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五大认识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加强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1)在百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党的历史实践积累了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的丰富经验,为接续奋斗提供了现实启示。

3)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出标志性成果,

4)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件大事。

5)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根本保证。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实践效能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1]54。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使命任务。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首先必须以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意志和行动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实践创新结出的重大成果,坚持用这一新时代新思想凝心铸魂,对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使命任务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引领和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提高理论创新思想和行动自觉的审视


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既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实践发展史,也谱写了一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史。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510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以科学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是百年大党始终保持青春活力的密钥所在。


实践自觉来自思想自觉,理论先导作用于实践先行,党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理论创新。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有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并且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但一方面由于时间短暂,另一方面更因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压制封杀,党的理论建设展开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历史局限。党的一些领导人后来在回顾党的创建史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毛泽东指出:“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3]795-796刘少奇在谈及党的创建情况时也说过这样的观点:“中国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4]220这个弱点使党在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尚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中国革命究竟应该如何搞。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暴露的就是缺乏理论创新意识的问题,由此造成革命失败的事实表现了缺乏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缺憾。


党的理论创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于实践遭遇挫折的历史反省,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留下血的教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转向农村,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起点,党的理论创新思想自觉由此开始形成。在从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以反对本本主义的觉悟表现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逐渐清晰起来的认识促使他于1938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发刊词,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5]党史上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重点解决的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毛泽东指出,党的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也不能依靠别人预备的”[3]791。延安整风运动把学风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着力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结出全党范围增强理论创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囿于既有的理论,坚决反对僵化的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只有悟出这个真谛,才能形成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才能提高实践创新的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探索形成的觉悟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知,并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成为历史传统,坚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为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提供了保证。


重视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对保持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作出的论述非常丰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8],“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9]。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丢掉,但要讲新话,“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0]。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11]胡锦涛指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简单的说教,脱离了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12]习近平指出,“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13]346,“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14]425。这些一脉相承的论述,鲜明表达了党的理论创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指出:“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5]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规定,满足于现成的理论成果,停留于已有的理论水平,先进的政党也会落伍,以致因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与发展着的实践且行且远。中国共产党提出“创新型政党”建设目标,强调“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16]。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的百年奋斗一条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社会脱颖而出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重要原因。党的基业长青需要理论之树常青,党的实践创新需要理论创造作为支撑。理论僵化是思想枯竭的表征,缺乏理论创新意识,实践发展就会陷入枯竭的困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以始终保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前提。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4]433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告诉我们,要把全党的思想统一起来很不容易,而思想不能统一就无法步调一致,党就会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甚至会导致亡党的灾难性后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始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从历史经验看,统一全党思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党的事业因遭遇挫折后产生迷惑而导致思想混乱的情况;第二,党的事业面临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需要辨清方向的情况;第三,党内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问题上认识不同发生分歧的情况;第四,党中央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后必须确保一致行动的情况。不管哪种情况,最后能不能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全党思想统一,都关系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这四种情况多次出现过,经历了深刻的体验,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使党深深懂得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统一全党思想的丰富经验。例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思想提高全党认识问题的理论水平;加强学习党的文件以及总结历史经验达成全党共识;通过认清形势变化提高把握新任务新要求的自觉;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认识分歧问题,等等。这些统一全党思想成功经验的运用收获了促进全党团结的成果,使党在一次次严峻考验中得以摆脱思想困惑的包袱轻装前进,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迈出前进的步伐,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统一思想的丰富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创新理论上来。事实表明,全党思想统一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展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成为统一全党思想的坐标。延安整风运动中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全党思想统一的基础。刘少奇指出,“建立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完全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胜利地去进行极端严重的革命斗争”[4]182。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通过这一理论成果的创造,全党思想武装有了统一的武器。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开展,“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对凝聚全党共识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起到了显著作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结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收获了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成效。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在开创、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成果诞生后,统一全党思想形成新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上来,是党中央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后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要求。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保证了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思想不统一贻害无穷,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过十分沉痛的教训。1991年,苏联共产党上演了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了70多年一夜之间就垮台了。这件事情震撼世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前车之鉴。历届党中央领导人都进行了反思,从各个方面研究苏共失败的原因,其中,党内思想混乱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18]当时苏联共产党已达到了2000多万党员的组织规模,力量资源也够大的了,但思想乱了党也作鸟兽散了,国家分崩离析也就在劫难逃。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也有思想混乱造成的危害,1945年和1981年党中央制定的两个历史决议,就是针对党内严重存在思想不统一的情况。第一个历史决议解决了究竟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思想理论对还是毛泽东的路线方针政策对这个重大问题,通过分辨形成了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的结果,解决了认识不一致的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也是为了解决思想不统一问题,党中央在反省历史进行拨乱反正过程中,“一部分人中间思想相当混乱”“必须澄清这些混乱思想”[19]。党中央认为,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保证统一思想为改革开放扫清障碍。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追溯历史,强调这两个历史决议对促进全党认识达到一致、增强全党团结、推动全党团结一致向前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出这次大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18。面对复杂的社会,肩负艰巨的使命,进行伟大的斗争,党内思想出现认识不统一甚至严重分歧难以避免,关键是如何掌控局面,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创新理论上来的成功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新要求。2023年1月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六个方面概括性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大党独有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大型政党,对党和国家事业是强大的优势资源,然而,数量增长带来全党思想统一和增强团结的难题。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相比,在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上,虽然我们党拥有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政治基础的有利条件,但要使9600多万党员的政党整体炼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确实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党的百年历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必须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创新实践,创造鲜活经验营造全党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的政治局面。



三、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结出标志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1]54的要求,这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十年发展中展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开创新局面的风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结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任何产生真理伟力的思想都源于社会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围绕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15。由此孕育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起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为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提供了最新的成果。


如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形成、指导地位的确立和进一步丰富,鲜明体现了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规律。在党的十八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发展中,习近平领导党中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志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中,习近平领导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4。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核心内容的概括,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作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新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党的创新理论紧贴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回应人民期待的特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伟大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新理论发展上形成的重大突破,集中体现在“两个结合”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早在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已经成为鲜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和精神宝库提上议程,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4-1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形成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崭新话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出了诠释。


党的二十大立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形成“两个行”的话语建构,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结论表述后面,加上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句话,意味着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思想升华。建构这个新的话语进一步表明,“行”的作用机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运用,而是结合新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创新理论的结果。把“两个行”的话语建构与“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相联系,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连成一体,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注入了新内涵。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庄严历史责任,与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相向而行、相辅相成。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的中国特色,不断深化理论创新的中国实践,有助于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充分绽放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新、开放性、时代性的光彩。



四、奋斗新征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认知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1]16走自己的路就要自己找答案,只有找到自己的正确答案,才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遭遇曲折探索、经历苦难辉煌、迎来伟大飞跃的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别的国家行得通的路不代表所有国家都能走通,靠拄着别人拐杖亦步亦趋,模仿着别国模式依葫芦画瓢,注定是不会有出路的。鸦片战争以降,一批批先进中国人面临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拷问,以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努力抄作业,希冀通过现成答案摆脱中国窘境,都落了个功亏一篑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冲破各种枷锁的束缚寻找自己的答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用创新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支撑,通过走自己的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对有着特殊经历的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一个曾经长期处于强盛辉煌之中的民族衰落下去后能不能再复兴起来,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世界上抱有怀疑态度的不少,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华民族为伟大复兴进行的斗争,更有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发生,采取各种措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设置障碍。中国人民即使在背负民族耻辱的黑暗年代里对民族振兴就充满着信心,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发出“振兴中华”呼喊,立志通过努力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发出“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呼喊,激励“新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21]。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没有辜负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有一连串的密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就是其中之一。凝心就是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集聚起来,铸魂就是为所有的奋斗者树立最根本的精神圭臬。凝不起心,队伍就会东奔西走而溃散瓦解;铸不起魂,人们就会无所遵循而各行其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党的百年奋斗形成的成功经验,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把这个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十分重要。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充分发挥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增强党的凝聚力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维系和守护,9600多万共产党员和14亿多人民凝聚起来构成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多具有力量优势,但人心不齐就会各自为政,难以整合成为具有集体意志的战斗力量。常识告诉我们,散沙只是孤独的分子,聚沙则可以成塔;细流涓涓只能各自荡漾,汇成大河则可以气势磅礴。与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和政党组织相比,中国共产党的“能”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几亿、十多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干成的事情令世界刮目相看。近代中国一些记载史册的大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看似轰轰烈烈,却都成为旧中国一盘散沙局面下的孤注一掷,缺乏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的社会变革最后都难逃失败的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把根基、血脉、力量放在人民这边,凝聚起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心视为一项工程进行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应有之义。


提高党的战斗力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战斗力是综合性概念,马克思主义政党战斗力强不强,不是由组织规模的大小多少决定的,也不以党员个体作用来评判的,历史证明,党的战斗力强大既取决于党自身力量,更得助于人民力量。中国共产党能以“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打败以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紧紧依靠人民这个法宝。中国共产党能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靠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从根本上说,党的战斗力只有在把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党中央始终强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旨在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力、号召力、作用力、组织力、影响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提高党的战斗力必由路径。


激发党的创造力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创造是探索性的发明,其成果表现为生成以前没有的事物。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是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民族,中国人民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积蓄着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2],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与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相契合,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结晶和智慧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将产生出激发人民创造力的巨大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52奋斗新征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领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历史汲取力量,必须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贯穿其中。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要求[23],党中央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54以此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重大举措。



五、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4]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510这是对理论力量向实践效能转化提出的明确要求。


党中央历来强调,理论必须“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就应当回到实践中去,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4]430。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所决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绝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而是为了把实践不断向前深入推进。实践创新发展需要创新理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实践创新。这就是“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的道理所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统一。


促进党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效能,是实现理论功能的问题。中外哲学家们讨论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所持观点不一,有把知与行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有知行统一论者。在知行观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明确、最辩证、最彻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形成的知行合一观点最具科学性。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13]398“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3]348真知真信真行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产生向实践转化的成效。知而不信使理论空转,知而不行使理论成为摆设,行而不知使实践无目的性,行而不信使实践无真实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1]54以真知建构理论认同,以真信强化政治情感,以真行落实担当作为,是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的遵循原则。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作出的揭示,也是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全面铺展的总纲。习近平作的大会报告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结合接续奋斗要求形成的新成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不仅要做到学深悟懂党的创新理论,更要做到以知促行,切实从实践效能上彰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价值,从而在实践创新发展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心铸魂的强大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经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6。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实践遵循。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的政治基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本质要求,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重大原则,体现党的二十大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立场要求。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走好团结奋斗的必由之路,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从“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捆筷子难折断”的古训,到14亿多人民团结的力量强大无比的认知,都显示齐心合力共同奋斗才能勇往直前的道理。“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能够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够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2]554。党和人民大团结、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海内外同胞大团结、各阶层人士大团结,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价值体现。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坚固集体记忆、坚定历史自信,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深刻认识客观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体现党增强历史主动的高度思想自觉。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才彻底摆脱了命运不能自主的命运。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把坚定“四个自信”与坚定历史自信相统一,把迸发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增强历史主动相统一,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使命任务。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把握战略机遇和发展定力,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度演进,对党和人民来说,这既是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向前推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调整重塑。这样的场域决定了完成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在党和人民砥砺奋进的道路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挑战可能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提高战斗本领知难而进,才能临危而不惧,遇险而不慌,在战胜任何风险挑战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以把握战略机遇坚定发展定力,以坚定发展定力把握战略机遇,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内在要求。



六、结语


习近平指出:“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一条成功经验。”[25]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深入为广大干部群众所了解和掌握,是奋斗新征程、夺取新胜利、创造新奇迹的重要保证。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再出发,千秋伟业光明璀璨再续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辉煌,党和人民的必胜信心更加坚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斗志更加昂扬。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干出来的,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才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注入源源不竭的实践动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形成全体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攻克难关的集体意志,从而共襄中国式现代化盛举,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释、考文献略,具体见中国知网数据库。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资助: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ZD014)
文章来源:理论探讨,2023(02):5-13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