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残卷:残的是纸,美的是心 | 走寻

2017-04-27 发现未知之美 走寻

[ 本文共计2616字 ·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

文 | 高铭   图 | 雅昌网


张大千

从敦煌带走了一些线条

开始风靡世界画坛

后人

从敦煌发现了一些残纸

竟然改变了华夏历史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有一篇写敦煌莫高窟的文字:“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问题的答案或许应该到敦煌书法所给予我们及后代的启示中去寻求。

 


时间回到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邂逅了莫高窟。




此时的莫高窟十分荒凉,用鸟不来拉屎形容真的一点不过分。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


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

 

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然而,这种知名度更多的是远在重洋,中国的艺术家反而后知后觉,直到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埋首艺术。在此之前,他对老友熊佛西说:“去敦煌,要安营扎寨住下来。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这一切,均是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开拓了他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其绘画风格的突变,也是始于敦煌之行。后来,他把在敦煌的一些临摹和创作作品在兰州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反响极大,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国内的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感叹。



就在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




张大千为觅画,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




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后来,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在参观到的洞内,墙上有两面壁画,与墙壁底层的泥土分离,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并有挖损破坏的痕迹……


从上面坏壁的缝隙中,隐约可见画像的衣履,似为唐代供养人像,大千先生向右老解释,右老点头,只是一直念叨:“噢,这很名贵。”但并未表示一定要拉开坏壁一睹。当时县府随行人员,为使大家尽可能看到底层画像的究竟,手拉着上层张开欲裂的坏壁,不慎用力过猛,撕碎脱落……




壁画毁坏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立即发电报给敦煌县长要求查明情况,并“转告张大千君,对于壁画,毋稍污损,免兹误会”。张大千在结束临摹途经兰州时,曾遭到国民党军事检查站的检查。5年后,张又被甘肃省参议会的郭某等人以盗宝及破坏壁画为名控告,但没有查到真凭实据。

 

张大千为一己之私,漠视珍贵的古文物,他的行为从客观上讲,是对敦煌艺术的破坏。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以来,大约四万件古代文书公诸于世,除了相当数量的绘画作品,敦煌写经遗书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赋予了敦煌书法厚重的内涵,不同时期思想的多元造就了多变放逸的风格,这是敦煌书法与内敛圆滑的中原书法之不同所在。




敦煌出土的汉代简牍见证了书法形式由古代隶书向汉代隶书的转变,而从西汉的汉简到清末的碑碣,敦煌书法囊括了篆、隶、楷、行、草等几乎全部的书法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而书法形式上的承上启下也见证了历史发展,彰显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敦煌遗书书法博大精深,张力尽显,一体多元,如何使其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当代充分绽放,乃艺术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寻作品,欢迎转载

投稿、合作:zouxun@winhe.cn


—— 热文推荐 ——

 弘一法师 张大千 | 李苦禅 | 启功 | 王镛 | 胡抗美 | 曾翔 | 范曾  | 徐静蕾  | 三大行书  | 楼兰书法 | 杨开慧书法  |  唐宋八大家 | 拯救小学教材  | 走失的80年代 | 京华建筑沉思录 | 央视著名主持 | 汉砖之美 | 北魏造像

出品人 · 施晗  |  主编 · 柴天鳞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 责编 ·  聂海燕 |  美编 · 苗雨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若您喜欢此文,请

留言 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