传世文献中心德对举的修辞策略可见,文献当中引入心的观念,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德这个更古老的观念如何得以显现。心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追问的对象,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哲学出场可被视为来自对德的进一步反思,相对于德,心是个次级的观念。这说明了为什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在伦理生活中追求德性永远是首要的问题,而心的所有能力均服务于此目标,心的理智能力在中国总处于德性的笼罩之下。这显示出中西之间对心灵、认识与德性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源于观念间的结构性差异,而相关信息往往无法从对个别观念的语义阐释当中得到识别。关键词:心 德 德性作者单位:匡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从天志明鬼看墨子道德思考的二重向度

李卓


内容摘要:墨子道德思考的根本旨趣是以义行仁,其信仰系统的重要观念是天志、鬼神。墨子继承其前的天道观念和鬼神信仰,赋予天以人格神的形象和意志,同时加入了新的道德精神,强调鬼神的赏罚“唯德不以祀”,呈现出宗教与人文的二重向度。特别是墨子把“义”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重要的德行,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天和鬼神都符合义的原则,突出发展了墨学的人文化气质。关键词:天志 明鬼 墨子 贵义 德行 道德形上学作者单位:李卓,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



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廖晓炜


内容摘要: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互之间更无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认为,在明确荀子性恶论之真实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恶论定位荀子的人性论仍是最合理的做法。关键词:荀子 性恶 性善 性朴作者单位:廖晓炜,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韩非子对儒家批评之重构

白彤东


内容摘要:儒法关系是中国政治史与思想史的重要话题,与政治哲学的核心话题相关。本文试图处理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部分,即韩非子对儒家的批评。通过系统整理并逻辑上重构这一批评,我们会看到,韩非子与儒家之间有着多回合、不断深入的交锋。我们还会看到,韩非子批评的儒家,更多是孟子式的儒家;他对道德应该被排除于政治之外的论证可谓近现代政治哲学对道德与政治关系讨论的先声;他对儒家式的贤能政治的批评也有其当代意义。虽然本文意图展示和辩护韩非子的立场,但是为儒家充分辩护,也需要从正视韩非子的挑战为起点。因此,本文也是为儒家立场提出根本辩护的准备工作。关键词:韩非子 荀子 孟子 儒法关系作者单位: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贡献

丁为祥 孙德仁


内容摘要:张载是在关中开始其理学探讨的,这就使其具有一身兼二任的特征;而地方学派与全国主流学派之不同视域,也必然会使其各自所以形成之不同因缘发生转换。从理学的角度看,“体用”范畴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双重世界的确立是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其对佛老之学反戈一击的基本方法;而“诚明两进”之为学进路,则又成为理学不同思想谱系的塑造者。至于其“以礼为教”之入手工夫,则上承汉唐儒学之积淀,同时也是对宋明理学之理论思辨化走向的一种有效防范;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则又是对中国智慧及其文化之人伦实践精神的一种可贵坚持。关键词:张载 宋明理学 体用不二 诚明两进 以礼为教作者单位:丁为祥、孙德仁,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



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许宁


内容摘要:横渠学是朱熹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朱熹通过对张载理学核心命题的重新阐释,丰富了自身思想体系的建构。一是对于“太虚即气”,朱熹以“天理”诠解“太虚”,以“理气”诠解“虚气”,分别论证了基于“天理”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二是朱熹对“心统性情”的内涵作了深入阐发,建立了心、性、情统一的心性论架构;三是朱熹在将《西铭》主旨概括为“理一分殊”的基础上,视之为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原则,以及儒佛之辨的判教依据。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诠释及其建构,体现了关学与闽学的学理会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张载 朱熹 太虚即气 心统性情 理一分殊作者单位:许宁,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



吕柟对阳明心学的辩难及其思想史意义

李敬峰


内容摘要:阳明心学在明代中期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挑动和刺激着地域儒学关学的神经,如何回应这一学界新声成为关中学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与王阳明“中分其盛”、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的关学集大成者吕柟,以张载、朱子学为旨归,以捍卫理学正统为己任,围绕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格物、知行合一等核心命题,向方兴未艾的阳明心学展开不遗余力的辩难。这种辩难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一是阻止和延缓阳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势头,维系张载关学、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主导地位;二是阐扬关学宗旨,提升张载的显示度,更新和生成张载关学;三是羽翼和发展朱子学,减缓朱子学的衰落速度;四是在一定程度上补救和发明阳明心学。关键词:吕柟 阳明心学 关学 辩难作者单位:李敬峰,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



论杨屾的儒学体系及关学史地位

林乐昌


内容摘要:在清代关学史上,杨屾是一位心怀强烈信仰诉求、创发深厚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独具一格,其体系是由“知本为先”的本体论、“天命定序”的秩序论和“明道立功”的经世论建构而成的。由于杨屾能够领悟张载天观和天道论的精要,晚清大儒刘古愚曾“以横渠比拟之”。他远承北宋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旨,近取清初李二曲“明道宰物”的思维框架,并以其思想魅力和“精察力行”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刘古愚。刘古愚是关学近代转型的完成者,而杨屾则是刘古愚关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先驱。关键词:杨屾 “知本为先” “明道立功” 关学史 张载 刘古愚作者单位: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



融合三教、彰显道德性命

——陆佃《道德经》注研究

杜晓


内容摘要:陆佃力图通过注解《道德经》来恢复性命之学,弥补道德之裂,救汉唐学术之失。其《道德经》注融合三教,吸纳儒、道义理,借鉴佛、道方法,以《孟子》心性论为据,吸取了道家的整体宇宙观思路,使儒家的道德先验主体更加开阔、丰富;其将道德落实于性命,又将性命上升至道德,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精深至于心性之境地,达至天理(道)之高度。本文认为,《道德经》陆注中的天理、心性思想已具“心学”萌端,起到了从孟子心性论到宋明心学的过渡作用。关键词:陆佃 《道德经》注 道德 性命 融合三教作者单位:杜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内涵与局限

高正乐


内容摘要:王阳明在龙场悟格物之旨,不久便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早期教法。他龙场悟道的内容,主要是明确了意向是“事”的表征。进而,他将“格物”解为“正事”,又进一步解为“正念头”。意的本然状态是心之知觉,故心之知觉是“事”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心在吾人行为活动中的知觉状态,决定了这些行为活动属于何事,此即“知行合一”。心的知觉与事件的展开可以相互促进,此即“知行并进”。知行合一与并进,需要“心即理”作为前提与保证,这样践履工夫才有明确的头脑:省察过往念头与克治当下念头都以天理为准的。因为“知行合一”命题一定要与“心即理”配合才完整,故阳明的教法最终变为“致良知”。关键词:王阳明 知行合一 格物 致良知事作者单位:高正乐,北京大学哲学系



从作为中介的禅宗看儒佛交涉问题

——以罗钦顺对佛教的批判为中心

秦晋楠


内容摘要:以往学界对于理学家(尤其是狭义的理学一脉)辟佛颇多微词。一方面,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于佛教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空、涅槃、轮回等理解并不准确。另一方面,认为理学家之所以理解不准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排拒佛教的前见。故而“辟佛”一事似乎只有立场之争,根本谈不上对错。本文认为,择取什么教义作为心中“佛教”的典范其实构成了理学家辟佛与上述对理学家辟佛之批评之间一个不容小觑的差别性要素。理学在辟佛时,心中的假想敌核心是禅宗,攻辩最为用力的观念是“作用是性”。当我们考虑理学与佛教的关系这一议题时,如果我们把佛学理解为一个光谱,在儒佛交涉中佛学高亮的区域恰恰应当是被视为“末流”的禅宗。关键词:理学 辟佛 禅宗 作用是性作者单位:秦晋楠,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杜保瑞


内容摘要:冯友兰以四境界说谈哲学体系的分类系统,其中的最高境界即是觉解的结果,但仍须有一持守的工夫以使境界常住,这就是冯友兰系统中的境界哲学与工夫理论问题的交涉之处,他巧妙地以程颐的“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之说结合象山的“先立乎其大者”之说处理此事。天地境界与大全概念正是一对可以结合的系统,结合之后从中国哲学史的讨论上看,道佛特别能发挥大全概念的不思议、不言说意境,于是冯友兰极为肯定此说,但却仍在道德境界问题上批判道佛,于是有了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所论不一致的现象。冯友兰以大全概念为标准,以宋明儒学家的系统为典范,批评了道佛的方内方外之分以及动静对立的哲学方法。关键词:冯友兰 境界哲学 工夫论 贞元六书 大全作者单位: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冯友兰早期哲学方法观及其转变

高海波


内容摘要:冯友兰早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坚持哲学方法即是科学方法。后来虽然短时期内受柏格森的影响,不过他仍然努力调和直觉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紧张。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冯友兰接受了实验主义和新实在论的影响,在开始阶段,更倾向于实验主义方法,1926年前后则转向了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在这个过程中,冯友兰对科学理性方法的坚持是很明显的,他也因此对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方法采取批判的态度,否认直觉可以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这些都反映了冯友兰哲学方法观的理性主义特征。关键词:哲学方法 科学方法 直觉 实验主义方法 新实在论作者单位:高海波,清华大学哲学系



新理学与实用主义

代玉民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新实在论与神秘主义的不兼容,造成了新理学体系的分裂。这种判断源于对新实在论与新理学关系的误解。其实,新实在论并非新理学的唯一来源,实用主义亦是新理学的理论依据。在新理学中,新实在论在本体论上可保障神秘主义对象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上则触及到不可知论的问题。不可知论恰是实用主义在新理学中的用武之地,冯友兰深入到实用主义真理论的不可知论基础,将新理学的“气”与“境界”改造为契合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神秘主义对象。这样,以实用主义为中介,以不可知论为切入点,新实在论与神秘主义在新理学内部得以调和。关键词:冯友兰 新理学 实用主义 新实在论 神秘主义作者单位:代玉民,南京大学哲学系

文章来源:“社科期刊网”(2020.11.27)


推荐 · 看点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