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世报

维舟 维舟 2023-01-27

晚饭后去村南散步消食,发现村里小路也安装了路灯。母亲执意要和我一起走,往常她不这样。走了一程,我说,你不用特意陪我,我自己走就好了。她嗫嚅了下说,你不知道,那边树林里有吊死鬼。

前一阵,邻村一位62岁的老人被发现吊死在村南的树林里。他老家山东,在本村租房种地,卖菜为生,想是不愿牵连房东,所以特意选在僻静无人的林子里自尽。

一年前,他得知独子要在上海买房,就把自己养老的十五万家底全都掏了出来。等到他被诊断出胃出血,没钱看病时,儿子却说:“你找我也没用,我哪来的钱?”那原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老头没有本地医保,也得要个三四千,他早已净仓刮底,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来,一时想不开,就此寻了短见。

比这更离谱的事,乡下也有。前些年,河西一个20来岁的混子问他老爹:“你盖的这楼将来打算传给谁?”老爹答:“当然是给你。”他说:“那好,既然这早晚是我的财产,那我现在把这栋楼房作价六十万元卖给你。”

这事很快传为笑谈,有人说,这歪脑筋倒是不坏,怎么就没放点在正道上?当然,那多半也是他从小太得宠了——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自小家里就对他百依百顺。十多岁时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和爸妈起了争执,他跑进房里就喝了农药,抢救过来后,被吓坏了的家人愈加不敢对他稍有拂逆,他也就任性地越走越远,直至后来吸白粉,绞尽脑汁地设法找钱,才会想出把父亲的楼房卖给父亲这一招来。

近些年来,很多人饱暖思淫欲,想要刺激和横财,就此被带进圈子玩赌博机、老虎机、二八杠,最后都是家人倒霉。单单是在我们这个小镇四周的乡村里,已有好几家为了给儿子还赌债而变卖了唯一的宅基地,六七十岁的人连个窝都没了。

一对在镇上卖早点的老夫妻,从小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等他终于工作,开了两年出租车,还没得到他孝敬几个钱,等来的却是被迫要把房子以二十三万低价抵给高利贷。老夫妻天天起早摸黑卖早点卖盒饭,到头来一场空,老太太终于有一天精神彻底崩溃,带着面粉一路狂撒。

我妈每次说到这些,都会感叹一句:“生养儿女,一无名堂。”那不过是对祖先有个交代、不至于让四邻说道,要说儿女如何报答,早就指望不上了,“如今像你这样能自力更生、不麻烦父母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去年五一前夕,村里的老黄夫妻俩担心自己独子在上海开出租车太辛苦,吃得不滋润,做好了菜送到上海去在码头上,老黄脚下没看清,摔了一跤,起初也没在意,不想到了上海后剧痛难忍,儿子只能开车送他们回村,去医院一查,才知脚趾已经骨折了。

老夫妻俩心里歉疚,本来想帮儿子的忙,没想到反而耽误了儿子一天的生意,就掏出四百块钱给他作为补偿。儿子都没推脱就收下了,还对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说:“你要给我,四万我都收。”

村里没有秘密,这事很快传开了,四邻议论纷纷,小店里有人说,就这么一个儿子,父母的钱早晚都是他的,怎么还这么着急?我问母亲:“那他们听儿子这么说了,会不会心里不好受?”母亲嘿了一声,说:“他们要是知道不好受,他儿子也不会是今天这样了——说穿了,子女不明事理,大部分还不都是父母造成的?”

老黄这人出身贫苦,三十多岁才娶了个文盲,老婆至今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当初得了一个麟儿,可想有多溺爱。何况这孩子也确实自小聪慧机灵,虽然淘气,但五年级时还得过全乡数学竞赛一等奖,喜出望外的父母自此将儿子视为神童,毕竟也情有可原。他小小年纪就上了牌桌,打麻将赢了别人,父母笑得合不拢嘴:“我儿子好聪明,大人都不如他!”但中学时的功课仅靠小聪明已经不够了,最终他只草草高中毕业,在农场里混了几年后,像许多别无更好出路的崇明人一样,去上海开出租车了。

开出租车也是个苦活,在晚上8点之前基本上都是给公司打工,之后才算是替自己赚的,但他身体瘦弱,力气小,当班时每晚也就开到10点,赚不到大钱,多年来老婆啧有烦言。而他老婆,结婚十七年来,除了第一年之外再没去工作过,每天在家打麻将玩。

孩子生日那天,深夜回来,告诉刚收工的爸爸,今天有个陌生的叔叔请他们母子俩吃饭。这一晚家里就此不得安宁,夫妻俩吵到三更半夜,一个怀疑出轨,一个坚决否认,争执中丈夫打了妻子一下,她就此夺门而出回了娘家。第二天娘家人上门大吵,要求离婚,理由是家暴。当着众人的面,妻子奚落丈夫说,最近半年也就上交了三千元,都不够自己麻将桌上输的。

既然钱没有别的来路,这对小夫妻俩也就只能啃老,公婆曾说起贴补个三五千,儿媳嗤之以鼻:“三五万还差不多。”大概也是手头紧,前一阵她才去超市找了份新工作。现在经此一闹,儿子也心灰意冷,在家里说,以前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滋味,现在知道了,离就离吧,以后也不想要了。


但这一切又该怪谁呢?说到这,母亲也唏嘘:“其实他那头脑不输给你的,要是父母调教得好,考个大学本科是完全没问题的。孩子就是一块材料,但再好的料,爹妈不会雕琢也就眼看着坏在手里了。看他那会才七八岁打麻将赢了钱,当妈的还朝着他笑,我就说,你们早晚要朝着他哭。”

她说,不过啊,话又说回来,很多当父母的也是贱——以前人家生得多,七个八个也不当回事,像你爸也不见得多受疼爱,反倒是孝子;现在都只有那么一两个,当爹妈的都贱兮兮的恨不得把什么都交给儿女,也不管他们要不要。看到多少人一辈子省吃俭用,还没闭眼就给子女败光,还毫无怨言。再没有别的事像生养儿女这样,能让一个人这么亏了血本还心甘情愿,不懂到底是图什么?难不成就图叫一声爹妈?

乡下老话说,儿女就是前世里欠的债,但到了现在,这倒像是“六月里债,还得快”。有一次,听父亲的一个同事抱怨父母偏向姐姐,多年来他只能靠自己。等他走了,母亲说:“你看,真是人心不足,他父母跟他合住了十八年,每天操劳,也没落下一声好。”我问:“家务事都是他父母做?”“当然是父母做!他们夫妻俩就上班而已。”

我的一个堂侄,从小家里就含在嘴里怕化了似的,越这样还越不肯好好读书,小学里就天天逃学在镇上打游戏,初中读完,去职校里混了三年,学费每年一万——不说别的,单只这些学费,也不知他将来何年何月才能赚了还给父母。另一个阿姨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外地的大专,但她却不让女儿去读,因为怕孩子在外地受苦,更怕她到时在外地不回来了,宁可选择让女儿复读一年。

很多家长都这样,想尽办法把子女留在身边,已经长硬了的翅膀又给剪掉,不让你高飞。这当然也不是现在才这样,我的初中好友程林,都考上崇明中学了,父母居然又去通了关系把档案转出来,让他去读中专,因为三代独苗,实在舍不得他离开。没成想,等到他毕业,中专文凭已经不吃香了,小岛上又没多少好的工作机会,到头来他还是去了上海,工作养家糊口之余,不得不再去上夜大。虽然程林倒也没怨怪父母,但父母想起来总是歉疚不已,每次和我妈谈起就叹息:“谁料到他还是走了这条路,早知道当初就不拦他了。”

对这事,母亲从来不以为然:“这是为了子女吗?照我说,还是自私,其实就是怕自己老了没依靠,也不想想,你还打算有依靠?别做梦了。睁开眼睛看看,有本事的着天飞,没本事的留在身边看着也厌烦——我不要这样的儿女,还不如让我一个人清爽

我笑:“你别嘴硬,真到那时候你也会思量。”她哼了一声:“我能照顾自己,动不了请人照顾就是,不要你碍手碍脚的。”她在家里确实不止一次说过,有养老的钱,老了怎么过,都想好了,我爸还活着的时候,老两口吵起来,她最常说的就是“我又不靠你”,父亲也不生气,就笑着跟我说:“你老娘啊,现在可硬气了。谁都不靠,谁都靠不上。”

好像是为了表明自己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她看着我,又说:“你记得小时候我怎么教你吗?——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现在我自己也说到做到。我们家里穷,你有今天,靠的是你自己,不是爸妈,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功劳,但也有自己的骨气你怎么做,是你的良心,但我是不求人的,哪怕我就你这么个儿子。”

乡土散文系列: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跳转阅读)

乡土散文系列
老喜丧
做寿
姑嫂
远亲不如近邻
独自过活
怨憎会
不会享受的人
表弟的婚礼
活给别人看
亲情与人情
活明白
上海的黄昏
三日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