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恭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圣诞——传佛心印,花开五叶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 

  今日农历十月初五,是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圣诞纪念日。菩提达摩(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是南北朝禅僧,称达摩,汉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Bodhidharma是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被修习大乘禅宗者推崇为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始祖,故中国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禅法及禅学思想,对中国汉传佛教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其意义深远。

 

 一、传佛心印,禅灯相续    

关于达摩祖师的法系师承如下

释迦牟尼文佛——摩诃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优婆毱多尊者——提多迦尊者——弥遮迦尊者——婆须密尊者——佛陀难提尊者——伏驮密多尊者——胁尊者——富那夜奢尊者——马鸣大士——迦毗摩罗尊者——龙树菩萨——迦那提婆尊者——罗睺罗多尊者——僧伽难提尊者——伽耶舍多尊者——鸠摩罗多尊者——阇夜多尊者——祖婆修盘头尊者——摩拏罗尊者——鹤勒那尊者——师子尊者——婆舍斯多尊者——不如密多尊者——般若多罗尊者——菩提达摩祖师

      北魏时,达摩祖师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的人们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达摩祖师大约是魏末入寂于洛滨。后来,有人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提履西归。据《景德传灯录》说,民间常称达摩初祖,即中国禅宗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

       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授禅法的种种神奇故事很多,下面笔者把二十八前阅读达摩祖师禅法的一点个人心得与感悟,供养达摩祖师及一切有缘者。祈愿中国禅宗法脉代代相传,禅灯代代相续!

     


二、法不契机,廓然无圣

1、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达摩大师越重洋于梁普通八年(527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抵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迎接达摩祖师,上表奏闻梁武帝。于是,武帝遣使迎请达摩祖师北上,达摩祖师于527年十月一日终于到达金陵(南京)。 梁武帝问法于达摩祖师,以下对话:

       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

       祖师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祖师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但非真实。”

      梁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

      祖师回答:“净智妙圆,本来是空寂无自体,这样的功德不是靠世间法能求来的。”

      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道:“廓然无圣。”

      梁武帝反问:“对朕者谁?”

     祖师道:“不识。”

    上述达摩祖师与武帝的这番问答,很清楚。据说:有“菩萨皇帝”之称,大力护持佛教的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禅法不契机,于是,达摩祖师一苇过江。


2、笔者阅读心得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梁武帝执着建寺有功有德,与第一圣谛无关。达摩禅法传到六祖,有了承先启后的的飞跃。因为六祖慧能大师的“顿悟禅法”,更直捷了当,令人直下体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六祖慧能大师一生倡导的“顿悟”禅法,加深加快了达摩祖师印度禅法在中国发展成为禅宗一系的“中国化”进程,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


3、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

       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武帝造寺、供养等对功德的执着是“无功德”呢?

请看:六祖慧能大师回答弟子使君的问题时,同时肯定自己所传的禅法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宗旨”,其回答最具启发性:

使君问:“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六祖慧能大师言:“是。”

  接着,使君又询问祖师:达摩见梁武帝说他造寺、供养等功德执着是“并无功德”时,六祖慧能大师的解释,非常贴切,真正契合达摩祖师当时的心境。引证如下:

“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视大师有过。”

上面这段话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第一、修福是恭敬外行,但真正的功德在于内见佛性;

第二、是若有平等直心,念念有德行。

意思是:告诫梁武帝“为善发自内心,别执着其功德,才是真的大善”。这就是在破除世间那些急功近利“具有的目的为善行为”,甚至以自己做了一些善事就标榜“自己是善人”,从而时时处处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骄慢心态。

从这段对话中,也是表明了达摩祖师反对当时世俗奢华不实的学佛风气,它与达摩祖师讲“称法行”,倡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而遣其无住的精神是一致的。

以此类推,用凡俗情智,打着学佛的大旗,拉帮结伙,争庙产、搞斗争,以及“为敛财而出名”的“一批成名天下知”等等恶劣行径,都与诸佛圣意无关,纯属自己造业,自己受报。        

    


三、面壁传心,一花五叶

1、花开五叶,般若妙心

      据说:达摩祖师一苇过江,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二祖慧可。之后

祖师预感化缘已尽,欲返南天竺。一日,祖师召集众门人弟子等前来,汇报各自修学禅法的心得体悟:

      祖师道:“时将至矣,汝等盍(何不)各言所得乎?”

      祖师座下弟子们回答如下:

      道副禅师道:“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师道:“汝得吾皮。”

      尼总持道:“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师道:“汝得吾肉。”

      道育禅师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师道:“汝得吾骨。”

      轮到慧可禅师,起身礼拜,然后依位而立。

      祖师叹道:“汝得吾髓。”

      接着,祖师告诉慧可禅师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慧可禅师道:“请师指陈。”

      祖师道:“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接着,祖师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因缘不契),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


2、笔者阅读,公案心得

      大道无言,传佛心印;

      花开五叶,楞伽印心。

      祖师言教,尊师重道;

      菩提愿心,救度群迷。

     


只履西归,师往何处

 1、化缘已尽,示现寂灭

北魏时北地佛教非常兴盛,禅隽如林,其中光统律师、流支三藏二人乃僧中之佼佼者。达摩祖师传法,破斥名相,直指人心,而执于名相法师颇不以为然,常与达摩大师论辩,一时是非蜂起。由于心量狭小,他们当中有人起害心数度投毒,欲加害达摩祖师。第六次投毒时,祖师预知化缘已尽,不复自救,怡然端坐而逝。后被安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时为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五日。


2、翩翩而来,大师何往?

      达摩祖师示寂后三年,一天,西魏使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途中,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当时,达摩祖师提着一只草鞋,翩翩而来。

      宋云上前问道:“大师何往?”

      达摩祖师道:“西天去!”

      宋云回到魏都后,给大家详细地说见到达摩祖师的经过,当时朝中百官都十分惊诧。于是,令达摩祖师门人开棺验证,却发现棺材里面是空的,只剩下一只草鞋,一时朝中上下无不惊叹。之后,门人奉诏将祖师留下的那只草鞋放在少林寺供养。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有人将这只草鞋偷走,供奉在五台山华严寺,后来不知下落了。


3、笔者阅读,公案心得

      下毒害祖师,皆因贪瞋痴;

      执着名相者,不解祖师意。

      祖师西来意,门前柏树枝;

      只履西归去,祖师何处往?

      吾等学禅法,应知佛心印;

      祖师相传付,禅法代代续。

      


参禅问道,顿悟入门

      今日是达摩祖师圣诞,弟子深深地感恩祖师“千难万险来东土,传法饶益有情众”。

1、觉悟之路,发菩提心

忆起28年前,弟子读达摩祖师教示。一日,突然明白到:原来达摩祖师传佛“心印”——若执著一切名相,心外求法求道,是无法“与道相应”的。于是,1990年发菩提心出家,踏上菩提求法之路。一个人乘火车到厦门闽南佛学院就读本科,1994年12月本科毕业后,妙湛院长时代留闽院读研究生。


2、顿悟入门,自净其义

那时,除主要课程学习外,每天自己读禅宗祖师著作,参公案。一日,夜晚九点,如往常一样礼佛大拜一百零八后,坐下来继续学习大珠慧海禅师的著作《顿悟入道要门论》: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坛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问: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3、依教奉行,和尚人做

      读完一遍《顿悟入道要门论》后,盘腿床上禅坐,参“和尚是人做的”。一夜未眠,心清如水,法喜无量。五点上殿,下殿之后,突然发现,光明遍照,见世界如净琉璃晶莹透明,才知《维摩诘》经中所说经文: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 悉现。”

      以上经文,就是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用足点地,娑婆世界即现净土,原来真实不虚!

      自此,三十五日,日日光明遍照,身心轻安,法喜无量。《维摩诘经》说:“心净国土净”!今日方知:“自身清净安乐否?全凭自己心底用功!”

故知,修行在自己,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于是,写下心得:

自己业力自受报,

佛为三界众导师;

弟子依教当奉行,

自净其义诸佛教。

此生出家,无比欢喜,从此不疑,“和尚是人做的”!

       最后,愿以无量法喜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供养达摩祖师以及历代祖师!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

       祈愿有情众生趋向正法,离苦得乐!

             释行愿 2017.11.22

(备注:这是一篇旧文,今日补充修改,供养大众,分享法喜)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

请在文章下点二维码关注后,留言。

相关其它阅读:

学诚会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随笔】雷霆万钧,声震天外——观瀑与护教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旅澳随笔】旅澳留学见闻记之三——弘法初心与净空法师的移民

2017年贵州省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安顺隆重举行

行愿法师:讲经交流会上的演讲《普门品导读》

【禅修日记】——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大悲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內寮庵隆重举行大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

【梅花香雪 · 怀念太虚大师】—访玉佛寺与参加佛教论坛有感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上海·浦东“都市佛教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传略

【评论】“阅藏”是佛弟子本份事,杨教授为何要“震惊”?

佛学论文: 

【唯识】—《摄大乘论》的种子思想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后略议(一)

【问佛访道】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后二

【问佛访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学论文】《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佛学论文】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法师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后略议(一)

【问佛访道】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后二

【问佛访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评论】“阅藏”是佛弟子本份事,杨教授为何要“震惊”?

【中秋】—鸡足山月与菩提自性

佛菩萨诞

【盂兰法会】七月十五日,供僧增福还是超度鬼魂?

【地藏法会】—地藏法门及其修习方法

恭迎地藏菩萨诞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恭迎龙树菩萨诞辰—释迦第二、千部论师、八宗共祖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忆佛念佛: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念佛见佛】——“般舟三昧”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

【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恭迎观音菩萨成道

【佛门礼仪】——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佛门礼仪】——念佛的规矩

佛经导读:

【佛经导读】——《地藏经》的宗旨

【佛经导读】-《地藏经》缘起与概说

【佛经导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佛经导读】——《佛说善生经》

佛经导读】——《沙门果经》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空慧自在——《心经》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行愿法师:为父母祈愿文

【朝山】拈花微笑付法藏,鸡足入定待弥勒——朝礼佛教第一门

 穿越时空的爱: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文殊菩萨妙吉祥——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清明哀歌·忆

【清明】请为祖先诵经增福

【问佛访道】- 杀人者被人杀,骂人者被人骂

【生死之学】觉悟之路,死亡的艺术

【云水日记】——生命中的女性禅修者

【随笔】清净光明,道在那里

【随笔】为骗子买单的人

【旅澳日记】高僧来过——神通、业力、净土

【忆】梅花香雪

【正法眼藏】狮王独踞紫云霞,百兽潜踪畏爪牙

【问道】身归清净域, 心老白云乡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说四圣谛,导向苦止息

【法义】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的中心思想和特色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杂文荟萃:

【佛教四食】: 一切有情众生皆依食住

【如法布施】—最虔诚的供养

魏道儒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是释迦牟尼佛

【佛陀教导】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

中国佛教协会声明

说谎的人,祖师也救不了你!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伦理】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与护生精神

【佛寺建筑】—南传上座部佛寺布局

佛教历史:

【读史】佛说苦圣谛,就是悲观与消极吗?你如何理解?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夜睹明星,在菩提树下悟什么——《印度佛教史》课程七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沙门运动与佛教的兴起——《印度佛教史》课程之四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读史】佛教在印度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之一

清净声呗

【梵音】钟声超法界,众生悉皆闻

【声呗】富贵《华严经》,梵呗声悠扬——华严唱诵之一

慈母送女去出家, 云水菩提天之涯——母亲节感怀

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

《佛胜吉祥偈》— 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声呗】礼敬佛、法、僧三宝

胜利护卫偈,安住常精进

梵音清流——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法讯】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讲座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护法:

 太虚大师: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

【护教】静修庵开庭公告——护寺保卫战正式打响!

【佛法是救世之光】——佛为救护我们而来

【佛在人間】-出家更接近了人間

【佛法是救世之光】——降魔的方法

【佛法是救世之光】——佛学的两大特色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宣方教授:当前南北传佛教交流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陕西省佛协副会长明舒上师诬蔑本公众号的声明

【问答】看相算命与佛教啥关系?——百劫修相好,佛三十二相

远离附佛传销邪教,自净其意勿非法!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附佛邪教惊世邪论:佛教偏化俗化异化矮化虚化论

【附佛神教】“完整教”的惊世邪论

从“惠山众”现象看时下中国佛教知识人的一类“时代精神”

印顺佛学与大乘是佛说——2016无锡「批印」研讨会之回应

批印诸文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举隅

台湾《弘誓》145期专辑: 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批印」风潮

法华义辩:

【评论荟萃】宁可千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被人误一一评索达吉堪布讲《六祖坛经释》误人误己误祖师

【评论荟萃】佛子皆为如来使,为护正法当尽责

【评论荟萃】佛陀正法本无诤,堪布何时下神台?

【评论荟萃】删改《法华》署名事,就事论事息诤法

删增《法华》需结集,莫由己见随意添

【无争之辨】删增《法华》需结集,莫由己见随意添

佛门 礼仪:

【佛门礼仪】—水陆法会洒净结界

【佛门礼仪】——水陆法会的由来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用语

【佛门礼仪】——供养的心态、方法与功德

【佛门礼仪】——千僧斋礼仪及其殊胜功德

【佛门礼仪】朝山的方式与功德

【佛门礼仪】——朝山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抄写佛经的心态与礼仪

【实用佛门礼仪】—入佛寺生活篇

【佛门礼仪】——佛教称谓误区

【佛门礼仪】—南传上座部僧众托钵乞食礼仪

【佛门礼仪·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佛门礼仪】—居士入汉传佛寺住宿礼仪

【佛门礼仪】在家八关斋戒,受者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出世的八关斋戒

【佛门礼仪】--敬僧之礼

【佛门礼仪】听经闻法须知

【佛门礼仪】来自佛门的温馨提示

【佛门礼仪】- 藏传佛教入寺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 礼敬法宝,智慧如海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 皈依证明师的资格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 善男信女进入汉传佛寺的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佛法从恭敬中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