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的过场

朱毁毁 朱毁毁的成都 2022-12-25








    






在红星路晚高峰的大堵车中

Kenya车内的电子烟雾比外面的车流还要闷

她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琢磨透了个人退税的规则




小钟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养的那只胖头金鱼

从双眼井搬到了双桥子又搬到双流

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把它埋葬在了哪个家的花盆里




昱廷刚刚才知道地铁已经规划到了33号线

他喜欢车厢里的冷气和报站音

但不喜欢眼镜被施工水雾弄得浇湿




窗外救护车的鸣叫让小刘有些紧张

她偷偷扒开窗帘,下意识地捂住口鼻

庆幸的是她没有看到白色的隔离服




新鸿路拆除的废墟之中全是建筑垃圾

麦克每天都要忍着恶臭迅速跑过

但今天例外,他在这里逗留了十分钟




-




与此同时的十分钟

城市的另一侧发生着一次线上对话

我正在为下一个选题做着准备


采访对象是一位名叫张蓉的老人

我提议明天出来见面聊一下




张嬢给我连发了三段的语音

拒绝了这个美妙的提议















她的回答令人有些意外

毕竟「坐茶铺」是所有成都嬢嬢

都喜闻乐见的保留活动


  我追问她「以前的感觉」

究竟是个什么感觉时

这位成都老人拒绝再继续回答我了



或许是因为作为一名长者

她得故作深沉一下





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激起了我中二的好奇心

于是我决定做一个无聊的调查和实验

 来寻找张嬢嬢所谓「喝茶的感觉」




「感觉」是一个较为抽象、私人化的概念

但也许可以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和图像

来复刻张嬢所生活的年代

从而在其中找到一些可以量化的元素





 “以前的人头发都好茂密啊。”




在查看了大量下载数寥寥的相关文献

观看了无数在看人数为零的古早纪录片后

我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所谓「以前喝茶的感觉」

无外乎以下六个元素


而要证伪张嬢嬢的观点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

做一个相关的城市调查





以此来验证

在如今的城市环境中

我们是否还能忠实地

复刻这六个元素



-






泡茶的第一步当然是烧水

在御河和金河被「人为消亡」之前

成都是一座被河流串联的水城

且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但成都的井水含碱高,味道苦

煮开后表面会结一层恶心的薄朦

讲究的茶馆都会雇人去城外挑锦江水

这种茶被称为「河水香茶」


所以锦江水是金贵的

在当时还有一个换算公式

两桶河水 ≈ 四个锅盔




 


薛涛井的水是个例外

它是泡茶的上佳选择




闪回到现代,1998年

府南河治理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之前

锦江水一直是全体成都人的梦魇


“五岁的时候我和奶奶去放生

鱼一下水就翻白肚皮

我当时就被吓哭了”




我的朋友八斤与我分享了这个故事

锦江给她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童年阴影


在跃迁式的发展中,锦江水质剧烈下降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刷马桶盖盖」

多数本地人对它的偏见持续至今




时至今日,我们决定顺江而下

对锦江几个典型河段进行采水检测

验证是否能复刻「河水香茶」的回忆




“哇,现在谁敢喝「腐烂河」的水?”





“回去一定要记到洗手。”




编号①  锦江·九眼桥段



编号②  锦江·高攀路段



编号③  锦江·猛追湾



编号④  锦江·复地金融岛



编号⑤  锦江·五岔子大桥



编号⑥  锦江·浣花溪




浣过蜀锦,酿过白酒

泡过茶叶的锦江水

你觉得它现在可以做啥子?



“倒给两个锅盔我都不得要。”




①九眼桥段 ②高攀路段 ③猛追湾段 

④复地金融岛段 ⑤五岔子大桥段 ⑥浣花溪段




使用总溶解固体(TDS)测试笔

对采样进行水质优良性的检测





咦?这样子看上去

锦江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脏啊?



/ 参考数据 /

某矿泉水TDS平均值:35

四川省自来水TDS平均值:219




经过数次反复测量,最终得出结论

猛追湾段的河水质量最优

(也许)可以用作「河水香茶」的复刻




然而,在一位热心朋友的提醒下

考虑到微生物、毒素、放射性等无法检测的因素

最终还是把来自猛追湾的河水倒入了厕所

去隔壁红旗买了一桶矿泉水


毕竟生命第一,实验第二





-





河水之外的其他五个元素皆与茶馆相关

尽管这里是「禅茶一味」圆悟克勤的家乡

但成都茶馆与茶道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

它几乎是世俗的代名词




最原始的茶馆散布在城市周边的小镇里

躲藏在商人的会馆或街道旁的凉棚

塞满了蔬菜的价格和死者的讣告

人们的快乐,苦难和平凡都在此书写


过路的陌生人只需侧耳偷听片刻

就能侧写一个辽阔的城镇和田野




而在旧传统被蹂躏、被折叠的城市里

茶馆则是本土文化的外在表现

正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对抗着现代文明的趋同

即便它自身也在悄然改变




成都现有茶馆/茶铺/茶楼

一万七千余家(2020年)

它们之于成都的意义

早已不在城市符号的讨论范畴


「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

它无处不在,浸透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选取了以上80家茶馆作为本次观察的样本

   对「竹椅」「盖碗」「老虎灶」「堂倌」「氛围」

这五个相关元素进行走访观察





“坐茶铺还是需要点仪式感。”





“发个朋友圈。”




“你是老妞儿嗦?”


“你是老妞儿嗦?”


“你是老妞儿嗦?”





在我们随机的采访和对话中

大多数人以「竹椅」这一元素来判断

一个成都茶馆是否是「资格的」茶馆


这当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但在视觉和心理方面,它似乎很重要




作为产竹大省,四川有着悠久的制竹传统

竹子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与日用品中

人们如同大熊猫一般热爱竹制品




此时此刻

诞生于农耕文明之中的四川竹椅

正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张

有序地退出本地人的生活




作为其在城市中最后的保留地

  究竟有多少茶馆在坚持传统使用竹椅呢? 



/ 80家样本茶馆的板凳使用现状调查 /



就肉眼可见的状态而言

答案是乐观的



样本28 : 方形竹椅·陈锦茶铺



样本2 : 圆形竹椅·夏家茶楼



样本17 : The Wegner CH37 · 谈茶



样本55 : 旧沙发·舒心茶廊



样本77 : 塑料板凳 · 茗椀楼





“莫买他们这个,都是新都的工厂做的”


得知我想从茶馆购买一把竹椅之后

一位自带茶杯、叼着红塔山的老超哥

满怀真诚地偷偷地告诉我:


“你去找邛崃那个汪师,他的板凳做得好”




城市里难寻的东西,当然得去乡村找

   不管是「竹椅」,还是「良好的空气」




 ♬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 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在鹤鸣村的稻田旁

我找到了汪师傅的工作棚



师傅话很少,那种手工艺人特有的少言

制作的过程中只说了一句话:


“一般用斑竹,韧性好,坐起来舒服。”




是的,可以把双脚踩在围圈上

身体窝进椅子,竹子会顺着身体微微变形

但又不完全贴合,坚硬的柔软

这种小舒服

是四川人与自然相处的生存哲学





但它的制作过程并不舒服

一把竹椅的制作,需要一段较长的周期


在腊月砍伐水分干枯的竹子

用锯子截取竹材

晾晒,风干,组装,成件

标记,凿洞,烘烤弯曲

再组装,打穴,打竹钉

最后打磨抛光




太阳落山之前,汪师傅做好了这把椅子

他坐在竹椅上,给我散了一支天下秀


“找您做板凳的人肯定很多哟?”




“少得很啊,他们都搬走了

都搬到高楼大厦里去了

 这个板凳太占地方”






 ♬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 To the place I belong




 ♬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竹椅·最终调查结果


多数茶馆使用藤椅、塑料椅或沙发

但老字号茶馆多数皆用竹椅

且仍有坚持传统制法的手工艺者在世


因此在竹椅这一元素上

张嬢嬢的感觉是可以复刻的





如果说泡菜是下饭的首选

那么盖碗茶就是「下龙门阵」的标配

茶馆里的人常常聊得有盐有味

尽管他们面前不过一碗这样寡淡的茶水




作为龙门阵的泡菜碟子

盖碗这种传统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由唐代的一名成都官员的女儿发明

已在四川地区流行近千年


我们在线上线下投放的200份调查问卷

使用分层等比抽样对各年龄阶段进行调查

  各年龄段的受访者皆熟知「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应该是本次调查中

最容易被复刻的元素

它是这个城市众多的地域象征之一


而这样被符号化的物件

往往是最安全的




 




 

X


 

X


 

X




盖碗茶的使用也是有「仪式感」的

过去的茶客可以变换碗盖的摆放位置

不出声音地向堂倌发出各种请求


在关于「盖碗暗语」的调查中

了解者的数据似乎不那么乐观了


了解具体含义

知道但不了解具体含义

不知道




这大概也是「符号化」的最好体现

人们喜欢符号所带来的审美感

但并不想追究其后的含义




/ 80家样本茶馆的茶具使用现状调查 /

总的来说

如今的成都茶馆中

盖碗的使用率较高



样本7 : 盖碗 · 鹤鸣茶社



样本28 : 盖碗 · 陈锦茶铺



样本60 : 啤酒杯 · 十一街茶铺



样本34 : 啤酒杯 · 北书茶店



样本18 :  瓷杯 · 观音阁茶馆




尽管在很多茶馆和旅游纪念品店

就能买到一只做工精美的瓷盖碗

但我还是想去自己做一只

走个过场




明月村古窑的师傅很严格

让我想起高中时代

被数学老师支配的恐惧




“看清楚哈,我只教一遍。”




碗 盖                  茶 碗                 茶 船 



盖碗又叫三才碗,茶船是用来防烫的

茶盖是保温,还有pie茶叶渣渣的


盖是天、船是地、碗是人

来,看看你人品怎么样

先做个茶碗!



···



好紧张···



···












“你做的是个啥子?”





最后只好把师傅做的陶盖碗

带回了成都,假比是自己做的

走了个过场




盖碗·最终调查结果


多数茶馆混用茶具(视茶叶档次)

但大部分茶馆皆有盖碗茶的选择

且多数人知晓盖碗的用法


因此在盖碗这一元素上

张嬢嬢的感觉是可以复刻的






老虎灶发源于江浙,并非四川地区独有

但同麻将一样,它在蜀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正如其名「老虎」所暗示

它需要吞噬大量的燃料来维持高温

显然,这在如今的城市中

是不符合环保指标的




若要探寻实物

我们只能走出城市

向周边的城镇寻找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被过度开发的古镇

当地人说这里被叫做「小成都」




镇子在过去是一个通商口岸

街巷中遍布各省风土的商人会馆

甚至能在屋檐之下找到拉丁文的痕迹

有一丝文明交融的古怪美感




“和上帝摆哈龙门阵。”





我们的目的地是河边的夏家茶楼

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小众茶铺

空气里是陈旧的木头香味

还有一阵蜂窝煤的刺鼻




老板嬢在楼下耍手机

她的身旁就是一口使用多年的「老虎灶」

一块巨大的钢板上凿出了多个小洞

每个孔的火力不同,她需不断地移动水壶

使热量不被浪费




阿姨不太记得这个灶的年份了

但她还记得小时候街坊们

在茶馆排队买水的场景




成都平原缺乏森林

木材价格贵,秸秆燃烧效率又低

因此人们会去茶馆买开水和热水

甚至会到茶馆里来熬药和炖肉


“那时候的茶馆就像 

  一个卖开水的便利店”


许多人搬家的时候甚至都会考虑

周围有没有茶馆,以此实现热水自由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新的燃料出现




「温瓶出,茶道亡」


上世纪的一则报纸短文中

曾有人义愤填膺地写到

这位xuan开水原教旨主义者

把当时流行的热水瓶狠狠地批判了一番




「刚烧的鲜开水和瓶子头的陈开水

   味道还是大不一样哦」


夏家茶楼里的一位茶客附议

他也是xuan开水联盟的




保温瓶的水温容易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但其下降的速率是较慢的

影响其口感的更多是陈年累积的水垢

或者仅仅是因为视觉-心理因素




/ 80家样本茶馆的老虎灶使用现状调查 /


不管怎样

如今使用老虎灶的茶馆

也着实是少得可怜

大多数使用电锅炉来烧水



样本2 : (蜂窝煤)老虎灶 · 夏家茶楼



样本17 :(电磁炉)老虎灶 · 谈茶



样本7:(装饰用)老虎灶 · 鹤鸣茶社





我没有办法在工作室里复刻一个老虎灶

只好搞了个电磁炉放在一旁




灶火·最终调查结果


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环保法令的禁止

以及加热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

如今使用老虎灶的茶馆寥寥无几

多使用锅炉加热水瓶的组合


因此,在老虎灶这一元素上

张嬢嬢的感觉是难以复刻的





「一个国家或城市

怎么对待它们博物馆

    体现了它们的现代文明程度」



我们把那些在今日用途不大

但又不舍得遗弃的物品

全部放进这个黑暗的房间

为了明天,收藏昨天




“出土之前被工地的钻机打了几十哈

好造孽”




“故事会?”





被折叠收藏的还有一些非物质的东西

比如一种消失的生活方式



在四楼那个发光的虚拟茶馆里

百来号的茶客挤在其中嬉笑怒骂

为寥寥的游客表演着一场喧嚣和热闹




“咋还有人在茶馆里洗脚…”




光影里的人物形形色色,鱼龙混杂

乞丐与乡绅,农民与学生,财富地位悬殊巨大

他们人数众多却能在同一屋檐下各自安乐


他们的黏合剂是什么?




 



 



 




最后的目光锁定在了这个哥老官身上

他就是这个虚拟小世界里的灵魂角色

堂倌,AKA茶博士

他是整个茶馆中唯一没有休息的人

用特殊的吆喝忙着和人们打交道

像一条中气十足的泥鳅般在人海中穿行

灵活又圆滑,与所有阶层相连




曾几何时,成都是茶馆的天下

一条杀猪的巷子都有两三家茶馆

激烈的竞争倒逼服务质量

于是堂倌们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



这样的角色在现代的

标准化服务行业中是罕见的

如果非要类比

那就是海底捞服务员的升级版




需要一心多用

在掺茶的时候找好零钱




富有细致的观察力

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好茶客




察言观色,猜测谁是今天的主宾

这样才知道在喊茶钱的时候收谁的最合适




还要有稳扎的臂力,控制茶壶如行云流水

当然,不会有上图这么DRAMA




强大的记忆力,熟悉张伯和李婆爱喝的茶叶

记得醪糟粉子里加不加鸡蛋





堂倌的殷勤和敬业

惯坏了成都的茶客们

这也让这份城市的悠闲气质

得以持续多年




但这个角色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上世纪的公私合并运动中

成都的茶馆数量剧烈萎缩

堂倌这一职业也渐渐消失断代


   取而代之的「国营餐饮服务员」

 光这几个字就足够令人胆颤了




   后来的人们花了漫长的时间来「重构茶馆」

虽然竹椅和盖碗还在,老茶馆的名字也幸存不少

却多是给你一个温水瓶,让你自己做自己的堂倌


那些被历史放逐进博物馆的茶博士

是否还存在于这座城市呢?




 

/ 80家样本茶馆的堂倌现状调查 /




 


样本2 : 堂倌·夏家茶楼



 


样本17 : 堂倌 · 谈茶



 


样本18 : 堂倌 · 观音阁茶馆



 


样本28 : 堂倌 · 陈锦茶铺




 


样本60 : 堂倌 · 十一街茶馆




我们尝试着邀请

仅存的几位堂倌来工作室

帮忙复刻「张嬢嬢的感觉」

结果他们都以要上班为由婉拒了




我只好请来这位来自外地的

不锈钢堂倌

Made in Shanghai





堂倌·最终调查结果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时代的发展

堂倌这一角色在茶馆中的作用削弱

多数堂倌退化为服务员

少数远离城市的茶馆还保留这一职位


因此在堂倌这一元素上

张嬢嬢的记忆是难以复刻的







2017年的秋天

我采访了下图这位红衣男子

地点在天仙桥的二哥茶园


出生于点将台的他告诉我

这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是这个城市的底线和安全线」




但他猜测二哥很快就要被拆掉了

因为这是主城区里的一块黄金地段


“我当然也可以出一笔钱

把这个地方盘下来

 但我想那种氛围是没法买下来的”


后来我也没有再去关注

那个树影斑驳人声嘈杂的茶园

直到他的预言在今年实现





时至今日

他还在用那张照片当微信头像




在我们本次粗糙的田野调查中

河水,竹椅,盖碗,堂倌,老虎灶

这些符号始终都还留存有痕迹


但我们都知道

茶客的消亡

才真正造成了茶馆的死亡





一个茶馆的消亡是从茶客的缺席开始的

当人们不再以这一方式参与社交行为时

这个场所便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义


「一市居民半茶客」的形容词

似乎并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成都


社交首选场所调查数据

绿色为茶馆



一位好心的中年人告诉我

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

还有我们想找的「茶客」与「氛围」






这里的茶客似乎并没有消失

但氛围却有些诡异和尴尬

穿梭的相机,飞舞的婚纱

几位本地老人表演着抽大烟杆

摄影师们繁忙地进进出出


虽然还是茶馆

但应该也是

全双流最专业的摄影基地




在微博上搜索关键字

我找到了很多相似的场景

千篇一律的动作,千篇一律的人

似乎茶馆就应该长这个标准样子


我突然想起

那位叔叔是一位热心的老法师





这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氛围」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词

无法被量化测量


只能通过与人交谈

获取他们的私人感受





样本7 · 鹤鸣茶社



对来自佛山的小花来说,茶馆是吵闹肮脏的

他无法理解把茶渣吐在地上的行为

也无法忍受采耳师和他的「亲密接触」



游客照

钟水饺

采耳师

卖报人





样本17 · 崇德里谈茶



对崇德里的设计者王老师来说

茶馆是「一个城市回家的路」

他在这条幸存的老巷子中开设了这个茶室

用这些保存完好的老木柱复刻他的童年


时间的度量尺

一个空间





样本72 · 青羊宫茶肆



对信逢全真道的小吴来说

茶馆是她每次参拜完后歇脚的静心处

她在这里阅读经典,也摸一把观里的猫


道骨仙风

大隐隐于市





样本34 · 北书茶店



对居住在北书院街的王叔叔来说

茶馆是他每天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

他坐在板凳上吃一碗面,然后坐在原地

等着菜贩子过来买一把豌豆颠儿


幺鸡幺怪幺脆绍

新鲜蔬菜




样本49 · 老协茶馆



对常年在营门口活动的黄阿姨来说

茶馆是等待麻将开桌前的那杯柠檬茶

因为她总是最早到的那一个

而她的塑料姐妹们会迟到一个多小时


刮风下雨,血战到底

电影观赏




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

九十余岁的巫大爷令人印象深刻

他用我难以分辨的南路话告诉我

他所理解的茶馆氛围


较文艺的翻译大概就是


「一种闹中取静的安心场面  

    可以在喧闹中熟睡的感觉




这种「可以入睡」的安心

建立在共同的群体认知和社会行为之上

是过去的人们对「家」这个有限空间的延展


它是客厅,是集市,是和家人吵架后的缓冲地

它是戏院,是社交场,也是不同职业的俱乐部




家和公共社会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那时候的人也许并不懂得「社区」两字的定义

但他们却追求公共生活,热爱精神上的自由




…在1950年代总被人们认为是社会的消极现象

因此茶馆的衰落是作为社会进步的因素来看待的…


…与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由于政府对茶馆这种公共空间的密切介入

市民利用这种空间的机会日益缩小…


…因此,茶馆的逐步衰落

与公共生活的缩小是同步发生的


——王笛《成都茶馆业的衰落》




做生意的小贩,唱评书的老人

擦皮鞋的妇女,在茶馆睡着的小孩

他们都已经消失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


茶馆「氛围」的消失

也许是一座城市居民的集体失忆





今天的我们只能

凭借一些影像资料和口述

臆想一个彼时的「茶馆氛围」




熙熙攘攘

可以安睡的喧嚣




氛围·最终调查结果


茶馆赖以为基础的「公共感」「社区感」

正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消亡

客观上的「茶馆氛围」已消失殆尽


 但氛围始终是一种「私人感受」

因此张嬢嬢的感觉有无办法复刻

只能请她本人现身说法




-




四月的一个下午

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

张嬢嬢终于同意来找我喝茶











我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向张嬢嬢

讲述了这次奇妙的城市调查

并遗憾地得出结论

「喝茶感觉」难以复刻




但她却眉头一皱



你搞这么多过场

做啥子?




? ? ?






明明抽两根板凳,拿两个杯杯

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你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呢?



不要搞形式主义啊

小伙子




我爸爸那辈的人确实喝河水

但不是因为河水好喝

而是因为只有河水最好




比如说为什么用竹板凳

是因为便宜啊,坐起来确实是舒服

但我孙娃儿买的按摩椅更舒服





盖碗茶,啤酒杯

都是装得了水的杯杯

老虎灶,电磁炉

都是烧得了开水的炉灶



本质上有啥子区别呢?

取河水也好,用竹板凳也好

都是在当时的条件

 追求「最划算的舒服」啊!




我当然很怀念以前的那些堂倌

他们的服务精神很值得现在的人学习

也很想念那些坐茶铺的朋友




但是就像我早先给你说的一样

张嬢嬢现在喜欢喝咖啡了

我还是和我那些老朋友在一起


那些年轻人坐在我们旁边工作、聊天

不就是我们当年喝茶的样子吗?

仍然还是一个社区的样子







“那你说的「以前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


“瓜娃娃,你搬来这么一大堆东西

唯独搞忘了茶叶”





对我来说午觉睡醒了

在街边抽两个烂板凳

「三花茶泡起,龙门阵摆起」

就是以前的感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河水啊老虎灶啊这些都不重要

以前我们就是拿张茶票去到茶叶店

拎二两成都茶厂出的「三花」回家

自己随便找个缸缸泡起喝

简直安逸得不摆了


真正重要的是你喝进嘴里的那个味道

配合到一种放松闲散的状态





变和不变是一个永恒存在的矛盾

但也不是不能和解


我年轻的时候家门口有个烂瓦房

瓦房里面有家卖锅盔的,老板又歪又抠门

但是那个老几打的饼子确实好吃

前几年后子门改造把他们那个房子拆了


他儿子把铺面搬到了商场里面

结果比他老汉儿做得还好吃

现在的年轻人不照样喜欢得很





有些事情

只要人还在

最重要的东西还在

那一切就还在

虽然模样变了,我也很难过

有时候也会找不到以前熟悉的路


但是你要我再去上公共厕所

和那些GEZ邻居扯经

我不得干





你是年轻人,应该大步向前走

不过有时候可以走慢点

带上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一起




-





早上的九点二十八分,城市醒了过来

今天的主席像身高30m

今天的天府大道全长38.6km




此时此刻的柿子巷13号

气温29摄氏度,水温45摄氏度




司马相如逝世的第2138年

他的学弟学妹们在文翁石室的红墙内

捂着耳朵用力背诵

准备着今年推迟了一个月的高考




金沙文明的巫师没有预言到

在3500多个太阳年之后的今天

他们的图腾会被高高地挂在城市上空




而在成都郊外的茶田中

C6645次动车正以220km/h的速度呼啸通过

采茶人以0.25筐/h的速度辛苦劳作





上午九点二十八分



蒲江三花茶田




我最终还是找到了

张嬢嬢所提到的那个

「真正重要的东西」





「 三 花 」

这个埋藏在成都人记忆中的古早词汇

尽管几经变迁

始终默默陪伴着这座城市

走过近了七十年光阴





它从未被时间过滤

经年累月地沉淀淬炼

依旧如初





或许,这一次我们少点过场





所以,我和三花一起

创作了一个「作品」






朱毁毁的成都 × 三花

联名款



2020/04/28

·新茶首发·




摄影是一种语言

茶,亦如是

-

9

款成都包装 / 张城市切片


老三花

蟹目香珠


花毛峰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成都千面,茶有百味

适口者珍

-

3

款茉莉花茶 / 种成都味道


¥ 43.8

100g/包邮

肥壮油润 香气鲜浓



¥ 48.8

100g/包邮

粒粒分明 香气浓郁


¥ 52.8

100g/包邮

清爽鲜纯 滋味淡雅




69年岁月淬炼

凝结地道成都

-

1

套特惠组合装 / 次成都记忆的打包



套装特惠

-

¥145.4136


100g×3/包邮

老三花 | 蟹目香珠 | 花毛峰

(选择困难症患者专拍)




现于微店正式发售

欢迎扫码进店选购



第一次开微店

请大家多包涵




-


撰文

摄影



插画


调研


朱毁毁

朱毁毁

micro

renren

   

micro

吴大圆

   





 拓|展|阅|读

杭  州


重  庆


京都大阪



青羊区


耿家巷


宜  宾



天府大道


华西坝


春熙路



成都女性


成都爱情


成都疫情



人间成都

/上/


人间成都

/下/


消失的边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