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丨刘福泉:​九旬母亲骨折后,骨科康复科护理院一路走来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10-23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福泉,生于1950年,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下乡插队,1978年返城进工厂,1988年医院后勤管理,1992年苏州市外办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工作,2010年退休。


原题
老母亲骨折后小记



作者:刘福泉


我母亲1932年生人,年逾91岁,所幸身体尚健,无甚毛病,生活尚能自理,唯血压稍高,天天坚持服药,控制尚好。日前一个人单独居住,饮食方面,每周一至周五由社区提供一顿午餐,每餐9元,年满90岁后免费,每月自己出80元送餐费,每天准时送到家中,老年人食量不大,一顿做两顿吃,晚饭也够了,周六、周日则买点菜自己做饭。

老人有走路锻炼的习惯,每天上午还要拄着拐杖在小区周围走一圈,去年12月份疫情爆发前刚打了一针疫苗,我每每关照她不要出去走了,她说她自会当心的,不过她倒没“阳”过,也该庆幸。

2023年1月26日,年初五上午,她一个人到小区对面的街头公园走走,不幸跌倒不起,旁观者也不敢去搀扶,后来有热心人打电话给120,由救护车送往吴中人民医院。经医院拍片检查,结果是右股骨粉碎性骨折。经过同医院协商后,一致同意送苏大附一院骨科手术,并由吴中人民医院联系床位,再由救护车送附一院。

入住附一院骨科病房后,医生检查确诊为股骨骨折,需手术治疗,由家属签字,同时医生告知此为微创手术,手术仅需一个小时即可,附一院骨科在江苏省非常有名,医生技术精湛,手术当有把握,我们听后也感到放心。

随后进行术前各项检查,为手术作准备。检查结果显示血色素稍低、低钾、低蛋白,针对措施是挂盐水补钾,并需要输血400CC。但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无人无偿献血,血库少有库存,所以医院告知必须要由病人家属自己解决。

有需求就有市场,经了解,以往医院输血是用的血站的血浆,血浆是由献血者无偿提供的,病家无须出钱,当然,医院输血时还要进行一定的处理,需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今唯一的办法是直接向献血者或其代理人购买,当时的行情是最高可达3000元一个单位,即150CC。后来通过一位在救护站工作的亲戚帮助,辗转联系,以良心价2000元买到了400CC血浆,至此恼人的血浆问题终于解决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1月28下午进行了手术,手术时间一个小时左右,右腿股骨中间放了一根钢板,上下各附有一个小钢板,医疗术语称:双髋关节正位+右侧位,右侧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拍的X光片子清晰地看到股骨一拍抿缝,没有一丝缝隙,由于是微创,大腿上仅有两个小口子,手术非常成功。那位主刀的年轻医生看着X光片子,也很高兴,颇为自豪。

老人骨折住院、手术、卧床不起,一日三餐包括大小便都需有人照料,而家中人手不足,并且诸多不便,也只有请护工照看。事实上病人刚办好入院手续,即有人来联系护工事宜,听说要请护工,马上签署协议,一对一,24小时护理,一天220元,但春节期间要按双工收取费用,即每天440元,所以先收取2200元,结到1月31日为止,具体是1月26日-29日四天1760元,1月30日-31日两天440元。其实,春节放假至1月27日,1月28日-29日并非春节假期,竟然也作假期计算。

陪护协议书上无联系人签名,仅有一个电话号码,下面盖章是“上海钧梵康健护理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收据上是该分公司的财务专用章。此系第三方驻医院承包方,想是得到医院认可的。护工都穿统一式样工作服,大多是外地人,她们说都经过培训的。

请了护工也确实方便,预约检查、拍片、B超,她们熟门熟路,还有手术电梯的专用电梯钥匙,她们谦虚地说是借的,但毕竟免除了长时期等电梯和排队的烦恼。护工40岁左右,时值壮年,干活麻利,一个人搬动老人毫不费力,好像在其它楼层病区也有工作,但当病房需要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护工出现,她们配合默契,做事游刃有余,见多识广,竞连B超单子也能看懂,可说道一二来。

附一院骨科病房床位周转利用率很高,手术几天后没啥问题就要催出院了,定于1月31日出院,因为手术不久,伤口尚未拆线,所以我们联系去金阊医院康复科住院。转院需用有担架的专用汽车,救护车只能运送上一级医院,反向是不能使用的,而金阊医院的救护车又迟迟不来,护工问要否叫黑车,我们说好的,她手机打开打了一个电话,说要价400元,我们说没问题,过一会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推着担架就来了。不一会就将老人送到了金阊医院康复病房,收费400元,没有发票。

顺便说一下,从老人跌倒的地方到吴中医院用正规救护车收费130元,从吴中医院送附一院收费170元。从附一院到金阊医院的距离要近得多了,存在即合理,没有可比性。黑车司机很健谈,说来苏州十几年,生了三个孩子,买了两套房,都靠他开车赚钱。

附一院住院六天,共收费53163.61元,统筹支付41834.17元,个人自付8228.38元,个人自费3101.06,个人共支付现金11329.44元。奇怪的是手术费仅1434元,而卫生材料费却是40888.08元。病房走廊墙上贴了一张纸,写道“你好:凡是病房订餐的病患及家属,餐费一律是从住院费里扣除,如有发现工作人员以任何方式收取餐费,可拨打热线手机:XXX,座机XXX,投诉核实后将给与现金300元的奖励,请大家知悉。苏大附一院餐厅祝您早日康复”。所以附一院不要另支付餐费,住院清单中我没有看到餐费字样和具体数字,但最后结果还是病家出的,这是无疑的。

金阊医院住院15天,自1月31日至2月15日,费用11378.75元,统筹支付9830元,个人支付现金1548.75元。同样用护工,第一天来个人要我在一张纸上签字,说一对三,每天180元,一对一的话,每天240元,他建议一对三,其实每天就负责三餐和大小便,没有什么大事,餐费另算,共付了护工三四百块钱。出院的时候那人又来了,15天收了2700元,收据都没有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公司,护工都是外地人,穿统一工作服。

护工阿姨姓张,59岁,原是淮安电信公司职工,看她照顾三个病人倒很负责,她说她是信基督教的,要照顾好老人和小孩(原话),问她收入多少,她说照顾一个人,每月5000多,照顾二个人每月8000多,照顾三个人每月12000多。以此推算,仅一个医院掌握数十上百个护工,承包方获利还是颇丰的。

出院前两天,伤口拆了线,愈合不错,一般情况稳定。出院后即送位于龙西路的和源护理院,由护理院免费派车接送,院长说好上午十点来接的,但司机老是说该时间段路上堵车,一直到十一点多才来,到护理院后我们忙于办理入院,无法陪他吃饭,就给了他50元钱,让他自己去吃饭。

护理院楼高十三层,十个病区,每个病区定员50多人,可选择二人或三人一间,当然收费也不同。每个病区都设医护办公室,护工一管三或一管六不等。病房中央空调,有单独卫生间和彩电。每周给老人洗澡,每天洗脸、洗脚,换洗衣服和送餐。护工姓皮,40多岁,来自河北,为便于联系添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号是“主爱我”,又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她说没有功夫去做礼拜,就在这里奉献一片爱心吧。

同病房三人,一个91岁、一个89岁、另一个78岁,她们以大姐、二姐和三妹相称,倒也相安。其他病房大致如此,八九十岁的老人居多,七八十岁都不好意思称老人。老人伙食每天25元,早餐豆浆加一个包子,我们另外添加了一个鸡蛋,加一元,中午、晚上荤菜有红烧肉、肉圆或带鱼等,另有两个蔬菜和一小碗汤,每周吃一次馄饨和面条,伙食还算可以了。医护人员和护工也是吃相同的饭菜。

护理院每人每天收取生活护理费100/115/120元(视失能等级分轻度、中度、重度收取),伙食费25元,杂费2元,夜间陪护费20元(如一对一陪护费40元),按中度失能收费每天计162元。一般来说,每月收费在5000元左右。

其实一年前我就带老母亲去这家护理院看过,准备过年后2月15日入院,但回家后邻居们哓舌说住护理院不能回家的,不自由,她就变卦不去了。今年仍是2月15日入院,岁月竟是这样的重合,冥冥之中似有安排,但却整整推迟了一年。她现在觉得住在里面很好,说现在是享福了,有这样的心态就好。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母亲完全适应了护理院的生活,事实上我们三天两头去探望,带些水果、零食,老人也很高兴。

当然,护理院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总会出现意见和矛盾,比如有的老人对于护工经常整理桌子上的东西,要吃的时候一下子找不到了,有不满情绪,以至于晚上哭闹。但不可能不可调和,总有解决的方法,这又另当别论。

人生在世,总望健康长寿,然而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渐衰退,老年病是常态,此乃自然法则,不可逆转,彼时任谁都不知疾病或意外何时会否光顾,用钱倒是小事,家人都跟着担心受惊并忙于奔波,精力不济,却又无可奈何。如果长期居家,小辈也没有如许精力,乃至各方面感到诸多不便,雇佣保姆也存在各种问题,并非良策。护理院各种条件不错,生活诸方面有保障,又较为专业,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护理院生活也有规律,上午去探望,常看到老人们错落坐在进门大空间的椅子或轮椅上,在护士、护工阿姨的带领下拍拍手、动动口,似是小辰光在托儿所排排坐吃果果的情景再现,中午饭后至二点则是午睡的时间,三楼办公区辟有康复训练室、活动区、书报区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人们在此生活依稀有点返老还童的感觉。在电梯内经常遇到探望老人的家属,大家的看法基本都是如此,可谓众人所见略同也。

2023.4

刘福泉专页

刘福泉:小巷深处的记忆

苏州古城吴趋坊的童年时光

刘福泉:插队十载,

愁思困惑中的命运安排

骑上凤凰18自行车,如在梦中

刘福泉:一座花园老宅,

从私到公变了好几回

在苏州园林"自学"终获大学文凭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健康顾问

韩贤强: 重症白肺 , 

一次濒临死亡的真实纪录

孙毅安:凌晨5点的越洋电话

周晓霞:我又和死神掰了一次手腕

亲身感受英国全民免费医保制度

英国全科医生是如何看病的

戴克刚:误诊,差点要了老同学的命

沈群:我在美国治痛风,

颠覆了所有认知

黄国杰:中外医院手术室,

匪夷所思的那些事

摸着石头过河的

中国医疗照顾系统

美国如何监管医生的医疗及收费

黎箴辉:我在美国当医生

王茹:我在澳洲当中医

刘靖:选择与尊严,

生命小舟谁做主?

沈克明:与心肌梗塞的一场殊死搏斗

刘爱民:43年老病号的“乙肝遭遇战”

李开复:从患癌到肿瘤消失,

我更加确信睡眠比什么都重要

人民日报记者肺癌晚期的8大感悟

作家马原:他和癌症和平共处12年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