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BM专栏|GBM下一个突破在哪?——中美大咖谈GBM治疗(二)

Jane 神外资讯 2022-04-17

美国西北纪念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Roger Stupp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UCSF)神经外科主任Mitchel S. Berger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和吴劲松教授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现状、最新治疗策略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医师担任本次中西座谈会主持人。神外资讯特将座谈内容整理成中美大咖谈GBM治疗—— (一)历史与现状篇、(二)未来展望篇,欢迎阅读!



史之峰:

目前脑胶质瘤诊疗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您个人角度而言您认为未来中国脑胶质瘤诊疗的方向是哪几个方面?



毛颖教授:

未来在手术方面还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因为在脑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对大脑功能的精准定位 ,以及术中脑功能实时反馈会做得越来越精细。手术技巧的精进和发展将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国家政府和各个地方对新药研发这块投入很大,将来必然会有更多针对脑胶质瘤的药物出现。这些药物研发出来后,加之我们本身庞大的人群基数,会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做出更好的工作,希望能创造出完全创新的药物。因此,我对于手术和药物治疗寄予厚望。


当然,国家现在对很多医疗器械的发展也给予很多支持,所以我们非常欢迎像TTFields这类医疗设备引进到中国,给中国的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


随着对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更新,我们可以把TTFields和其他方案相互联合起来,让患者兼顾舒适的同时得到更好的更佳的治疗方案。所以,这些手术的改进、药物的研发、医疗器械的发展是我们未来治疗脑胶质瘤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史之峰:

近几年,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逐渐步入人们的视线,开创了肿瘤治疗新纪元。由您领衔的EF-14是关键性研究,请您为我们谈谈该研究的背景、历程和成果。



Roger Stupp教授:

创新的关键是开发并证明某种疗法的效果。因此不仅要有新技术,还要将疗效用客观科学的数据表现出来。


EF-14是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95名完成放化疗的新诊断GBM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TTFields+TMZ联合治疗或单独TMZ(标准辅助治疗)的维持治疗。结果显示,TTFields组相比对照组的中位PFS更长(6.7个月VS 4.0个月),TTFields组中位OS为20.9个月,而对照组为16个月。


我们现在得到TTFields的治疗数据是,43%的患者使用TTFields+TMZ联合治疗3年时仍然活着,没有TTFields3年存活率只有31%。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差异,与20多年前我开始研究肿瘤时相比,这是一个大踏步式前进,那时候2年存活率基本上不到10%。


史之峰:

Berger教授,目前,在胶质瘤治疗领域有很多新技术。您能对这些技术的治疗前景做一个展望吗?



Mitchel S. Berger教授:

无论未来出现怎样的新疗法,都必须基于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肿瘤,因此外科手术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消失的,当然需要不断改进、开拓新技术来保障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放射治疗也不会过时,如何让放疗更安全我认为是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TTFIelds是胶质瘤治疗的划时代进步,将肿瘤的分子分型特征与TTFields相结合会是一个研究方向。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TTFields的其他研究,现在我们只是刚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带来哪些惊喜。


在新疗法中,我认为免疫疗法是最有希望的,虽然在神经肿瘤领域还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溶瘤病毒、免疫调定点抑制剂等治疗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另一个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是是基因编辑。虽然目前这一技术大多用于研究,比如CRISPR,但它已经在Huntington’s chorea为代表的单基因缺陷类疾病中崭露头角。当然这对具有数百种基因突变的癌症方面效果还有限,我们正与伯克利专家一起研究针对这些变异展开靶向治疗。TERT启动子排列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突变,针对TERT展开靶向干预有望获得巨大成功。


基于现有的知识当然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疗法,但有时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要试图探索标准疗法之外的方法,它可以不是化疗、不是放疗,甚至不是免疫治疗,就像TTFields一样,跳出思维的桎梏,重新思考。



史之峰:

前面三位教授都提到了未来脑胶质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您对脑胶质瘤新型治疗手段有什么认识和见解?您如何看待国内及华山在胶质瘤诊治水平的发展?



吴劲松教授:

原来传统的脑胶质瘤治疗基本上是“三驾马车”,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肿瘤的治疗大家一直都寄希望于一些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其中包括新型的药物治疗。


非常值得期待的是在新型物理治疗领域当中,TTFields技术得到了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化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了TTFields的有效性,延长了OS和PSF,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Stupp教授认为TTFields联合TMZ治疗很可能就是Stupp2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得到很好的临床试验结果验证。


我相信脑胶质瘤治疗还会有更加重大的突破,可能有些突破的试验结果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只是临床试验需要过程,我们需要时间来等待一些更大的惊喜,让脑胶质瘤患者迎来一些新型药物治疗领域的突破,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命获益。

 

中国医学飞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学习,未来40年如果我们想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就要依赖于创新。我们华山神经肿瘤团队在周院士和毛院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加强了跟其他学科的一些交叉研究。


其实,我们国家在创新这块已经有很多比较好的增长点,比如说在新型物理治疗方面的技术参数基本上已经逼近世界一流设备。其次,作为临床学科如果可以和企业或者说工学获得更好的合作的话,就可以把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快地转化到临床,从而为患者服务。



采访嘉宾介绍


毛颖,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第二任组长。


Mitchel S. Berger,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UCSF)神经外科主任,教授,脑肿瘤外科项目主任,脑肿瘤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公认的治疗成人和儿童脑肿瘤以及脑肿瘤相关性癫痫的专家,在脑部解剖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Castle Connolly全美佳肿瘤医生,Berger教授是清醒开颅手术的顶尖专家,也是Brain Mapping方面的知名专家。


Roger Stupp,医学博士,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神经肿瘤学教授,西北大学Robert H. Lurie综合癌症中心战略计划副主任。替莫唑胺及肿瘤电场治疗的主要研究者 。基于其领导开展的EF-14研究,FDA批准了肿瘤电场治疗与替莫唑胺联合用于治疗新发GBM患者。


吴劲松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诊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师从周良辅院士、陈衔城教授和李士其教授,长期从事精准神经外科,二十年间降低脑功能区手术致残率至原先1/10。


史之峰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分子病理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秘书。




GBM专栏

长按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GBM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