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观察

经济

投资约40亿,诺和诺德在天津扩产能;康方生物2023年收入45.26亿元

多肽产能之争刚刚开始。3月19日,诺和诺德宣布在天津投资约40亿人民币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整个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设完成。港股18A相继公布成绩单。3月19日,康方生物发布2023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45.26亿元,同比增长440%。其中,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销售额为16.31亿元。日前,东曜药业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7.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产品销售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07%;CDMO/CMO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01%。过去一天,国内外医药市场还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呢?让氨基君带你一起看看吧。/
3月19日 下午 8:44
其他

价格再跌26%,实验猴依旧困在周期里

魔幻的2023过去了,实验猴价格稳住了吗?2023年12月2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了最新一轮的实验猴的招标公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蟹猴(第三批)采购项目中标公告,采购人拟花费625万元,采购50只3-5岁的食蟹猴。算下来,每只猴子的价格为12.5万元。而就在4月初,同一采购人公开采购的120只3-5岁的食蟹猴,总计2040万元。算下来,每只猴子的价格为17万元。不到一年时间,猴子价格跌去26%。实验猴的价格下跌,曾经“囤猴”的企业难免受到波及。典型如CRO龙头昭衍新药,2023年第三季度,由于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损失为1亿元,上半年这一损失为1.83亿元。对比这两个数字,三季度猴价的真实降幅要大于上半年的降幅。如今,猴价还在变化着,被CRO企业养在“后院”的猴子还在等待新一轮的安评实验。/
1月2日 下午 9:46
其他

一个月230亿美元资金入场,大药厂在赌什么

为了缓解增长焦虑,海外大药厂们开启“氪金”模式,重磅收购应接不暇。巨头们的动作,某种程度上也值得行业关注。毕竟,这可是大药厂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挖掘的新蓝海。前后不到20天,艾伯维和百时美施贵宝就踏入了同一条河流。12月7日,艾伯维宣布以87亿美元收购Cerevel。Cerevel管线较多,但核心管线是毒蕈碱受体M4的选择性正变构调节剂emraclidine,该药物开发的适应症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已经进入2期临床。12月22日,百时美施贵宝更加豪气,宣布以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公司。Karuna的核心管线,也是一款作用于毒蕈碱受体的药物。那么,一个月时间,230亿美元入局,艾伯维、百时美施贵宝到底在赌什么?/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药王的并购分歧:礼来向左,诺和诺德向右

ADC,MBK-103的临床前数据。数据显示,MBK-103在人血浆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治疗指数增加,同时具有良好耐受性。更早前的6月份,礼来收购Emergence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本土市场的新考验,当跨国药企加入“内卷”

过去,跨国药企在国内医药市场享有“超国民待遇”。在2015年国内正式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策略之前,只有独家品种的药物可以自主定价。当时,独家品种基本是跨国药企的天下,所以大部分跨国药企的专利药都能在国内定下较高的价格。比如,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为人所熟知的格列卫,在国内的售价一度超过2.58万元/盒,远超美国售价。但是,随着本土创新药企的崛起,跨国药企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在政策端,随着药品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以及医保谈判等政策的执行落地,跨国药企无法再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不得不承受与国内药企同样的压力。加上国内诸多实力药企的涌现,跨国药企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开打价格战。在某些药物的定价层面,进口药物价格甚至低于本土药物。不过,这一措施也给了国内药企更大压力。此前,国产替代的核心逻辑之一是性价比,如今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患者是否会选择国产药物?除了价格之外,国产药物与进口药物相比的优势又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所有国内药企去思考。/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宇宙大药厂掉队,华尔街不相信“钞”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曾经的宇宙大药企辉瑞也不例外。在半年报中,辉瑞曾预计下半年将是新药/新适应症推向市场的密集期,并将带来高于上半年的高增长。然而,时隔2个月,辉瑞却下调了业绩预期。10月13日,辉瑞公告称,受新冠药物影响,公司预测2023年全年收入为580亿-610亿美元。而此前公司预计全年收入为670亿-700亿美元。收入上限不及此前的收入下限,下调15%左右。核心管线即将遭遇专利悬崖,增长危机面前,市场预期不断走低。过去一年,其股价下跌22%,是跌得最惨的大药企。这也使得,曾经市值位居前列的大药厂,位次不断后移。哪怕辉瑞手握44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75亿元的巨款,用其CEO的话来说,想买谁就能买谁。但在新冠留下的“巨坑”以及专利悬崖面前,华尔街不再相信“钞”能力。/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单日暴涨40倍的Biotech:厮杀、淘汰与永恒的真理

生物科技领域向来不缺逆袭故事。管线失利、现金枯竭……纵然各种不利因素加持,反转仍会发生。最近的例子,必然是Tempest。10月11日之前,正如Tempest的名字一样,这家公司处于暴风雨之中。现金储备不足,管线进展缓慢且预期不高,没有人相信Tempest能够走出困境。股价最低跌至0.17美元,不到320万美元的市值充分反应了投资者对其预期:没有任何价值。但惊人的反转却出现了。昨日,一则Tempest核心管线TPST-1120与肝癌标准疗法拥有协同效应的数据流出后,一场惊人的资本大戏拉开帷幕。一个交易日,Tempest股价涨幅40倍;交易时间内,5亿美金疯狂涌入,而即便是大涨之后公司市值不过1.3亿美金,这凸显了市场的疯狂。Tempest并未完全躲过暴风雨,但这次事件中我们依然能够窥探biotech成长过程中,亘古不变的真理:一是,绝大部分源头创新的成就来自“侥幸”。从基础研究到转化为药物上市,成功终究只是小概率游戏,节点也无法预知会在何时出现。二是,必须找到更好的生存之道。你无法知道成功在什么时候到来,在这之前,你要保证的是更好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接近成功。/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重磅降脂药博弈:国内外药企的极限攻守

生态持续向好、创新持续深入,国内药企与海外药企的博弈场面将会越来越多。商场如战场,对于所有入局者来说,现实是残酷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胜利与否,都有其独特意义。一场场商战,对于药企来说是历练,对于行业来说则是参考、学习样本。眼下,一场国内外药企的极限攻守战,正在降脂药PCSK9靶点领域上演。作为降脂领域的希望之星,PCSK9单抗备受国内外药企关注。在国内市场,海外药企做好了作战准备,以大幅降价进入医保的代价,做足了守住先发优势的姿态。而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康方生物、君实生物等国内药企,也已发起总攻。对于它们来说,在这场战役中突围并不容易,既要撕开海外药企的防守线,也要应付国内药企的“内卷战”。毫无疑问,这会是一场精彩的极限攻守战。/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10年投入3500亿后,中、日医药行业差距还有多大

随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从仿到创的价值轮换,药企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开始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此,国内药企砸下了不菲的研发费用。根据对已上市的创新药企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创新药研发累计投入约为3480亿元。实际上,这仅仅是上市公司数据,加上非上市公司,国内医药研发投入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那么在投入巨额资金后,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转型走到哪一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日本作为参考,找出答案。毕竟,不管是从人口背景、文化,还是发展轨迹层面来看,日本医药市场与中国医药市场都有相似之处。从市值来看,日本排名前十的药企去年收入总额1.7万亿元,国内则为1.01万亿元,二者相差1.7倍,差距不算悬殊;但从营收上来看,国内药企与日本药企的差距明显,日本前十大药企营收是中国的3倍之多。看起来,即便近些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迅速,但与日本药企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并且,这样的收入差距或许很难在短期内抹平。因为,从产品管线布局来看,日本大药企的管线中有着不少颇具潜力的FIC药物,所针对的领域从消化疾病到罕见疾病再到神经疾病,药企各有所长;而国内,目前的情况则是管线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药企还在扎堆于肿瘤领域的热门靶点。客观来讲,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毕竟,国内创新药行业起步不过十载,反观日本,第一三共、安斯泰来、武田制药等药企,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积累。再给中国药企多一些时间,中日医药行业间的差距未必不会抹平。/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前车之鉴,一家biotech来自谷底的反思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走出了弯路;创新药本没有弯路,走的人多了,难免走上了弯路。H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作为一家新生代biotech,赶上了创新药市场红利,融到了资金,除了没能成功上市。现在,H司日子虽紧张,却不算那么悲观。去年开始,公司通过拨乱反正,优化管线、人员,推进核心管线。相比一些被解散、发不出工资的biotech,H司的处境还算好的。J总是这家biotech的CEO,自我调侃道,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J总看来,除去创新这个名头,大部分biotech,本质上仍是创业维艰的小公司;同时,又因为头顶“创新”光环,biotech比90%的小公司更难,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期待更高,市场差的时候大家要求更苛刻。“因为对我们来说,开枪的机会并不多。一旦公司核心管线被证伪,将会造成信任危机,融资的难度大幅增加。”J总说,没钱,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但有时候,biotech也是身不由己。资本的狂热,市场的期待,一切都在裹挟着整个行业向前。往往机会都是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才能发掘,当然也会走不少弯路。J总向氨基君回顾了他们走过的弯路,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恒瑞VS万春,一个BD热潮下的观察样本

/恒瑞医药的出击,引进方的观察样本恒瑞医药的出招,必然是引进方的观察样本。那么,为什么恒瑞医药会起诉万春医药呢?有市场人士认为,可能是因为万春医药的临床数据不过关。市场研究机构Night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医药研发百强榜,半年580亿都花哪了

研发费用,不完全等同于技术实力,但与后者息息相关。因此,研发费用向来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核心维度。在以研发为本的创新药行业尤其如此。尽管相比海外药企,在花钱搞研发这件事上,国内药企依然落后,但可以明显看到,药企正在奋起直追。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研发投入超过580亿元(中国医药研发百强榜详见下文),同比增幅在10%左右。尽管绝对值并不算高,但从大部分药企的研发投入来看,决心不是问题。这也是医药行业螺旋向上的源动力。相比决心,经历周期洗礼的市场似乎更加关心,这些研发费用都投到了哪里?研发效率又如何提升?/
2023年9月7日
其他

后疫情时代的日本:抢救疫苗行业信心

2021年2月17日,东京医疗中心院长新木一弘在媒体的镜头下接种了一剂辉瑞疫苗。这是日本国内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的第一针。根据日本广播协会当年5月11日的报道,“完成第一针新冠疫苗接种的人口比例”在以色列为63%,英国为52%,美国为46%,而日本仅为2.91%。此时,距离东京奥运会不到60天,日本疫情却迟迟不见好转。日本媒体接连曝光质问“新冠疫苗接种管理混乱”、“新冠疫苗一剂难求”等问题。很多人疑问,作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日本拥有安斯泰来、第一三共、武田这样的跨国大药企,其在制药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在疫苗产业,为何如此落后?因为没有自研疫苗,4月中旬,访美的日本首相菅义伟不得不亲自致电辉瑞CEO,希望追加供应疫苗。至于日本的国产疫苗,迟到了太久。2023年7月31日,第一三共针对原始毒株的mRNA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成为日本首个获批的国产新冠疫苗。但如今,疫情渐渐消退,新冠毒株更是换了一代又一代,针对原始毒株的疫苗早已过时。对于日本而言,这款疫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日本疫苗行业的孱弱,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几十年前的日本疫苗行业不仅不差,还算得上世界前列。但随着一系列疫苗安全问题的出现,日本民众对疫苗的信心不断消失,日本成了世界上疫苗信心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疫苗市场规模也不断缩水,企业开发新疫苗的积极性极低。80年代以来,日本疫苗行业开始经历严重的衰退,空白持续了足足15年。直到新冠爆发,日本陷入无苗可用、一苗难求的境地。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技术的壁垒,也并非激烈的竞争,而是所有人都失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023年8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科技与创新

疟疾疫苗,mRNA新战场?

新冠疫情带火了mRNA技术,但在其它领域,mRNA技术的表现,暂未让人感受到“颠覆”的力量。以RSV疫苗为例,Moderna的疫苗mRNA-2345,表现略逊于葛兰素史克的重组蛋白疫苗。在流感疫苗领域,Moderna也是接连失利。当然,这些并不能否定mRNA技术在预防疫苗领域的潜力。如今,诸多疾病依然有待更为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上市,例如艾滋病、疟疾等。过去几年,mRNA技术在这些领域的研发也在逐步推进。例如,7月20日Nature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AI制药第一股:在最性感的市场打最苦的仗

每一个由AI催生的故事,剧情大抵相似,AI制药也不例外。每家公司都描绘了一个AI制药世界的宏大故事,也都在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成立两年的mRNA公司,卖了8.5亿元

一家新锐的mRNA疫苗公司,价值几何?在两年前,艾博生物给出的答案是,200亿元。2021年8月20日,艾博生物完成总额超过7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200亿人民币。这也一举刷新了中国生物药企IPO前单笔融资纪录。但如今,传信生物卖身百克生物给出的答案是,8.5亿元。并且,交易的条款极其严苛,不仅需要分步进行,更携带对赌条款。虽然两家企业并不在同一条线上,但巨大的落差,依然指向一个事实:mRNA公司的红利期是短暂的。新冠疫苗带给mRNA公司的红利已如烟般散去,只留下尚未完全成熟的mRNA技术,以及不知道未来驶向何方的企业在原地踌躇。去向何方,成为了mRNA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市场自然不再愿意耗费极高的价格加入豪赌。2年时间,mRNA领域的各明星公司从备受瞩目走向艰难挣扎,参与各方不说摔得鼻青脸肿,但失去的时间与错过的机会已无法挽回。或许,那些投资人会懊恼,当初应该慢一点,更谨慎一点;创始人会后悔,当初应该快一点,更快一点。但商业世界里没有如果。/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永不平静的药王之争,修美乐的继任者们

年销售额跃过200亿美金大关之后,“药王”修美乐因为专利悬崖终于走下神坛。但在创新药世界,新王代替旧王的规律亘古不变。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注定还会诞生新的“药王”。影响广、病程长的特点,决定了自身免疫疾病市场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则为后来者提供了突围机会。与此同时,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又往往具有广谱的特点,能够有效针对多个适应症。这意味着,一款行之有效的自免药物,拥有的天花板高度,是大部分药物无法比拟的。简而言之,属于修美乐的时代终结了,但属于自免药物称王的时代永不落幕。如何在自身免疫研发丛林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成为下一个“修美乐”,将是所有自免新药奋斗的目标。“新王”,一直在赶来的路上。/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狂人马斯克,搞不定生物科技

入主推特后,马斯克一起带过去的还有“996”文化。作为一名未来主义者,马斯克先生是一名相当老派的老板,讲究执行力和效率。这也是特斯拉在过去成功的原因。特斯拉希望把效率复制到任何一家公司中,包括生物科技公司Neuralink。据海外媒体报道,马斯克参与Neuralink之间的一些电话会议,经常提到,需要寻求加快人体试验。可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实现他的宏伟计划,即帮助瘫痪患者恢复完全活动能力,甚至把人类变成半机械人。但目前来看,一味的求快,并不会加速Neuralink的发展。至少,FDA拒绝了Neuralink申请的脑机接口的人体临床。在生物科技世界,这位全球最富有的人,也不能用钱搞定一切。/
2023年3月8日
其他

甲流来势汹汹,但不要神化奥司他韦

被压制的流感重新夺回了主权,并且来势汹汹。仅两周时间,流感快速席卷多地,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群体性感染,多地停课停学……人们挤进了医院,抢空了药房,流感“神药”奥司他韦再度遭到疯抢。但和新冠“神药”Pavlovid一样,奥司他韦也并非神药。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流感,奥司他韦的能力圈有限。奥司他韦只能缩短病程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无法治愈;同时在预防上,奥司他韦仅被推荐给有重症风险的群体。对于大部分健康人而言,即便没有奥司他韦流感也能自愈。就像大部分健康人感染新冠后,也并未吃抗病毒药,大多数人靠几粒退烧药扛到自愈。不可否认,奥司他韦是防控流感中的重要一环。只不过,任何一款药物的效果,都不应该被神化。/
2023年3月2日
其他

效果“不如”灭活流感疫苗,mRNA技术寻梦之路的向往与落差

新冠疫苗让mRNA技术走上台前,也让市场对其预期不断升温。让人惊叹的mRNA技术,前景绝不仅限于预防性疫苗。mRNA技术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领域: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免疫疗法。随着各大药企战线的推进,mRNA技术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但在此之前,药企们必然要接受诸多挑战。在流感疫苗的竞赛中,mRNA技术就遭遇了一定困扰。日前,Moderna公布的临床数据显示,相比于灭活疫苗,其mRNA流感疫苗mRNA-1010针对甲型流感病毒领先优势有限;针对乙型流感病毒,效果可能不如灭活疫苗。若mRNA-1010后续难以拿出亮眼的数据,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任何时候,新药研发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着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水稻造人血清白蛋白,更大的市场更艰巨的挑战

水稻除了用来吃,还能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很多。不过,氨基君今天要说的,是水稻生产药物的作用。没错,水稻不仅能来吃,还能用来制备多种药物,比如人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能够挽救一些休克、大出血、手术性失血等重症病人的生命,甚至治疗新冠。在我国人血球蛋白用量非常之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
2023年2月6日
其他

JPM二十大国内药企的光荣与梦想:谁能成为药王?

2022年,可以说是生物制药领域颇为艰难的一年。不过,没有永恒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随着2023年的来到,生物制药行业也开启了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药企们开始为未来的发展牟定新的方向。1月9日至1月12日,来自全球的生物制药企业汇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M)上,对过往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描绘了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不少优秀的国内药企参与其中,并释放了关于未来发展的信息。比如,百济神州表示,2024年开始每年将有10款新分子进入临床;信达生物也不甘示弱,提出了4-5年内200亿元的目标;君实生物则表示,未来三年将有近10款新药获批。这些药企,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谁制定的宏大奋斗目标,能够率先实现呢?你,又最看好谁呢?可以在下方投票区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百亿美金市值归零,高开低走的iPSC

曾几何时,人们对iPSC领域充满期待。以至于,iPSC先驱公司Fate,产品仍处于早期临床、成药性未被验证时,投资者就愿意重金押注。巅峰时期,Fate市值曾一度超过百亿美金。只是,在创新药领域,未成熟的果实向来难以轻易采摘,iPSC领域也是如此。Fate的辉煌,来得快去得也快。在产品临床数据表现平平,合作伙伴退出赌局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Fate市值如今只剩下5亿美金,曾经的百亿美金市值近乎归零。Fate的陨落,并非个例。2023年以来,Fate之外还有两位玩家,放弃或部分放弃iPSC衍生的细胞治疗产品。这些玩家相同的命运背后,反映了同一问题,iPSC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技术,距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3年,对于iPSC赛道来说,或许是图穷匕见,刺破泡沫的一年。/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被狙击的歌礼制药,创新药专利生死局

商场如战场,尤其创新药的战争,更为残酷。在创新药的战争中,手握专利的药企如同手握尚方宝剑,一旦专利之剑成功落下,就能将竞争对手们一剑斩杀。因此,一旦药企发现,能对自己产生潜在威胁的玩家正在崛起,往往会立即出手,将对手扼杀在摇篮里。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为了最大限度的稳固自己的潜在市场,药企们别无选择。在最新的创新药专利战争中,寻求出海的国内玩家,正在成为海外药企的狙击对象。过去一年里,安道药业、益方生物、歌礼制药等多家药企先后遭到海外药企的专利诉讼狙击。尽管诉讼尚未有定论,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已然浮出水面,那就是,在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上,专利之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药企躲不过的一场战争。面对海外药企越来越严苛的专利狙击,国内创新药玩家也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2023年1月4日
其他

加速向前的mRNA技术,与市值单日暴涨124亿美金的Moderna

过去三十年,肿瘤药物研发如火如荼,肿瘤治疗疫苗的推进也从未中断。只是,相比于前者的高歌猛进,肿瘤治疗疫苗略显黯淡。2010年,全球首款肿瘤治疗疫苗Provenge,一度在美国获批上市,但这却并未成为肿瘤治疗疫苗崛起的开端。相反,Provenge因疗效一般、价格昂贵而淡出市场。此后,肿瘤治疗疫苗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后来者纷纷折戟。不过,好在随着mRNA技术的成熟,肿瘤疫苗有望摆脱失败,重获新生。12月13日,Moderna宣布,其mRNA-4157联合PD-1抑制剂K药,用于黑色素瘤术后防复发的辅助治疗的2b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可以将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4%。受该消息影响,Moderna股价上演暴力美学,市值单日暴涨124亿美金。市场较高预期背后,或许预示着,正在加速向前的mRNA技术,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加速审评的诱惑:缩短4个月,价值24亿

亿美元的价格,刷新了优先审评券买卖价格记录,且保持至今。这几年来,优先评审券获批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价格依然不菲,成交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亿美元左右。比如,今年2月BioMarin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低价 “Me too”策略在美国走不通,超级独角兽回到现实世界

too药物的红利期被大幅缩减。基于此,EQRx理想中的商业帝国几近崩塌。EQRx的受挫也提醒着我们,能够提供低价药物,是一家药企的价值;但能够证明一家创新药企价值的,不应该只有低价。/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一年“败掉”62亿美金,大药厂买买买的另一面

对于大药厂来说,“买买买”是常规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诉大药厂们,没有什么增长烦恼,是收购一家Biotech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收购几家。遭遇中年危机的赛诺菲,近几年就对新技术的布局十分积极。2020年、2021年,赛诺菲并购、引进的总额已接近150亿美金。不过,大药厂并购的确可以走捷径,但也并非全部都是捷径。在创新药领域,通过并购等手段,的确诞生了吉利德等超级巨头;但也有众多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赌徒不好当。赛诺菲,就是这样一个反面例子。不久前,跟随赛诺菲三季报一起宣布的,还有停止创新药SAR444245临床的消息,原因是早期数据看起来“低于预期”。若SAR444245后续以失败告终,对赛诺菲可谓损失不小,这可是赛诺菲花费25亿美元引进的产品。不过,对于赛诺菲来说,或许见怪不怪了。今年以来,包括BTK抑制剂等多款重金引进的产品,均因为临床数据不佳而遭遇打击。虽然引进产品表现不佳,但赛诺菲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提升了一大截。/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36亿美金Biotech陨落背后:创新需要“理想主义”,但投资不是

ADC领域,最能打的DS8201,各适应症ORR基本都超过50%。ZW49的临床数据,甚至"打不过"国产ADC。这不仅意味着,ZW49一期临床数据基本已经宣告ZW49退出HER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或将落地的美国医保铁拳,与即将消失的2000亿美金市场

贵,是美国医疗的最大特点。毕竟,那里有着全球支付能力最高的群体,并且医保局也没办法直接灵魂砍价。这也使得,一款成功的创新药登陆美国市场,就是一台印钞机。而高额的利润,也吸引着无数药企、资本前赴后继,让美国过去几十年,一直稳居世界创新药中心。不过,如今事情或在发生变化。大选开跑,拜登政府正准备全力推动名为《The
2022年8月6日
其他

一定是有一个是错的:同样管线,国内Biotech估值=4个美股公司

你可能不相信,熊市之中,biotech一级市场估值依然能够起飞。美国便是如此。整个上半年,虽然美国生物科技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额有所下滑,但biotech估值依然坚挺。根据Pitchbook数据,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及6月份,biotech的投前和投后估值的中值,高于此前任一年份的同期值。回到国内,我们同样能够找到在熊市中估值起飞的biotech。比如,7月初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新码生物,估值约31亿元,而其去年3月份A轮融资估值仅为17.65亿元。不过,狂热的一级市场,似乎也在给市场出计算题。例如,新码生物的核心产品均引进自纽交所上市公司Ambrx,且其仅拥有中国地区商业化权益。但在新码生物估值近31亿人民币的同时,Ambrx市值却只有1.14亿美金,约合人民币7.65亿元。尽管中美biotech一直存在估值倒挂的现象,但像新码生物与Ambrx公司这般情况,并不常见。那么问题来了,在熊市之下,地心引力为什么消失了呢?/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从治疗艾滋病到研发显影剂,卷王PD-(L)1的破卷之道

曾几何时,面对PD-(L)1这一百年不遇的大单品,市场极度乐观,预计国内市场规模便可达千亿。但蜂拥而至的药企们,改变了PD-(L)1市场的发展轨迹。曾经的千亿市场梦碎,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内卷。不过,PD-(L)1如此内卷,也从侧面说明国内医药行业创新实力的提升,这一点值得肯定。更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如此,后来者们依然没有完全放弃PD-(L)1,反而使出浑身解数,来寻找一条破卷之道:从差异化适应症寻找增量市场,将PD-(L)1单抗用于治疗乙肝、艾滋病、做显影剂;再到剂型之争,从皮下注射PD-(L)1再到口服PD-(L)1……你卷任你卷,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创新药二级市场审饼疲劳:三期临床成功、产品获批也不管用了

过去几年,资本泡沫之下,创新药领域最为盛行的,无疑是PPT造富:一份20多页的PPT,几个光鲜的海归博士,一张唬人的产品管线图,一个个to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永不消失的流感,和它背后的百亿市场

抗疫两年,人们发现,在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下,被阻挡在外的不仅有新冠病毒还有流感病毒。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由2020年114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42万人。与流感患者一同下降的,还有流感概念股的业绩。曾经的“流感神药”奥司他韦销量从2019年的60亿峰值迅速“归零”;流感疫苗的批签发量也在不断萎缩,靠流感疫苗过日子的金迪克,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几乎为零。这也使得它们的股价几乎脚踝斩。然而,就在人们乐观以为流感病毒正在消失之际,它却卷土重来。眼下,不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我国南方,流感都有再度冒头的趋势。这也使得,一度被抛弃的流感概念股起死回生,东阳光药、金迪克、华兰生物等流感概念股股价纷纷连涨几日。不过,在国内依旧严格的防疫措施下,流感病毒怕是很难掀起太大的浪花。那么,流感概念股概念的繁荣或许只能流于表面,具体到业绩能获得多大的增长,还是一个未知数。/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现在的民营肿瘤医院,当年的爱尔眼科

对于任何需要依靠规模取胜的行业,最好的投资阶段无疑是扩张中前期,不仅是餐饮、线下教育,还包括医疗服务,或者说民营医院。在民营医院领域,“眼茅”爱尔眼科是最好的例子。2009年上市至今,其股价最高涨幅接近100倍,妥妥的大牛股。而爱尔眼科之所以牛气冲天,便是因为其通过不断的并购,让自己不断“长大”。眼下,还有诸多细分领域的民营医院,也在尝试复制这一“神迹”,例如牙科、医美,以及肿瘤医院。因为“供需错配”带来的发展空间,包括海吉亚医疗、美中嘉和等民营肿瘤医院巨头,纷纷开始跑马圈地。一场民营肿瘤医院竞速赛开始了。/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诺辉健康速度背后:探索、变革、破局 | 氨基100人

寒冬,不改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向上的趋势;健康产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这是医药健康产业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最重要的是舵手;而舵手,不仅需要洞察和真知,需要创造性的破坏,更需要勇气和敬畏。氨基财经致力于寻找这个时代医疗健康产业最重要的创新者,并借此挖掘这个时代最最大的医疗健康公司。这正是“氨基100人”的由来。2021年2月18日,诺辉健康在联交所上市。一年之后,诺辉健康发布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早筛企业以技术、产品、商业模式颠覆格局的绝佳范本。于是,我们和诺辉健康创始人朱叶青聊了聊。这也成为“氨基100人”的开始。诺辉健康CEO朱叶青2020年11月,诺辉健康的常卫清正式获得NMPA批准,拿下“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多年磨一剑,常卫清承载了诺辉健康打开早筛居家检测市场的艰巨任务。2022年3月18日,诺辉健康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营收2.1亿元,同比增长201.5%;毛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315.2%。这背后,常卫清功不可没。在获批上市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常卫清确认“销量”为14.45万人次,销售额达到9720万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美国前辈精密科学Cologuard同时期的表现。2014年8月份获批后,Cologuard检测量在第一个完整年度,也就是2015年的销量为10.4万人次。而相比于常卫清全部由消费者买单,Cologuard在美国则有医保、商业保险作为后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常卫清已经相当成功。实际上,常卫清的销量和用户实际反馈,也打破了很多投资人、分析师的想象。这是诺辉健康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早筛企业以技术、产品、商业模式颠覆格局的绝佳范本。“高发癌症、居家早筛,过去一年诺辉健康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围绕健康领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面对「氨基财经」,诺辉健康CEO朱叶青说。公司创立之初,中国癌症早筛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如今,癌症早筛上升为国家战略。朱叶青也带领诺辉健康跑出“诺辉速度”,让早筛走进每一个家庭。作为癌症早筛领头羊,诺辉健康见证着这个行业的成长,也正雄心勃勃地规划早筛事业的未来。/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2022年,插电混动汽车的爆发元年?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芯锂话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竟让中金保代“失足”!身处千亿市场的交控科技,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竟能让中金保代犯错,填补科创板罚单领域空白,这家公司什么来头?它,就是交控科技,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CBTC技术的公司,来头好像不小!CBTC是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火车什么时候停,走哪条道,都需要在信号系统的控制下才能完成。同样在轨道上行驶的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工具,也都需要信号系统来控制。由于具有发车间隔小、安全可靠性高等优势,目前在建或新建的地铁大多选择CBTC。国内只有12家企业能提供城轨信号系统,交控科技2018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交控科技来头的确不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交控科技业绩增长主要来自西南地区。2018
2019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