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00多篇文章缅怀杨绛先生,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告别?

2016-05-26 张洁 新榜


▲ 杨绛 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真名杨季康)逝世,享年105岁。身后留下《干校六记》《洗澡》等诸多作品,那段《我们仨》的故事,时过多年仍然令人动容。人们纷纷说,他们仨终得团圆,是对她美好的祝愿。


据新榜数据统计,昨天一天,至少有4866篇公众号文章在缅怀杨绛先生。加之今日,远超5000。但缅怀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种缅怀表达了反感。


蔡康永曾说,我们应该要练习告别这件事。相信这里的练习告别,意味着不必过分沉重看待死亡这件事,也不必道德绑架。



● ●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虽然有上千篇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但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千篇一律,选择了用陈述故事、盘点语录、摘选作品等方式来呈现敬意。


如“人民日报”推文《缅怀!杨绛先生今晨去世,享年105岁》,综合多方资料,回顾了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作品及经典语录。“红袖文学”“钱江晚报”等也推出相似的语录摘选。


“楚尘文化”“HUGO”“ONE文艺生活”“中国新闻网”等公众号,或摘选大量杨绛作品回顾缅怀,或罗列杨绛先生的作品分享推荐。采取摘用作品的文章不在少数,但版权依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更有心的是“花边阅读”,推文《杨绛:火萎了, 我也走了 | 杨绛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作者梅子用细读作品的方式来致敬作者。


文中这样写道:“最爱她的《隐身衣》。从容里呈现别样的清冽,彷如秋夜的月光荡涤过一般,恬淡,莹洁,清醒,甚至带着一种沉定的寒凉。这篇被杨绛自称为‘废话’的文字,恰恰体现着杨绛对人生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这篇文章有10万多人转发,可见从作品出发的纪念方式,也被更多人认可。




“央视新闻”“新闻哥”“意林”等则选择记录更为详细的故事,从“仙童好静”这样的童年往事讲起,讲到杨绛先生的婚姻、家庭与创作,讲到他们仨在平淡宁静的岁月里相知相爱,分享着幼稚与喜悦。


从这些片段中,很多人才真正开始认识一个百岁老人的人生,她细碎温暖的,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生。比如少年时代的她成绩如何好,但淘气顽皮,曾因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又如她面对钱钟书的拙手笨脚,会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杨绛的《我们仨》。她用那本书记录着他们仨快乐而艰难的日子,记录着爱和固执:“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 钱钟书与杨绛

 

也有浓墨重笔只讲爱情的。比如“周冲的影像声色”的《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麦子熟了”的《杨绛与钱钟书:这世上真有势均力敌的爱情》; “陈宗鹤先生”的《杨绛今日凌晨去世 ︱回顾张兆和与杨绛的两种不同爱情》。


“咪蒙”为此推文《<我们仨>教我们的关于爱的9件事》,总结了她在这本书中读到的9件关于如何爱人的事:真爱面前,每个人都会展露幼稚,他跟女儿玩游戏,把家里所有东西都藏到被子里,恨不得把扫帚和拖把都藏进去,萌呆了。



● ● ●


关于手书,翻译与身边的人


也有这样一些文章,找到与杨绛先生相熟的人,或从她的手书、翻译、书房等细微之处,试图更全面地了解这位百岁作家。


都说字若其人,《杨绛先生的墨迹》中,刊出了杨绛先生的手稿、书法、题词;《杨绛仙逝,再论长寿何如?》中讲到她如何养生;《老先生们的书房》一文,带读者逛了逛杨绛、冰心、老舍、沈从文、丰子恺等老先生们的书房;《杨绛走了…没有了翻译大师们的世界将变得多么无趣和混乱》则从译者的角度,讲到优秀翻译之美和混乱翻译之祸,其中有两段对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翻译的对比。




“三联生活周刊”找到了《我们仨》的责编、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编辑董秀玉,在《<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一文中,回忆起这本书的出版背后的往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让人印象深刻: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先生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先生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我记得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南方周末”则重发2008年旧文《听杨绛谈往事》,作者吴学昭,吴宓之女,与钱锺书、杨绛一家有通家之好。


此外,也有文章找到了国外对杨绛先生的报道与评论。如“iWeekly周末画报”的《刷屏留给它们吧,我们只想送你一套她的书》一文,摘选了由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推出的期刊《China Perspectives》曾刊登过杨绛先生的一篇采访。




文中还提到,长期关注东亚的《卫报》专栏作家Ilaria Maria Sala连发两条推特致敬杨绛:“如果为一个105岁去世的老人还感到悲伤和震惊,你或许会觉得奇怪,但我不会,杨绛非常伟大。”


《大数据分析致敬杨绛: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今日头条此次推出了数据讣闻,用大数据致敬杨绛。文中称,当网友阅读有关“杨绛”的关键词文章时,杨绛的丈夫钱钟书相关阅读量最多;在网友提到杨绛时,被缀以最多的称谓是“先生”,杨绛先生成为网友对其独特的尊称。





● ● ●


我们应该如何追念,如何告别?


昨天阅读数最高的1000篇微信文章中,标题中排名在前20的高频词有:杨绛先生,杨绛,去世,享年,先生,年轻人,人生,送给,值得,逝世,一生,钱钟书,悼念,不争,婚姻,世间,缅怀,不屑,誉为,爱情。




从中能看出缅怀的重心,多绕不开人生与爱情。对于杨绛先生,几乎所有人都送出了最高的赞誉,对此,她应有所得,虽然谁都没有完美的人生。


事情也发生了一些转折。在很多网友转发的所谓杨绛先生经典语录中,有些话并非杨绛先生本人所说。《阿勒泰的角落》的作者李娟也发微博鸣不平,对众人蜂拥而上转发感到生气。




“封面新闻”推文《杨绛的这些鸡汤文都是假的,段子手们请尊重一下先生的遗愿吧》,相关记者从人民出版社确认得知,某些语录确非杨绛先生原话。


更多情绪也在这场悼念中发出声音。“涨姿势”在《杨绛死了,你们在朋友圈又一次“如丧科比”》一文中写道:“事物的发展秉持着朋友圈特有的螺旋下降:从悲痛开始,以鸡汤结束”,“连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都放下了一切芥蒂,默契地共同缅怀杨绛”。


类似的还有《有多少人准备好文案等着杨绛先生去世!》《杨绛之死:鸡汤教主与“云戴孝”》《你真的知道怎么告别杨绛先生吗?》等文章,作者对人们没有诚意的纪念表示反感:“那些平时不怎么读逝者作品的、也不知道逝者是谁的,竟在此刻,在人人都转发的情况下加入了这个队伍,滥竽充数。”


王五四发文《这届朋友圈的吊客不行》,反对不明就里的饱含深情。


端传媒也发评论:“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集体犬儒的环境下,于是才有了杨绛去世后全民鸡汤与滥情的悼念。将杨绛先生在那个扭曲时代中作为抗争的个人处世之道,披上一件鸡汤外衣,全民来唱一首温情的悼念之歌,这样的纪念很廉价。”


“刺猬公社”一如既往对国内外消息进行盘点,并聊到讣告文化,思考不久前发生的青年魏则西、口腔科医师陈仲伟之死。“我们在消费死者吗?我们带来有价值的信息了吗?我们的落点足够吸引人吗?”,“但只要有一个人被这些文字启发,被合理的观念引导,这一切就是有用的,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蔡康永曾说,我们应该要练习告别这件事。我们认为这里的练习告别,意味着不必过分沉重于死亡,也不必道德绑架。


“GQ中国”今天上午发文《无用之用:它们让死亡成为温柔的谢幕》,内容是21封讣告。这些文字都与死亡相关,但平静温暖。相信杨绛先生,也会喜欢。


▲ 以上图片选自“GQ中国”


- The End -







5月27日,新榜美食论坛与您相约北京新疆大厦,届时黄小厨、一条美食台、企鹅团、艾格吃饱了等众多大号以及多家平台头条号、优酷、天天快报等将一起为您分享美食内容创业的独家干货,更有美食账号Top100名单公布,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上图二维码。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 新榜热文 |

 创业竞争激化 | 十大网红 | 央视广告

 一条卖书 | 阅读数成本 | 赚钱新姿势

功夫财经 | PGC视频报告 | 插坐学院

代认证 | 大神keso | papi酱拍卖

网红排行榜 | 评论区网红 | 左志坚

 网红报告 | 57例融资 | 山寨号 

 白皮书 | papi酱 | 短视频风口 

 QQ百万粉丝 | 投资石榴婆 | 石榴婆说 

 特稿大电影 | 选题之源 | 视频自媒体 

 形势分析 | 阅读来源 | 政商参阅 

 政治第一 | 十万点赞 | 头条红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