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才是对世界怀有希望 | 周末

2016-09-11 张星星 三辉图书


【题图:贝奥武甫之死 by George Timothy Tobin】

按:一周一度的“三辉周末”又来了。“周末”是三辉编辑部喝喝水聊聊天的地方,三辉编辑们轮流主持,想说什么说什么。本周主持人是三辉版权经理一枝花张星星,今天她要谈谈关于死亡的英雄梦想。

_____________

关于死亡

文 / 张星星

来自 / 三辉编辑部

英国文学的滥觞是这样的:贝奥武甫斩妖屠龙,被巨蛇咬断了喉咙,与无用的黄金一同湮没于火海,留下臣民的哀歌;却在同一时刻又响起了赞歌,礼遇这位亲王的功绩。这场盛大的死亡同时开启了民族的灭亡和兴起,激奋人心。

【图1:贝奥武甫之死】

我们有时候会谈论死亡,一半是他人的,一半是自己的。他人的,比如一些文人的自死。自己的,比如生的意志的懈怠。但即便自身再动摇,再逃避,再渴望亲验濒死之感,我对待死亡终究是极其严肃而庄重的。就像我们不会轻易挑战权威一样,在准备充足以前,我的确说不出普拉斯之「尤善此道」一般的狂语,也不想郑重其事般地去仿摹殉道者的动作。

但我对死亡却始终怀有期待。我隐约感到,那不是对毁灭的期待,而是一种「寄希望于此」的期待。

曾在书中读过一个关于日本女生在樱花盛开的时节自杀的故事。战后的日本残破不已,少年人萎靡不振,于是一个女高中生在樱花开得最旺盛的时节从高崖上跳下,并留下遗书说希望以她的死激励全日本的年轻人重振斗志。故事的全貌我已印象模糊,但尤记得最后岛国的青年竟真的被这位少女的死所激励,重燃热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在想,缤纷落英下少女生命的陨落,就像一季花开那样灿烂,是多么美多么值得留念。所以说,死亡带给人们的不只有悲愤和绝望,还有决心和勇气,是这样吗?就像老王贝奥武甫的死,在火光中启动了时代新的篇章,赞歌与悼念同奏,让死亡变成了庄严的典礼,而非惨烈的牺牲。


【圖2:绝壁樱花】

然而英国文学史中的死亡,在一代又一代作者的交替中,渐渐形成了哀恸的氛围,文学气候也随之灰暗起来。「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便是艾略特建构的黯色大地,荒原。死亡不再是英雄开天辟地的壮举,倒成了殉难和灭绝。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我对死亡的期待,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古典式的期待。我期待死亡是一场神圣的祭祀,能为持续了几个世纪旱季的世间祈来甘霖。我期待死亡是撑开天地的光柱,期待它是带领人类抵挡苦难、冲破悲剧的战神玛尔斯。我期待的死亡,绝非惨痛的牺牲,亦无关罪恶和仇恨,而是拯救的力量。我相信我们任何一方的死都能拯救彼此,能唤醒对方肩负的使命,开启沉睡已久的天赋,成为对方重新为人的仪式。牧羊人终究不免宰杀亲手喂养、精心呵护的羊,哈萨克族女作者叶尔克西如此解释,「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用在这里或不恰当,但贫瘠的荒原却的确需要死亡的滋养才能复而蓬勃。


【图3:Illustration by Carla Hananiah】

所以我越来越确定,死不是一件坏事。当然我也越来越确定,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已经像贝奥武甫那遭毒龙袭击的家国一样,濒临灭亡了。兰波十九岁就停止写作,一直活到三十七岁因病过世,有人说他不再写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绝望,有人便问既是绝望何不死了安心?前者答道,你有所不知,死才是对世界怀有希望。这段对话我至今记得,因为我会害怕,怕今后的诗人或将士都像兰波这般,怕今后再没有救世的死。怕这片大地从此堕落灰暗。

不论如何,英雄史诗出现的时代是不会再重现了。那么英雄呢?我还在等。

相关链接

张星星:知足

周末,我们什么都说

美国大选马男要快要爽鬼片暑假怪谈 | 回家鸡汤致辞 | 知足 | 不道歉 | 牙痛 | 临时工 | 沉默 | 片单 | 看不惯 | 房东外婆 | 脑力BGM | 日常 | 尴尬电影 | 赌个娃 | 色情画家 | 学渣 | 妈和猫 | 智障人士 | 励志故事

假如你也想说点什么,投稿到media@sanhuibooks.coms

编辑 | 蟹小谢

你的书架上

一定有三辉的书

请点击「阅读原文」对照

投稿与合作

media@sanhuibook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