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2)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2

龙女不知何处去 水晶宫里享晚年

汪惠迪

我在新加坡工作时,公司出版三份中文大报:《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后两份都是下午出版的报纸——晚报。

《联合晚报》创刊于1983年3月16日,2021年12月并入《新明日报》,出版至12月24日停刊;26日起,以《新明日报》名义从“新”出发——说白了,就是进入历史了。

《联合早报》是一份严肃的、代表新加坡共和国并在我国颇有知名度的大报。因此,它在新闻采写和处理上自有其遵循的理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新闻语言的运用则从新加坡国情出发,以准确、规范、简明、浅白、口语化为目标。

反观晚报,因为读者对象不同,胃口不同,所以它以报道本国新闻为重点。新闻的采写和处理跟早报的风格迥然不同,新闻语言的运用原则跟早报相同。

《联合早报》


《联合晚报》

本文仅谈新闻语言运用问题,并从一个实例说起。

我国改革开放后,到新加坡考察、工作、学习、经商、旅游、探亲的国人不绝于途。有些年轻的女孩子到新加坡后闹出一些负面新闻,这类新闻往往是晚报的“最爱”。

1996年7月24日,晚报封面版和第3版报道了一则5名中国女子因贪小便宜而被控上法庭的新闻。封面版大字标题中用“龙女”,内页新闻中通篇用“小龙女”指被控上法庭的中国女孩。马来西亚华文报在报道本国发生或转载新加坡的这类新闻时,也用“龙女”或“小龙女”。时间一长,“龙女”或“小龙女”成为到新马两国的中国女子,特别是年轻女孩的代称。

早报有位同事反映说:有位中国朋友向他指出,新马华文报常把在新加坡的中国妇女称为“小龙女”,这个形容词有贬义。既然有中国人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们在用“小龙女”时,就应当谨慎些。最理想的做法是集团属下各报都不用这种贬称。这位同事还强调指出,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友好的国家,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这样的形容词,势将影响两国关系,得不偿失。他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中国大城市的酒店都售卖《联合早报》,而且中国高级官员也都很重视《联合早报》。

这位同事所言属实,他把一词之用上升到新中两国关系的高度,也是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是其他同事是否有此共识。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在我主编的公司内部的微型小报《编采》上公开讨论。从1996年8月5日第215期开始,到9月9日第220期结束,围绕“‘小龙女’词义的褒贬问题”接连讨论了6期,同事们反应热烈。

 《编采》215期   《编采》216期   《编采》220期

就“小龙女”这个语言单位而言,它不是形容词,而是个“形+名”的名词性短语,称人“小龙女”,实际上是给人家起了个绰号。问题在于这个“代称”的色彩是褒义呢,还是贬义。

有位同事说,“小龙女”是形象词,词义褒贬应视其形象原型而定。于是他列举了4个“形象原型”。(1)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是正面人物;(2)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张羽煮海》《柳毅传书》中,龙女都是正面人物;(3)在佛经《妙法莲华经》中,龙女的道行比文殊菩萨还高,是正面人物;(4)在民间佛教文学中拜观音的龙女也是正面人物。所以从辞源上考察,“龙女”和“小龙女”都不含贬义。

但是,由于某些报纸经常把“龙女”或“小龙女”用在负面新闻中,时间一长,在特定的语境中衍生了贬义,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境,其衍生义亦随之消失。

有的同事接过话茬说,“龙女”和“小龙女”不过是个标签(label),写新闻是不应该给新闻人物贴标签的,给新闻人物贴标签是不符合严肃报道的原则的。别说是含负面义的标签,即使具有褒义,也是应该避免的。例如“神医”“神探”之类,新闻当事人可能很“受用”,也是应该避免的。“精彩的新闻报道,是绝对不用贴上任何标签的”。

有的同事指出,由于报纸将“小龙女”用作贬称,已经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例如新加坡的出租车司机,爱跟乘客搭讪,当他从女乘客口中得知来自中国时,有的就会出言不逊。这是媒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媒体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受众培养健康和优雅的社会心态呢?媒体的社会责任到哪里去了呢?谋体应该正确地引导公众。

有的同事认为新闻用“小龙女”并无不妥,因为社会上“的的确确有许多负面新闻主角,偏偏都是‘小龙女’”,即使改称“中国女孩”或“中国女郎”,久而久之,谁也不能担保这些词语不染上贬义。换个角度说,如果“小龙女”经常跟拾金不昧、贤妻良母、舍己救人等好人好事挂钩,又有谁会觉得“小龙女”含有贬义呢?因此“强制报章不用‘小龙女’,负面新闻依旧存在,无论改用多么冠冕堂皇的字眼加以取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变成讽刺。”

讨论到最后,有的同事要求新闻研究组“作出明确的答复”,所谓“明确的答复”,不就是“小龙女”能用还是不能用吗?我们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也没有下结论。我们认为“龙女”或“小龙女”“并不是一种正式的科学的称说法,记者写新闻时,可以根据报纸或文章的性质选用或避用”。与此同时,我们肯定了早报的做法,说“早报是新加坡最权威的华文报,也是一份上了网的报纸,新闻稿避用‘龙女’或‘小龙女’是正确的选择”。

要说的话大家都说了,讨论也就告一段落。新加坡不像中国,若是在中国,这样的事儿或许用不着媒体自己解决,有关部门公开或内部发个通知,让媒体一律遵行就搞定了。比如涉港涉台词语,最典型的例子是不能说香港是在“海外”,只能说是“境外”,香港人从香港到北京上海不能说“回国”,只能说“回乡”(粤语,返乡下)或“回内地”。《联合早报》直到今天,提到台湾的蔡英文,还称她“总统”,中国得说她是“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我在新加坡工作时,《联合早报》有个“中港台新闻”版,跟“新加坡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并列,按中国的用词规矩,“中港台”是不能并列的,因为港台地区属于中国。对此,当时我曾提过意见,未被接纳。今天看早报,“中港台新闻”已为“中国新闻”取代。这说明,形势比人强,“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回到题目,“龙女”或“小龙女”的命运怎么样呢?也不知哪一天,都从新加坡的华文报上消失了,尽管今天在新加坡的中国女性,比当年不知增加了几何。

《联合晚报》创刊于1983年,如今已经进入历史;“龙女”们也早就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安享晚年去了吧。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网络

编辑|李思敏


往期推荐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1)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50)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9)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7)



HUAYU扫码关注我们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