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数字化是“无依之地”?郝南:数字化的前提是行业基础建设

浮琪琪 社会创新家 2021-10-28



撰文/浮琪琪



2021年腾讯基金会将投入40亿元用于公益数字化和一线公益帮扶。


其中30亿将用于为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扶持,10亿将用于发展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建设。


在资金支持外,腾讯公益还将开放产品与技术能力,为公益组织提供“数字化工具箱”,提升项目运营、善款管理、透明披露、公众动员、社会创新等核心能力。


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建设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发展的障碍?以腾讯为代表的企业,可如何创新有效地助力公益行业构建数字化?围绕这些问题,《社会创新家》专访了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






1公益行业缺乏数字化的基础


《社会创新家》:近些年,无论是公益界还是推出“99公益日”的腾讯,一直在讲公益数字化。您作为一个灾害信息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您怎么理解、看待公益数字化?


郝南:能够数字化的东西一定是有数据的,有确定的定义和明确的指标,这才是数字化的前提。比如医疗领域数字化做得非常好,讲病毒可讨论R0(基本传染数),讲癌症可讨论五年存活率,都是有指标有定量的,如此才能够数字化。


而公益呢?现状是公益领域没有明确的、通用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这就导致没有通用的数据,没有可以共享的数据库,更没有评价体系,如此来说公益数字化就显得比较虚浮了。


《社会创新家》:有些大公益机构已经在建设自己的数据库。


郝南:有,但很少,而且那些公益机构彼此间数据库的指标不一样,不通用,根本对不上。现实是目前缺少一个公益行业的指标或标准。没有标准,就很搭建建数据库,没有大量数据,数字化做起来就很难。


《社会创新家》:为什么没有一个公益行业的指标或标准?


郝南:严格来讲,公益不是一个领域,不能简单给出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公益有不同的领域,比如教育和环保,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指标和评价思路。即使是国际上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也分为17个领域。国内公益分为多少个领域,很难界定和统计。


如此,很难构建一个简单的指标或标准,就像画工笔画,要一点点下死功夫做。我们不能偷懒只做简单好做的事,就是难事才更需要做。


这个问题,行业里很多人其实都意识到。大家都知道行业里缺少共享的指标体系,也觉得很有必要做这件事。我曾经试图去做,联合了几家公益机构,但是推不动,没办法获得所有人的支持。


这些年我们一炒而过的概念太多了:社会企业、共益企业、规模化……我们说过要建设很多东西,说了很多次,最后做成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一直如此的话,让人怎么有信心?


《社会创新家》:就您了解,目前国内公益数字化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多公益机构、从业人员也比较频繁地在讲公益数字化。


郝南:很多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并不知道什么是数字化,为什么要数字化。很多人看似在说数字化,其实讲的是传播和筹款。如果非要去定义,数字化不仅仅是数据化,但数据化一定是基础,数字化还包括一系列工具服务的使用,比如灵析、石墨、飞书等等。


而在当下,互联网工具已经在各行各业渗透了,大家都离不开数字工具,所以最难的部分还是数据化的问题。公益行业数据化的事情,现在做的人还太少。


《社会创新家》:有声音认为公益数据不少了,甚至有些太量化了,您怎么看?


郝南:问题是,我们在对什么做量化,我们量化的一直都是钱花没花完。不管讲什么概念、议题,最重要的都是我们先回归常识。按照常识,公益行业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我们解决怎么样呢?这些项目评估却没有量化,该量化的没量化。


为什么不量化?因为做起来难。但如果我们长期做简单的事情,不做难的事情,或者知道该怎么做但永远不做,行业基础永远好不了,所有人都会很疲惫,忙了一圈回来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社会创新家》:公益数字化,如果真能实现,底层是在改变什么?


郝南:公益数字化,一个重要功能是解决一个重要问题:说清楚公益到底做了啥,到底有啥作用。这是公益行业长期以来身处的困局。我们只是会讲故事,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评价体系,具体在公益项目上,最基本的项目评估做不到位,没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不预留评估资金,不施行评估行为,很难考量项目到底做得怎么样。这种最基础的工作是严重缺失的。


公益行业已经发展这么多年,钱也投入不少了,至今还无法给社会各方一个交代,无法讲清楚公益到底解决了什么社会问题,问题解决到哪一步了,解决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无法从理性上给出一个答案。而公益数字化,也许可以助力打破这个困局。



2行业基础建设重在改善“土壤”


《社会创新家》:腾讯承诺要出40亿元投入公益数字化建设和一线公益帮扶。您怎么看腾讯的新举措?


郝南:方向挺好的,下功夫做,腾讯可以做的地方有很多。我建议先从标准化开始入手。腾讯可以支持公益机构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联合几家机构做更大范围可共享的标准体系。


数字化要建设好,公益领域没有100个高质量的团体标准是做不到的。想在每个领域单独造一个指标体系,很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需要一个3-5年的长期规划,分阶段走,坚决执行,不能第一年看不到效果就不做了。


《社会创新家》:腾讯对外强调公益数字化,并且在“99公益日”里也推出一系列技术,比如用移动支付、社交场景、云、区块链等产品和技术对公益进行数字化升级。您觉得腾讯还有哪些可以做的事?尤其是在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方面。


郝南:腾讯要投入40亿,看起来多,但行业基础建设的需求量很大,做起来非常烧钱。


举个例子,欧盟有个项目支持10个发展中国家的非营利行业救灾能力基础建设,这10个国家加起来没有中国大。这个项目做了三年,耗费相当于4个亿人民币。另外又消耗好几百万欧元对资助项目做评估,结论是效果一般,但在如何支持非营利行业基础建设方面还是摸索了一些经验。


也就是说,支持非营利行业基础建设,非常费钱。因为行业太干旱了,长期没有水,一下子有雨也不会立马瓜果丰收,关键要慢慢改善土壤土质。这些基础工作前期不做的话,多少钱也只是砸个响,如果踏踏实实长期做,是非常花钱的,短期可能还出不来效果。这一点可以类比中国足球。


《社会创新家》:在钱之外呢,腾讯还可以做什么?


郝南:钱重要,但行业基础建设不是钱多就能办成的事儿,一定要发动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的。雇人办事很难,这和扶贫一个原理,如果扶贫对象自己不积极,多少钱都没用。腾讯可以厘清相关方都有谁,为他们赋能,让他们赋能式参与,而不是划地盘式参与。


赋能不是我拿钱你们办事,赋能是支持别人做他想做的事,不是让他做我想做的事。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其实从规则制定上,利益导向的,激励或惩罚,这种限制性的规则对赋能效果有限。


《社会创新家》:今年河南暴雨中“腾讯文档”接力生命救援,令人关注。类似这样在技术、产品方面,公益机构对腾讯这类巨头科技企业还有哪些需求?


郝南:河南暴雨中,大家在腾讯文档按照同一个工具、范式和标准参与编辑、接力,这是非常先进的。很多人没有基础,登入即可使用这个标准,说明这个标准多么成功。


腾讯99公益平台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入口,腾讯可以组织行业相关方讨论,建立一些数据指标,用这些指标、维度来更全面地收拢数据。不仅收拢关于筹款与传播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收拢项目本身的数据。信息化不是数字化,信息要可数据化才能真正数字化。


以前我入行时,学的是问题树和专业项目管理,这是从业的基本要求。而今,很多公益从业者根本没有任何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的知识背景。严格来讲,不具备专业背景,是无法胜任非营利管理岗位的。腾讯可以做个调研,摸摸行业情况,资助行业从业人员多学习,补补这些落下的专业知识和课程。


《社会创新家》:除了腾讯,还需要哪些力量主体参与共建行业基础?


郝南:腾讯之外,还应包括公益行业的枢纽组织与学术研究力量。特别是学术研究力量,在公益行业这块,实在非常稀缺。


我们不能只盯着短期快速出效果的事,回头看都是沙滩上的城堡,痕迹都被抹掉了。这些行业基础的工作如果长期被搁置,就是行业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社会创新家》:您认为“99公益日”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未来还有哪些发展可能性?


郝南:有钱就有价值,有钱就有故事,总体而言,“99公益日”每年吸纳庞大的资金量,事实上养活了一大批公益机构和公益人,某种意义上是为中国公益行业保留了火种。同时,“99公益日”也推广了“人人公益”的理念。


“99公益日”还可以做更多。


比如研究怎么帮助公益募款突破熟人、行业圈层,真正影响大众对公益的认知。比如传播上,在突出机构、项目在平台的募款参与人数、募款量的同时,也增加对过往机构、项目的第三方评估。


我们要关注一个问题:公益机构募款了,项目把钱花完了,项目目标实现了没有?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攻克了没有?解决到哪一阶段或步骤了?我们有必要跟大家把这些问题说清楚。




 更多内容 

“99公益日”第一起违规通报,陶传进:规则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重在行业治理

“99公益日”观察‖金锦萍:公共性平台要公共性参与

王振耀:“99公益日”是助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社会工程

“第三次分配”时代到来,富人如何进行财富规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