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田野

其他

【报纸文章】田鹏颖 |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田鹏颖《辽宁日报》2021年11月16日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中央在重大历史关头,向全党发出的动员号令、提出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永葆生机活力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原创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并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主题、历史使命、政治地位、理论价值的最新概括,再一次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庄严宣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全面准确地加以贯彻落实。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尽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精神实质,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发展,站在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强大的真理力量。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盈着高尚真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视野极为开阔、气魄极为宏阔、境界极为壮阔。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是治国理政、指导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阔步前进的实践智慧、战略体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回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研判,精心部署,果断采取行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取得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斗争的伟大胜利,经受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业绩,交出了一份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足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所有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伟大成果。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伟大战略部署,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周璐审核:底旭东、王雪#往期推荐##【期刊杂志】田鹏颖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期刊杂志】田鹏颖 | 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田鹏颖《理论探讨》2021年第5期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建党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寻求实践突破。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立足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进行科学研判,更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推进理论创新。其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堪称发展理念的典范,不仅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而且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伟大创新。发展问题,从而发展理念(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谱系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诸如发展动力问题、发展方式问题、发展环境问题、发展目标问题等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都有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人化自然的理论、世界历史的理论、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或维度,深刻地回答了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从基本国情出发,对发展问题无不给予高度关注,先后创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这一实际,着眼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总结人类社会现代化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在发展立场、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价值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展现了发展理论创新的宏大场景。一、新发展理念的思维之新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全局的高度,战略谋划、系统施策、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根据实践要求的变化谋划新布局、制定新方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而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理论思维,是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理论表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就是系统观念(思维)的理论成果,是系统观念在新时代发展问题上的理论呈现。(一)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思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极其前瞻性地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是对普遍联系和系统观念经典的哲学表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分析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整体联系,整个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不仅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而且各个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存在“近乎系统的形式”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普遍联系、有机联系不是人们外在强加给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联系,而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揭示、把握这种客观的内在联系,既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所在,也是系统观念的客观依据。换言之,系统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理论自觉。马克思就是凭借这种理论自觉,在深度关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和演进的特殊规律时,进一步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视为“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中的有机体”,而非“坚实的结晶体”。他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蒲鲁东等割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思维方式,认为现代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方式这一“有机整体”内部既有差别又相互作用的不同环节,彼此不能分割。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发现系统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本质不啻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系统观念方法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始终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整体、系统观念。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英勇牺牲的历史”“理论探索的历史”“为民造福的历史”“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的内在统一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是辩证统一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中“十大关系”“十大矛盾”无不是系统观念视野中的“十大关系”和“十大矛盾”,特别是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论断更彰显了“系统观念”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更加强调系统观念,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设计。他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都是系统观念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发展要求、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三位一体”,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内在规定,则是系统观念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篇章时的充分体现。(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系统观念的创新和应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本身就是系统观念(思维)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哲学把握。其中,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起构成的“五位”建设,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起构成的“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是另外“三个全面”的根本保障。这一内在逻辑关系无不反映系统观念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应用。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更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思维优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的这段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新发展理念来源于对既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展现于对时代声音(问题)的回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二、新发展理念的方法之新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这就启示我们,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走进新发展理念内部,深刻体会新发展理念本身所蕴含着的一种方法论创新。这种方法论就是社会工程方法论。因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都不是简单的、孤立的、线性的方法论能够把握的,要把新发展理念各部分整合、统一、协同起来,绝非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手段所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必须自觉实现方法论创新,这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新发展理念蕴含社会工程方法的高度自觉性恩格斯指出:“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这就是说,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世界)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并不是“感性的直观”,而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因此,推进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转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社会工程”,也必然蕴含社会工程自觉。这就是对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要矛盾内在联系的社会工程认知,以及社会工程认知基础上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估。与传统简单、线性思维方式相比较,社会工程方法论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既有理论自觉,也有工程自觉,既有理论思维,也有工程思维,着力关注和把握新发展理念贯彻的前提性、条件性、规划性、设计性、操作性,主张新发展理念的“主动谋划”“综合判断”“统筹考虑”“共同掌握”,从而展现新发展理念的自为性和自觉性。(二)新发展理念蕴含社会工程方法的时代创新性从观察发展现象到反思发展本质,从分析发展结构到把握发展价值,从一种发展理念到五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念的生成、贯彻、落实都既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又是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或社会实践创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并持续实现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就是社会工程设计、规划、实施的过程。作为这一社会工程的主体,中国人民具有无法想象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重要标志就是人们不断地选择、设计、创新,以构建一定的社会规则、机制、体制、秩序、制度,为新发展理念得以贯彻创造条件。与传统线性思维方式相比较,社会工程方法论既要解释新发展理念,又要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路径、方法、程序,既要推动人们掌握新发展理念,又要实现新发展理念向物质力量转化,从一般理论原则向贯彻思路、变革举措转向,取得“精神变物质”的成效。社会工程方法论这种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方式,不断将“共同”“综合”“合作”的理念转化成“双赢”“多赢”“共赢”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构建一个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于一体的崭新发展图景。(三)新发展理念蕴含社会工程方法的综合协调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作为系统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理念,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需要综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充分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需要实现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系统、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发挥其相互交错所构成的系统的整体功能。这就迫切需要用社会工程方法论引领和把握,着眼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关系、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整合与协调;着眼于不同社会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风险与约束状况的综合权衡;着眼于不同社会规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辩证思考;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核心利益的综合、融合与超越,从而使社会工程方法论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标志性思维方式。从方法论视角观之,新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间所展现的内在统一、综合协调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凸显其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三、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之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并将其视为生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机遇和挑战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的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要争做思想的“促进派”,还要争做实践的“实干家”。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新价值取向,不仅回归了“人是目的”的价值旨归,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矢志不渝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呼唤。尽管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距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有相当距离。在创新发展方面,我国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等问题依然紧迫。在协调发展方面,我国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地区和领域的发展均不平衡。在绿色发展方面,我国资源约束趋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严峻。在开放发展方面,我国解决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不足之处。在共享发展方面,我国在处理“做大”和“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上都存在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新发展理念观照现实,从而找出差距,破解难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之新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视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奉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视为“国之大者”。正是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发展观和现代化观,我们才走出了“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失去昔日的辉煌,最终走向解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注重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为了争夺选票,置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于不顾,个人和利益集团自私欲望极度膨胀,操弄各种政治议题,制造美国社会分裂。其结果是: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却是全球最多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追求。我们坚持共同富裕,自觉主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运动”。(二)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之新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治疗,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潮中,科技自立自强日益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在向现代化强国进军的征途上,诸多“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如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平试剂等都需要进口,而我国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基础研究投入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当今世界,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已经达成高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依然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外部环境变化波诡云谲,进一步扩大开放面临诸多安全考验,如何科学把握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等更大挑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愈加复杂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化,举措更加精准务实,从而用不断发展的理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之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外部风险空前上升。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蕴含着深刻的底线思维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这一点应当引起格外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霸权主义者绝不甘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的打压往往没有底线,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我国在14亿多人齐步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压力之大,形势之严峻不可低估。前进征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功的模板可以套用,这就要求我们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畅通国内大循环,练就过硬本领,自由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生机盎然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困、所扰,不被任何势力所打倒、所卡住。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厚植优势,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从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之新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就深刻启迪我们,理论只有转化成物质力量,才能“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有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一)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自觉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感觉到”,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改变,从而让我们始终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让“中华号巨轮”始终航行在时代发展的前列。1.新发展理念向思想解放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到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事情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框框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因而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新发展理念提高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用的重大政治问题,顺应了形势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思想新解放。2.新发展理念向系统观念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善于从整体上、总体上谋篇布局,深切认同“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意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让新发展理念相互支撑、彼此衔接、形成合力,就能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顾此失彼、简单片面、短视狭隘的行为倾向,从而引领中国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增强动力、厚植优势、创造奇迹。(二)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1.新发展理念向创新体制机制转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注重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机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真正使创新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动力。2.新发展理念向协调体制机制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必须着力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机制;强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协调发展实践生动展开。3.新发展理念向绿色体制机制转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我国正在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必须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注意从源头抓起,重塑内生动力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4.新发展理念向开放体制机制转化。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着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5.新发展理念向共享体制机制转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治理能力从进入新发展阶段实际出发,推进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治理能力,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正确把握发展主题和发展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自觉使高质量发展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追求,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使“发展主题”和“发展主线”成为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更好地使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面对我国发展前所未有的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的诸多矛盾,着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向治理能力转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城乡治理、市域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总之,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贯通、问题与目标的贯通、战略性与战术性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贯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进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和理论创新。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赵佳丽、陈祎玮文字编辑:雷红玉、张蕊审核:米亚楠、雷红玉往期回顾【报纸文章】田鹏颖
2021年10月24日
其他

【报纸文章】田鹏颖 | 论牢记“国之大者”

论牢记“国之大者”田鹏颖《沈阳日报》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何谓“国之大者”,为何牢记“国之大者”,如何牢记“国之大者”等问题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无比深邃。只有弄清关于“国之大者”的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增强牢记“国之大者”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一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谈及秦岭生态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国之大者”,严肃指出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2020年10月,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2020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2021年7月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论证牢记“国之大者”的政治要求和理论命题的具体语境、问题意识等深入考察便不难发现,牢记“国之大者”具有重大现实指向和时代蕴境,是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系《荀子·王霸》“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在21世纪今天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野中,“国之大者”系指党中央谋划的重大战略、制定的重大政策、部署的重大任务、推进的重大工作。牢记“国之大者”,就是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实际行动上,而不能只停留于口号、做表面文章,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大局观、讲政治、抓落实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二牢记“国之大者”并不是一般的政治要求,而是有着深厚学理基础的重要理论命题。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始终辩证统一,没有战略的坚定性,便没有策略的灵活性,这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的历史就是围绕“国之大者”、牢记“国之大者”、维护“国之大者”、实践“国之大者”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对“国之大者”始终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战略定力。牢记“国之大者”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时代要求。我们几乎天天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可究竟如何彰显这一“最本质特征”,如何发挥这一“最大优势”,则需要我们深长思之。牢记“国之大者”则是对党的领导制度的创造性回应,即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切实把党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局面,那么不仅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好各种复杂政治关系,始终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深刻把握、执行、落实好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任务、重大工作,使党的领导制度成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牢记“国之大者”是增强“四个意识”的时代要求。我们几乎天天讲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但如何检验“四个意识”的强弱,如何证明“四个意识”的真伪,关键在于是否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的领会是否透彻,对党中央部署的工作是否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并身体力行,是否坚持经常性对表对标,并及时校准偏差。如果我们在增强“四个意识”问题上犯了错误、走了“形式”,则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和颠覆性的社会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追问“我是谁”“维护谁”“为了谁”,从而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要求。我们几乎天天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究竟如何坚定“四个自信”,如何检验是否坚定“四个自信”,关键在于我们对“国之大者”的态度和选择,关键在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具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战略定力。我们必须对“国之大者”毫不含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毫不动摇。牢记“国之大者”是做到“两个维护”的时代要求。我们几乎天天讲做到“两个维护”,但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两个维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对“国之大者”的坚定执行和坚定照办。“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全党的共同意志,是重要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两个维护”是一个有机整体,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必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这是“国之大者”中最大的“国之大者”。三显然,“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和事业的根本,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并将其转化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牢记“国之大者”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方向。面对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问题时,必须分清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始终忠诚于党,不折不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坚持从大局出发、从战略上观察问题。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博大胸襟,善于把局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大局添彩。牢记“国之大者”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样样是政治,样样离不开政治”。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培养敏锐的政治眼光,学会分析具体工作与政治的关系,深刻理解具体工作的政治意义和政治蕴含,善于识破政治陷阱,不被纷繁复杂的表面假象所迷惑,不被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所欺骗,坚决从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怀“国之大者”,核心要义在于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住民心才能守住国业,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动力。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出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书写了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史诗。我国已迈入“十四五”新征程,我们必须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始终做到牢记“国之大者”。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赵佳丽、陈祎玮文字编辑:张蕊审核:米亚楠、雷红玉#往期推荐##【期刊杂志】田鹏颖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秋分时节,“思想田野”祝大家幸福安康!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今日秋分欢迎各位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思想田野”微信公众号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田鹏颖 |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田鹏颖《天津日报》2021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光复旧物的决心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维护和平正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斗争,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和尊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负责任政党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抗日战争中捍卫世界和平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带领顽强的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战胜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捍卫人类和平、维护世界正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弱小情况下,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第一枪,并坚持6年局部抗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达8年全面抗战,神州大地烽火连绵,中国共产党如中流砥柱,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将一次伟大胜利永远地写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人类和平的史册。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不屈抵抗,率先顶住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狂的势头;中国的持久抗战,有力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势力合流的图谋。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登上了世界舞台。在改革开放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基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基于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没有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中国坚定不移发展经济,壮大国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极。中国尊重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搞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强调的,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要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我们庄严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实现全部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进步的巨大奇迹。中国过去20年里植被增加量占全球25%以上,是世界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2018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实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中国没有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在世界治理体系变革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面对世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顺应和平发展历史潮流,倡导和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和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多边主义,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不仅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而且积极为世界和平安全贡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一线、挽救马尔代夫首都水危机中都有中国军人挺身而出的身影。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并以实际行动支援世界各国抗疫斗争,挽救全球无数生灵,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赵佳丽、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孙鹏伟、冯钰鹿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田鹏颖 | “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

“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田鹏颖《辽宁日报》2021年09月16日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田鹏颖 | 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坐标意义

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坐标意义田鹏颖《光明日报》2021年0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新论断,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上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在这条道路上创造的重大文明成果提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高度,充分表明了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坚定意志,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术语革命”。恩格斯指出:“一门学科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学科的术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新论断既有着深刻的学理依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更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基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形成重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现代化“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生成和发展。中国现代化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既有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共性,又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推动了“东升西降”不断演进的大趋势。可以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判断,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话语体系,实现了一次世界意义上的伟大“术语革命”。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伟大创造。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创造。从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等,无不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我国实际出发而进行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的”,让我们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分清“良”和“莠”,识别“精”与“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把握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才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当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向世界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发展远景——中国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将逐步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全面丰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新希望。可以说,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东升西降”的时代潮流还没有完全改变“西强东弱”的传统格局,但总体趋势已经形成。而此次全球抗疫中中国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则更进一步推动了上述趋势的加速演进。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实践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可以预见,14亿人齐步迈进的现代化,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创造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赵佳丽、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孙鹏伟、底旭东往期回顾田鹏颖、崔菁颖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田鹏颖、崔菁颖 | 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赵佳丽、陈祎玮文字编辑:雷红玉、张蕊审核:米亚楠、张蕊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7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田鹏颖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统一
2021年7月15日
其他

田鹏颖 |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统一#
2021年7月9日
其他

田鹏颖 | “两个没有辜负”的时代启示

“两个没有辜负”的时代启示田鹏颖《辽宁日报》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田鹏颖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统一田鹏颖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田鹏颖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田鹏颖、戴亮
2021年6月8日
其他

田鹏颖 | 向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致敬

|《矛盾论》原理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的运用田鹏颖、刘东南、王克娜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田鹏颖 | 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

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田鹏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02期[摘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田鹏颖 | 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

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田鹏颖《沈阳日报》2020年9月3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我们充分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公正的最新教材;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人民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我们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这部教材第九个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从解放思想向解决问题转向。解放思想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动的实践问题。思想是否解放,思想解放到何种程度,要用解决制约辽沈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状况来检验。第二,从解放他人向解放自我转向。解放思想从谁开始?解放思想从哪里开始?实际上首先应当从“我”开始。如果每个人都在要求、希望别人解放思想,而不是自己解放思想,最后思想永远得不到解放。第三,从转变职能向转变作风转向。政府转变的关键在于作风的转变。作风转变是检验职能是否转变的标准。只有转变了作风,才能让我们各项工作四脚落地,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第四,从重视人才向留住人才转向。人才迫切需要发展的平台,人才迫切需要留人的感情,人才迫切需要人文的关怀,人才迫切需要合适的待遇。如果不能留住人才,导致人才流失,那么作为战略资源的人才,必然“孔雀东南飞”,使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丧失后劲。第五,从研究“说法”向创新“办法”转向。我们最应当做的是如何在创新“办法”上下工夫。如果我们始终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传达文件,用说法落实说法,最后将难以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第六,从“高度一样”向“高度一致”转向。党中央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不是“高度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做大文章,以解决本地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切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米亚楠、张蕊往期回顾田鹏颖、戴亮
2021年4月5日
其他

田鹏颖、戴亮 |《矛盾论》原理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的运用

《矛盾论》原理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的运用田鹏颖、戴亮《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08期摘
2021年4月1日
其他

田鹏颖、刘东南、王克娜 |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思想研究》

解放思想展望未来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卞有为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3月29日
其他

田鹏颖 | 做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做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大文章田鹏颖《天津日报》2021年0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他强调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论断,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贯穿我国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就必然要求推动并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第一,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着力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第二,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强大的创新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发现和捕捉需求的能力。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让科学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的发展。经济循环是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虚拟与实体、国内和国外良性互动的过程,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主业链条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五,高质量发展是分配科学合理的发展。收入分配既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二、高质量发展为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所决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工作部署,所明确的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都始终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三、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办好自己的事。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胜信心。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但疫情的冲击总体上可控,外部冲击倒逼我们自强自立、自主创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政治自觉,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赵佳丽、陈祎玮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3月25日
其他

田鹏颖 | 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田鹏颖《学习时报》2021年02月0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这对于我们辩证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1年3月22日
其他

田鹏颖 |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田鹏颖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3月18日
其他

田鹏颖 | 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生动再现雷锋精神

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生动再现雷锋精神田鹏颖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田鹏颖、李雨珊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田鹏颖、李雨珊《辽宁日报》2021年03月09日核心提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发展成效。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全局的整体规划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应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深刻理解、统筹把握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是一以贯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也是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精准分析时代发展大势,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把人民至上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赓续发扬人民合力就是历史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深刻阐释以社会主义本质目标为根本遵循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坚决表明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人民立场的如磐信念,生动彰显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凝练与昭示。在观念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行动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整体理解并统筹规划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实践路径,通过改善分配结构、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等举措,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托,循序渐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需要立足当前社会突出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了我们现在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所有这些,都要求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从而畅通经济循环,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的标准上保持动态平衡。从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应以问题导向确定目标导向,精准谋划发展举措,重点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注重发展方式与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更高层次的自立自强,实现更高质量的自主创新,通过提升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巩固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实力,焕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勃勃生机;推进整体协调发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将优质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增强国际合作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和稳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多方面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东升西降”趋势日益凸显,中国“弯道超车”势头频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变则通,怠则殆。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提高应变能力、加强风险防控,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掌握发展主动权。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增强识变、求变、应变本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从原则上兼顾发展和安全,必须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政治安全,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党中央部署,全面精准落实党中央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根基上兼顾发展和安全,必须始终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本质上兼顾发展和安全,必须始终维护人民安全,统筹突发事件处置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一盘棋,在保障人民健康、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稳定,确保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战略上兼顾发展和安全,必须始终维护国家利益,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的安全观,要求我们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善于预见和应对风险挑战,敢于在斗争中做强自己。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航标”,是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金钥匙”。新发展理念既是“解释世界”的发展观,又是“改变世界”的方法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清晰路径。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辉煌节点,深入理解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将为国家擘画富强蓝图,为民族书写振兴篇章,奋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孙鹏伟、底旭东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3月11日
其他

田鹏颖 | 《平“语”近人》挺立文化自信

《平“语”近人》挺立文化自信田鹏颖《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谈话总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别有洞天;总是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我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荡、灵魂的洗礼,让人爱听、爱品、爱读、爱看。这种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匠心的运用,既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率先垂范,又是对文化自信的充分阐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这条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就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时刻,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说到底是中华文化自信。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以一种“屈辱”“苦难”“血泪”的姿态进入了近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如果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百年披荆斩棘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摆上重要日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典故“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实然与应然、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交互作用中,历史地证明了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辛丑牛年刚刚开启的时候款款走来,既是讲述、阐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又是向全世界展现“我将无我
2021年2月25日
其他

田鹏颖、李雨珊 | 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本体价值及实践创新

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本体价值及实践创新田鹏颖、李雨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35卷
2021年2月15日
其他

田鹏颖 | 思政课教育关乎民族复兴伟业

思政课教育关乎民族复兴伟业田鹏颖《辽宁日报》2019年05月14日开栏的话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做的战略设计。新时代需要更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深入学习领会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版即日起开辟新专栏,陆续围绕办好思政课的相关问题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本期为首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使命担当教育,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教育,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基本国情,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方针、不同的教育追求。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看,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社会,其实现政治治理、维系社会稳定、保持长治久安,无一不是通过各类教育,无一不是通过人才培养,无一不是通过价值塑造。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立德树人,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便合乎逻辑地成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设计。而支撑这一战略设计,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程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现实旨趣、未来趋势、使命担当。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如何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如何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更好地把高校师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发挥好高校对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等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精心组织,抵制各种干扰,战胜各种困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道路前进。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好的新态势,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祖国人民需要、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各种噪音杂音、风吹草动,高校师生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定力、思想定力。可以说,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春风化雨”,就不会有高校和谐稳定的“润物无声”。事实雄辩地证明,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一新的使命担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图谱中,立德树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破坏。毛泽东同志说过:“帝国主义说,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讲得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是灵。”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维和深沉忧患,我们党始终自觉地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根本问题”并进行战略设计和安排。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天下英才。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我国离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近面临西方敌对势力遏制渗透的挑战……加上有的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等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尚未实现有机统一,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因此,立德树人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使命担当和矛盾问题,启迪我们深刻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要求是否相匹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待是否相契合,从而努力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必须明确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心骨”“定盘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根基和“共同语言”。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原则,必须深刻理解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定自信,必须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必须深刻理解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必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的政治嘱托,以“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投身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必须遵循基本规律。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纪律相统一,在青少年人生“拔节孕穗期”对其精心引导和栽培。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保障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化拓展课堂教学主渠道,用足用好课堂。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的使命神圣、责任重大、空间广阔。因此,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充分展现时代风采: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必须坚持同向同行。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自觉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更应当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重。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加强课堂管理,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的课程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党。立德树人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必须努力构建立德树人大格局,特别是高校党委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经费支撑、办公条件、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雷红玉、张蕊审核:米亚楠、张蕊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2月8日
其他

田鹏颖 |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制度的世界逻辑田鹏颖、李雨珊
2021年2月4日
其他

田鹏颖 |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制度的世界逻辑

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0年01期[摘
2021年2月1日
其他

田鹏颖、李雨珊 | 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逻辑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田鹏颖
2021年1月28日
其他

田鹏颖 |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田鹏颖《辽宁日报》2021年01月21日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这一重要讲话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我国拥有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进一步坚定和增强了继续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信心和底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按照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要求,制定并实施好辽宁“十四五”规划,努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应当看到,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东北肩负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使命,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振兴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等重要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寄予了新期望、注入了新动力。另一方面,辽宁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把“想法”当“说法”,把“说法”当“做法”,把“做法”当“做成”,必须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诠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担当。必须切实解放思想且不论在哲学意义上解放思想永远无止境,就是在现实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或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中,思想观念短板也是一块最根本的短板。纵然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辽宁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中并不缺席,但效果仍不尽理想,“说了”和“做了”、“发文件”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放了”之间仍然存在距离。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更好地统一思想。我们解放思想就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这一重要思想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贯通、理论和实践的贯通、真理和价值的贯通、问题和目标的贯通、战略和战术的贯通、中国和世界的贯通,包含着辽宁振兴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辽宁振兴的真正密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已经深刻指出了制约辽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明确提出了辽宁振兴的根本出路,清晰擘画了辽宁振兴的路线图。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到位。这是最重要最根本最直接的解放思想。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激发个体活力。解放思想必须首先解放“想”解放思想、“讲”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的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首先解放别人的思想,或只让别人解放思想,或群众让干部解放思想,或干部让群众解放思想,而是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都要率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每个人,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需要解放思想,都是解放思想的主体,在解放思想问题上,谁都不应当做看客。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解放思想才能转变作风,转变作风反映解放思想(程度)。解放思想主要不是解放“说法”,而是解放“做法”、实践“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这充分说明“关键少数”在辽宁振兴实践中的示范作用和重要性。如果以为解放思想就是“说一说”“讲一讲”“论一论”,而没有实现解放思想者工作作风的真正转变,那么就会白白错过发展的窗口期。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是为“改变世界”创造必要前提。因此,是否解放了思想,必须用是否“改变了世界”来检验。解放思想必须围绕实际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这就需要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贯通起来,为了解决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而解放思想,从而做到实事求是。应努力把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补齐,将其作为辽宁解放思想成果的重要标志。必须抢抓新机遇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辽宁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必须改造升级“老字号”。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必须深度开发“原字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向“原字号”产业中嵌入高新科技革命元素,让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成果优势。必须培育壮大“新字号”。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视野中,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老”不仅附着“奉献”“担当”和“忠诚”,而且意味着“赓续”“传承”和“创新”。我们应当尊重历史,为过往自豪,更应当面向未来,为明天创造。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时刻,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指数,努力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新”工业基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必须创造性运用系统观念这一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发展优势向发展成果转化。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优势转化问题的系统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准确整体把握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变与不变,既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又要开拓进取,从系统思维出发,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系统观念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处理好自主与开放关系,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依托国内强大市场,提升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坚持全球视野,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立足国内与全面开放相统一。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优势转化问题的针对性。辽宁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优势未充分发挥,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较重,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到位、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必须有针对性、系统性地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远近结合,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增强解决发展优势转化问题的坚定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但消极的困难可以成为倒逼我们自强自立、自主创新的积极力量。事实证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等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道至简,实干兴邦。时代需要行动派、实干家。只要我们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一定能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责任编辑:陈铁迪推送制作:卞有为图片编辑:陈祎玮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审核:赵佳丽、陈祎玮往期回顾田鹏颖
2021年1月25日
其他

田鹏颖 |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

显然,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发生在西方(欧洲),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视野却不限于西方(欧洲),而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整个世界文明,揭示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2021年1月18日
其他

田鹏颖 | 敢为砥柱立中流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156个工业项目中24项落户辽宁到“东方鲁尔”的美誉,从辽宁舰到第一艘国产航母的试水,从歼15、“蛟龙”号到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的问世,从“中国制造”
2021年1月14日
其他

田鹏颖 | 论工程哲学视野中的“顶层设计”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商务印书馆,2004:161.
2021年1月11日
其他

田鹏颖 |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社会技术”是20世纪末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提出的“新”概念,旨在证明,在现实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技术分为多种方式多种类别,其中人类适应、改造、建构社会关系的实践手段、方法的总和就是社会技术。
2021年1月7日
其他

田鹏颖 |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
2021年1月4日
其他

田鹏颖 | 运用制度威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田鹏颖 | 现代社会重大风险的国家治理方法论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上述这些描述和表达及其入木三分的揭露,让我们仿佛回到19世纪40年代那个“现代社会”:阶级矛盾对抗、自然世界破坏、世界历史形成中始终潜藏着巨大社会风险。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田鹏颖 |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挺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
2020年12月24日
其他

田鹏颖 |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无疑也是向“自由人联合体”方向的接近。
2020年12月21日
其他

田鹏颖 | 马克思“两个必然”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着必然的逻辑关联,但两者往往并不是平行线,理论逻辑折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印证理论逻辑。
2020年12月17日
其他

田鹏颖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

2.文化转·改革破·创新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理论反思和对策分析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田鹏颖、张晋铭、武雯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本逻辑
2020年12月3日
其他

田鹏颖 | 在解构“西方话语”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前30年我们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前30年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可能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0年11月30日
其他

田鹏颖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

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本质上就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
202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