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种视野】《孔雀》:是“从一而终”,还是选择顺着时代的冲刷默默地改变?

独角兽编辑部 游霓映象 2023-08-17


点击“Unicorn映象”关注我们,以免走失


部影片是我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之一

《孔雀》 豆瓣评分8.0

导演:顾长卫

年份:2005(中国大陆)

梗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阳,某个五口之家           的姐姐(张静初)、哥哥(冯瓅)和弟弟          (吕玉来)  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踏上不同           的人生之路。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说过:一般的故事中,人物与情节有双重关系:一种是人物的动机推动情节的演绎;第二种是情节的演绎推动人物性格与动机的转变。这部电影还是侧重于后者,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多面性,他们没有“从一而终”的性格特质,而是顺着时代的冲刷默默地改变着自身形态。


一、蓝色与回忆


影片叙述着弟弟在70年代的回忆,时间线模糊零星,像是多个事件拼凑起来的,三段平行叙事中,我们很难判定这些事发生的因果关系与时间脉络。回忆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情绪记忆碎片,它是非连续性的,就像梦没有开头。这部电影对时间的模糊化处理,符合了回忆本身的特质,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给予了我们想象的空隙。回忆总被情感改头换面。通常电影中的回忆桥段都是发着光泛着黄的。但这部作品的主色调却是低饱和度的灰蓝色,这与我的审美契合,我自己拍照片也喜欢蓝色的低饱和度色调。蓝色象征着忧郁,具有表义功能——蓝色代表着少年时代弟弟的情绪——他的独白中说道,他在少年时代中沉默的像个影子,我们在影像中也看到了一个寡言忧郁的敏感少年。相对于暖色调,冷色给予我们一种克制冷静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是在描摹整个时代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二、全远景与群




就像《少年的你》善于运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的情感流动,这部电影显然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全部运用全景与远景。但我丝毫不认为这样做有损人物的情感表达,因为肢体动作也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记忆最深的是一家人在雨中拯救煤块的那场戏。一家人各自各司其职做着煤块,一场大雨下下来了,大家的动作都因这大自然的“洗礼”而变得忙乱,一家人都在做着各自的补救,搭墙防止煤被冲垮的,铺塑料纸挡雨的……他们没有一句台词,但在这大全景镜头的勾勒下,每个人的动作与其背后展现的性格特征可见一斑,还传达了一种被风雨冲垮后狼狈的团结感以及人生的戏剧性与无助感。

电影的叙述主体是家庭——看似是一家人,他们身体距离挨得很近,同住屋檐下,围坐在巴掌大的桌子吃着西瓜,分着糖,吃着饭。但他们的心中的悲喜并不相通,吃饭时,人们低着头不说话;做家务时,每个人也是各做各的,默不作声,显然这种家庭关系是畸形的。同时,导演还注重刻画一个时代的群像,无论是工厂中冲洗玻璃瓶的冷漠看客,欢送伞兵的亲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群体缩影,而每个主角的走向,也与这些人与这些人所代表的时代息息相关。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全景与远景对大量人物信息与环境信息的收纳,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无从刻画。



三、降落伞与孔雀


降落伞是诗意地飘在天上的,人们仰望天空时想到了自己的梦想,正如姐姐。如果飘在空中的降落伞是她遥不可及的理想,悬挂在自行车上的自制降落伞却影射着她对理想的退让与妥协,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一种“行为艺术”,没有天上自由的风,却有骑车时潇洒的市井之风。自行车尾的降落伞笼罩着整个街道,那蓝色的降落伞点装点着无趣的街道,每一个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决绝的姐姐,但我却为姐姐理想主义精神而动容。毫无意外地,她被自己的母亲阻止而瘫倒在大街上,狼狈收场。姐姐是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她并不是那种抽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她也懂得置办烟酒贿赂军官,为了一架自制降落伞不惜以下流的方式牺牲自己的身体做交换。姐姐生活在阴沟里,但是为了仰望星空,她会做一些让她在阴沟中愈陷陷愈深的事情,这看似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方式,但却拉远了她与星空的距离。在片尾,孔雀被关在笼子里,供看客欣赏,人们拿着食物和手绢逼迫着它们开屏,它们却无动于衷。每个人也好似孔雀,等待着开屏的高光时刻但却从来都没有机会,就像弟弟没有等来受人尊重的时刻,哥哥没有等来他的女神。但是姐姐却开屏了,街道上的降落伞是她开屏的方式,她决绝勇敢的飘扬在街道中,她是多么的快乐而坚定,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易逝。那些街道上的看客与母亲都视她的行为为“不要脸”,这就好比孔雀开屏了,但是隔在铁丝网那头的看客只看到了它的屁股,就像影片结尾处导演故意让我们看到孔雀的屁股一样。它身体正面的绮丽羽毛却无人欣赏,他们只会抱怨孔雀的屁股有多难看。



四、留白的时代



“其实我原本讲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着一定要先幻灭,然后才能重生。”                                                            ——顾长卫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影片中所有人的理想都幻灭了呢?为什么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如此冷漠?群体的特征是否是时代的产物?

影片的年代是70年代,在我记忆中70年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文革。我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这让我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革时代是一个信任崩塌的时代,孩子告发父母,学生诬陷老师,亲朋好友反目为仇,价值观被重塑,正义被打倒,口号淹没一切。在弟弟学校抓流氓的戏码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牛棚杂忆》中“一句打倒,千人呼应”的“盛况”,人们已经不懂得分辨是非,只是受群体情绪的激发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看到姐姐被人暴打时,她的同事们冷漠麻木的表情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她们对这些事情都无动于衷呢?可能因为她们“斗争经验充足”而神经麻痹了吧。

但是,影片却将文革进行了留白处理,我不禁思考电影中表现出的人性的畸形和社会的冷漠是否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产物,这只是一种猜想。


           我无法掩饰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同样,我也认同它的被迫剪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物塑造的不完整(尤其是弟弟)。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是描写回忆,都用克制的笔法,都表达同样扭曲的家庭关系与冷漠的人性。但是相比《在细雨中呼喊》的沉重,《孔雀》更为清淡诗意一些,这也是我喜爱它的原因。《孔雀》向我们揭示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获得尊严与妥协的冲突开屏给看客看是做不到的,但是开屏给自己看呢?


---------------E N D-------------



作者:无名氏(读者投稿)

编辑:丸子

审核:丸子


👉如果你也对本专栏感兴趣,欢迎来稿~👈

投稿方式见下文“征集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事宜请联系Unicorn映象


往期回顾:


【夜间美术馆·时代放映:与青年电影人来一场时光会谈】


【一种视野】《寄生虫》:是一代神作?还是对阶级缝隙的消费?


【一种视野】诗歌选集-蔡仙 | 戒掉白日的焦躁,品尝午夜时分的韵律


观后感  |  填平一条深深的沟壑—评李安的《喜宴》


【访谈专栏】Unicorn×孟艺格 | 《团线》:剪不断、理还乱的少年思绪
【访谈专栏】Unicorn×张钰 | 《不可造次》:时代浪潮下的弄儿

活动预告:

The next stop is.....?

Unicorn映象全球展映活动还在

如火huan如man荼地进行着!

下次我们是否会在你的城市相遇?


如果你也热爱电影:

 


游霓

Unicorn映象

我们不生产电影

我们只是电影的搬运工

Unicorn映象,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