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动态|我院学生暑期调研团调研绍兴驻村指导员和社区党建“契约化”制度





驻村指导员制度、社区党建“契约化”实践调研与交流


为深入调研和读懂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理路,7月28日,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柏瑛教授、张楠迪扬副教授、张延老师带队,学院学生暑期调研团一行9人前往绍兴市柯桥区、越城区开展驻村指导员制度、社区党建“契约化”实践调研与交流。


柯桥区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周杰、兰亭街道党工委委员徐秋佳、兰亭街道党工委委员(挂职)王江、越城区组织部副部长肖微微、越城区府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佳熠、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诸妙茵等热烈欢迎调研团,绍兴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母小琴,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挂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易丽丽校友一同参与走访和座谈。


上午

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


上午,调研团来到访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参观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了解谢家坞村驻村指导员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情况。随后参观谢家坞村,感受村容村貌,并就驻村指导员制度的运作与发展进行座谈。



在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兰亭街道党工委委员、原谢家坞村驻村指导员徐秋佳向调研团介绍了驻村指导员制度的诞生背景、探索实践、驻村故事、管理规范、治理成效及推广发展等。驻村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的制度设计。驻村指导员(village instructor)即从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国有企业等选派到农村振兴乡村的人员,包括指导基层党建、强村富民、基层治理、建设督导、民生服务、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柯桥区(原绍兴县)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人村相适的选配制度,因村选人,因人定村,选优配强,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驻村指导员制度是夯实基层党建的“强基工程”、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工程”、培养优秀干部队伍的“墩苗工程”、助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工程”、化解基层风险矛盾的“平安工程”。


参观走访后,孙柏瑛教授一行人于谢家坞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与区、街、村的相关干部就驻村指导员制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座谈会由柯桥区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周杰主持。


周杰副书记介绍驻村指导员制度的起源和新时代的发展状况。驻村指导员制度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兰亭街道作为先行地,制度试行至今18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在实践中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和做法。一是,驻村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多层次选人”“高精度派人”“全维度管人”,统筹区镇两级力量,优化驻村指导员结构,增强驻村指导的针对性,完善考评体系,确保驻村工作实效。二是,指导员制度的领域不断深化拓展。从驻村到驻社到驻企,不断深化制度的外延。完善派驻形式,推动部门同村社进行结对共建,形成帮扶合力。聚焦派驻重点,成立“三驻三服务”工作专班,点对点送政策、面对面解难题。三是,基层问题的化解更加有效。在工作方法上,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线下传递”为“线上流转”;变“条线互动”为“区块协同”,第一时间察民情解民忧。建立区、镇、村三级民情分析会制度,分片分级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四是,基层干部力量的培养逐步提升。扣好年轻干部的“第一粒扣子”,将驻村指导员岗位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第一课”,确保年轻干部均有基层墩苗经历。传好作风传承的“接力棒”,建立“导师帮带”制度,充实多类型人才导师库,一任接着一任干。


三位优秀的年轻驻村指导员和经验丰富的区派驻村指导员依次分享了其在驻村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驻村指导员制度为年轻干部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作为桥梁进一步密切了政府和群众关系。从创立至今,该制度始终抓住乡村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基层实际,针对村庄的发展重点、治理难点和矛盾痛点不断丰富完善,近年来呈现出数字化、网格化和团队化三个方面新特点、新特征。


在互动交流环节,座谈双方就驻村指导员的权责边界,与两委干部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共同富裕在基层如何落地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就驻村指导员工作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和下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下午

绍兴市越城区党建“契约化”共建活动中心和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下午,调研团一行拜访了绍兴市越城区党建“契约化”共建活动中心和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并在越都社区会议室进行座谈。绍兴市越城区委组织部党建“契约化”共建专班干部、府山街道干部代表、社区干部代表、共建单位代表围绕主题进行发言。



在越城区党建“契约化”共建活动中心,调研团了解2004年以来“契约化”共建发展历程、工作机制和运营成效。为确保“契约化”共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绍兴市越城区健全了“一网三制”体系,使活动有平台和制度保障。“一网”即构建社区党建共建网络;“三制”指建立组织运行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采取“谈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五约工作流程,实现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互动对接。“契约化”共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基层的组织力、服务力,推动了民生实事落地,极大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度,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随后调研团参观走访了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越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诸妙茵向分“契约化”实践、“契约化”力量和“契约化”方向三个方面向师生介绍了社区党建契约化工作实践。越都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以“增进邻里感情,发展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共享共治成果”为宗旨,创新“五心”工作法,构建起党建工作“新常态”。深化党建“契约化”共建,推进标准化、区域化、项目化建设,形成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共同体”工作新格局,“一核多元”的区域化治理格局,打造了“睦商圈”、“为民所动”等亮点共建品牌,凝聚四方合力,一起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为居民服务。


参观走访之后,调研团就党建“契约化”共建与绍兴市越城区的相关干部进行座谈。座谈会由越城区党建“契约化”共建专班副组长徐佳星主持。



座谈会上,调研团队了解到绍兴市越城区党建“契约化”建设最早产生于对老城区社区改造工作的探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构建共治共享的前瞻性战略部署。近年来,党建“契约化”共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不断优化,通过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激发党建“契约化”共建在更高站位、更宽领域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活动共办、服务共推,党组织统领作用在基层治理中进一步凸显;理顺多方共建治理体系,破除区域壁垒,将城市发展中的痛点纳入治理契约范围,抓难点落实,办“关键小事”;进一步创新数字赋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越城有约”、“红色物业”等数字场景应用,建立党建数据库,精准把握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和党员履约状况,以网状基层治理思维促进各类资源无线连接,打通物业管理、民生实事最后一公里,逐步实现从事到智,从事到质的转变。


座谈会上府山街道、府山街道越都社区、书圣故里社区、西小路社区干部,绍兴市蕺山小学教育集团、绍兴市越都区供电分公司、绍兴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三位党委代表分别从社区和共建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党建契约化共建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调研组感受到在街道实践层面,基层党组织持续通过组织优化、力量深化、资源强化增强党建效能,与社区居民、共建企业依托“契约化”共建项目畅通共建渠道,以人人契约、居民自治、供需结合的理念,最终通过各种服务的提供真正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在交流环节,双方就契约化的法律效力,共建单位的筛选机制、契约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组认为基层党组织通过“契约化”党建充分发挥助推和撬动基层治理作用,很好地将社区和单位组织的力量连接了起来,通过党建“契约化”共建不仅提升公民自身的能力、为基层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更是通过党建对基层治理力量的吸纳和整合,提升了整体的基层治理能力。








往期推荐



调研动态|我院调研组与绍兴市就“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市域治理”开展交流座谈

调研动态|我院学生暑期调研团在绍兴诸暨市就市域治理的“枫桥经验”创新开展访谈

调研动态|聚焦基层治理实践 我院学生暑期调研团在绍兴枫桥镇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调研

调研动态|我院调研组与绍兴市人社局就“枫桥经验赋能基层数字化改革”开展交流座谈

调研动态|我院绍兴调研组教师与绍兴市委组织部交流探讨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



撰稿:杨郑媛、刘诗涵

校审:张延

来源:调研组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欢迎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培训中心公众号 单位高端培训:010-82500112 个人课程研修:010-6251624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