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2.06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2-07-0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2.06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冷思考:

现状、问题及对策


祁述裕

国家文化公园:效果如何符合初衷



邹统钎

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



傅才武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地方激励问题



吴承忠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区域不平衡及发展路径问题



杨传张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厚植乡村文化底色



苗长虹

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从自然保护中学到什么——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



张祎娜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张义

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水平的多维评价及提升策略




特稿

郭星华 朱涛

信缘: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


李向平

家国心态:中华文明总体神圣格局的原型及转换


争鸣


何怀宏 赵占居

人性:一个沉没的问题


王润鹏

“儒家自由人性”意涵之反思

——与郭萍女士商榷


技术


· 增强技术与人类未来 ·

杨庆峰

记忆增强与不完全自主性


邓文韬

遗忘、遗迹与人类增强的人文主义


陈迎年

人类增强的界限及其可能



邓建鹏 李嘉宁

数字艺术品的权利凭证

——NFT的价值来源、权利困境与应对方案


社会


刘士国 陈紫燕

“三权分置”的理论突破与未来方向


侯建新

英国地权变革中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丁兆君 金双华

政府的边界在哪里?

——养老金管理的应然模式与中国选择


人文

· 跨文化研究专题 ·

蒋承勇

跨文化与跨学科:

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


彭小妍

何谓“跨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吊诡共生


陈国战

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

——兼谈跨文化接受史研究


思想

郭忠华

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三种进路

——基于“概念之树”的视角


杨晓畅 孙国东

话语何以成为权力

——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政治哲学分析


· 大变局下的新文科建设(二)·

解志韬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文科实验室:

转向、定位与进路


Content

圆桌会议 |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冷思考:

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冷思考:

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全球现存国家公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一次创新实践。2019 年,我国《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一经颁布,即引发媒体和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完成理念上的宏观构想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开始转入各区域的实际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各地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如何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如何整合提炼跨区域文化标志,如何借鉴转化自然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经验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开始浮现,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构成挑战。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于 2022 年 2 月 20 日举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冷思考:现状、问题及对策”圆桌论坛,邀请环境地理、文博文旅、公共管理、文化研究、产业经济等多领域专家,分析现状、聚焦问题、提出对策,以冷思考应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诸多难题。


祁述裕教授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空间边界不确定、文化标志物不确定、建设资金和责任主体不确定等三方面;如何克服这些问题须应对性地做好三个统筹——统筹空间边界和技术规范、统筹文物和文化资源、统筹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如此才能确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初衷与效果统一。邹统钎教授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实现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相结合——在保护上,实行要素整合、分区管理与统筹协调的整体性保护;在利用上,于生态、生产、生活方面实行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融合性发展机制。傅才武教授指出,如何进一步处理好中央“定盘子”与地方“摆盘子”的权责利关系,成为影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绩效的核心问题。一种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特殊激励机制,可能成为实现央地有效分工与协同的重要连接纽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内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应在财政税收激励、文旅市场化激励与道德荣誉激励等方面三管齐下,完善现有激励机制。吴承忠教授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呈现不平衡发展特征,可依据文旅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禀赋两个维度,将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区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象限区域,并基于这种划分,对不同的资源赋存区域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策略。杨传张助理研究员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重视传统乡村文化在构筑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现代价值,以乡村为载体,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叙事空间和时空场景,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需求与传统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秩序重构结合,建立国家意识、地方发展和个体认同之间可持续的共生关系。苗长虹教授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可借鉴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的经验。他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指出可资借鉴实施的举措包括:尽快出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技术规范;划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其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边界;完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张祎娜副教授认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重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问题,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产。张义副教授围绕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工作进行探讨,指出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评价体系应由数字战略、数字技术、数字组织、数字业务四维构成,合理的指标体系将为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指引方向,最终促进文化场景的活化,改善游客体验。

——主持人 屠毅力 杨义成


特稿


郭星华、朱涛|信缘: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

【内容摘要】数字社会产生了信缘群体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也即基于数字技术,人们经由互联网或其他信息互联通道而结成的群体。信缘群体包括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和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目前,学界对前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如各种虚拟社区、微信群研究等,但对后者缺乏足够的关注。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于网格化治理的实践中产生,具有被动性、即时性和脱嵌性三大特点。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应根据信缘群体的不同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理手段。对于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来说,舆情治理是关键;对于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来说,识别社会治理的情境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时代 信缘群体 社会治理 数字社会 新型的社会关系

【作  者】 郭星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朱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向平 |家国心态:中华文明总体神圣格局的原型及转换

【内容摘要】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式的人生焦虑,似已成为当下国人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溯其根源却其来有自。中华文明总体神圣格局始终以天地、家祖、君师三维神圣原型具身呈现,贯穿以家国情怀这样的崇高抽象关联直至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有的家国心态。“立定顶端”才有的体面和尊严,家国心态呈现的神圣驱动力量,使得这种情感秩序和生活欲望本身无可厚非。家国心态及神圣原型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强大呈现,与其说是一个社会事实,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危机”。但中华文明的神圣原型及其家国无意识转换,以及如何重新呈现其应有的大国气象和理性健康的社会进步机制,却值得深思。

【关键词】 总体神圣 三维原型 家国心态 具身伦理 天命人格

【作   者】 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争鸣


何怀宏 赵占居|人性:一个沉没的问题

【内容摘要】 “人性”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中似乎已成为一个日渐沉没的问题,究其因,一是源自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二是因政治立场而被排斥。对于前者,我们可以考虑将人性的探讨首先作为一个对事实的研究,在这方面,一些新兴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交叉学科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知,对人性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因此而多样化。对于后者,西方阻止人性探讨的关键障碍目前看来还是因政治立场而设置的学术禁区。无论如何,尊重事实和讨论自由是思想学术发展的必具条件。中国的人性研究需要尊重和吸取传统智慧和西方近代人性研究的睿见,但也不必固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而完全可以在新的知识背景和基础上,努力推进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乃至达成一些新的综合。

【关键词】人性 遗传 环境 形而上学

【作  者】 何怀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占居,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王润鹏|“儒家自由人性”意涵之反思

——与郭萍女士商榷

【内容摘要】探究和反思“儒家自由人性”意涵,是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一步。对“儒家自由人性”意涵的反思包含儒学之思、人性之思与自由之思三个重要阶段。儒学之思意在揭示儒家“超越”观念与“知止”观念均蕴含“自由人性”意涵,其中“知止”观念的“自由人性”意涵具有“人我不相害”和“敬畏天命”等多重维度。人性之思意在彰显“自由人性”意涵具有“超越”与“延续”双重意义:超越过程本身以自由人性的延续为基;自由人性的延续通过超越过程得以呈现。自由之思则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审思“儒家自由人性”意涵,指出自由人性作为人之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不仅指向“超越”,更指向每个人出于自身而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儒家自由人性”意涵的三重反思揭示自由人性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日生日成”,并主张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克服现代社会自由人性之迷失与异化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人性 自由 超越 全面发展

【作   者】 王润鹏,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技术

·增强技术与人类未来·


一般认为,用科学技术克服和超越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和身体功能限制,这类技术就可以叫人类增强技术,我们把这种理解称之为增强技术讨论中的泛增强现象。对这种泛增强现象亟需深入批判和反思。事实上,这种理解实质是把技术功能从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单独处理,容易使得讨论失去确定的指向。新兴增强技术,如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作为人类试图战胜脆弱性并追求完美性的努力,人类增强技术既给人类带来“变得更好”的希望,也可能会让人类陷入更大的风险中,人文学科应敞开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本组专题的选择遵循了由经验现象认识先验现象的哲学方法,杨庆峰教授从记忆增强现象入手,通过自主性理论的对比分析指出,记忆增强技术会导致自主性的增强,使得基于记忆增强的不完全自主性成为可能;邓文韬研究员从遗忘的帮补技术入手探讨了人类增强的价值和暗藏的危险,并指出人类增强的人文主义提供了反思人类增强的第三条道路;陈迎年副教授探讨了人类增强的界限与可能性,并尝试为增强技术的讨论提供儒家哲学的理论支撑。


——编者按


杨庆峰|记忆增强与不完全自主性

【内容摘要】自主性是人类增强研究不可绕过的概念,它可以被划分为完全自主性与不完全自主性两种类型。完全自主性意味着自主性完全基于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而不完全自主性意味着自主性受制于其他因素。维贝克和萨夫拉斯库讨论了两种不完全自主性的形式。从人类增强的角度看,萨夫拉斯库更为相关,他提出认知增强导致自主性增强的观点。然而,萨夫拉斯库对记忆行为给出了不太准确的描述,并且其观点缺乏前提下的反思。事实上,记忆增强会导致一种新的不完全自主性形式,即基于记忆增强的不完全自主性。

【关键词】 人类增强 认知增强 记忆增强 不完全自主性

【作   者】 杨庆峰,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邓文韬|遗忘、遗迹与人类增强的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 遗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限制。一方面 , 凭借遗迹的帮补技术,人类得以增强记忆力;另一方面, 遗迹的帮补技术牵涉想象力,可能歪曲记忆内容。由此观之, 遗迹既是救药,又是毒药。遗忘和遗迹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可以运用帮补技术纹饰其自然天性。这显现出一种反思人的存活方式及地位的人文主义。它并非盲目地歌颂人类增强的明显价值,它同时批判地检视人类增强暗藏的危险。在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论争中,人类增强的人文主义提供了毫无保留地支持和全盘反对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关键词】 遗忘 遗迹 人类增强 人文主义 超越人文(类)主义

【作   者】 邓文韬,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访问研究员。


陈迎年|人类增强的界线及其可能

【内容摘要】 如何为人类增强划界,以防范现代技术不断渗透并侵蚀人性的风险,是这个时代非常紧迫和尖锐的问题。在技术“之外”单凭某种“思”就为人类增强划定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走出狭隘的“人民意识”,挺立人的主体性,必须正视人性的开放性和人自己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增强的界线只有在“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那种合一中来划定,才是可能的。儒家“天工人其代之”的高远理想或许能够与脑机接口、人体外骨骼等现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在理论上相互支撑。

【关键词】 天工人其代之 人类增强 人民意识 儒家

【作  者】 陈迎年,华东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邓建鹏 李嘉宁|数字艺术品的权利凭证

—— NFT 的价值来源、权利困境与应对方案

【内容摘要】非同质化通证可与链外特定数字艺术品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为之提供权利凭证。非同质化通证的价值来源包括所映射的特定数字资产,也包括自身独立价值,应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物权保护范围。实践中非同质化通证面临“铸造权”缺乏制约、去中心化存储的悖论及碎片化等法治困境。作为应对方案,机构上线非同质化通证前应承担审查其来源合法性的义务,发生侵权纠纷后可采用“基于区块链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心化存储可以向多中心存储机制转换,对境外公有链采取完全去中心化的存储机制,事先引入区块链安全公司审计,设置黑名单制度及全网信息通报机制;监管机构打击本领域“标准化合约交易”、非法资产证券化等违规行为。

【关键词】 非同质化通证 权利凭证 数字艺术品 权利困境 区块链

【作  者】 邓建鹏,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嘉宁,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会

刘士国  陈紫燕 |“三权分置”的理论突破与未来方向

【内容摘要】 我国《民法典》规定的农地“三权分置”,并非是传统用益物权意义上对“他人所有”享有的权利,其中集体成员身份是关键性条件。同时,这种用益物权也非所有人对用益物权人用益其物的消极义务,而是行使所有权的积极义务,这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用益物权理论。“三权分置”是保护特殊集体成员权利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下,“三权分置”改革应在认定成员资格、实行特别法人登记、保护合法继承权的基础上,建立集体成员资格退出机制;允许城市人口到一二线城市近郊及三四线城市规划区之外的农村建房置业;鼓励专业经营组织收购“空心村”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经营;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占有、使用权流转条例》,以进一步细化落实《民法典》相关规定。

【关键词】 用益物权 三权分置 集体成员资格 乡村振兴

【作   者】刘士国,温州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紫燕,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侯建新|英国地权变革中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圈地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土地产权变革,必然引起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贫穷小农的暴力反抗对非法圈地具有震慑作用,但其退回庄园经济的主张显然是乌托邦空想;圈地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产权纠纷远不止领主与佃农两大阵营对垒那样简单,实际上反对力量可能来自各个阶层。由于农业生产效率增长以及圈地运动等因素,近代英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因市场经济而引发的劳动力迁徙、失业、贫穷和犯罪等社会问题。通过政府立法,英国力图建立一种新型社会秩序,并在西方国家中率先确立国家济贫制度,确认政府对社会贫穷问题负有责任,由此迈出了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一步,为应对流民、失业和贫穷等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关键词】圈地运动 社会冲突 流民 政府立法

【作  者】 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丁兆君 金双华|政府的边界在哪里?

——养老金管理的应然模式与中国选择

【内容摘要】中国养老金的理论研究以及制度改革多以渐进式的方式推进,集中在养老金部分参数的适时与适度调整上。但从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来看,把握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厘清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边界,尤其是让政府回归此体系中的本位,才是提高中国养老金体系发展水平的根本之道。基于现有的制度成果,结合已确定的三支柱改革目标,政府应在明确与市场分工合作的顶层设计后,进一步完善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养老金制度,扩展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覆盖面及提升横向公平性,增强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并适当降低第一支柱的养老金替代率,为第二、三支柱的发展腾挪成本空间。将分离出的个人账户充实到第三支柱中,使之成为个人法定储蓄型养老金的组成部分,引导并实现纵向公平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倾斜。通过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共同发展,逐步提升中国社会整体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关键词】 养老金管理 政府责任 三支柱 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

【作   者】丁兆君,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金双华,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人文

·跨文化研究专题·

蒋承勇|跨文化与跨学科: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双维拓展

【内容摘要】西方文学思潮研究是一个有待拓展与深化的重要学术领域。以 19 世纪为例,西方文学思潮的生成、发展与流变呈国际性范式,正是这种国际性文学思潮的出现与传播,使得文学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意识被激活,比较文学应运而生。自然科学是 19 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生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科学与文学思潮之关系的研究,是西方文学思潮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浪漫派在主张“反科学”的同时,又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艺术灵感,浪漫主义也像现实主义一样是自然科学在 19 世纪结出的重要文学果实。外国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离不开文学思潮的研究,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是拓展与深化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思潮研究本身就属于比较文学范畴。

【关键词】 西方文学思潮 跨文化 跨学科 自然科学 比较文学

【作   者】 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彭小妍|何谓“跨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吊诡共生

【内容摘要】 继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翻译研究之后,跨文化研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相比,跨文化研究强调的是主体与他者的接触交融所可能带来的转化与新生,同时,破除二元划分的迷思,挑战卷标式的思考模式。跨文化的主体是流动的,自我与他者是吊诡共生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即是这种关系的呈现。跨文化研究是一种面对他者的伦理态度,表现在批判僵化主体,主张文化的混杂本质,批判“正统身份”及“中心主义”,就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关系与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理论对话,在“跨文化连结”与面对“他者”的伦理问题上与全球化理论对话等方面。

【关键词】 跨文化 共生 全球化 身份认同

【作   者】 彭小妍,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陈国战|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兼谈跨文化接受史研究

【内容摘要】自 1915 年中国报刊上首次出现卓别林的名字以来,中国观众对卓别林电影的接受已逾百年。最初,卓别林被中国观众称为“滑稽大王”,这是他在中国获得的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1930 年代初,左翼批评家透过阶级分析的滤镜,赋予卓别林无产阶级同情者的身份。1952 年,卓别林与美国政府决裂,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着力争取的世界知名人士,在苏联和中国又被塑造为受美国政府迫害的进步艺术家。新时期,中国密集译制卓别林电影,在接受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退场,其电影喜剧技巧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为跨文化接受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可由此反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关键词】 卓别林 滑稽电影 译制电影 跨文化接受史

【作   者】 陈国战,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思想


郭忠华|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三种进路

——基于“概念之树”的视角

【内容摘要】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概念体系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的重要共识,但对于应当如何建构的问题,当前的讨论却非常有限。本土政治概念建构以理解社会科学的知识性质为前提。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多元普遍主义”的性质,这一性质导致社会科学概念体系形成不同的层级和适用范围,呈现出“概念之树”的结构特征。基于“概念之树”的分析视角,本土政治概念建构存在着三种可能的进路:一是类政治概念的建构,旨在建构特定的政治学知识领域;二是政治概念更新,旨在以新政治概念取代概念之树上的问题概念;三是种属政治概念的供给,旨在以本土政治概念完善类政治概念的家庭成员。田野政治学、全能主义和运动式治理分别反映了这三种概念建构进路。

【关 键 词】 概念建构 概念之树 田野政治学 全能主义 运动式治理

【作     者】 郭忠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杨晓畅  孙国东|话语何以成为权力

——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政治哲学分析

【内容摘要】话语权包括三个维度:发生学维度,即物化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生产能力为前提;接受维度,即对话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获得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接受为关键;塑造维度,即权力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为旨归。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科学要真正走向世界,需同时推进三大“基础工程”:话语生产力积攒工程、话语影响力提升工程和话语塑造力培育工程。中国社会科学要想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需挖掘现代转型之“中国方案”的学理内涵,围绕基于“中国愿景”的“中国现代价值观”进行社会科学阐释,并使之走向世界。

【关 键 词】 软实力 话语权 中国愿景 话语影响力 话语塑造力

【作     者】杨晓畅,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国东,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解志韬|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文科实验室:转向、定位与进路

【内容摘要】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通过关注实验室中异质要素的冲撞博弈过程,推动了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实践转向”。在数字技术深度穿透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背景下,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前沿开展具体实践已成为推动文科实验室发展、促进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中,文科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空间,扮演了多学科异质主体所组成的行动者网络“必经之点”的关键性角色。在后人文主义阶段,需要将文科实验室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牵引力和孵化器,瞄准战略应用前沿与人才培养实践,进一步打破封闭孤立的学科藩篱,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践空间,从而推动多元异质要素互动、学科交叉融合的话语体系、交往模式与研究范式转型更新。

【关 键 词】 文科实验室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 新文科 实验室建设 实践转向

【作     者】 解志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副研究员、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兼科研院副院长、智库中心常务副主任。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2年各期目录


01

02

03

04

05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2.05|2022.04|2022.03|2022.02|2022.01|2021年总目录| 2020年总目录|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