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医疗原创】复旦肿瘤王奕:看得懂市场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2015-12-29 e医疗 e医疗


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

王奕


  即将过去的2015对医疗IT来说是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医疗IT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的奇迹与理性回归,目睹了众多医疗IT创业公司的兴起与衰落,面对着“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云计算、精准医疗一波波浪潮的来袭。医疗IT行业从未享受过如此之多的关注,从未经历过如此之强的冲击,当然也从未感受过如此之大的压力。


  2015年的上海医疗IT圈发生了几件大事,排名第一的当属卫宁软件和万达信息的恩怨情仇。众所周知卫宁和万达各自占领着上海医疗IT的半壁江山,多年以来虽屡有摩擦,但还算相安无事。但是,随着万达团队集体跳槽至卫宁,双方彻底站到了对立面,而万达和卫宁对复高软件的竞购又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白热化战斗,双方不计成本地在对方的根据地掀起了波澜,许多消息和传言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本人在目瞪口呆之余,还是要善意奉劝双方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结,避免恶性竞争,以客户利益为上。


  2015年,受到股市和风投双重火热的激励,周围开始创业的好友多了许多。经常会有圈内好友带着自己的新公司、新名片、新产品来拜访我,基本上都是“互联网+医疗”和大数据应用项目。依个人浅见,很多初创公司缺乏自己独特的技术,产品和理念高度雷同,缺乏清晰的愿景和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团队不够强,又没有雄厚资本的支持,无非就是随波逐流,运气好的话能勉强维持,但离成功遥遥无期。对于有志于投身于医疗IT创业大潮的人,我有三点忠告:


(1)项目要有前瞻性。一个项目和产品从设计、开发、应用到推广成熟至少有2~3年的周期,我们所看到的相对成功的公司貌似一夜之间就兴起了,但是分析这些公司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在行业刚起步时就开始默默积累的。所以说,对创业者来说,如果市场已有同类产品(哪怕是不成功的),就意味着已经有很多和您有类似想法的人,您就得好好想想自己凭借什么来后来者居上。


(2)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便您的项目已经具备了前瞻性,创意也很好,您也第一个发布了产品,但是如果您的产品没有太高技术含量,随之而来的传统医疗IT巨头和获得风险资本青睐的新贵依旧会迅速将您淹没,您就成为了那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永远保持技术的

领先,永远保持创新的动力,专攻技术难点,才会增加公司存活的机会。


(3)贵在坚持。一个产品和创意经历市场检验的周期或许会很长,有些超前的想法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技术的成熟、政策的支持和用户的接受需要时间,许多同行业公司都在饱受煎熬时,就格外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坚持的重要性,今年在股票和风投市场上出尽风头的医疗IT公司,无不有着自己艰苦奋斗的历史:京颐软件在获得大笔风投之前已经做了10年移动医疗,期间多次濒临倒闭;挂号网创立以来一直是净投入状态;卫宁软件上市之前多次依靠股东抵押私人房产获取流动资金;还有医惠、创业软件等等公司,都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坚持一个方向、持续投入、做到极致,这种令我深受触动的医疗IT项目在2015年出现了几个,都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量变带来质变,产生的效果超乎预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零等候就诊模式”将自助服务做到了规模和深度的极致,带来的效果让人震撼和深思,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想到呢?为什么我们就没有魄力去打破原有的模式和利益,带来就诊理念和服务的全面革新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在尝试将“互联网+应用”的细节方面做到了极致,已经能覆盖医院的大部分流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5年最让我遗憾的是传统HIS系统和电子病历产品发展的停滞,以至于看不到一线曙光,大部分医院的HIS系统已经运行了十多年,目前为止市场上缺乏让人心动的和颠覆性产品。对比美国EPIC公司的HIS和电子病历产品,我们深深感到与其相比之下的差距和鸿沟,或许这才是目前医疗IT真正的蓝海,谁能在这个领域领先,将在未来十年内立于不败之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样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目标,我们不断通过信息集成平台对医院流程和业务进行深度整合,不断在探索医疗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应用,我们在探索未来私有云环境下分布式HIS和电子病历应用的实现方式,探索医疗智能化建设的方向。


  路途很遥远,但是充满着激情与希望,2016年,诸位同道一起共勉!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2月刊




12月阅读

您可点击订阅号下方菜单栏阅读“推荐”、“特别报道”中的往期精彩内容。


重要行业资讯

【e医疗抢鲜报】国家卫计委首次定义"互联网+医疗健康"

国务院常务会:广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调查报告】走访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还需迈过几道坎儿


刊首语

【七月刊首语】自我发酵才见效

【八月刊首语】充分利用患者服务中心,博得“互联网+”先机

【九月刊首语】趋利,卡住了分级诊疗的美好

【十月刊首语】当,身为患者家属时



点击查看“‘分级诊疗背景下的远程影像”专题精彩内容:

【e医疗原创】相距3500公里:一个完整的远程生态链是如何运行的?

【e医疗原创】邵逸夫医院:多层次灵活的影像帮扶可作为分级诊疗的探路者

【e医疗原创】百年老店说:当用户开始寻求整体服务而非单一产品时

【e医疗原创】影像创新如何才能实现1+1>2?

【e医疗原创】独立影像中心是资源整合和优化的最理想状态


推荐关注

e医疗2015年12月刊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