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工丨陈建平:1976年,地质钻探工的野外诗情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建平,吉林人,1951年生。长春市第30中学67届初中生,1968年下乡插队到吉林省德惠县边岗公社,1973年被推荐到吉林省辽源煤矿学校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吉林省煤田地质102勘探队工作,1978年考入长春邮电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赴法访问学者。曾在法国电力公司、三亚凤凰机场、中兴通讯公司、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公司等企业工作10年。2021年在广东白云学院教师岗位上退休。


原题

诗歌记录的1976年




作者:陈建平


1976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的“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接连发生。翻开我泛黄的笔记本,“一个钻探工的诗”,记录了我在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1975年9月我从辽源煤矿学校地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吉林省煤田地质102勘探队,该队下辖3个中队,我被分配到3中队,3中队下辖3台钻机:211钻机,212钻机,214钻机,我被分配到214钻机当钻探工人。我读了2年中专,算是小知识分子,尽管我们的名头是工农兵学员,领导认为要先经过劳动锻炼,如果大家认为合格,才能做地质专业工作。

先介绍一下当时我们地质队从事的工程背景:吉林省有不少中小煤矿,其中很多煤矿已经开采多年且资源接近枯竭。位于长春市与吉林市中间的营城煤矿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在距该矿几公里的九台镇及郊区的地下探明有煤层存在,我们3中队当时正在九台郊区的苇子沟村进行钻探,为营城煤矿寻找接续。(后因煤层埋藏过深且煤层薄,开采成本高而放弃建矿,营城煤矿于2002年关闭。)

再介绍一下钻机的工作:勘探煤田的钻机塔高22.5米,可以打到地下1200米深度,钻头要穿透地下坚硬的岩层,必需用合金钢制成,钻工的工作就是维持钻机24小时运行。一般1个作业小班要换1次钻头,比如已经打到了800米的深度,就要用卷扬机将钻杆吊起到塔顶,卸下20米一段钻杆,接着进行下一段,称作“上钻具”,这个算数题好做,40段以后,自然就是钻头了,换完钻头以后再一段接一段向井下放,称作“下钻具”。

钻探机房的主要设备就是钻机,它通过电动机经传动装置带动钻杆顺时针方向旋转,塔顶的天轮吊着几吨重的钻杆并给钻头施加一定的重力使其向下钻进。钻机的活是“干起一阵风,坐地一个坑”,换1次钻头一上一下钻具各需要1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就是监视、维护钻机和水泵的运行。

煤田地质的钻机和钻塔有22.5米高。用帐篷或活动木板封闭钻塔和机房,否则雨天和冬天无法施工。

机房里另外一个机器就是水泵,它要将泥浆池里的泥浆通过钻杆内壁泵到钻头处对钻头进行冷却,否则合金钢的钻头与坚硬的岩石会融化成一体,即“烧住”,在千米地下发生这种情况,是件很棘手的工程事故。然后泥浆经由井孔上升流回地面上的泥浆池。水泵要施加巨大的压力方能完成这一循环,如此高压下泥浆经常在机器薄弱处鼓开并喷出,所以钻探工人身上总是泥糊糊的。

214钻机共有近20名钻工,清一色的年青小伙子,1名机长,1名指导员,租住在几户农民家里,有2名炊事员办了一个小食堂为大家提供一日三餐。钻探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所以对刚毕业的学生先“劳其筋骨”,使其了解一线工人的辛苦和施工过程这样对以后做技术工作还是有帮助的。

钻机一旦开钻,直到完工就不能停下来,否则千米深的泥沙会沉淀,给继续钻进带来麻烦。因此全体钻工分成3班倒作业:0点-8点,8点-16点,16点-24点,其中这0点班是最辛苦的,半夜11点多刚睡着就被唤醒,顶风冒雪的走上几公里去接班。我这辈子就当过这一次工人,一共干了20个月,也正是在这一期间,我当了此生唯一一次“书记”:214钻机团支部书记。

左为214钻机指导员毕兆奎同志,右为本人


钻工使用的工具是管钳子,最大的管钳立起来有齐腰高,用来卸开每段钻杆的第一个螺扣,因为钻机是顺时针旋转,所以转杆之间越钻越紧,这第一扣要用大钳子叫开,工序上称“回大钳子”,这是钻工们比力气和技巧的活,我来之前有4个大家公认的大力士,我虽然长的瘦弱,经过锻炼后居然排行第3,原来排在第3和第4的人将其归结为他们已经结婚了而我还是一个处男。

接下来就用小管钳子卸回余下的十几个螺扣,总之钻工的活就是每天拆卸钻杆和钻头。技术含量最高的活就是取岩芯:停止水泵,干钻1-2分钟,使取芯管内几米长的岩芯与钻头烧住,这样就可将岩芯带回地面,供地质工程师分析地下岩层情况。

钻工使用的管钳(网图)


我那时自恃胸中有了几滴墨水,虽然干着粗活,却时不时的卖弄一下文字。这也拜学习小靳庄所赐,作诗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将它当做运动来搞,甚至停工停产在没有写诗意境的情况下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就失去了作诗本来的乐趣。虽然如此说,学习小靳庄之后我们还是平添了几分穷酸气,同学间往来的信件经常拽上几句。以下两首诗作于1976年元旦前后并用粉笔写在机房里一块1米见方的记事板上与工友们分享过:

(一)

雄鸡报晓,

钻工比它早,

昨日夜里争分秒,

赢来进尺不少。

九台深部勘探,

布下条条战线,

探得宝藏成片,

钻工欢喜无限。


:“条条战线”:地质工程师将多个钻孔的位置连接起来,确定地下煤田的范围。

(二)

五五计划进军声,
松辽平原钻机隆,
钻工誓夺开门红,
大干苦干在严冬。
元旦社论指航向,
新的征程再立功,
百折不挠永前进,
高效优质永尖兵。

:“百折不挠”是211钻机的称号,“高效优质尖兵”是214钻机的称号。

我去214钻机工作时由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的“九台会战”已经接近尾声,只赶上了最后的2个钻孔。打1个千米深的孔一般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在由第1个孔位向第2个孔位搬迁过程中机长指派我看班,就是夜晚守护已经运到新孔位的机器、钻具、拆卸完的钻塔等。第2个孔位在一个无名的小山包上,方圆几公里没有人家,设备散落在雪地上。

当时正值三九天,夜里气温在零下20几度,我与另一位同伴用几块活动木板搭成一个临时的小窝棚,内生一个大火炉,以此来抵御严寒。午夜时分我煮一饭盒米饭以增加体内热量,还带上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助我度过这漫漫长夜。

钻塔的搭建与机器的安装需要一周的施工,每天从下午5点工程人员撤离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他们来上班,我们两个人被孤零零的丢在这个小山包上,从1月11日到16日共值守了6个夜晚,这是我此生最难忘的6个夜晚,为了消耗和忘记时间也是触景生情,我在月光下绕着窝棚一边走步一边构思作了下面这首诗(总坐在火炉旁不行,隔一段时间必须活动一下):

茫茫雪地搭板棚,
独宿荒野梦不成。
月光如水孤影现,
冬夜漫漫盼五更。
北风凛冽山林啸,
填煤数铲助炉红,
寒凉脊背火烤脸,
紧裹棉衣到天明。

这期间正值周总理逝世后的一段时间,收音机中每日哀乐低回,播音员声调悲壮,我就着凛冽的寒风又作了下面这首诗:

严冬三九卷飓风,
忽闻霹雳心震惊,
敬爱总理与世别,
噩耗传来心悲痛。
国事辛劳沥心血,
鞠躬尽瘁为农工,
治理八亿若神明,
神州处处爱戴声。
哀乐声中忆慈容,
永世活在我心中。

在这个小山包上我们工作了几个月,因岩层坚硬而进展缓慢,时间来到了丙辰清明,千里之外的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用花和诗悼念周总理并与四人帮发生了冲突,该事件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届时已处于与外界隔绝状态的邓小平同志被指为“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随后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我虽然远在北国,也同很多人一样,心中对此愤愤不平,在日记中写了如下两首诗,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

开国元勋一伟人,
信仰马列愈见真,
二番上下是非辩,
博得民心尽向君。
泰山压顶腰不折,
功高权重手不伸,
为民谋利终无倦,
真乃国家栋梁臣。

(二)

有功何惧担罪名,
人民自识假与真,
莫道浮云终蔽日,
事实胜于雄辩人。
玉碎千遭质难变,
焚竹成灰节尚存,
共产党人好气节,
手握真理敢斗争。

1976年5月,我们3中队结束了在九台的工程,移师通化地区浑江市(现今白山市)所辖的八宝镇郊外,为资源几尽枯竭的砟子煤矿和八宝煤矿探寻接续资源。东北的老人对这两个地名一定很熟悉,因为在没有实行集中供暖前各家各户要自己生炉子取暖,过冬前都要储备一些煤,那时煤的品牌就是煤矿的名字。

当时每天看到的就是这座山,现在地面上布满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地下就是我们勘探的煤田(2022年摄)


在我们勘探的八宝深部煤田上建立的煤矿(2022年摄)


其时我中专毕业已近1年,通化地区的生活较差,钻工们居住在活动板房内,每天工作单调,职工清一色都是和尚,文化生活贫乏加之远离家乡,感觉生活枯燥乏味,自然又要借诗抒情并以此励志:

(一)

水清清,天蓝蓝,
荒山僻壤少人烟,
繁华世界全不恋,
钻机伴我度华年。

(二)

钻探郎,走四方,
活动板房架张床,
浑江边上洗衣裳,
长白山下找矿忙。

本人在浑江边洗衣裳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钻机指导员责成我写一篇报道:

“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7月28日的地震给唐山地区和开滦煤矿造成了很大损失,煤炭部8月3日致我省煤炭职工的一封信中号召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支援灾区,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分担开滦煤矿的产量,弥补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目前我省煤炭战线的口号是:“唐山的损失全国补,开滦的损失我们补。”
我队党委作出决定:超产1000米支援灾区人民。我们要向唐山煤田地质某钻机学习,在强烈的地震中只停产5分钟的精神。我们214钻机年计划2450米,现在距完成这一计划还有700米,全钻同志一致同意在完成这个计划之外再超产300米支援灾区。现在由于碰到了厚层砂岩影响了进度,我们要学习灾区人民人定胜天的精神,团结战斗,群策群力,突破这一关,为支援灾区作出我们的贡献。

10月上旬我回长春串休,10月23日长春市召开庆祝粉碎“四人帮”集会,兴奋的人们全然不顾马路上正在融化的雨雪,在地质宫广场(现今文化广场)举行大会。那天夜里我由长春返回通化工地,坐在硬座车厢里毫无睏意,伴随着车轮铿锵有力的节奏,构思出如下一首诗:

四人帮孬,
到处伸魔爪,
沆瀣一气阴谋搞,
祸国殃民不少。
今日清除害虫,
社稷从此安宁,
神州重现光明,
四化有望完成。

11月27日,中专时的班长赵锐同学来通化学习,与在102队工作的3名同学小聚并留影,我为照片题写了一首诗以志纪念:

前排左起赵锐,赵常奉,后排左起作者,盛世英


同窗在煤城,江城喜重逢。
把盏言不尽,共叙别后情。
青春犹未尽,前途正有程。
留影春常在,再见各不同。

最后一句一语成谶,其后赵锐同学通过努力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明了产品并获得了专利;我则通过高考改行学了通信;赵常奉同学为了解决两地生活下海经商做起了小生意;只有盛世英同学继续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直到退休。

重温40多年前自己写的几首诗歌,仿佛又置身于那时的意境之中,真乃“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些诗歌虽说水平不高,却承载着我年青时真实的心境和情感。重新审视自己写过的东西,字里行间不乏口号式的语句,这也是时代留下的痕迹,由此可窥见一代人的思想和语言。其中的一些诗曾经在机房的记事板上“发表”过。

1976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我有幸在这后一个时代度过了生命的大部分。

陈建平专列
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我占三个
知青集体户,
每年上县城照一张“全家福”
我经历的小三线工程,
无声无息中结束了
陈建平:尽责的护青员,
被罚社员气得跳着脚骂人
陈建平:妈妈珍藏两麻袋书,
助我上中专考大学
外语“英法联军“,
一直陪伴我三十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青工记忆
左禹:我在“安口窑”当窑工
左禹:国企农场扛枪杀猪两不误
王缉宪:50年前的后浪
青春、信念、身份及异化
吳一楠:我的连长夏文凯

曹小莉:团小组长和童工
“耍流氓”被民兵抓走了
高峰:扫厕所的清洁工,
跟副局长妻子的那些事儿

翟滨:师傅把他妹介绍我“抱金砖”
何砚平:一波三折考上人民大学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蒋国辉:大山肚子里,
没有一个矿工不被死神窥视
蒋国辉:离开大巴山成了矿工

蒋国辉: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
蒋国辉:风也萧萧雨也飘飘
张亦嵘:那年我扔了铁饭碗

史简:我想就在砖瓦厂安家了
王立平:大庆油田固井工,
火儿一上来就破口大骂
 王立平:那个高挑漂亮的上海女工
刘继安:当上石油工人,
“知青脾气”依旧未改

郝寒冰:干私活做麻将,
再做一把火钳子讨好小师妹

郝寒冰:进出拖配厂,
用青春热血证明自己的红是黑

王小玲:矿山女电工,
可上五层楼电杆,可下千米矿井

邹锡明:厂里发不出工资,
父亲带我做“私鞋”渡过难关

郝寒冰:干私活做麻将,
再做一把火钳子讨好小师妹

沈克明:工人俱乐部学话剧
金弢:我的跬步人生,
义乌社办厂临时工的短暂岁月
莫伸:装卸组长走了,
都是不戴口罩惹的祸

秦其明:抄写吉鸿昌“就义诗”,
差点被诬指为林彪“鸣冤叫屈”
高经建:我们厂走出30多"新三届"
蒋蓉:周恩来逝世,
我申请提前入厂义务劳动
李振亮:50年前知青农民工,
未曾披露过的一段历史

谭丹柯:我没有入团,
却娶了团委书记当媳妇
陈好梅:“背时”女知青
回城干上“棒棒”搬运工

郝寒冰:我编一个侦探故事,
居然在火车站流传
郝寒冰:三女一男“四人帮”,
老驴,让你耍骚情

王力坚:乡亲们掩护我蒙进神秘厂
袁浩潮:混入"关系户"扎堆的电工队伍
袁浩潮:迁出的广州户口,
再也不能迁回去了
卫林:我在厂里参加“三大讲”
曾昭宏:江东,梦想破灭的地方
郝寒冰:"913"后遗症,惊心动魄日子
郝寒冰:三女一男“四人帮”
老驴,让你耍骚情
郝寒冰:一锅夹生饭 
郝寒冰:1976年1月15日难忘那一天
钟制宪:清水涧,我的青春给了你
陆耀文:社办企业请客送礼跑公关
黄为忻:乱坟冈上化肥厂,
能吃“粉蒸肉”的幸福驿站
韩贤强:伴随我青春的工人师傅
严向群:我从挂面厂考入大学
史宝和:五台山上的“拱猪”岁月
明瑞玮: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张传广:那年头流行的"技术比武"
周继环:一路走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饶浩明: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些可耻
曾建平:师傅,危难时把你挡在背后
朱志宏:我从工人阶级堕落为小资
朱志宏:害怕运动家人劝阻我考文科
田警惕:学成干一辈子老军工
 戴焕锦:厂里阿姨敲醒我的高考梦
 李宜华:工友们帮助我高考蛮拼的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舒婷:一个人在途中,
通往人心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