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3.5%!1400余款产品下架,全面复盘这次停售:为何与以往不同?未来又会怎样?

13精 13个精算师 2023-11-07

告别3.5%

1400+款产品下架


①50余家险企

2月内停售近1500款产品


②基于市场和自身经营

多数险企停售高预定利率产品


③这次停售

与以往有何不同?

又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这或将是

人身险产品变革“新元年”


1

告别3.5%!

大家没等到“正式通知”

寿险产品也已下架近1500款


1. 又一个难忘之夜:熬夜加班出单,险企系统崩溃...

2023年7月31日,对于很多保险人来讲,尤其是从事寿险产品销售相关的人,可能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业人员抓紧一切时间加班加点出单,以至险企的出单系统崩溃,信息人员时刻准备维护。


经历过上一次4.025%长期年金险停售的大家,可能会感觉这一幕如此熟悉...


这一切,都源于上半年行业内盛传已久的“3.5%定价的寿险产品”集中下架。

上一次,4.025%长期年金险的停售潮,始于监管下发的《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因此,这一次可能很多人,也还在等监管方面的一纸“正式通知”,宣布下调人身险产品的评估利率。


2. 51家险企,停售近1500款产品:普通型产品、重疾、年金、两全等居多...

但是,这纸官方通知没有等来,3.5%的产品却已经大批量的下架了...

据“13精”不完全统计,有51家公司披露了产品停售数据。


截至目前,这些公司已经有近1500余款产品,集中在6月底和7月底停售!


其中,普通型产品停售的最多,有1269款,占比约86%。

分产品去看,重疾险、年金险停售的数量在400款左右,两全险、终身寿险停售的产品也在240款左右。


这与此前坊间谣传的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超过3%,分红险预定利率超过2.5%,万能险保证利率超过2%的产品,即将于7月底停售也有所对应。


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看,险企确实已经停售了3.5%定价的人身险产品。


这次,我们是真的要跟“3.5%”告别了!


3. 停售后,未来的产品发展会怎样?

在这次“3.5%定价产品”集中停售之后,很多人关注的点,都集中在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还好不好卖?


热销的产品会是什么?保证利率和浮动收益结合的分红险等,是否会迎来快速发展?


要想更好的判断未来,就要先从“事情缘起-未来影响”,以及与以往的不同等角度,去复盘一下这次的产品集中下架。


比如,停售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不是监管统一通知?


都了解之后,大家可能会发现这次停售后的人身险产品,有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新的一步。


2

与以往的不同①

面对利率下行和自身经营现状

原则导向下市场“因需动因势变”


1. 监管“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原则导向下,险企自主定价!

先说,为何很多人等的官方通知,始终没有等到?


其实,自2013年开始,监管就已经明确放开“预定利率”,通过“评估利率”进行后端管控。


也就是说,评估利率只规定了预定利率的上限,这是一个原则导向的决策!


并不是说,所有产品的预定利率,都要按照监管给定的上限3.5%去定价。


以普通型人身险产品为例,只要低于3.5%,险企可以自由定价,预定利率是2%或者2.5%、3%都可以。


所以,预定利率3.5%的产品停售与否,应该是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的选择。


只不过,以往中小险企,或迫于股东层面的压力,或迫于绩效考核目标,为跟大公司拼性价比,往往都会把预定利率打到最高上限。


这也是导致寿险业产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2. 停售的原因:多数险企基于市场环境,和实际经营情况!

但是,这次3.5%定价产品的停售,终于让大家看到了不同!


即使,没有那纸官方通知,险企在综合市场环境和自身经营的基础上,选择了停售高预定利率的产品。

这一点,从这近1500款产品的停售原因中,就能看出来。


据“13精”不完全统计,被险企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分别是“市场环境”、“结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等,详见上图。


为何这么多公司,都提到了一样的停售理由呢?


近两个月,保险产品卖的有多火,从寿险业当月保费的快速增长也能看出来,5月为21%,6月为32%。


如果说,消费者抢购保险产品,是因为面对外部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债和定期存款利率的下调,”避险“情绪高涨...


那么,身处同样的投资环境中,保险公司的投资端也面临一样的困难。


这一点,从2022年受资本市场震荡影响,叠加负债端承压,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缩减,更是有多家公司亏损超20亿,也能看出来。


3

与以往的不同②

日常监管下提升险企风险意识

全流程规范销售,保护消费者权益


1. 从专委会到市场调研,利率中枢下行负债成本压力,行业已有共识!

近年来,在监管指导下建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就市场变化进行研究,对利率长期下降趋势,早已达成共识。


今年年初,人身险部更是召集20余家寿险公司于三地开会进行调研。


其中,包括险企的负债成本、资产负债匹配情况,以及历史收益水平等。

此前,监管还通过对问题产品定期通报、制定“负面清单”等机制,持续规范产品开发。


比如,去年监管划定增额终身寿险的“三大红线”,对于险企投资收益假设,超过近5年实际平均投资水平等的产品,要立即停止销售。


详见《增额终身寿险,仅2月就有60余款集中下架》。


这些措施,不仅很好的降低了行业的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也加强了险企对风险的意识。


所以,在对于上述利率中枢下行的环境,自身投资的困难等,都有清晰的认知基础上,才有了这次3.5%产品的停售。


2. 制度加持下,这次的停售,销售误导应该会少一些...

在以往的寿险产品集中停售潮中,往往还有一些因“炒停”导致的消费者纠纷问题突出。


比如,发布拼噱头、博眼球的消息,夸大产品收益等。


但是,监管近年来已经通过多个制度,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并加大处罚力度!


以2023年上半年的罚款为例,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的人数就不少,详见《4人被终身禁业》。


再加上,监管持续对“炒停”等违法违规问题的打击力度,并加大险企的信披力度,提升产品的透明度。


比如,一年期以上的产品,险企要披露现金价值表、产品说明书等,详见《银保监会下调万能、分红、投连演示利率,取消“高中低”三档》。


更重要的是,停售的保险产品,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公开披露,包括停售原因、后续服务措施等。


这次千余款产品的集中下架,大多数险企就都有在公告中,明确对于已购买的产品,在保险期间内继续提供保障服务,如有疑问,可以拨打险企的客服电话咨询等。


这一系列监管工作下,一方面,是消费者可以更清楚的辨别消息真实性,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增强。


而且,清晰的停售告知,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这将使此次的产品停售中,很大程度上减少销售乱象问题。


4

未来的不同①

分红险等侧重非保证收益

降负债成本压力,刺激产品创新


1. 低保证利率+非保证收益率:分红险等或有一波热潮!

至于,未来的变化?


首先,既然是综合对外部投资环境的判断,险企选择停售高预定利率的产品。


那么,像年金、增额寿险这些,高保证利率的产品,受预定利率下调影响,相对优势可能会减弱。


这一方面,会在短期内促进分红险等,低保证利率加浮动收益的产品发展。


从保险业的历史看,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上一次,寿险业将预定利率下调至2.5%,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分红险可以说是“一险独大”!


从上图可见,在2013年之前,分红险的保费在行业占比一直在80%以上。


由于分红险,是在保证利率的基础上,还有基于险企实际经营产生的盈利的分红,即,不保证收益部分。


那么,实际分红能达到什么水平,就很重要。


在分红险发展的早期,消费者在购买前只看的到演示利率,等到实际派发红利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高。


彼时,也导致消费者纠纷频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为分红险发展护航。


今年,监管也下发文件,一是要求险企全面下调分红险、万能险等的演示利率。


二是,要按照年度公开红利实现率,详见《红利实现率!650余款分红险:200余款超100%,300余款为100%》。


2. 面对老龄化,养老金、养老社区、长护险等是创新新方向!

另一方面,预定利率的下调,也会促进险企开发新的产品,这大概有两个方向。


一是,面对老龄化的加速,提供养老护理等高保障属性的产品。


二是,具有较高非保证收益,投资属性强的产品。


面对养老市场方面,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以抵扣个税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实施。


截至目前,已经有46款保险产品,参与其中,详见《“个人养老金”落地36城,一文看懂怎么买?含哪些产品?如何选?》。


其中,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在内,大多数产品都没有在此次集中停售的产品名单中。


此外,近年来监管拟定了多个围绕养老保障需求方面的制度,也指明了未来的产品创新方向。

比如,养老险公司开始试行的“商业养老金”,采用账户制,由养老保险公司为个人建立管理账户。


同时,提供不同期限、风险等特征的产品,详见《参保人群广,灵活性高!4家险企获批试点“商业养老金”》。


再比如,监管还鼓励险企提供规范、保障全面的养老社区服务。


截至2020年末,泰康、国寿、太平等10家保险机构,共投资4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区,计划投资金额950亿元。


详见《银保监会拟规范“养老社区”业务:首度明确定义,设经营门槛,杜绝超售确保充足床位


5

未来的不同②

分类监管下,促进产品差异化

全流程行为监管的加强方能长远


1. 寿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品多样化是趋势~

随着,我国保险业经历过50多年的发展,寿险业经过上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


这个阶段,相比曾经的产品同质化,行业要建立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就需要险企走差异化的路线。


比如,险企要在精准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养老保险产品,满足差异化的第三支柱产品需求。


看到这里,对于在保险业从业多年的人群来讲,可能就会有疑问?


从以往的发展看,一旦有爆款产品出现,险企争相模仿,拼费用拼价格,也是导致同质化问题的原因之一。


其实,现在监管出台的很多制度,已经在引导险企理性合规经营!


2. 分类监管等办法,引导险企差异化“报”备产品~

首先,从产品设计之初,监管制度已经开始引导,险企的报备产品走向差异化。


今年年初,监管就人身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向业内征求意见。


其中,就提到要分五类对人身险公司进行监管,等级越低,业务、机构、资金运用越受限。

比如,万能型保险和扩展类业务,对于Ⅱ类公司,是限制保费增速,对于Ⅲ类是控制保费规模。


甚至,Ⅳ类和Ⅴ类不能开展创新业务等,详见《银保监会拟分类监管》。


再比如,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实施,划定较高的经营门槛,不符合要求的险企,不能通过互联网不设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继此前29家险企宣布暂停相关互联网业务后,2022年中下旬,又有三家险企宣布暂停。


详见《27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又3家暂停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还有险企不能筹建省分...


这就是引导险企对产品费率的定价应该具有合理性,不仅是此次停售3.5%的产品,以后,也要符合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实事求是。


3. 加强“行”为监管:销售管理办法等,促进行业实现“报行合一”!

其次,报备的产品差异化,还需要公司在具体执行时,能够保持一致,而不是费率和公司实际相偏离。


这也是为何,去年,监管已经就《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在业内征求意见,提及要对人身险销售进行“全主体、全流程”规范。

第一,在售前环节,要对客户需求评估,考虑消费者保险需求分析、风险承受能力和缴费能力。


这能够让供需双方,更好的明确客户真实需求,消费者按需购买,险企按需开发。


第二,规定要求险企向中介机构或个人支付佣金,佣金占总保费的比例,以所售产品定价时的附加费用率为上限。


这将极大程度上,规避此前通过费用变相突破产品定价利率的销售乱象问题。


比如,此前监管也通过产品通报等,不定期披露费用过于偏离实际的公司。


从分类监管到全流程销售行为监管,以及问责到人等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供给体系。


这一系列监管措施之下,都将有助于险企理性经营,更好的为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铺路。


THE END:人身险产品变革“新元年”

至此,我们从历史、环境、政策等方面,系统的盘点了此次3.5%定价产品的停售故事。


大家不难发现,当下已经不是,昔日那个靠一纸通知来规范行业,降低利差损、流动性风险的时代。


近年来,通过多层次和角度的监管制度及措施,行业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提高,主观能动性提升。


面对新的环境,险企对利率下行、复杂的投资环境,以及负债端的成本压力等达成共识,才有了这次的集中停售。


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是寿险产品变革的一个“新元年”!


面对新的未来,险企停售高预定利率的产品之后,可能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同时,及早增加产品创新,提升自己差异化的优势,方能抓住新机遇,长远发展下去...



# 直播预告 #

保险业资产负债两端情况

的上半年复盘与展望

本期直播主题:保险业资产负债两端情况的上半年复盘与展望

直播时间:8月4日(周五)20:00

关注视频号“13个精算师”,一起来参与讨论



关注我们


13个精算师

入驻平台:雪球、头条号、微博、百家号、知乎

邮箱:thirteenactuary@163.com

小编微信号:xxjss13

查询海量保险资料关注13精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