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人读书会3月书单

econhomo 经济人读书会 2023-01-05
「经济人的话」

知晓和创造人类特有的品质,人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独一无二的能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的动物,这个特质让人成为人,必然存在于人类的未来中。

——《生命的选择》


上月书单参见:2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3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出品




《邱园的故事》


作者:[英] 林恩·帕克

[英] 基里·罗斯–琼斯

译者:陈莹婷

出版社:后浪|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邱园是一个植物园,但十分特殊,这本书是记录其历史及影响的一部摄影集。


但细看来,却不只是摄影集,也不只是一个植物园的历史。这本书可以作为案例探讨或加深理解诸多有趣的问题:


1、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科学进步象征的植物园,从贵族的园囿到资产阶级学者的科学殿堂,到普罗大众享受科普和休闲的公园。


2、作为大英帝国及资本主义殖民时代象征的植物园,邱园为帝国遍布全球的植物园输出管理机制、人员和培育方法,同时又搜罗全球的植物汇聚于此,形成殖民帝国的景观。照片形象记录了各殖民地的不同种族居民被裹挟在这一浪潮中,成为植物产业庞大体系中的微末工具,而帝国臣民则高居在科学、商业、艺术鉴赏的顶端。


3、女性旅行者在邱园开辟画廊,女性园丁的增多,女性科学家,展现了女性发展的历程。


4、有关中国的如宝塔景观、茶叶以及在中国境内留下的照片,也很有趣。


《现代性》


作者:汪民安

出版社:守望者·镜与灯|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已经再版好几次了,但这绝不是一本入门书。

2000以后,作者试图以预言的方式,来为现代性作一曲优雅的挽歌,而现在,2020年以来整个世界的局势,使得我们洞察到前所未有的对现代性的清算。作者已经指出了围绕着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的多个面相,也已经描述了旨在对抗现代性的多个主张,但从未意识到,有朝一日,这些现代性的反叛者会聚拢到一起,合谋重返19世纪。本书诗意的语言,掩盖不住中国的现代主义研究者对政治的惶惑、不安和被迫接受,于是从诗意中读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反讽:到底哪些是我们理应捍卫的?哪些又是我们必须抗拒的?抑或二者无法分割?

《儒学、数术与政治》

作者:陈侃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政治/法律;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作者是北大青年才俊,他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总得来看,作者扬长避短,写得很棒。

通过汉代(也下及唐宋及清代)灾异的论说,试图理清经学思想、数术技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并以政治文化史的叙述将其呈现。

一是史的层面,描述了汉儒对灾异的言说,从初步的构建到形成传统的过程,并在最后一章论及宋代,做了对比,很多想法都颇有意思。

二是论的层面,区分了灾异论的不同模式、不同儒者所依据不同文本的创说等。

三,也是我觉得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全书能写得洗练精微,很多问题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能深入到当时对一些事件做切身的体会,作为博士论文,读的过程兴致勃勃。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作者:[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王隽妮
出版社: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作者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也是历史学者,书里对巴赫身处的历史有细致描绘、也谈许多自己与巴赫的勾连、对他作品的理解,这些共同构成我们进入一位艺术家的线索。不需要论证、说服或断言,整本书更像是一种诚恳的自白,作者袒露自己如何一点点进入巴赫,理解他的音乐、也捕捉到了那个创造音乐的人,读者自然也能步步跟随,进入大师的世界,艺术传记理当如此。

《剑桥现代印度史》

作者:[美]芭芭拉·戴利·梅特卡夫
[美]托马斯·R.梅特卡夫 
译者: 李亚兰 / 周袁 / 任筱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民族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讲述“历史”和“敌人”的故事了。出于自尊心,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会声称自己的历史非常古老,印度这种本就家底丰厚的自然不例外。但是这个故事会遇到另一个故事,英国殖民者为了塑造自身的合法性,一直强调的是印度历史悠久且亘古不变,而英国则是不断“进步”的,由此英国就有领导和改造印度的合理性。过于强调自身悠久的历史,就会和殖民者的故事撞个满怀,除非还能论证,没有外来者,印度自身也能发展出现代文明。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是敌人”,国大党的故事里,甘地和尼赫鲁抗英爱国,领导了印度的独立运动,国家是建立在各族群的反英同盟之上。那宪法规定了22种官方语言,克什米尔有它的特殊地位,这种拼盘政治就不足为奇。但在新崛起的右翼政党的故事里,印度教的印度是主体,它的近代屈辱始于伊斯兰的入侵,莫卧儿王朝根本就是一个外来征服者,他们从历史里挖掘出各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关于莫卧儿皇帝如何下令拆毁神庙改建清真寺,引诱或强制印度教徒皈依伊斯兰教。在这个故事之下,如今印度的种种转向和异动,就变得可以索解了。原书非常不错,可算是理解现代印度必读书,扣一星4星推荐,因为翻译着实太差。

《印度政坛新格局》

作者: 林承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分析印度建国以来政治格局的书,内容稀缺,老学者的书材料可算扎实,可惜非常有意思的内容写得过于老派。《印度政坛新格局》梳理了印度1952—2004年的政治进程,如何从国大党一党独大,转变到如今党派林立,几乎每届政府都没能力单独组阁,这是书名中“新格局”所指。

要理解这种转变,视野也自然会落到更深的图景中。国大党因为它为印度赢得独立的历史功绩而被铭记,执政近半个世纪。但反殖民独立不能是一个执政党的核心理念,佩戴着独立功勋的国大党,更多把自己看做整个印度的家长,而不是某个群体的代言人,人们自然慢慢转向了更加直接代表自己的党派,政治拼图开启碎片化。

《复杂生命的起源》

作者:[英] 尼克·莱恩
译者:严曦
出版社:后浪丨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1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关于生命起源的绝佳好书,作者是青年一代科学家,同时拥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和对生物学研究前沿的全面掌握,视野极广而逻辑缜密。如果你对生命起源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的生物课本的那些内容,比如生命起源于原始汤,靠打雷偶发了有机分子,那这本书会告诉你,这些几乎全是错的。套用“笨蛋,重要的是经济”这句话,在生命的早期,”重要的是能量“。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01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北大赵冬梅老师的新书《法度与人心》,是从制度和人性角度谈中国历史。赵老师的书,一贯让人思考,又不缺乏阅读快感。

这是一本通史,但是赵老师本身是宋史大家,所以写每个朝代,感觉潜意识中似乎都是和宋朝尤其北宋司马光时代做对比,也许这是她最理想的政治顶点。经济人大家讲坛,计划找机会邀请赵老师来讲。

当然,读历史,思考之余,困惑也不少,未必和本书有关。比如北宋士大夫共治,一方面是读书人最好时代,但另一方面,本身是否也是构成社会继续往散沙走的一环?此外,元清的统治,有很多问题,但也不能仅仅归因于野蛮对于文明的胜利,否则也容易忽略这些民族的一些多元特征。

《隳三都 : 蒙古灭金围城史

作者:周思成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推荐人:相峰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本历史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蒙古铁骑对大金帝国的碾压与金人堪称悲壮的抵抗与挣扎。以围绕金中都、南京(开封)、蔡州的攻防为线,讲述了蒙金兴亡的大历史。视角广阔至亚欧大陆,上下至商周明清。情节文字如小说般精彩,内容又基于海内外的研究钩沉。细节还原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交待关键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金蒙王朝的兴替,既承宋金之争,又预示了明清之变。这本书 还可以与《汴京之围》和《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比着来看。

《火的精神分析》

作者:[法国]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
推荐人:陈达飞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理性与经验的和谐,智慧的唯物主义与热情的理性主义的结合。

《数字货币经济分析》

作者:姚前 / 陈华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子衿、蒋丽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由原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和其研究所同事、金融学博士陈华共同著作,2018年业已出版的《数字货币经济分析》,可谓研究数字货币,尤其是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冷静、客观、关注操作落地的一部专著。

作者提出的“自底向上”的设计思路,通过交易账本和结果账本的既分又统,先分后统,既强化中央银行的中心化管控,又消除对中央银行的中心化依赖的中央银行CBDc创新设计,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的特点。

事实上,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正是本书的总体基调和明显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书中提到的在“四个维度”上理解法定数字货币,潜在逻辑都是先讲到前瞻性,而后马上回到现实性:在价值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信用货币;在技术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加密货币;在实现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算法货币;在应用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智能货币。也就是说,这些维度不是简单用来理解数字货币,而更重要的是用来应用数字货币。CBDC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关系的影响,是当下及未来要研究和推进CBDC的根本动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迄今掌握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去除消解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这样那样的痛点和“陷阱”。现行的很多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逻辑,将从后验式统计与粗略估算,变成前置设计触发与精准计算,从而减少货币政策调节的时滞性——时间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成本。还有一些货币政策调节盲区比如打破零利率下限的问题,也可以通过CBDC实现,抽调害怕通货膨胀而先都要包含的2%货币“挡板”,更好地释放货币政策空间。

法定数字货币还可以通过具体前瞻条件触发设计来启动政策的生效,包括时点条件触发,流向主体条件触发,信贷利率条件触发,经济状态条件触发等,使货币政策本身通过智能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导引性和有效性,不仅从货币上,更从经济上提高宏观管理的能效。CBDC完全应用条件下,可以预计,央行以后每个季度或年度末出具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对决策和市场分析的意义将逐步失去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都已在掌握之中。或者,今后将有一个前置而非后置的《货币政策设计情况报告》,成为众多“分析师”的“米粟”之源。
——子衿

此书有个好处,带我游历了一遍投资规划…会计账务规则、费雪方程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市盈率与久期现值、购买力平价、货币发行机制、金融衍生、风险对冲分析、纳什均衡、管理激励、债务债权与债券…

用费雪方程式解释比特币硬分叉对发行的币值影响,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分析数据化时代的新生产模式。

人的趋利避害本性追逐低成本、高收益,一切基于付出代价最少的追求就是未来的商业形态。

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商业激励的数字货币是今天要面对的世界,从虚拟跨进现实,给监管留下重重思考。

这完全是一座宝库,才读到一半已装得满满当当,佩服作者的专业与广博,系统地展现了数字货币的前史与预期,书中对比特币价格的分析虽然已追不上成书后,一路狂奔的币值,但机理已很明确。

人心,才是技术之外最复杂的存在。

技术基本是可以按照逻辑和模式,固定在一段时期,人的欲望和创意永不止步。

——蒋丽

《数学简史》

作者:蔡天新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10
推荐人:金芝亦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数学简史》的作者是蔡天新,文理兼修的蔡教授既是数论学家,也是诗人与作家。本书兼容并蓄,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蔡教授力图既不错过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与著名数学思潮,及由此产生的新内容新方法,也涵盖一切可以阐述数学与其他学科其他的文明方式相互交融的机会,尤其是现代数学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有趣解读方式。除了关于“经典”的诠释外,在作者看来,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学科一样,都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应,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相互影响。

对于一个文科渣来说,数学无疑是最高冷最高深的一门学科,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依然经常被数学公式和运用术语的原理解读弄得蒙头蒙脑,但整体读完之后,却能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蜿蜒曲折又沉默温柔,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其本身的发展又能深刻影响人文学科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最谦卑最诚实的学科。本书从数学的起源讲起,分别描述不同文明各个时代数学发展的情况与重大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数学思想如何与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宗教、军事、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对认知世界和自我有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数学和天文学被应用于计算历法与航海及远途之前,人类本能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恐惧由来已久,他们年复一年的观察星辰运行与日夜交替。

数学,或许起源于中东。在巴比伦和埃及,数学与绘画、建筑、宗教及自然界之间的密切性和重要地位,丝毫不逊于数学在商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将数学大量应用于实际生活,但数学原理都掌握在祭司手中,秘而不宣的知识加剧了人民对其地位的敬畏。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这种计时方式传遍全世界沿用4000多年。巴比伦人的几何学起源于实际的测量,古印度几何学的起源与宗教和建筑实践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的几何学起源更多的与天文观测相联系并应用)。埃及分数引出大量的问题,其中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所以数学中的很多经典问题会给处于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最古老的也是最现代的”(诗人庞德语)。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乃神的语言。音乐上的发现直接引出了“万物皆数”的理念,这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哲学最本质的东西,并区分了其与米利都三位先哲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应是理念世界中永恒不变的关系,而不是现象世界的变化无常,他把数学概念和现实中相应的实体区分开来,也把其和在讨论中用以代表它们的几何图形严格区分。而亚里士多德在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贡献是将数学推理规范化和系统化,其中最基本的原理是矛盾律。希腊数学有两大特点:抽象化和演绎精神;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希腊人也将美看作秩序、一致、完整和明晰。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说,埃及和巴比伦数学犹如空中楼阁,一触即溃;而希腊人建造了数学宫殿,坚不可摧,并对所有人敞开。对希腊人来说,数学是独立存在的,可以“为数学而数学”,表达得既清楚又有逻辑,并能给出严格的证明。

在古代中国,数学家们大多是以八股文取得功名之后,才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又或是像宋代,多数数学家出身低级官吏,其注意力放在百姓和手工者关心的问题上,所以忽视了理论的成文。中国古代的数学,其重要性主要通过它与历法的关系而显现,这也是一种帝王特权。希腊数学就其抽象性和系统性而言,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例,水平极高,但在代数领域,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并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中国数学缺少一种严格求证的思想,为数学而数学的情形极罕见,这些也许归因于功利主义。

在印度,早期拥有数学素养的都是僧侣或种姓地位较高的人。印度数学家多数以天文学为职业。印度人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他们虽然发明了零号,但其著作含糊而神秘,且多半是经验的,很少给出推导和证明。印度人把智慧视为解放、拯救或神圣的智慧,他们的形而上学从未取得实践科学中纯粹思辨的形式,而正好相反,希腊人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理性的智慧,即尘世的智慧,它源于可感触的实在、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及存在的多样性。不可思议的是,古印度人对数学的要求却简单而实用,可希腊以及西方,却在尘世智慧的助推下,追求逻辑演绎与完美,将数学看成一种独立存在。

回到中东这片土地,阿拉伯数学家把自己看做天文学家,在三角学方面贡献较大,其对数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天文学、占星术和光学方面,他们也是接触的商人,所以阿拉伯数学偏重于代数,尤其是计算。但阿拉伯数学更为人称道的功绩,应是印度数学经由阿拉伯人之手传递到西方,古希腊大部分著作也如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继承了古希腊的智慧,斐波那契数列脱胎于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率,可以解决很多科学或自然问题。这个时期的很多数学家都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很多画家同时也懂得许多数学原理,进而产生了合乎透视的绘画风格,而艺术家们最先表现出对自然的兴趣,并最先认真的运用希腊人的学说(尤其是几何学),即:数学是自然界的本质,产生了很多巨人在此无需赘述。文艺复兴以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全新要求,自然科学变得更加数学化。数学因其与各门学科的融合,自身发展亦越来越快,本质上,近代数学就是关于变量的数学,这正是其与古代数学(关于常量)的区别所在。变量数学第一个里程碑是解析几何的发明。十七世纪诞生了微积分和解析几何,同时,数学与哲学再次相遇,产生了多位文理贯通的思想家,比如笛卡尔、帕斯卡尔和莱布尼茨。之后的时代里,以微积分学为主,形成了被称为“分析”的数学领域,分析与代数、几何并列成为近代数学的三大学科。

18世纪涌现的数学家人数超出以往,但却没有再产生一位数学家兼哲学家或文学家,一味务实使数学家与哲学家渐行渐远。微积分因其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动摇了哲学和宗教思想体系。而非欧几何的出现,也让数学本身丧失了绝对真理和权威,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遇。非欧几何的出现,并非出于应用的需要,而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欧几里得几何更实用;宇宙空间或原子核世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更符合客观事实;在地表研究航海航空等问题,黎曼几何更准确。至此,数学已从科学中分离,正如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哲学从神学中分离。数学可以探索任何可能的问题和体系,当新的创造逐渐完善后,它将作出反馈,指点人类描绘宇宙的蓝图。

19世纪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变革,给20世纪的数学带来飞速发展和空前繁荣。数学的特点不仅是严密的逻辑性,更增加了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与艺术相关的方面,第一个抽象画家,被认为是俄国画家康定斯基,从他开始,抽象艺术被视作与“抽象代数”相对应,专指那些没有任何可以辨认主题的绘画;与生物学相关的方面,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标志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也把抽象的拓扑学引入到了生物学中:双螺旋链有缠绕和纽结,代数拓扑学便有了用武之地,并应验了一个多世纪前高斯的预言,有数理经济学中的金融数学、计算机和混沌理论等等,还有数学与逻辑学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分析哲学的基础。

当代,有三大尖端技术(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和能源技术)都与数学的发展和成就密不可分,换言之,数学是它们的基础。这三者突破之后,人类走向太空与深海的深蓝之路,再往前,是黑暗,但总有点点星光,那是生命的闪光,彰显灵魂的可贵。更有新的几何学赋予硬科学以独特现代感,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目标不谋而合。20世纪数学的主流是结构数学。而数学可能也是地球人和外星人进行沟通的唯一可用工具:大气中化学成分或星球能量输出的差异,也许可使不同星系的文明彼此交流(此假设前提是:双方都对物质状态进行定量研究)。

我原本以为数学水平只对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有要求,数学家们也都是书呆子,至多在哲学上有所建树,但没想到古往今来数学家们的想象力和人文素养俱都精湛高妙远超凡人。普罗克洛斯的这句“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亦有着如此深刻的意涵,比如数学的抽象化使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广泛应用;比如微积分推动了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黎曼几何等非欧几何的发展推动了绘画艺术。

人类层出不穷的需要和兴趣,加上对苍穹无可抑制的想象,激发了自身的数学灵感和潜能。巧合的是,自然界本身也存在数学规律,或是以数学的形式存在的。造物主似乎是以数学的方式创造世界,所以数学不仅来源于生存的需要,最终也要返回到世界中去。

数学是宇宙的语言,它如此的优美,无论形式还是内在,它是宇宙中最浪漫的诗歌。

本书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又优美,内容丰富而广泛,多数小节以人物为主线,图文并茂易于欣赏与记忆。除了讲述数学的历史,作者还着力发现古代数学中具现代意义的亮点,并阐述了数学思想之美、算法思想、数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数学发展思想的萌芽等等,尽量拉近读者与数学这门抽象学习的心理距离,开拓思维,放眼生活。

正如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我们所知的不多,我们未知的无限。”数学更大的挑战在于未来,量子物理、AI算法,都需要更多数学方面的支持,它在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之后,还将为世人开启无限而神秘的未知,期待数学家们一起开拓,打开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通往地心之核,通往星辰之间。

《情绪》

作者:【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译者:周芳芳 / 黄扬名 
出版社:开智学堂|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2
推荐人:金芝亦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这是一本颠覆传统情绪理论的书籍,经由大量科学研究,推翻了先人们关于情绪的理论,包括达马西奥的知名理论。本书作者是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士。

本书观点新颖,立足于三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发展心理学、感官神经科学及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作者将这三方面较为可靠的研究进展、思路和结论应用到关于“情绪”的解释上。作者认为构建情绪有三个要素:情感现实,概念和社会现实。情绪的源头是身体的内感受。巴特瑞教授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情绪观:“情绪建构理论”,且该理论与大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情绪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当有事件发生时,大脑便会预测出身体会做出何种反应,当身体感觉和外界事件产生共鸣时,情绪就发生了。情绪是进化的结果,但不是从原始动物遗传下来的,也并非每个情绪都有特定的回路,即:不存在“情绪指纹”。人的体验并不是通向现实的窗口,而是大脑通过联结塑造了你的世界。

概念,就是一种预测。当形成概念时,感觉输入被压缩成高效和多感觉的总结。当通过预测构建概念实例时,高效的总结就解压缩为更详细的预测,然后在每个阶段与真实感觉输入进行核对。我们经常把依赖于感知者的概念,比如云朵、歌声、白雪(皆为世界与身体互动时构建的体验);比如金钱、种族(社会与国家都是虚构的),当成感知独立的现实;也会把依赖于生理的感念看成纯生理概念,比如面部表情和喜怒哀乐,比如情绪;我们甚至把社会概念看成生物概念,比如残疾。这一切,都是“概念”用以表达,没有概念,人们体验到的就是充满噪音的世界,而概念,是要应用在社会和文化中的。

情绪也是一样,大脑要先理解情绪概念,才能构建情绪实例。概念是构建情绪感知的一种重要材料。人类天生具有情绪是因为人类可以利用概念来构建社会现实,反过来,社会现实又联结着大脑。情绪是社会现实的真实产物,不同的人类大脑彼此呼应、协调一致才能创造出情绪。情绪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表情更不意味着可以准确表达情绪,即使把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拿出来,科学家们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理由来宣称每种情绪都有一个通用的,可识别的面部表情。有些原始部落是读不懂其他部落或其他种族人们的表情的,而大多数人在识别他人表情时,准确率也不高。大量的证据表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研究中,对于同一人或不同人,相同的情绪类别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不存在一致性,变异性,才是常态。任何情绪类别都具有多样化的性质,情绪概念对于观察面部情绪至关重要,因为人们需要用情绪概念的知识来构建感知。

情感是天生的,情感源于预测,情感具有两个特质,第一是“效价”,即愉快或不愉快的程度;第二是“唤醒”,即冷静或不安的程度。但情绪不同,情绪不是被激发出来的,而是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关于恐惧,“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关于老虎的体验充分或文化施加了危险的意义,才会出现恐惧这种情绪。

情绪的出现是身体各个部分协调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种生理特征(如血压、心率、肾上腺素等)、一个受环境影响的灵活的大脑、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情绪是真实存在的,其真实性和金钱的真实性一样,是人类共识的产物。情绪是社会现实,只有当我们从文化中习得情绪的概念,并通过社会认同把额外功能赋予感知时,生理变化才会成为情绪的一种体验与标识。

大脑利用概念赋予感觉信号以意义,解释其出处、指代,以及如何依据其行事。你体验到自己构建的世界,并运用概念进行分类,分类体验到的每一种感觉、思想、记忆和其他心理事件。大脑对世界有个心理模型,其源于过去的体验,将会在下一刻出现,这就是利用概念从世界和身体中创造意义的现象。清醒的每一刻,大脑都在运用这个流程,组合概念,引导行动,赋予感觉以意义。

情绪即意义。我们把从外界和身体获得的、独立于感知者而存在的感觉输入,在一个概念情境中,转换成一个情绪实例。根据相关情境,情绪对内感受变化和相应的情感感受做出解释。情绪是行动的指引。

情绪建构的过程是:感觉分类、准确的预测感觉、提出概念、实例解释。情绪词汇就是能具体化一个概念,使之通俗易懂。人类天生具有从周围规律和概率中学习的能力,人们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生第一年就会主动内化一个概念系统),就把从接触到的人的口中透露的“情绪词汇”与自己各种身体行为结合起来,构建感知和体验,习得了“概念”并为自己的情绪赋名并赋予意义,然后终身都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用这种能力。

作者还提出了关于情绪词汇的假说,一个合理的推测。她提出概念——“情绪粒度”,即一种比其他人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情绪粒度高的人,可以用丰富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情绪或感知,而非只用“高兴”、“生气”这种简单的形容词来表达感受,所属文化中的词汇和概念以及自己掌握的词汇和概念,都有助于塑造你的大脑回路和身体变化。从第二语言中习得的新情绪概念也会改变母语中的情绪概念。精确,带来效率。这是高情绪粒度在生物学方面的优势。词汇孕育概念,概念推动预测,预测调整身体预算,身体预算决定你的感觉。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构建一个情绪需要许多个概念,所以我们也无法简单断定他人情绪,正如作者所说:“情绪在人的面部、身体和声音中,并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方式表达、显示或者揭露出来的。……你无法识别或察觉到他人的愤怒、悲伤、悔恨或其他情绪,你只能靠猜测。”情绪没有指纹,所以无法以是否“准确”来描述,在沟通中,努力找到共识即可。情绪类别没有本质,其划分是大脑和身体的核心系统,以及其他人的大脑和身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情绪管理,作者的观点是“你是你自己体验的建筑师”,通过预测学习概念,调转方向,远离有害行为。人类的最显著适应能力之一是不需要所有基因物质也能建立大脑联结,在与其他人相处中,通过文化,我们的基因可以让大脑得以发育。从宏观到微观,人类大脑都是为了实现变异和简并的功能组织。当运动和环境改变都不能助你掌控情绪时,可以尝试对自己的感觉重新分类。

本书结构较为松散,前几章重点阐述作者自己关于情绪的理论探索,总结前人的试验与调查报告,比较专业,相对枯燥,但也不乏有趣并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比如说午餐之前的假释案件处理,饥饿状态下的法官都比较严苛,较少准许假释。后几章涉及社会学的领域,从情绪能力、健康、法律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等方面,以“情绪构建理论”的视角解读社会和生活中的同样事件的不同看法、理解与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还有如何掌控情绪,情绪波动是否会导致疾病等等。涵盖较广,书评无法写全,但整体阅读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又难又有趣。看了之后,我们不该问“情绪是否是真实的?”,应该问“情绪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读过许多关于情绪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读物,包括这一本在内,体现出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此方面科学研究的相关学术读物依旧给我新奇又奥妙的阅读体验。真是太太太有趣了,正如作者言:“科学的进步并不总是要找到答案,而是为了提出更好的问题。”大脑是复杂的,是复杂性而非理性让人们有可能成为自己体验的建筑师。人的大脑不是一对互相碰撞的台球,我们的大脑聚在一起,可以构建概念和社会现实,帮助彼此的心理,决定彼此的结局。

《生命的选择》

作者:[美] 乔治·沃尔德
译者:肖尧
出版社: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12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作为“分子聚合体”的人类,最终走向何方?如何以死亡审视生命?……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乔治·沃尔德在70年代讲座文稿,但是今天读来还是令人深思,诚如作者所言,“文字能传达知识,但只有事实能激发智慧。”

一度,我也有个困惑,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在不少社会问题上表现得很无知,相应,社会科学学者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也是如此。走出自身熟悉领域,虚心学习,这本身就是构成理解的一步。科学家也许是探究“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是作为人类,也许最终会反思,“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同样,在我们问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也应该先去了解,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鸳鸯六七四

作者:马家辉出版社: 青马文化|花城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姜小舟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写的是上世纪30-60年代的香港,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有历史社会学的观察角度。有意思的是,男主是一个混黑社会的,却混出了“打工人”的心态:老大意外去世后,他接力上位,不主动扩张势力,只求安稳保全。

和性格有关,也和时代的洪流走向有关。混江湖的,谁都想摸到好牌,跟着时代的发展起飞。但人世间的种种无常,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

我们能做的是,把手上的烂牌打好,并且不忘记为什么而踏入江湖。做到无愧于自己是最难的,也是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烟雾弥漫你的眼

作者:凯特琳·道蒂
译者: 崔倩倩 
出版社: 磨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
推荐人:柳仓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作者在火葬场工作六年,写的都是真实的死亡故事,在当代文化中那么忌讳的事情,她写得却那么俏皮,仿佛在火葬场吹着口哨上班,你读起来似乎亲临火葬场,和她一起工作,毛骨悚然的同时,也会冷静清醒下来,其实怎样过都是一辈子,最后就是一副皮囊进火葬场,这种虚无感和俏皮的无所谓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据说在美国大卖,不知在国内卖得怎样。推荐。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作者:肖莎娜.祖博夫
译者:溫澤元 / 林怡婷 / 陳思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
推荐人:呂開顏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對當今網絡經濟的解析十分深刻,值得引起每一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高度關注。

《为什么要睡觉?

作者:Matthew Walker
译者:姚若潔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饮食、运动和睡眠,是健康长寿的三驾马车。人的一生会用二十五到三十年的时间来睡觉。但是由于人类大脑的高度复杂和精密,迄今为止科研人员对睡眠仍所知甚少。

沃克用专业的研究成果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睡眠成因和作用。了解了这些睡眠的机理,就会更清楚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时间里究竟在做什么。例如,快速动眼睡眠(REM)和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究竟如何进行,各自有怎样的不同功效?又例如,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和腺苷(adenosine)带来的睡眠压力,如何共同决定一天之中我们睡意的变化。

书中还不时打破人们对睡眠的迷思,例如“早鸟型”和“夜猫子型”的人很大程度是由基因决定的,晚起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懒惰;褪黑素只是帮助给身体发出信号,调节睡眠发生时机,但对睡眠本身影响不大;咖啡只是遮蔽了发给大脑的睡眠信号,而咖啡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也是最滥用)的精神作用兴奋剂,年纪越大睡眠被咖啡因干扰得越明显;过早起床并非好事,快速动眼睡眠会遭受极大损失,长期以往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酒精只是让人变得不清醒,并不能引发自然睡眠,轻微的麻醉效果反而会抑制快速动眼睡眠;安眠药并不能带来明显的好处,但是会带来坏处和更高的死亡率。

最令读者最震惊的,可能是沃克所列举的缺乏睡眠带来的巨大危害。历经数十年、追踪了几百万人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八个字就能概括出核心思想:睡得越少,寿命越短。 睡眠不足可以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使我们患上癌症的机率提高两倍以上。心脏病、肥胖症、失智症、糖尿病、阿兹海默症和癌症,也都与缺乏睡眠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因此,睡眠不足时,我们身体的每个主要器官和系统,都在劫难逃。

睡眠不足还会让我们的社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工作场合,睡眠不足会损害员工的效率,降低道德判断力,扼杀创意,助长加班文化(进一步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质量和魅力。睡眠不足导致的车辆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要超过酒驾和吸毒驾驶,却远未受到和后两者同等的重视。医疗人员缺乏睡眠,不仅会损害身心健康,也会导致医疗事故,甚至造成病患死亡。而对青少年来说,是否拥有充足的睡眠,也是决定其一生究竟是具备健康的心理还是精神疾病缠身的重要分水岭。强迫他们像成年人一样过早起床上学,容易导致忧郁症、焦虑症、思觉失调和自杀。

《为什么要睡觉》另一个难得之处,是探讨了科技发展可能会给睡眠带来的正面作用。的确,手机游戏和二十四小时的灯光给我们的睡眠带来了困扰,但沃克提醒大家不要就此否定科技能给睡眠带来的提升,例如结合科技和睡眠科学的成果,引入可以改善睡眠的自动灯光和室温系统,像监测酒驾一样可以监测疲劳驾驶的系统,利用可穿戴设备详尽记录睡眠情况的可视化系统等等。高科技和好睡眠,并非不可兼得。

沃克还就如何建立起一个有益于睡眠的好“系统”,给出了不少有扎实科研结果做支持的建议,像避免睡前饮酒、卧室要暗和稍凉、睡前远离电子产品等。当我们体会到充足的睡眠给身心最佳状态的时候,就会发现睡前少刷一会手机的代价是值得的。

《名利场

作者:[英] 萨克雷
译者:杨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金芝亦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名利场》的作者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这位出身优渥的作家,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将名利场的虚伪与真实写得淋漓尽致。虽然笔锋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犀利,辛辣又成熟,酣畅又过瘾,但依然是充满人情味的描绘,并非从制高点上俯视的冷静感与优越感去评判他人的好坏,而是以八卦的方式将自己观察到上层社会的空虚、乏味、贪婪与虚荣呈现。他的口吻是观众也是参与人,边记录边讲解,吃瓜群众般的视角展示了众生相。

《名利场》中固定的主角,人物视角和内心活动随情节推进的需要而变化。这位技艺高超的作家放弃了以激烈冲击构建情节和刻画人物鲜活个性的浓烈方式,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厚积薄发的积累和爆发,并不扣人心弦,也不让人急不可耐看到结局,它也没有英雄人物,不存在没有私心的人物,也没有超凡脱俗智商超群的天才,写的不过都是名利场中起起落落的小人物,或平凡或平庸。整部书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缓慢的、质朴的推进情节,稍显拖沓但却依然有趣,从书中人物的少年写到中年,写艾米莉亚的心灵成长;写吕蓓卡不顾一切的向上爬;写渣男乔治的纨绔和花心;写都宾上尉的深情与理智,还有很多配角。这许许多多的人,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非黑即白,没有非好即坏。除了少数稍有瑕疵的虔诚善心人,多数都是痴心与贪心并存、内心兼有善恶、有时懦弱有时勇敢的人们。人物刻画异常准确和生动,形象典型、情节真实。

本书主要以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展开,她们不同的轨迹构成了全书的基本框架。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两种价值观。

艾米莉亚.赛特立是一位天使般的女人,虽然是有千万宠溺和爱之陪伴的白富美,却毫无骄纵之气,心地善良,单纯感性的同时,又懦弱而保守。父亲投资破产之后,家道中落,但她从不嫌弃从不怨天尤人,尽全力好好的对待亲人。她一心恋着英俊放浪的乔治.奥斯本,视他为英雄,可奥斯本一家人嫌贫爱富又恩将仇报,一边嘲笑她的痴情和笨傻,一边想让乔治找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实现更好的阶级跃升。早已深爱艾米莉亚的都宾上尉,不忍艾米莉亚为情销魂,便撮合暂时还对艾米莉亚有点新鲜感的乔治与其私奔结婚。可乔治与艾米莉亚结婚之前和之后,都是典型的花心大少,不停勾搭其他的女人且自诩风流,他在一次战争中牺牲并留下遗腹子。艾米莉亚独守她以为完满的虚幻爱情和自以为完美的爱人肖像十五年,全身心投入到养育儿子的过程中,纠结并最后拒绝了一直在雪中送炭的都宾的一往情深,最后在蓓基揭穿自己和乔治的私情后幡然醒悟,不再守着缥缈幻象暗自神伤,挽回了都宾的心并从此过上真实而幸福的生活,开开心心的做她善良的贤妻良母。这是一位纯良柔顺的好姑娘,虽然读者会对她抱持幻象识人不清而怒其不争,对她内心情感洁癖和道德洁癖与继续新生活之间的纠结所厌烦,对她明知道都宾的深情却抱残守缺的自私所痛骂,但她真是天使一样的人,除了爱情当中偶尔患得患失的自卑与醋意和对新生活的犹犹豫豫,对儿子小乔治过于失去自我的母爱,心灵几无阴暗。所以当她最终打破心灵的桎梏,继续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他人并勇敢迈出拥抱新生活的脚步时,我想读者都会为她开心。

蓓基是艾米莉亚的同学,父亲是酗酒的幽默穷画家,母亲是法国歌剧演员。蓓基是唯利是图的女孩,生长于穷苦并破碎的家庭,少人爱少人疼,她也只懂得自私自利,创造一切条件往上爬,想在名利场中挣得一席之地。她的内心并没有什么爱情,男人不过是她的跳板,她利用他们,或成为妻子、或成为情妇、更热衷于吸引男人一众目光。运用一切性别优势,不过都是为了积累自己的财富,换得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这依然是个可爱又迷人的姑娘,哪怕她是个骗子,哪怕她是个无情无义的坏女人对自己的孩子都不闻不问,但仍然魅力四射,讨人喜欢。即使她身处低潮,也不自暴自弃,她能尽量对每个人说好话,善于发现他人优点,与每个人积极的处理社交关系。这姑娘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自洽。她从来都承认想往上爬,从不纠结从不拧巴,该说谎就说谎,该洗白就洗白,该演戏就演戏,唯利是图,投机取巧,但真的非常自洽,一切都堂而皇之并冠冕堂皇。她有强大的生命力与野心,虽然并非是美好与真诚的那种,内心独白处能读懂她明白自己就是个女混混,但其对自己的悦纳,其勃勃生机的确值得敬佩。在她身上,可以看到许多当代女性的影子:争名逐利、热衷于逢迎与利用,那傲慢与虚荣并存的样子,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点点的善良与柔软。

在未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之前,这是那个时代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一是以坚韧、善良又虔诚的方式去拥抱命运给予的一切;二是运用性别优势无所不用其极的攀附异性攀附权贵,明明知道上流社会并不美好,但也借助他人力量力争上游。

萨克雷虽文笔辛辣,经常明褒暗贬,含沙射影,也会因当时出版物的限制而含蓄的表达私密的非法情事,让人读得心领神会和忍俊不禁。他并不采用全能全知又漠然的上帝视角,而是如旁观者一般用有限的视角表达意犹未尽的微妙余韵,更有插科打诨,边描述边猜测的八卦语气,老朋友一般偷偷摸摸指指点点,让读者听到话外音,明了作者描写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化,生动鲜明又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也更能复原那个时代,或者说,复原所有的时代与人性,尤其是女性之间恶毒的八卦与嫉妒、同性之间的不宽容和尖刻,他经常会发出自己作为男人的疑问,看得出萨克雷在试图努力理解女人,但依旧有许多困惑。

掩卷许久,我都意犹未尽,只因人物塑造过于真实,视角过于日常,仿佛他们不是戏中人,而是我生活中所有的朋友和熟人,我只不过借着萨克雷洞悉人性的慧眼观察到他和她的内心活动,衡量利弊与得失、贪婪与良知并行、打不过就跟对方成为朋友的欺软怕硬小心思、当面君子背后小人、拜高踩低等等等等不能为外人道也的隐晦心思和所谓处世哲学。行文描写真实生动得有些可怕,加上作家本人真挚的情感和幽默讽刺笔触下悲悯的情怀,都极富感染力。

当真心的歌颂符合实际,低频且没有假大空的语言时,赞美才会不显得廉价;当讽刺有了慈悲的底色,才会从尖刻的机锋中窥查尊重与善意,这就是萨克雷。

奉劝大家,千万不要惹作家,尤其是像萨克雷一般文笔高超的作家, 他会把你写进书里,虽然不是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的那种写法,但如此赤裸裸的被刻画出心中的阴暗与不磊落,如此被人看透,即使擦掉姓名,也终究是一种尴尬的难为情了吧。



书籍图片:网络。

  -END-


哈耶克:头脑的两种类型|经济人读书会
世界著名学者福山 | 中国模式应对疫情很成功,但难以被复制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新冠疫情是历史的催化剂而非转折点
余英时:“五四”的精神源头在西方|经济人读书会
葛兆光:近世中国为什么会衰落?引起衰落的病根儿是否还在中国的身体中?
周雪光: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陈嘉映:愿意思考的年轻人,一代一代都会涌现
李录:从人类文明史看中美关系走向
刘瑜:一个不习惯公开辩论的社会,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
施展: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徐瑾:前浪后浪,首先你要成为浪
沈南鹏对话苏世民,聊聊投资这些事
斯坦福访问学者疫情观察|人类幸福年代即将过去?
疫情加餐:对经济房价有何影响
疫情时代的50好书,一生的成长课
框架:30个维度30本好书,一生通识体系
更多讨论,来读书圈
关于经济人读书会感谢有你,经济人读书会获奖了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0”可见。

经济人读书会11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10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9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8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7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6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5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4月书单

2020年03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2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1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19十大好书|社会科学类

2019十大好书|全球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中国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经济类

2019十大好书|商业类

2019十大好书|人文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