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谈(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质(葛扬)





作者简介:

  葛扬,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英文期刊《中国政治经济学》(China Political Economy)副主编。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等等学术著作20余部。在《经济研究》《求是》《金融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优秀图书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理论特质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同时还体现了其具有的民族性、开放性和人民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学理论层面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了上述观点,并指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立足中国实践又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主流经济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经济学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并以此进一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本质上讲,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源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决定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关系使它们相互适应。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围绕上述第一要务,我们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既是对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还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涉及大量生产关系调整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完善、分配关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即使就目前普遍关心的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言,其中既包含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的提升;更包含着生产关系的调整,比如:扩大内需、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实现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等等,都必须涉及生产关系问题。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经济运行,离开了特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运行是不存在的。必须不断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立足中国实践具有时代气息的经济理论

  习近平同志说,“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事实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够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实践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本本主义的产物,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仅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还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这些重要论断是不可能从书本上找到的,只能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获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理论的实践性不仅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更表现为它服务于实践,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突出表现为一切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走进富起来的时代,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个有利于”标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继承了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传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走进强起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外经济环节新变化提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深深烙上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有机结合,而且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紧密结合,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出的中国化的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任何脱离甚至反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传统的理论、政策、方案在中国都将失去其价值。  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学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民族性”,体现了二者的统一。“经济学说史也是一项合作的事业,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为此做出过贡献……可以把经济学史看做是一部交响乐的演奏”。从对人类社会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和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世界性”的科学。然而,经济学又与自然科学有明显不同,它所研究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因此,与自然科学相比存在性质上的区别,其民族性也就由此而生。经济学的民族性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政治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相互制约中造成的特殊国情的集中体现。任何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以及地理、资源、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其经济发展必然具有特殊性。当然,强调经济学的民族性,并不排斥它的世界性。相反,只有承认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才能对经济问题得出全面认识。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奋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会在艰苦奋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强大的动力支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融合在一起,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元素的基础上,从最初的“两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三大的“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六大的新“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大举措”,再到党的十九大“两个阶段”,指引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而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两个15年的时间分割、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发展的逻辑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经过15年,经济增速按5%测算,到2035年我们也可基本达到目前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一趋势,再经过第二个1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将位居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所以必须扎根于中国经济的土壤,吸收、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今一切优秀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要素,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同志说,“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国悠久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走进强起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养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的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时代的产物,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与全球化急速推进的年代同期。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只有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才能求得发展,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竞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顺应时代的潮流、体现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开放性特征。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在这个大变局中,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之快、影响之大百年未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大国责任的快速增长百年未有;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全面自信百年未有。这就是说,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动因。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迅速发展,世界生产、国际经贸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正在形成。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中,中国必须继续探索自主发展的道路。通过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坚持分类施策、精耕细作,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努力在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中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新的变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面对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是不要扩大开放,而是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向不断变化的世界开放,还要向西方经济学开放。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充分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化的条件下,西方经济学所揭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西方经济学与我国国情存在差别。用经济学的一般性和世界性来否定经济学的特殊性和民族性,不仅违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无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在合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构建既能够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又能与世界经济学接轨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人民性的经济理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年来,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民性理所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质。从根本上说,人民性的理论特质是前面分析的四个理论特质的归结。  人民性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而经济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结果,其重要特点就是实践至上、创新发展。如果经济理论不去关注人民的创造精神,在书斋里坐而论道,就失去了理论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关注国计民生,研究现实问题,探索发展的道路,注重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并提出新的概念与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性这一根本原则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的科学回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第一,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发展目的问题的回答。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对发展动力问题的回答。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发展趋向问题的阐释。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这就表明,改革与发展同样要着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地生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增添发展新动力,才能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经济物质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略)原文刊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往期回顾

2019年第1期    2019年第2期    2019年第3期

2019年第4期    2019年第5期    2019年第6期

2020年第1期    2020年第2期    2020年第3期

2020年第4期    2020年第5期    2020年第6期

2021年第1期


征稿启事(2021)






投稿须知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050061投稿邮箱:jmxb7665829@163.com电  话:0311-87655653网  址:http : //xbbjb.heuet.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