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其他

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2024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政策规定,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2024年度拟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9名。现将有关具体事项公告如下。应聘人员基本资格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遵纪守法。3.18周岁以上;大学本科生不超过24周岁(1998年12月1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不超过27周岁(1995年12月1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1987年12月1日以后出生)。4.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或者技能条件。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6.具备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职人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考试录(聘)用纪律行为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应聘。报名应聘人员不得报考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聘岗位。招聘范围招聘对象为2024年全国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含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不含各类委培生、定向生)。报名应聘人员一般应在2024年7月前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无补考、重修情况。京内生源指已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报名应聘人员,不含北京高校集体户口。招聘岗位及资格条件本次招聘涉及7家单位,计划招聘19人,具体岗位及资格条件详见《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2024年度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表》。其中,有关岗位专业条件参考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报名应聘人员在报名时有疑问的,可以直接拨打报名咨询电话进行咨询了解。招聘程序(一)报名应聘方式和时间报名应聘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报名网站地址为http://47.93.249.113:8082/(“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系统”)。报名应聘人员提交报名申请的时间为2023年12月21日至2024年1月7日,每人限报1个岗位。(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事局负责,贯穿公开招聘全过程,其间可能根据需要请报名应聘人员补充有关材料。资格审查结束后,以手机短信形式通知进入笔试范围的报名应聘人员;对未进入笔试范围的报名应聘人员,不再通知。同一岗位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该岗位计划招聘数的比例至少达到5:1方可开考,达不到该比例的,在笔试开考前应当减少该岗位招聘人数以确保达到开考比例,直至取消该岗位招聘计划。取消岗位招聘计划的,该岗位报名应聘人员可在笔试开始前改报符合报名资格条件的其他岗位。减少岗位招聘人数或者取消岗位招聘计划将于笔试前在“中国人大网”公布。(三)笔试进入笔试范围的报名应聘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笔试确认并打印准考证,按要求参加笔试。笔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主要测试报名应聘人员履职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成绩按百分制计算。笔试不指定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培训班。笔试初定于2024年1月中旬在京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事项另行通知。(四)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根据报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按照5:1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笔试成绩并列的,一并进入面试)。面试人选、面试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将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如报名应聘人员放弃面试资格,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面试前,对报名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具体事项将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凡报名应聘人员提供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聘单位有权取消其参加面试的资格。部分职位将在面试当天进行专业能力测试,测试的形式、内容详见《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2024年度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表》。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将在北京举行,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具体事项将通过在“中国人大网”发布的面试公告告知,请及时关注。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测试的,按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35%,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占15%的比例合成。(五)体检参加面试的报名应聘人员均需参加体检,体检由招聘单位参照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六)考察按照报名应聘人员考试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在体检合格的前提下确定考察对象,按2:1的比例实行差额考察。其中,实际参加面试人数与该岗位计划招聘数的比例低于3:1的,报名应聘人员面试成绩应当达到及格线(60分),方可确定为考察人选。考察人选在全国人大机关及所属单位有近亲属关系和主要社会关系的,需主动报告。(七)公示根据报名应聘人员的考试综合成绩、体检结果和考察情况等,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和“中国人大网”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八)聘用公示期满后,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经报有关部门备案同意后,按规定办理聘用手续;对反映有影响聘用的问题并查实的,不予聘用;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可暂缓聘用,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办理聘用手续。新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注意事项1.本次公开招聘相关信息均在“中国人大网”或“全国人大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系统”发布,请及时关注。招聘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事局将通过电话、短信联系报名应聘人员,请务必保持通讯畅通,关闭号码拦截功能。因通讯不畅无法联系本人的,由本人承担相关后果。2.报名应聘人员提交的报名材料及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对于伪造、涂改证件、证明等报名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在考试体检考察过程中作弊的,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开招聘纪律行为的,将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进行处理。3.笔试、面试、体检等工作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具体以相关公告为准。政策咨询电话:010-53365972,010-83072425(传真)监督举报电话:010-53365973本招聘公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事局负责解释。来源:中国人大网编校:宫宜希责编:张钰钗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系统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行政复议法“大修”通过:五大亮点值得关注

1999年4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行政复议法,这部法律于2009年8月、2017年9月作过两次部分修改。据悉,此次修订,是行政复议法施行二十多年来的首次“大修”。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外关系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签署第6、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赵乐际委员长主持闭幕会。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4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今天起,4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7月27日。您可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让调查研究在人大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为调查研究注入更多新时代元素,让调查研究在人大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实践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升调研质效开展调查研究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由人大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人大工作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乎民生的改善。因此,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不仅是一种履职方式,也是一项政治活动,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人大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研究必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直击要害,这样才能收到实效。当前,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人大的调查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和推进;必须紧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否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必须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对标对表。《方案》列举了十二个问题作为调研内容,每一个人大工作都会涉及。可以说,《方案》为我们开列了一份调查研究的任务清单。把调查研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落点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每一位人大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调查研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履新伊始,赵乐际委员长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问计于民”。3月21日至24日,委员长赴广东进行调研。调研期间,他深入企业、社区、乡村,走访看望基层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在珠海市香洲区湾仔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同基层人大代表亲切交流。主持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围绕做好立法工作、代表工作听取意见建议。赵乐际委员长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凝聚立法共识,做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赵乐际委员长的广东之行,对在人大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能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办法”,是衡量调查研究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以来,调查研究中常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即不敢正视问题,更不善于发现问题。调研者走走“指定路线”、看看“规定动作”、听听“悦耳之词”,这样的调查研究更像是“走秀”,其结果只能是“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为此,《方案》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身入”是“走近”群众,拉近与群众之间的空间距离;而“心到”则是要“走进”群众,拉近与群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真正搞好调查研究,既要“身入”,更要“心到”。“心到”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忠心、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对人民群众的交心、对履行职责的尽心。只有在调查研究中真心实意俯下身来,深入百姓中间,才能听真话、察真情,切实摸清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工作落实的堵点淤点。坚持守正创新,为调查研究注入更多新时代元素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显示了巨大的功效。当前,如何为调查研究注入更多新时代元素,使其更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新时代特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如何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拓展调查研究的内容、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中国人大》2023年第6期目录

制图:李洪兴编校:王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立法引擎迭代升级 法治中国全面提速

立法法是管立法的法律,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是一部宪法性法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的重要节点,立法法再次修改,标志着法治中国进程再提速。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赵乐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做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编制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3月21日至24日到广东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凝聚立法共识,做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3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到广东调研。这是3月21日,赵乐际在珠海市香洲区湾仔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同基层人大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评论丨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张金海:情系生态环保 守护大河之洲

“连任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表示,将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不负期待,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新担当新作为。张金海,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摄影/张晓蓬长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1993年,在黄河三角洲长大的张金海从部队退伍后,又回到这里,成为一名一线环卫工人,一干就是30年。2018年,张金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立足本职工作,深入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调研、走访、宣讲,认真履职,收获满满。“十分激动,记忆犹新!我心里更加亮堂,也更有干劲儿了!”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张金海备受鼓舞、倍感振奋。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东营视察,作出重要指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张金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民初心、明确了奋进目标。提出51件建议、参加67次座谈研讨和执法检查、参加86次实地调研、进行18次审议发言、开展32次宣传宣讲、接受65次新闻采访……过去五年,张金海坚守为民初心,积极履职尽责,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代表答卷”。作为一名从事湿地城市建设和环境卫生行业的基层代表,张金海先后20余次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刁口河故道等地实地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和专家,提出关于生态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议31件。“刁口河改道为清水沟流路,随着清水沟流路行河年限的延长,入海口处拦门沙淤积,尾闾河道淤积延伸,水位抬高,给黄河下游防洪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大对刁口河故道综合治理十分有必要。”同时,张金海还建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强化执法司法良性协同,共同谱写“黄河大合唱”新乐章。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时,张金海对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印象深刻,这也让从事环卫工作的他倍感责任重大。他主动和参会委员交流自己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想法,得到大家认同。返回工作岗位后,他又积极参与编写《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工作,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细贡献一份力量。“我建议推进垃圾分类各环节设施配套,加快落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张金海介绍,在垃圾分类终端环节,地级以上城市需要切实完善配套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卫生填埋处理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再生资源处置场、危废物品综合处理厂和建筑垃圾处置场等设施设备,切实让已分类的垃圾有地可置、有章可循,助推城市垃圾分类有序实施。今年,张金海又踏上了履职新征程。“物业管理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幸福感,所以我提出关于规范和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的建议。”张金海紧盯民生关切,肩负使命为民代言,“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容易造成物业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居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他建议,加强物业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完善建档立卡制度,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摆正服务定位、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创新管理模式,推广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刘建明:用“金点子”振兴乡村

一进入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就开始了福漓公路到杨家桥道路的施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在施工现场忙前忙后进行指导。刘建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棠棣村村民进入村内,要通过旁边村庄,有些地方道路比较窄,在节假日或上下班时间比较堵。“现在游客越来越多,让游客进得来,让村民出行便利,让产业‘共富路’更顺畅,规划一条合适的道路是全村人呼声第一的大事。”刘建明说,“感受到村民的急迫心情,我就把这些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终于在兰亭旅游度假区支持下,这一项目在去年10月正式立项,招标后开始施工。刘建明是土生土长的棠棣人,作为一名连任的基层全国人大代表,他扎根乡村,时刻牵挂着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村庄的发展,依靠的是产业。多年来,在刘建明的组织下,棠棣村形成以兰花为特色产业,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村一品”花木专业村发展模式,以“花满棠”强村公司为载体,建立了全省首个红色共富研学基地。在此基础上,棠棣村积极融入“花香漓渚”党建联建,将共富效应辐射到周边村庄。同时,率先实施天然气入户、强弱电入地等工程,使村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通过成立党员志愿队、家风家训上墙等形式,营造文明风尚,让村民从“腰包富”到“脑袋富”转变。“生活在这个花园一样的村庄里真是很幸福,”90岁的村民刘阿锦兴奋地说,“现在我每天早上起来,沿着兰泽路散散步,然后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健康小屋,测测血氧、量量血压,每天都可以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用去医院了。我如果一天没出家门,我儿子就能收到一条未开门信息,就会及时打电话向我确认安全。”去年以来,村里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建设了慢性病管理。同时,5G门禁、游客分析、车辆识别等系统的建设,提升了数字化水平,增强了村庄治理能力。20多年来,刘建明带领村“两委”成员,在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从“五星3A”到未来乡村,打响“清廉棠棣”廉洁文化品牌,以“养兰六道”拟喻“养廉六道”,将清廉村居充分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步一步把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打造成为一个四季芳菲的“中国美丽乡村”。棠棣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11个国家级、70多个省市区级荣誉。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2万元。不止于棠棣村的发展,刘建明依托村内设立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常年收集周边镇街的群众意见和诉求,听取乡村振兴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走访、调研、视察等活动中,他时刻在思考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绊脚石”、“障碍物”,每年都会提交一些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议案和建议。其中“关于建设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建议”,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采纳并在全国推广。最让他高兴的是,在他积极参与提出乡村振兴促进法议案后,乡村振兴促进法在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中,刘建明积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扶持力度等内容提出代表建议,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金点子”,让全体村民共同富裕。(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我们宁夏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一个普通农民。3月12日晚,她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位连任的基层代表,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只要你在时代发展中做出了成绩,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给你出彩的机会,你就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见证国家的发展。”3月12日晚,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摄影/李小健01“我们用尽全力鼓掌,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现在宣布,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023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14亿多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回忆起播报员宣读完计票结果那一幕,马慧娟仍满怀激动:“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用尽全力鼓掌,大家都不想停下掌声,因为这一刻,只有掌声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激动与振奋。”“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当时就一个念头:这件大事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了!”掌声如潮里,马慧娟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殷殷关怀。26年前的一次考察,将依江面海的福建与山大沟深的宁夏紧紧相连。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亲赴宁夏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连续多天调研5县后,习近平同志对西海固老乡的“家徒四壁”深感痛心,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序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建立起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此后,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但对宁夏的关心关怀仍隽永绵延,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0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调研,鼓励当地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赴闽宁镇考察,这里是19年前他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考察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彼时,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他又开始为宁夏谋划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从前风沙席卷的戈壁滩,如今防风林连成片、绿意妆点山峦;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全面脱贫、迈向乡村振兴。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就有着马慧娟被改变的人生。02“我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苦,一年到头饭桌上多是土豆和粗粮,青菜只有夏天才能见到。马慧娟从小喜欢读书,5岁多时就看着家中糊墙的报纸学识字,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连环画,四年级开始读隋唐演义……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童年的梦想中。虽说家里不富裕,但为了支持女儿读书,父母还是努力供她上学。然而初中毕业那年,小麦锈病导致她家的庄稼绝收,全家人吃饭生存问题自然成为跨越不过的沟壑。16岁的马慧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接过父亲的鞭子,赶着一对毛驴就去田野里犁地,梦想似乎跌进了干旱的泥土里。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刚刚成家不久,在“闽宁协作”的影响下,生态移民搬迁的春风吹遍宁夏,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了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生态移民搬迁在我的眼前打开另一扇窗,我的心也跟着搬出了大山。”马慧娟一家人承包了8亩水浇地,依靠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来浇灌,旱涝保收。种完了田,和村中许多妇女一样,马慧娟开始到村子附近的蔬菜大棚务工,最少的时候一天赚8块钱,但是能够自己挣到钱,大家都很喜悦。“钱不多,但我们可以用来给家里买青菜、给孩子买零食,不用让他们天天啃馍馍。”日子越来越好,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2008年,她顶着家里的压力花500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不少网友留言:“你的文字让人心生安宁。”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等6本书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2022年3月,马慧娟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
2023年3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观察丨“国家账本”中的民生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观察丨“中国之治”的全景展示

踔厉奋发共襄复兴伟业,勇毅前行再谱时代华章。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8天半的时间里,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召开了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拉开了新的历史帷幕。全国人代会是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之治”一次精彩的全景展示。读懂全国人代会,读懂“中国之治”,我们将进一步感受中国制度优势,体会中国民主魅力,领略中国人民伟力,揭示中国发展奥秘,凝聚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大的发展信心。“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奏响全国人代会最强音。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团结奋进,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转向与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产业政策一定要稳慎,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都要稳慎。希望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3月1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这次大会选举我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谢。人民的信任,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以国家需要为使命,以人民利益为准绳,恪尽职守,竭诚奉献,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他们是:赵乐际、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刘奇。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出席2947人,缺席30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闭幕会由大会执行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上午9时,赵乐际宣布会议开始。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会议高度评价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工作,决定批准这个报告。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三个报告。完成上述议程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也经历过许多磨难。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欺凌、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之苦。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紧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洗雪民族耻辱,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习近平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习近平强调,推进强国建设,离不开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活动,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习近平强调,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习近平指出,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习近平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习近平的讲话赢得全场多次热烈的掌声。赵乐际随后也发表了讲话。他说,完全赞成和拥护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讲话坚守人民立场、坚定历史自信、彰显使命担当、指引前进方向,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他说,习近平同志再次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反映了全体全国人大代表的共同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赵乐际说,大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他代表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向栗战书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赵乐际说,大会选举产生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并选举我担任委员长。我们衷心感谢各位代表的信任,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依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尊崇宪法,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党和国家事业竭诚奉献,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赵乐际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推动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见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赵乐际说,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全面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9时57分,赵乐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石泰峰、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李尚福、吴政隆、谌贻琴、秦刚、张军、应勇、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和许其亮、孙春兰、王晨、刘鹤、杨晓渡、曹建明、张春贤、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白玛赤林、魏凤和、赵克志、张庆黎、刘奇葆、万钢、卢展工、马飚、夏宝龙、杨传堂、李斌、汪永清、辜胜阻、刘新成,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苗华、张升民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13日下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体代表,同他们合影留念。来源:新华网编校:王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评论丨“国家账本”中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2977名,各选举单位选出的代表均按姓名笔划排列)北京市(53名)马一德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

在立法工作中,从立法项目立项到法律草案审议,从草案起草到评估论证,从广泛征求意见到备案审查,从立法公开到法治宣传教育,立法工作全部流程、每个环节都在具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美丽中国的法治足迹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栗战书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

洪森表示,柬中是铁杆朋友。柬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进一步增进互信,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打造“钻石六边”合作架构,促进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从试点到修法:贸易便利化再提速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一项“袖珍”修法决定仅对一个条文作了删减,却十分吸睛:2022年12月30日,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夯实健康中国法治根基

2019年6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疫苗管理法。该法明确涉疫苗犯罪行为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等,进一步规范了对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我国的疫苗安全筑起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评论丨书写更加精彩的代表故事

书写更加精彩的代表故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贯彻落实好二十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对于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由代表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建立起来的,党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心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此可见,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而党对代表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代表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代表工作,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代表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对代表工作的领导,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统领代表工作,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代表工作、更好发挥代表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工作和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对基层实际情况最熟悉,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宪法法律实施情况最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最清楚。因此,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有利于密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的联系,围绕“做到真联系、取得真效果”的要求,改进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工作,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同全国人大代表的联系,建立健全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要按照“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这一定位,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从而使人大工作更接地气,离百姓更近。三、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全天候联系”实现“全过程参与”。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可以说,“人民”二字就是代表工作最鲜亮的底色。从我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来看,一方面,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实现当家作主;另一方面,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权利由人民授予,理应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代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人民群众意愿,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实践中,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除了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视察调研、召开座谈会、走访、通信、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外,代表联络“家站”也在地方“遍地开花”。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代表联系群众的触角通过网络进一步延伸,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全天候”。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益经验,加强制度规范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网络平台,丰富和拓展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全天候联系”实现“全过程参与”。四、高质量做好议案建议工作,把“对人民高度负责”印刻在每一件议案建议中。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行为,更不是一种任意行为,而是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议案建议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代表们才能真正做到了解民情、反映民声、汇集民智,使每一件议案都反映百姓的诉求和心声,每一件建议都装满民意,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办理好议案建议,不仅是尊重和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更是对民意作出的积极回应。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更好发挥代表作用、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办理好每一件议案建议。要完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强化与代表联系沟通、做好答复反馈、加强跟踪督办力度、完善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机制等。要聚焦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的实效,提高议案建议办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把“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进一步落到实处。五、持续扩大人大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力度,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包括会议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两大类。使人大代表广泛参与到常委会工作中,不仅有利于做好代表履职的“后半篇文章”,更充分地发挥代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密切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要充分发挥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完善法律草案征求代表意见制度,加强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有关座谈会、法律草案通过前评估等活动。要扩大人大代表对执法检查工作的“全流程”参与,注重将代表议案建议涉及较多的领域作为确定执法检查项目的重要参考,赴地方开展执法检查时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深化代表参与执法检查前期调研、实地检查、报告起草、跟踪落实的各环节。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审查、国有资产监督联系代表工作机制。要拓展人大代表参与对外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用代表履职的鲜活经历和真实感受,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讲好中国人大故事。六、加强思想政治作风建设,使“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成为每一名人大代表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才能提高代表的素质?这是代表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要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提升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把加强思想政治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使它成为人大代表的“必修课”,使“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成为每一名人大代表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七、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定期“加油”、“充电”。人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和专业性,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拥有过硬的本领,人大代表才能履好职尽好责。因此,要把做好代表学习培训工作作为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代表学习培训的政治性;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代表学习培训工作放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常委会中心工作中谋划和推进;要聚焦学习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这个关键,精心为人大代表量身定制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总结培训规律,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要不断完善全国人大网络学院建设,推进人大代表网络学习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强化代表学习培训制度建设等,促进人大代表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提升履职水平、展现良好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职尽责,就一定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代表故事!(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评论丨实现提质增效的成功秘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监督工作之所以实现提质增效,根本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就是人大监督提质增效的成功秘诀。所以,在新时代新征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对于不断提升监督实效,更好发挥监督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做好“七个必须坚持”坚定宪法自信

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七个必须坚持”来概括我们党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的新鲜经验。
2023年1月3日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二八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二八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于2022年12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为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贡献代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法治社会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宪法实施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对推动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和弘扬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设立国家宪法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宪法意识;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国家标志制度;作出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和制定香港国安法,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和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根据宪法精神和有关法律原则,采取创制性办法及时妥善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有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丰富宪法实施的实践,提高宪法实施水平,推动宪法实施发生了开创性、历史性、全局性变化。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精神融汇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台。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植根社会生活的深厚土壤,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法治获得感,把法治与道德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了一个个“人”的身上。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关。2021年2月,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正式开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有关国家机关组建运行,是法律法规数据的“国家库”“基础库”,向社会发布最新、最完备、最权威的法律法规信息,提供全方位、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数字化基础,更好助力法治中国建设。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法律援助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为人民群众获得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法治保障。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2019年7月,在栗战书委员长的关心支持下、在王晨副委员长的亲自指导下,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发言人机制。三年多来,法工委发言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积极稳妥开展人大对外发声工作,加强涉人大立法方面的舆情研判和引导工作,及时就有关问题表明态度、说明情况、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对外发声和立法宣传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法工委已通过发言人机制以不同形式发声60余次,共举办15次发言人记者会,累计邀请来自5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记者440余人次参加,回应涉立法热点问题100多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发言人机制成为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渠道。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2015年7月,上海市虹桥街道办事处等4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成立,一种全新的、立足基层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立法的民主立法形式应运而生。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稳步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现有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509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近5000个设区的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群众的心声直通立法机关,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近年来,各地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拓展功能,着力构筑服务立法、推进守法、促进社会治理的“建言站、直通车、助推器、宣传台”。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仅是中华法治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重要论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只有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才能化为真正的法治力量和法治活力,他们是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的贯彻执行者,也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权利保障的关键落实者。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就会产生“头雁效应”。法治精神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把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建设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必备素质,进而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法治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推动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全面实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着力做好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前进方向、提供行动指南。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推动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台阶。夯实高质量发展法治根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眼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专利法,新增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促进供需对接和专利实施。修改著作权法,完善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等规定,为创新大国护航。修改种子法,以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完善侵权赔偿制度。修订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新增基础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监督管理4章,将党和国家的创新论断和创新战略固化为法律规定。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等,开展科普法执法检查并将修改科普法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等,实现立法和监督工作紧密结合、有机衔接。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以各地之“多元”激发奔涌活力,以中国之“一体”形成综合效能。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解决好农业农村承担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即保障好农产品供给安全、保护好农村生态屏障安全、传承好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法治保障。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深入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报告等,围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情况等进行专题调研。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提供宪法依据。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监督、代表等工作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向未来,要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协同推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2018年,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完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2019年,制定资源税法,修订森林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多维度、多层次融入立法。2020年,制定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持续推动生态环保法律制度集成创新。2021年,制定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改草原法,标志我国主要污染物防治法律制定修改工作全面完成。2022年,制定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护佑母亲河安澜……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钉钉子精神连续5年开展10部生态环保法律和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进行5次专题询问,栗战书委员长6次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10次带队赴地方检查,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明确“任务书”和“路线图”。“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制定外商投资法,全面确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一揽子修改建筑法、消防法、电子签名法等,完成相关法律的衔接。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在法治轨道上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制定期货和衍生品法,修改反垄断法,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民事强制执行法、关税法等税收法律的制定修改工作正在进行中,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聚焦“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目标,结合市场主体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题,开展统计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结合审议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等,围绕进一步发挥海外侨胞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行专题调研。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定不移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民生领域立法,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编撰民法典,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完善分配制度,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历史性地实现个税制度由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的转变。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修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推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着眼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制定法律援助法,为社会公平正义撑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完善促进男女平等顶层设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护每一个“少年的你”。立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制定疫苗管理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修改食品安全法,加快推进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公共卫生法治建设驶入整体重构、全面升级“加速道”。在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方面,听取审议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结合审议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守好百姓“钱袋子”。连续5年审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年度综合报告,亮出国有资产“明白账”“放心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高等教育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等,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等,围绕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进行专题调研,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筑牢法治保障,以驰而不息的精神统筹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人大工作崭新篇章。(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评论丨履行好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职责

履行好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职责——人大国资监督新探索系列评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资产资源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国有资产管得怎么样、用得好不好,关乎国之命脉、人民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扛起守护社会主义家底的责任担当,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国有资产监督新职责,按照报告“全口径全覆盖”和监督“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革任务要求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这一过程,为我们观察新时代人大工作如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生动样本。从制度安排看,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决策部署。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规模庞大、功能多样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关系我国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底气所在。多年来,体量巨大的国有资产在奠定发展之基、民生之本、生态之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底数不清、管理多头、效益不高、监督不足等问题,亟待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提出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作出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了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从工作监督向法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职能监督转变,更好发挥人大监督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的作用。守护好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更好地发挥效益、造福人民,成为新时代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使命。从制度建构看,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开启了构建相关制度体系的进程。2017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出全面部署,对人大常委会加强审议监督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落实党中央《意见》制定首个专项监督工作五年规划,对届内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作出统筹安排,确定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出台,全面完整贯彻党中央《意见》确定的制度框架和原则要求,将监督工作程序、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制度化;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获修,增加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相关内容……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充分体现到制度设计、措施规定上,为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从实践进程看,严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实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上的大手笔、大动作,更需要严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时间表、路线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落实、加强协作、落地见效。本届以来,根据党中央确定的年度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五年一个周期的报告制度设计,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第五年为首次听取审议),分别听取审议了四大类别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实现了对党中央确定的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四大类别国有资产专项报告和审议监督的全覆盖,初步摸清全口径国有资产家底,向人民交出国有资产“明白账”。经过五年努力,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王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王晨在第二十八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12月7日在湖南长沙出席第二十八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新征程上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极贡献力量。12月7日,第二十八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出席会议并讲话。摄影/周洁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春鹰出席。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出席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主持。王晨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各地人大围绕同级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12月7日,第二十八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出席会议并讲话。摄影/周洁王晨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章作出重大部署,要深入全面准确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确保立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加快制定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地方性法规。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要做好备案审查工作,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张庆伟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湖南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地方立法的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牢牢把握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职责使命,牢牢把握立法为民、立法惠民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征程上,湖南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本次座谈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地方立法质效、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建强地方立法工作队伍,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营造良好法治环境。12月7日,第二十八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出席会议并讲话。摄影/周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增、王瑞贺,湖南省领导谢卫江、刘莲玉、谢建辉、张剑飞、杨维刚、周农、陈文浩,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来源:湖南日报编校:江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让立法的开放之门更加敞亮通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机制成效综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有力保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进一步拓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信息公开渠道,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更好回应社会关切,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新闻发言人机制。2019年7月,在栗战书委员长的关心支持下、在王晨副委员长的亲自指导下,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发言人机制。三年多来,法工委发言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积极稳妥开展人大对外发声工作,加强涉人大立法方面的舆情研判和引导工作,及时就有关问题表明态度、说明情况、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对外发声和立法宣传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法工委已通过发言人机制以不同形式发声60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胡健表示,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发言人机制已成为法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也成为认真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服务保障立法工作大局,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渠道。01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增强立法公开性透明度“为了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公众介绍立法工作情况,经研究决定,法工委建立发言人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记者会。”2019年8月21日,法工委召开首场发言人记者会,发言人介绍了发言人机制的设立初衷和主要形式。从此,在每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定期举办法工委发言人记者会,及时权威发布立法修法信息、近期部分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情况,深入细致解读相关法律的核心制度和重要条款,回答记者提出的涉立法热点问题,成为“常态举措”。2019年8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首场发言人记者会,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铁伟介绍立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摄影/胡健比如,最近一次召开的记者会上,法工委发言人通报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的黄河保护法草案、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等多部法律案的主要立法情况,针对近期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和黄河保护法草案,逐一通报了参与的公众人数、立法意见数量、来源种类、建议内容和采纳情况。“法律草案审议修改过程中,对于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予以梳理分析,吸收合理意见完善法律草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胡健表示,通过法工委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畅通渠道、创新方式,及时向公众反馈征求意见的吸收采纳情况,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密切互动中让立法工作直抵民心、载满民意。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及时进行权威发布,记者会上回答媒体提问,回应公众关注的各类涉法热点问题也是“必备环节”。“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曾经是困扰教育的痼疾。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外界十分关注当时正处于审议程序中的家庭教育法草案如何帮助家长破解“焦虑”。2021年8月13日的记者会上,发言人介绍称,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草案进一步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给“内卷”中的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电信网络诈骗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侵蚀社会诚信根基,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作为一种可预防性的犯罪,前端防范很重要。”在今年8月26日的记者会上,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如何加强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法工委发言人回应,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个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2022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记者会,法工委发言人、立法规划室主任杨合庆介绍立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摄影/林哲思梳理每一场记者会可以发现,发言人回应的社会关注话题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成绩单、涉港法律问题、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进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等重大主题,又更多涵盖了教育减负、电信网络诈骗、广场舞扰民、医患关系、“大数据杀熟”等诸多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据统计,截至目前,发言人共举办15次记者会,累计邀请来自5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记者440余人次参加,回应涉立法热点问题100多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法工委发言人机制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重要信息,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及时主动地发布新闻信息、阐述观点立场,在舆论引导中把握主动。”胡健表示,法工委发言人机制承载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法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价值追求,有利于立法工作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02不断创新完善机制,用心用情讲好法治故事人大故事作为立法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守法的重要阵地,法工委发言人机制紧紧围绕党中央宣传工作部署,结合重要立法工作组织专题采访、集体采访,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广度做好立法宣传工作,用心用情讲好人大故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对全国人大组织法作出修改,将坚持全过程民主和代表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写入法律。那么,如何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法工委负责人在2021年9月17日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评论丨新目标让中国式民主更加“全过程”

新目标让中国式民主更加“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三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如何落实好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如何让中国式民主更加“全过程”?如何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征程上绽放新的光彩?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坚持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坚实的政治保证、可靠的制度载体、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姓“社”,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完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跑偏、不脱轨、不变向。“东方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制度机制,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以及运行程序、规范要求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中。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二字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亮丽的底色。“为了谁”?“依靠谁”?这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答案就藏在“人民”二字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行人民民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载体,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为了保证国家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保证国家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我们党自成立起,就为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可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为人民“量身定制”的,并且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和最大受益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让“人民”二字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亮的底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要健全民主制度,创新民主实践,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三、完善制度体系,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一个有完整制度体系保障的民主,才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民主。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依然魅力不减、成色十足、风采依旧,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势,关键在于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作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融会贯通,保证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使人民民主生动地、具体地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全覆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当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把制度建设作为一个着力点。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近年来,全国人大先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确规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规范。在新的实践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体制机制和工作规则,发展机制更健全、保障更有力、运行更顺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四、推进民主实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优越性和实践有效性更好发挥出来。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虽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优秀品格。它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必将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既有总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也有具体的“施工图”和“时间表”。为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部署安排,需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因此,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的伟大实践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宪法确立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穿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二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扩大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三是遵循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四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丰富民主实践,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广泛凝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六是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五、加强阐释宣介,增强民主自信,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强大动力。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它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受中国人民拥戴。全过程人民民主究竟好在哪里,只有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已经有了成功的民主实践,同样,我们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只有用中国的政治概念和原理来描述中国的民主现象,用中国的政治逻辑来阐释中国的民主实践,才能把我们的优势讲清楚,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被更多人读懂看清。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需要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制度设计上的谋篇布局,也需要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和阐释宣介的系统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深邃的政治思维、理论思维、实践思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体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本质内涵、优势特点、时代特色、实践要求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和宣介,对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对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的层面作出积极地回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强大的民主自信,以更大的底气和更充足的信心明确目标、坚定步履,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行稳致远。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好这五个方面,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民主实践、加强阐释宣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全过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征程上绽放出新的光彩!(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

珊编校:宫宜希责编:张钰钗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守正创新,探索优化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领域执法检查工作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栗战书委员长亲自带队先后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10部专门法律和相关决定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持续助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执法检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遵循。在栗战书委员长的亲切关怀下,在陈竺、王东明副委员长等常委会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本届全国人大财经委按照常委会对执法检查工作的统筹部署安排,在承办实施工作中守正创新,探索优化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组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摄影/许麟坚持对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不断进行探索优化承办实施工作着眼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紧贴经济运行的态势,抓住关键环节,严格依法履职,主动担当作为,先后向常委会建议开展统计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在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领域执法检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有财经领域特色的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围绕市场主体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题一以贯之。十三届全国人大成立后,栗战书委员长指示全国人大财经委“要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助力”。近年来,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美西方对我遏制打压升级,脱钩断链风险不断增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一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需要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支撑。统计数据既是对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的客观反映,也是市场主体获取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公共服务内容。为了推动健全统计调查体系、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提高统计数据质量,2018年常委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开展了统计法执法检查。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主体,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关系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大局。为了推动营造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解决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促进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2019年常委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开展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三是网络平台的发展和规制事关市场秩序。随着网络经济迅猛发展,各类网络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直播带货人等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快速融合,覆盖领域日益广泛,竞争方式花样翻新,各类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凸显,对传统执法监管带来很大挑战和冲击。为了推动健全公平竞争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新兴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监管,2020年常委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开展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四是市场主体的清退应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退出是常态现象,市场主体“有生有死”,通过破产实现困境企业的规范退出或者绝境重生,是市场保持活力的重要制度保障,是营商环境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推动化解企业破产中的堵点难点,解决市场主体“生易死难”问题,促进市场出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1年常委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开展了企业破产法执法检查。五是对外商投资的促进、保护、管理需要依法进行。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对外开放法治化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2022年常委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开展了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2022年8月25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在江苏省开展外商投资法专项执法检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供图)五年的执法检查,从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主要市场主体的促进、新兴市场主体的规制、困难市场主体的退出、外资市场主体的发展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在有效推动改进相关工作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各方面高度评价。国务院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多次表示上述执法检查“正当其时”“契合形势”“切中要害”。我们理解,这得益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抓住了市场主体和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线,对财经领域执法检查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作出了系统布局。抓住影响法律实施关键问题步步深入。在执法检查中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探索形成前期调研、实地检查、委托检查、专项检查环环相扣、有机衔接,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步步深入的工作机制。首先,在执法检查工作启动前开展前期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赴有代表性省市调研等方式,摸清法律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初步确定执法检查工作重点和检查方案。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扎实的前期调研工作是保证执法检查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先行步骤。其次,扎实组织实施赴地方的实地检查。在前期调研确定重点的基础上,通过实地检查,广泛听取相关政府部门、法院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意见,走进企业现场查看和征询意见,全面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和影响法律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再次,在实地检查时委托相关省份开展自查。从更大范围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对委托检查报告深入研究,就重点难点问题与地方充分沟通,尽力探究各地反映情况的精准程度和普遍程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赴部分省份开展执法检查受限,委托检查的方式为我们全面掌握情况提供了很大帮助。最后,筛选出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检查。赴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检查或组织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深挖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原因,努力追根溯源,找准症结所在,在执法检查报告中将问题反映得更准确、分析得更透彻。随着执法检查的步步深入,检查组对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使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提高监督工作质效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创新执法检查方式方法坚持不懈。近年来,执法检查工作坚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评估、大数据分析、课题研究等方式,努力做到客观、准确、深入了解法律实施情况。一是法律评估“客观”呈现法律实施效果。从2019年开始较早地在执法检查中引入法律评估机制,通过机构评估、部门评估、科研机构评估等方式,客观展现法律实施效果,推动形成关于法治建设“立法决策、法律实施、效果反馈”的完整闭环,为执法检查组掌握法律实施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下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大数据分析“准确”反映社会舆情。连续委托国家信息中心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大数据分析,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情况抓取了4851万条数据,对企业破产法实施情况抓取了1435万条数据,对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抓取了5700万条数据,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法律的社会关注度、执法司法效果以及存在问题,与实地检查相互印证,增强了执法检查报告的说服力。三是开展课题研究“深入”了解问题成因。围绕执法检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委托相关领域头部智库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专题研讨。企业破产法执法检查形成了约20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形成了约15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法律实施中的问题成因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执法检查组把握相关领域发展趋势、精准提出意见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修改完善协同共进。按照栗战书委员长对全国人大财经委“注意研究经济法律的衔接配套问题”的重要指示,执法检查工作锚定所检查法律的同时,将增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重要目标,积极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一是与法律修改工作相结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法律实施中的普遍性问题,对法律制度不适应实践需要的内容,对需要推动落实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提出立法修法建议,保障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同步。对已经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的项目,积极推动加快立法进程,并注重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确保立法质量。在统计法执法检查中,根据党中央对完善统计体制作出的决策部署,总结地方统计机构垂直管理改革试点经验,我们提出了将统计法修改列入立法规划的建议,推动加快了统计法的修改。二是与关联法律法规修改相结合。为推动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对于所检查法律相关联的民事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的协同衔接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在企业破产法执法检查中,经过认真研究,指出存在有些关联法律法规与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重叠甚至对冲的问题,提出与企业破产法修改联动,修改企业破产关联法律法规的建议。三是与加快完善配套制度相结合。围绕法律制度体系的科学完备,对于影响法律实施的相关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发展的内容,一并提出加快修改的建议,促进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在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法律实施后虽然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法规文件清理工作,废止或修改了一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是仍有大量需要按照外商投资法继续清理的规章和文件,一些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仍然在规制着实际工作,为此提出了加快完善外商投资配套制度的相关建议。执法检查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几年的执法检查在推动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普及法律、促进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推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执法检查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督促相关行政、司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落实法律责任,着力推动解决影响法律实施的重大问题。在统计法执法检查中,针对当时统计数据不够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统计执法监督偏松偏软等突出问题,执法检查报告提出了关于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统计督察制度、加大统计违法行为惩治力度的意见建议。2018年,国家统计局即部署全面开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严肃查处统计违法事件,加大对典型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案件和有关责任人处分处理情况的通报力度,形成了震慑统计违法行为的强大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中,针对网络平台“二选一”等反映突出问题对市场竞争秩序带来的新挑战,执法检查报告提出了关于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的意见建议。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即部署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加大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力度,强化部门区域间执法协作,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高发态势,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完善法律制度,为相关领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执法检查着眼于完善法律体系,积极推动相关领域法律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多项建议都得到了回应:关于及时总结清欠工作经验、建立防范拖欠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付条例的建议,推动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2020年7月公布,同年9月起施行;关于完善担保融资制度、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的建议,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于2020年12月公布,2021年1月起施行;关于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修改完善相关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的建议,推动了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12月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企业破产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关于打通破产程序堵点难点、提高破产审理质效的建议,推动了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有关文件;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关于优化破产程序、健全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府院联动机制、优化财税政策、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以及加快法律修改工作的建议,在企业破产法修改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吸纳,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案,积极做好修订草案提请常委会审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推动法律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每年的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实地检查,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实地检查、委托检查、专项检查覆盖全国半数左右省份,本身是对相关法律的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普及。执法检查组每到一地,都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直接交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真正推动法律制度的落地落实。与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合作,经济日报、法治日报等新闻媒体在报道执法检查工作的同时,开展深度专题调查报道,针对法律贯彻实施中的问题,深入阐释立法意图,权威解读法律条文。本届以来财经领域的执法检查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既极大地推动了统计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外商投资法的宣传普及,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环境的有力提升。推动社会共同关注,促进相关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执法检查报告全景检视工作,深入发掘问题成因,相关工作进展与报告向社会公开,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和相关领域行业的高度评价。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数据显示,这几项执法检查报告向社会公开后一年内媒体引用量均在1500次以上,报告指出的有关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参与讨论,推动了相关领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企业破产法执法检查报告在向社会公开一周后,就得到了破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认为执法检查报告全面客观反映了法律执行情况和破产业界发展现状,报告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有顶层设计和改革思路的“广大”,又有对具体问题捕捉关注和到位分析的“精微”,非常专业和接地气,对指导破产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体会和建议进一步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必须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职责,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权力的正确行使。在法治轨道上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人大监督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人大工作最高政治原则。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执法检查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紧扣法律规定,突出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法律制度全面有效实施,督促有关方面依法推进工作。只有法律制度全面有效实施,其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法律的“牙齿”才能真正“咬合”,发挥出威慑力。做好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加强执法检查跟踪监督工作,提高执法检查工作实效。目前,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审议后,相关部门在六个月内落实整改,向委员长会议和常委会会议提出研究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并印发常委会审议。法律赋予了人大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跟踪监督的权力,但是对于改进举措的实际效果,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缺乏进一步了解和反馈的渠道,实践中主要是看有没有出台具体的措施或者相应的办法。建议完善对执法检查后续跟踪监督的有关程序,必要时要持续跟踪,实地调研整改效果,推动切实改进工作,避免“热闹一阵子、问题没解决”,使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加充分发挥,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完善执法检查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检查工作质量。执法检查是人大工作的金字招牌,要坚持和发展好,就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持续加强改进组织实施工作,完善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赴地方实地检查的有关要求,规范与地方交流反馈情况的程序,更好推动法律严格实施。二是改进委托检查制度,更好发挥地方各级人大的积极性,更好保障各地客观公允反映实际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专项检查的程序规则,强化对重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和切实有效监督的制度保障。四是总结法律评估、大数据分析、课题研究、抽查暗访等创新方式,根据执法检查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适用,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法律实施情况。五是探索疫情等突发事件下更为灵活高效的检查方式,保障执法检查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加强协同联动,促进执法检查与人大各项工作融合。在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监督的同时,执法检查还应该与立法工作、代表工作等更好融合、高效互动,形成人大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的新格局。执法检查的机会宝贵,要充分发挥执法检查对于立法工作的带动促进作用,对于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法律自身、关联法律法规以及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规范处理办法。努力通过检查一部法,促进一批法的修改完善,增强法律体系的协调性和适用性。确定执法检查题目,还应更加充分地考虑代表议案反映比较集中的项目。检查工作要创造条件让代表更多参与,探索更好研究、吸收、采纳代表对执法检查工作意见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代表植根于人民群众、联系工作实践的优势,增强执法检查针对性和权威性。作者:徐绍史(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编校:王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栗战书同尼加拉瓜国民议会议长波拉斯举行会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同尼加拉瓜国民议会议长波拉斯举行会谈。1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同尼加拉瓜国民议会议长波拉斯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杨振武主持并讲话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杨振武主持会议并讲话。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杨振武主持会议并讲话。摄影/毕楠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彰显了大党执政的定力魄力和大国复兴的志气骨气,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杨振武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昨天,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常委会党组会议,集中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学习贯彻要求。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首项议程也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和丰硕成果,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行动,牢记“三个务必”,勇担使命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杨振武强调,一是融会贯通学,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系统跟进学,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联系实际学,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四是牢记使命学,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为服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坚强保障。五是领导示范学,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交流、带头贯彻,带动全体党员干部领会核心要求、把握精神实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之于行动、见之于成效。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图为会议现场。摄影/毕楠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交流发言,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各直属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会议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机关年轻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工作。记者:孟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新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四个最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王晨:加强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治理 促进绿色转型依法保护长江

王晨在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会议上强调加强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治理促进绿色转型依法保护长江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京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摄影/毕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9月23日在京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治理,促进绿色转型,依法保护长江,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水清岸绿、永葆生机。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京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摄影/毕楠王晨指出,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依法治江护江兴江取得积极进展,法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通过执法检查也发现相关配套法规标准不够完备、协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等短板和问题需要解决。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京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摄影/毕楠王晨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全流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形成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共同保护的合力。要严格落实法律责任,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不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要认真研究法律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完善配套法规,做好制度衔接,不断织密保护长江的法治网。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共同守护好万里长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丁仲礼、郝明金出席会议。来源:新华网编校:宫宜希责编:张钰钗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栗战书出席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栗战书表示,中国是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中国愿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区域各国一道,深化共建“一带一路”,谱写东北亚区域合作美好篇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2022年9月8日
其他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拟提请二审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800多只,朱鹮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5000余只,藏羚羊从7万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万只,江豚的数量稳定在1000头以上……近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应该说,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虹桥经验”:基层立法联系点六大工作法

上海市虹桥街道办事处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虹桥联系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15年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北京人大:擘画全过程人民民主首都画卷

2021年10月召开的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1月,北京市委召开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推动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惩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4件法律草案今天起征求你的意见

今天起,4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23日。您可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