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6月17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编辑部主办的以“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優教育思想力沙龙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主任毛亚庆,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明,新生命研究所副所长卢锋,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王天文携手50余位校长、教育人,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共寻滋养情感育人的“根芽”,回归自然而然的幸福教育。


面向未曾降温的关于教育“内卷”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的现实,回归情感指向更全面的人的自由发展。当不确定环境的波澜映照每一个体,接纳自我通向更全面的“身心脑”回归。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情感转向”,越来越强调促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和幸福感的全人教育,并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得知识通过循环而丰富原有的认知,并导入到情感与道德,内化到心灵深处,使得心灵温暖而鲜活、灵动而苍翠,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迎接未来挑战的强大能量。 

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整体管理改进

毛亚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主任)

当中国社会进入到回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终极实在的追问也由外在转向人自身,转向以人的生活为最为基础和本源性的“社会”。

社会情感学习的出发点是使孩子“成人”,成为本真的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积极情感。从“观物”到“观人”,社会情感学习从关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认识能力,关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外在关联,到关注学生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内在关联,确证人的存在,促进着人的生成。

当关系成为教育关切的核心时,教育就走向了有生机的未来。毛亚庆深度解读中国学生“三项六维”社会情感能力目标体系,从个人、他人到社会,基于认知和管理,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详细介绍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整校推进策略:社会情感学校规划,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融合型学科教学,积极、包容、开放的学校氛围建设,接纳与尊重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掌握知识,获得人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良知,获得人生的方向。人的本真发展应按照身体、心智 、情感而进行,情感是人性发展不可缺少的“基因”。

道始于情,于生命在场处育人

李庆明(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召唤、朱小蔓情感教育的启迪,在“情境交融”的场域,焕发儿童澎湃的生命活力。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人李庆明从书斋走向一线,辗转海永、南山、北仑,重新思索教育的“常识”。

道始于情,现象学视域对情感这一人文世界中古老、神秘、深邃且动人的人性,赋予空前丰富的本体论内涵。情感发展的最终祈向与归宿,指向人诗意栖居的存在家园。而面向技术迷信时代的情感缺失,爱的情感愈发显现出存在论意义,教育的情感缺失也依然严峻。“爱的经验是幸福的最高形式”,幸福之谜索解,恰在于爱的召唤。

怎样的爱让我们走向澄明?新型“爱的教育”,旨在怀抱走向未来的崇高使命,以适应与超越现代文明的姿态,把爱灌注到学生生命、德性、智能、审美等各个领域,在五大教育领域打造师生诗意栖居的生活,让他们“在爱里一切都得丰足”。

让生命回归教育主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

卢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新生命研究所副所长)

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是一种向上的能量,是一种生长、一种冲动。

生命教育以课程为路径,每一门课都可以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学校需要把这些东西打包成大生命课程,用一条线串起来,形成系列课程。生命化教育以非课程为路径,以环境、文化、 生命(化)课堂等,联结生命情感。前者推动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后者给教育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生命教育是解决青少年身心问题的必要途径。卢锋谈《新生命教育》教材特色,也谈生命教育之原则:一是“意识>技能>知识”,“防范>处理>应急”,事前负责任重于事后付代价;二是,采用“游戏性+互动性+生成性”的方式;三是,版块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可选择,可拓展,有所侧重,灵活实用。

育人先育心,学校自主育心的心理健康系统建设

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玄武区心理教研员)

在学校制度化的工作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包含心育课程、心理辅导、转介协同、危机干预、宣传拓展、科研测量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实践反馈后,王天文指出,危机干预成为当前工作难点。而针对心理异常的诊断权、处方权等超越学校的范畴,这需要学校、家庭、医院的三方协同,以家庭合作为中心,学校心育和医学诊治形成双向联通,转介协同成为该难点的突破之径。

因此,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成为共识,构建自主育心的基石,在于技能、知识和态度,应该超越过往聚焦发展类、积极向的心理健康培训,更着眼于心理异常的觉察和识别。从心理健康“自我-情绪-适应-人际-认知”的结构出发,发挥教师在常识经验上的优势,通过观察学生的整体情况、身体状况、社会功能、家庭背景等,走向育人又育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巧妙应对挑战性情境等社会情感能力。”作为教育发展趋势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主要回答面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社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好的教育,在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之间。当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学校氛围,成为教育的重要关切,我们期盼从社会情感学习出发,在“完满的爱”中,让孩子于生命在场中觉知、生长,成为本真的人,让教育回归幸福的原野。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回答2022:从自身站立之处,连接、互助、共创,以行动致敬美好教育|伊顿纪德·优教育

从生活中育人,劳动锻造成长 | 长江经济带公园城市首届劳动教育发展研讨会精彩回顾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高质量管理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 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力•内生•创造:集团化办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生态|精彩回顾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精彩回顾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優教育·DIE教育戏剧论坛精彩回顾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密码:课程创生力、学科研究力、学生研究力 |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论坛

聚焦研训领导力,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 精彩回顾

▲创造•探究•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