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奇教授工作室

其他

如何与抑郁症患者沟通?要注意这10大原则!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身受抑郁症之苦的人,普遍会感受到身旁亲友们的困境:每个人可能都是出自好意,想要帮助自己,但是话一说出口,就越听越难过。一个抑郁症女孩曾经问我:荣新奇教授,我快要被这些“关心人士”搞到崩溃了,有没有一种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指南,好让我拿去给他们看看?很多人在面对抑郁的亲人、朋友时,都会有种有口难言的困扰:很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或是说了一堆,对方却是更加难受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和抑郁症患者沟通的10大原则,不仅抑郁症家属朋友可以用,抑郁症患者也可以看一看。1、不要拿“事实”来安慰他很多时候,虽然我们陈述的是事实,但是抑郁症患者难道会不知道吗?正因为再想也没有用,所以他才难过,偏偏你又再一次强调这件事。有人说:我这是要帮助他面对现实。然而,倘若一个人摔倒了,把他扶起来,然后再让他多摔几次,“深刻知道摔倒的痛苦”这个现实会让他以后不会再摔倒吗?他需要的不是你的提点,而是你的支持。你想让对方知道这个“事实”,他全都知道,但理性知道不代表情绪能过得去,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在情绪上也能过得去的话语。2、所谓“正能量”的言行要避免当抑郁症患者进入真正抑郁状态时,面对旁人的正能量言语或行为时,不但不会渲染上那种阳光的气息。相反的,他会有种自觉形秽的反应,而更加感到与别人格格不入,反而沮丧。“大家都这么努力希望我快乐起来,但是我就是快乐不起来,我真是没用!”“你们才是一家人,我不是。如果没有我,这个家会很幸福,我应该永远消失的。”3、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否定他们的遭遇“抑郁症算什么?我当年遇到比这更大的困难都熬过来了…”人们常常企图展示自己亲身遭遇的艰难,来给抑郁症患者打气。但是,如果仔细观察,通常讲着讲着,人们讲到最后,往往都是在回顾自己的“丰功伟业”来满足自己的爽度,而他反而被晾在一边;倘若说话者是长辈,那他还得边说边陪笑,适当地发出同理的声音与问句,否则长辈还可能会大发雷霆。记住,当你讲出“你遇到这些算什么?我当年XXX”的时候,就等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方的伤口上面了:要一位抑郁症患者倾听自己的努力史,隐含着你对于被同理的渴望,这渴望或许需要找人满足,但是发泄在抑郁症患者身上,这不仅残忍,对他更是毫无帮助。4、不要故作轻松状,或刻意轻描淡写“就这么简单的事,你也可以烦恼成这样!”抑郁症患者听了,心想:糟糕,连这么简单的事我都没办法放轻松,我真没用!当语句当中存在着刻意淡化或美化的词汇时,很容易被他反过来引申,认定自己“连XXX也没办法,真失败”,结果会与你的原意相去更远。5、如果你已经不耐烦,请明说如果你当时的情绪状态不适合谈话(例如:因为他事而愤怒已极、非常疲惫等),不要勉强自己与抑郁症患者谈话,否则你内在的情绪会从言语中泄漏出来,不经意伤害他,反而可能更糟糕。你不是救世主,他没有你也可以得救,适当时机请他转向他人求助,并不会让他失望或做出令人遗憾的举动,但一定要说明清楚。6、绝对不能说“你处在福中不知福”之类的话语幸福根本无法比较!事实上,一个人是福是祸,只有上帝跟他知道,旁人根本不得而知。“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种话语不是理性分析,而是在投射说话者内心的不耐烦、词穷与谴责,而且还包上一层道德的袈裟。当你要讲这句话时,请先确定对方真的处在福中──抑或只是不忍心讲出让大家难堪的真相而已?7、认真倾听他的症状细节,但无须作评价这个动作会强烈传达出“你在乎他”的讯息出来,你不但在乎他,你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在乎他所在乎的每一样事情。这会让抑郁症患者觉得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他的世界也许不再那么惨淡,因为有人愿意走进来,陪着他一起看世界了。而你的“不做评价”更是一种尊重个案想法的表现:也许你内心不是很认同,但是,至少做到“不要在当时反对”。既然你都已经知道抑郁症患者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有偏颇,你就不能暂时不作批评(但也无须附和),让他自己慢慢走出来吗?不做评价不是一种认同,也不是附和,更不是鼓励,只是真意保留,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和抑郁症患者沟通时,在不激怒他的前提下,还能传达“担心对方伤口感染”、“伤疤会不会被看见”的关怀之意给对方。8、无法具体被执行的事情不要讲“你就是想太多,想开点,没什么过不去的!”“开心点,板着个脸有什么用?”这类的话语是我们最常拿来安慰抑郁症患者的话。然而,你想过吗?我们从婴儿开始,学过怎么抬腿走路、怎么蹲下、怎么吃饭、怎么骑自行车……就是没有学过怎么“开心点”,没上过任何一堂“不要去想就好了”的课。难道你真的以为用轻松的语气讲这些心灵鸡汤,他就会跟着你变轻松、开心起来吗?事实上,你等于在逼他走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路”,他们只会知道你很努力帮他,不忍心看你失望,自己心情糟透之余,还要强撑着笑脸让你开心,却始终没办法做到你要他做的“加油”,变得更加自责,觉得自己很没用,更是充满无力感。对抑郁患者说话,每一句话都要够具体,切实可行。抑郁症患者的心灵已经太虚弱,没有足够脑力与精力来理解那些“伟大高深”的大道理了,就算知道,也没有能力执行;所以请把“心灵鸡汤”留给没有抑郁症却自以为充满人性关怀的人去自我陶醉,用浅显易懂且容易执行的话来告诉他们。9、所有“应该”的语句都要避免,转化为“可以”语句“我们都这么关心你,你应该感到高兴!”(应该语句)当这种“应该语句”出现时,说话者等同剥夺走抑郁症患者的部分权利,仿佛它没按照你的意思做,就是不应该的、不对的。所有的“应该语句”都能改为“可以语句”,例如上例可改为:“你可以难过,也可以不难过,但我们都还是会一样关心你”,或者尽可能使用“肯定句式”。“不要再想了”不如改成“跟着我到外面走一圈吧!”抑郁症患者缺乏执行力量,没有能力去“不要想”。但是,改以使用一些温和的建议句型时,他跟着你出去走一圈的成功机率会相对较高。10、善用大脑优先执行指令痛觉>大肌肉运动>小肌肉运动>知觉(视觉、听觉、体感觉…)>情绪(愤怒、抑郁、焦虑…)>认知。可以用高位阶讯号来拮抗低位阶讯号,例如:痛觉取代抑郁、运动取代抑郁、愤怒取代抑郁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总是叫抑郁症患者多运动的原因了:大肌肉运动可以压抑住低落的情绪。同样的,只要你有本事让一个受欺负的人生起气来,他就很难继续抑郁,因为愤怒跟抑郁是彼此拮抗的。|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当孩子得了抑郁症并有自杀念头时,家长该怎么办?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ps:本文中提供的信息可能会触发某些人。如果你的孩子有自杀念头,请及时拨打110或联系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该如何治疗?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教授,最近我家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变得很容易生气,一天到晚很不开心的样子,以前还会找同学去打球玩游戏,现在都躲在自己房间,也不爱出门,有时看到他,觉得总无精打采的,跟他讲话,也一副不耐烦,老抱怨自己记忆力变差,很累提不起劲,晚上睡不着,上课没办法专心,这次月考退步,觉得自己表现太差了,对不起父母老师。”来访的父母表示不晓得孩子究竟遇到什么困难,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推测会不会是功课压力太大了。如果我说”您的孩子得了青少年抑郁症”,很多父母的反应会是:当学生很轻松了,我们又没给他什么压力,怎么会得抑郁症,会不会只是为了一些事心情不好而已。抑郁心情和抑郁症并不完全相等,抑郁症是指抑郁症状的来由、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超乎寻常,而随着不同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抑郁症状可从四大方面表现:一.心情方面:例如难过、心情低落、抑郁、不快乐、沮丧、空虚、担忧、易怒。二.认知方面:例如失去兴趣、难以专心、低自尊、负面思考、无法决断、愧疚、自杀意念、幻听、妄想、无价值感、无助无望、记忆力差。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练习正念冥想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青少年的生活比大多数成年人认为的要复杂得多。有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比成年人压力更大,且已经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过去相比,经历压力、焦虑、抑郁和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比例更高。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论,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青少年学习有效处理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很重要。对此,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建议,正念冥想练习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缓解青少年的情绪与症状,有着很好的效果。什么是正念冥想?你可能对“正念冥想”这个词不是很熟悉,有些人可能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你练习正念时,你是在有目的地用一些东西“填满”你的头脑——你选择专注于某事,它可能是你的呼吸、某个短语、你的某个身体部位或某个图像……重要的是,你所关注的是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并平静下来的事物。正念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用积极的东西代替压力大的想法和焦虑。例如,如果一个青少年对即将到来的学校考试感到压力和焦虑,他们可能会想不到别的,脑子里只担心自己会考砸。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因此失眠,学习更加困难,并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失去乐趣。他们的思想被考试的焦虑和压力所消耗,尽管你可以告诉他们不要想这些,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他们花一些时间练习正念冥想,他们可以选择一些能够让自己平静的东西来思考。与其尝试“不”去思考某事,不如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别的事情,这更容易做到。再比如说,如果我告诉你“不要想一个戴着绿色滑稽帽子的小丑”,你脑子里会想什么?在你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个戴着绿色滑稽帽子的小丑”。但是,如果你决定改为想象“一只白色的小狗”,你的大脑就会考虑你选择关注的内容。小丑可能试图进入你的脑海,但你继续想着小狗,它把小丑的想法“拒之门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正念。为什么青少年应该学习正念冥想?虽然青少年面对的压力和问题已经很多了,但现实大环境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高中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来说挑战更大一些,但接下来的事情往往更具挑战。学生要么过渡到大学阶段,要么过渡到劳动力(步入社会),这两者都包括新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责任。学习如何在青少年时期控制压力和焦虑,将有助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使这些过渡到成年生活比继续他们所走的道路更加顺利和容易。正念冥想的好处有哪些?1.改善睡眠习惯——正念冥想可以帮助青少年放松身心,并获得更好的睡眠。2.提高注意力——定期练习正念冥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这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成绩。3.降低焦虑水平——学习摆脱消极想法和压力,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焦虑水平。4.降低成瘾性物质滥用的机会——成瘾中心报告说,一些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会对酒精和药物等成瘾性物质“上瘾”,以此试图麻痹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和问题。当他们知道处理焦虑、压力和抑郁的有效方法时,就会减少他们尝试用药物或酒精进行自我治疗的机会。5.有助于调节情绪——众所周知,青少年可能会更容易情绪化。他们正在应对自身的身体变化和新的荷尔蒙增加,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当他们练习正念冥想时,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更深层次上与自己联系,并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如何教你的青少年正念冥想?有几种方法可以鼓励你的孩子尝试练习正念。首先是,简单地与他们谈论正念冥想以及它的好处。接下来是,通过设置示例,向他们展示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念冥想,并与他们讨论它对你的影响。如果你只是宣扬它而不实践它,那么你的孩子也不太可能实践它。所以,花点时间把这个习惯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这会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你也将体验到它提供的所有好处。你还可以鼓励他们使用某些应用程序(例如手机APP)。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一些应用程序的指导,毕竟,这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许多高质量的应用程序可帮助你的孩子学习和练习正念冥想,这些应用程序会引导他们完成操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引。虽然不需要应用程序来练习正念冥想,但它可能是让青少年尝试并学习过程的好方法。他们更有可能尝试一个应用程序,而不是坐下来听你带领他们完成整个过程。不要被动地等待出现问题提前预防,做好准备,总是比等到出现问题要好。即使你不认为你的孩子有压力、焦虑或抑郁等方面的问题,你仍然应该教他们如何练习正念冥想。青少年处理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许多青少年不会和他们的父母谈论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所以,不要等到你发现或知道他们有问题的时候,才想起来教他们这个方法,以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而且,如果你觉得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或者靠他们自己无法很好地进行正念冥想练习和自我缓解,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极端情绪变化的精神心理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有三种主要类型:双相Ⅰ型,双相Ⅱ型,环性心境障碍。在情绪发作时,不同类型的双相,其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你是哪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例如,躁狂状态下,通常被描述为升高、快乐和兴奋的;而抑郁状态下,则通常被描述为沉闷、低迷和忧郁的。而且,这些变化可能会逐渐发生,让人有时间来识别迎面而来的到底是躁狂,还是抑郁;但它们也可能迅速发生,让人毫无准备。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你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它带给人的痛苦感受。但是,你知道你或你身边的亲友为什么会患双相情感障碍吗?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潜在原因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双相情感障碍的形成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有几方面因素可以解释双相情感障碍的形成原因,现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系列可能的原因,但绝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原因导致双相障碍发生的。专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通常由下列三个因素相互“组合”导致的:·遗传学·大脑化学和生物学·生活经历环境因素如果你是第一次得双相情感障碍,你可能会将其原因链接至最近的压力源,某个健康问题,或者某种药物。当然,这些因素完全有可能会触发情绪发作,但它们不是直接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1.遗传学双相情感障碍往往和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DSM-5,如果你有一个成年亲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平均10倍左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报告说,80-9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家中会有一个亲戚患有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影响你得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性的相关因素包括:·抑郁家族史·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根据研究表明,这两个条件之间会有重叠)·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双相情感障碍或其他情绪障碍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的直系亲属会增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例如,一个人,他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他会比家庭中其他成员(比如表兄弟、叔叔等)更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当然,不是说家庭中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抑郁家族史和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等,这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一定会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只是说有这些精神心理障碍家族史的家庭成员比一般人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况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家族病史的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情况。2.大脑化学和生物学双相情感障碍与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组件也有着密切关联。神经递质是大脑的化学信号,它们在我们体内帮助神经细胞传递“邮件”和信号。这些化学物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健康的大脑功能。而它们中的一些个体,就起到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作用。根据一些较早的研究显示,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我们大脑内部的这些化学物质失去平衡时,就会促使我们陷入躁狂或抑郁的状态,或轻度躁狂情绪发作。这是其中一种情况,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和脑部结构与双向情感障碍也有影响:①.线粒体有部分研究发现,线粒体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也有关联。你可能还记得科学课上老师讲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power
其他

荣新奇教授接受《南华早报》采访,谈谈“青少年抑郁症纳入体检”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近期,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南华早报》记者(严女士)找到新概念(长沙)行为心理研究院,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就有关于“将青少年抑郁症纳入体检”这一话题,展开了采访和讨论,并将有关谈话和荣教授的观点刊登于南华早报2021年11月13日的A11版面中。对于整个采访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内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严记者:荣教授,从您个人的观察来看,目前青少年出现抑郁症或心理疾病的案例数是否比以前有增多的趋势?(有比例或数据吗)荣教授:确实是这样,从这几年的临床研究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出现抑郁症或心理疾病的案例数较以前,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中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的群体。另外,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科普宣传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媒体、广播等各个渠道),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水平也在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和了解到青少年抑郁症和心理疾病这一概念和现状。以前人们对于青少年抑郁症和心理疾病并不认识、了解,也不重视,现在大家都开始认识和了解它们,这个数量和概率就越来越高了。另一方面,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承担着更大的压力,这会导致他们患上抑郁症和各种心理疾病。严记者:那么,请问荣教授,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主要诱因是什么?荣教授: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主要诱因有这几个方面:1.青少年的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比其他年龄群体要大,导致他们的认知(自我的评判、自我的扭曲、自我否定和自我的崇拜感)发生了改变,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的深渊。2.青少年接触到的生活物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吃的、喝的和接触到的东西所包含的化学物质,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神经递质、脑实质甚至基因发生改变,患上抑郁症。3.现在的青少年和他们父母一辈来比的话,他们的人文认知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他们的认知发生不正确的话,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可能会患上抑郁症。严记者: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荣教授: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提高对抑郁症的认知。这个不仅仅是对青少年自身,还包括医院的医生(尤其是非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学校的老师,以及孩子的家长,都要提高对抑郁症的认知能力,知道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症状等。2.改革教育模式。既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向上,做社会的精英,也要鼓励他们做一个平凡的人。但现实是,社会的精英始终是那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还是一个平凡的人。一旦青少年接受不了现实失败的这种挫败感,就会诱发甚至导致他们产生抑郁症。3.改变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还要提倡进行多种生活模式,要均衡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等各个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不能只投入于学习和工作。4.提倡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生活中所吃的、喝的、呼吸的和接触的都存在大量的化学物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会诱发甚至导致抑郁症的发生。5.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最主要的是“早知早治,预防病情加重”。在抑郁症确诊之前,有一个特殊的状态叫做“抑郁状态”,它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早点发现它、早点治疗它,就可以阻止它,阻止抑郁状态向抑郁症这种疾病的程度去发展。严记者:有专家提出,对学生进行抑郁症筛查会对有问题的学生标签化,造成他们“社死”。对教育部的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的这一计划,您是否支持?荣教授:首先,对于教育部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这一计划,我是十分支持的。其次,对于标签化的问题,我认为——标签化确实是一个问题,没有做好,就是标签化,做好了,就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标签化的情况,只能说是我们的工作还是没有做好。那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做:1.筛查前,做好宣传科普教育,降低恐惧力、提高认知度,这对于大家去接受心理体检,尤其是抑郁症的筛查,有很大的帮助。2.对筛查的方法,进行一个有效的包装。不要让人觉得来找我做体检就是我有这个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感觉。所以,如果包装得好,大家的恐惧就会降低,标签化的问题也会降低。3.要保密。心理体检或者抑郁症的筛查,不能像平时的文化考试一样,考完以后就考试结果。对于心理体检或抑郁症筛查的结果,一定要严格落实保密原则。扫一扫关注
2021年11月27日
其他

儿童青少年有哪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应对?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比我们想象的更常见、更严重。据估计,全世界10-20%的青少年都在与心理疾病作斗争。不幸的是,大部分都不会引起重视,而且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因为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在成年后会变得更糟。最近,#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说明国家应该开始意识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儿童青少年中一些最常见的身体、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13至18岁的青少年中约有31%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大约13%的12至17岁青少年至少患有一种重度抑郁症。饮食失调——贪食症和厌食症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8。药物滥用——青少年时期的药物滥用和误用会增加成年后发生药物滥用障碍的风险。虽然十几岁的时候喜怒无常是很正常的,一般很难区分青少年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区别,如何区分孩子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迹象:过度担心。成绩不好,尤其是突然的成绩下滑很大。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动力。远离朋友和家人。避免社交活动。过度保密。无法解释的身体健康问题。对曾经喜欢的课外活动或爱好缺乏兴趣。剧烈的情绪波动。缺乏情绪,情绪经常性过低。奇怪的睡眠时间表或睡眠问题。食欲或体重的变化。不想离开他们的房间。自残的迹象。自我厌恶或自杀的想法和话语。一般来说,作为父母,如果你觉得有些不对劲,你可能是对的。当你注意到孩子出现精神心理疾病的早期迹象时,应及时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到情况变得更糟。父母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呢?如何帮助有心理疾病迹象的孩子?当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的迹象时,不妨试试一下方法:不要忽视问题,首先要重视这些问题。尝试与孩子的坦诚交流。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医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尽量消除他们生活中不必要的压力。与他们的学校、老师沟通。扫一扫关注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青少年抑郁症不明显,很容易被家长当成“青春期叛逆”!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小孩子太娇气”、“想开一点就过去了”、“过了青春期就好了”……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多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专家表示,重度抑郁障碍是指持续至少2周的心境抑郁或者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在青少年身上,最初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太容易被察觉。下面,我们就和大家来聊一聊“青春期孩子抑郁症”的相关话题。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很多人不明白,儿童没有成年人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童年本该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患上抑郁呢?抑郁症的产生与形成,与遗传、个体性格、人际关系、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都有关系。同时,它更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在我们这样一个追求物质、成功与效率的时代,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都是孩子患上抑郁症的“背后推手”。尤其是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更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管束与强求,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心理压抑,当压抑到一个极限,就会爆发为叛逆。有许多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抑郁症状作为一种反叛形式,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只有这样才能打垮无比强硬的父母。另一端则是放纵与溺爱。在父母的溺爱之下,许多孩子心灵幼弱、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差,不敢与世界接触,害怕与人相处,习惯于一个人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强求与溺爱也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限制、过度保护、过度给予。好孩子不会在青春期突然抑郁!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就如前面所说,它跟基因、生物因素、家庭、心理特征、社会都有关。青少年期抑郁,当然不全是家长的问题,本身这个时期,身体成长发育带来的激素变动,以及心智上的成长都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但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变坏。抑郁也是一样的,正常孩子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变抑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像抑郁,是在孩子跟某个朋友吵架;跟老师发生争吵;或者是学业上不顺利后发生的……但这些往往是一把火,点燃了本来已经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值不值得被爱?青少年时期,心智上的成熟,往往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我是谁”本质上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就像一道题你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是需要有人跟你反馈对还是错了。同样的道理,自我认识是从婴儿成长到青少年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的互动和反馈中慢慢形成的。在自我认识形成的历程中,最亲密的父母无疑影响是最大的。不少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往往起早贪黑,拼命工作赚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但他们往往较少供给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比如,应该很多人都没听过父母表达过“爱”这个字。可能当我们长大了,能够理解父母很多含蓄表达方式背后的爱,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还不那么聪明的时候,不禁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爱我们的,我又值不值得被爱。有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谦虚”,对于孩子采取打骂策略,孩子难得有高光时刻,要么就说,这只是运气好;要么就是说你看你别人家的某某某,你还需要继续努力!父母这么说是为了不让孩子骄傲,但却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了“我不行,我能力不够”的自我认识。这类“我能力不够”、“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在心中生根发芽,然后慢慢把孩子拉入抑郁的沼泽中。有一些父母不理解“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甚至还会在孩子诊断有抑郁症后指责说,我这么辛苦养大你,你怎么还这样子!这么说似乎有点在责备父母,但这里只是想为一些家长提个醒,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爱。有些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有时会显得故意很叛逆,甚至会对家长表现出敌意,表现出我很好,不用你们来关心我的样子,但实际上,却还是希望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抑郁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呼唤爱的方式:我生病了,请多关爱我。青少年抑郁症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这是科学应对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不二法则。"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催眠专家荣新奇教授说。轻微的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适当休息和减少学习任务等方式缓解。但不治疗,会让症状潜移默化到人格中,人格抑郁就会悲观、自我否定,严重时会导致孩子选择自杀。荣教授认为,除了社会各界的努力,家长积极回应孩子的感情诉求也很重要。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正向回应,营造好的亲子关系。还要为孩子树立长远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和梦想能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一次次在挫折逆境中站起来。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支持,孩子也会更自信。荣教授还表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带着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运动,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运动,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善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扫一扫关注
2021年10月24日
其他

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自1990年开始,全球自杀青少年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没有人能解释出具体原因。但许多专家表示,如今青少年在家和学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国家最近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原因。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抑郁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某统计网站的惊人的数据:>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患者会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双相障碍的症状还包括精力状态和活动水平的转变。除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内容,很多人仍存在许多关于双相障碍的疑惑。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有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些常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1.双相障碍与抑郁症不一样虽然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确有些相似之处,但它们不是同一种精神疾病。那些患有双相障碍的患者会有情绪波动,而不仅仅是抑郁发作。躁狂指的是一段时间感觉精力充盈,而抑郁则是指一段时间都精力衰弱。尽管双相障碍和抑郁症都属于情绪障碍,但它们在本质上大有不同。2.双相障碍经常被误诊如果你认为你可能是一个双相障碍患者,请注意这几点——双相障碍常常被误诊以为女性患有抑郁症,或者男性患有精神分裂症。如果你认为你有双相障碍,但是感觉自己被误诊为另一种疾病,你可能要和你的医生详谈。确保所有相关问题都问过了,同时确保你的不适症状传达到位了。3.任何人都可能患上双相障碍通常情况下,双相障碍在青少年晚期或20岁左右发作,但它也可以出现在儿童和中老年人身上发生。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双相障碍是一种复发率高、较难治愈的心理疾病,但是接受正确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4.情绪波动是常态日常的情绪波动和双相障碍的情绪波动,区别在于波动的剧烈程度。尽管在一些案例中,剧烈的情绪波动并不是判断他人患有双相障碍的因素(多动症和怀孕也存在情绪强烈波动的症状),但剧烈的情绪波动仍可作为双相障碍的一个参考因素。5.双相障碍有三种类型I型双相障碍的特点是: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这种类型也可能涉及双相精神病,这是非常严重的需要立即进行精神病治疗。II型双相障碍的特点是:至少有一次轻度躁狂发作并且至少一次重度抑郁发作。环性心境障碍的特点是:轻度躁狂以及轻度抑郁的反复发作或是持续性的抑郁发作。6.家族病史并不能让你确诊遗传基因的确在双相障碍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压力情境都会影响双相障碍诊断。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子女中的一个患有双相障碍,而另一个却没有。7.躁狂并不总是欢闹有时候躁狂可以看作一个大派对,躁狂发作中的患者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兴奋状态。然而这可能是部分情况,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真理。事实上,双相障碍的很多病例都表现出极度的易怒,甚至是精神病发作。在躁狂诱发的精神病发作中,患者可能产生自己很富裕、知名的错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参与冒险或危险的行为。扫一扫关注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你就需要小心抑郁症了!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虽然现在抑郁症的知识越来越普及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的事实。而如果抑郁症未得到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症一个临床特征是,患者表现为脑子思考很困难,觉得脑子空洞或僵住了,无法做出恰当的表述,无法与人交流或交往……这些患者会变得很迟滞、不想动。一项研究表明,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早醒现象尤其值得重视。很多人把失眠理解为睡不着觉,其实所有睡眠障碍都可以称为“失眠”,如早醒、睡得少等等。跟抑郁症者相关的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早醒”,其中,让人难以入眠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因为压力,有人因为兴奋,有人因为慢性病……因而,临床很难将“入睡困难”归因为抑郁症。而“早醒”症状比较特殊,是临床医师判断抑郁症的重要指标,且失眠中的早醒对抑郁症最有诊断价值。那么,“早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如果跟正常的起床时间相比,提前醒了1-2个小时,醒来后再难入睡,且这种情况持续二周以上。“特别是早醒后,自己的心情郁闷,白天也没有什么精神”,这时,你就要高度警惕,建议上精神心理科就诊,看是否存有抑郁症。如果不及早干预,随着患者抑郁的程度加深,早醒情况会变得更严重。比如,醒来时间更早、情绪变得更差等等;而反过来讲,睡眠时间变短,又将影响患者的情绪。浑身不适找不到原因,警惕抑郁症!抑郁症有很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还有一种隐匿性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比如,最常见的是躯体各部位的慢性疼痛,尤其是躯干、四肢部位最为常见,最常见的就是颈肩背的疼痛;另外,还有呼吸困难、出汗、乏力、胃部不适,心悸、解尿次数多等症状发生。上述这些情况,可到综合医院的内科、外科、妇科、内分泌专科等等诊治。但如果经过反复的检查治疗,结果都是正常的,并且也没有发现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则应该尽快去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那里做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当然,抑郁症的症状和表现不仅仅是“失眠”和“浑身不适找不到原因”这两种,还有以下这9种症状。如果你有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就要小心抑郁症了,“早发现早治疗”。1.对吃饭、性生活等人的最基本欲望丧失兴趣,对所有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都没有兴趣,甚至不愿意洗脸刷牙、洗澡理发,且持续两周以上;2.身体突然明显消瘦或体重明显增加,且持续两周以上;3.有严重的睡眠障碍,要么入睡很困难,要么半夜两三点就醒了,要么就是干脆整夜没办法入睡,且持续两周以上;4.经常心烦,耐性变得很差,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很急躁,且持续两周以上;5.思维、说话、行动等各方面变得迟缓,整个人变得木讷迟钝,且持续两周以上;6.虽然一天下来什么也没干,但却经常感到很累很疲倦,甚至长时间瘫在床上,还是疲倦到不行,严重时甚至无法下地活动,且持续两周以上;7.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整天陷入内疚和自责里,自认为失败透顶,完全就是个白痴,事事缺乏自信,无论发生什么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甚至有强烈觉得“我是一个罪人,我连累了所有人,我对不起全世界,我就不该活在这世界上”,且持续两周以上;8.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什么事总是心不在焉,甚至出现了读写障碍,盯着书页看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拿着笔或对着电脑半天写不出一行字,且持续两周以上;9.很想伤害自己,有自残自伤的行为,而且不觉得疼和难受,严重时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好像脑子里总有人说“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且持续两周以上。END文字:咨询师洪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

家长要走出家庭教育误区,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在荣新奇教授工作室接触过的众多家长和孩子来看,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存在明显的误区和困惑,采用了错误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导致孩子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哪些误区?今天,我们综合以往的咨询经验和个案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首先,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观念认知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以用课外辅导来全面替代,这是非常错误的。比如,曾有位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的时间远比在家学习的时间长,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应该由课外辅导机构来完成。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认知错误。因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孩子的习惯、品德、心理、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这些是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做不到的。同时,家庭教育不在于你给孩子多少时间和精力,盯着TA去完成作业任务,更多的是要以一种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去熏陶和引导孩子,以理解、宽容、接纳的胸怀去感染孩子,让TA从归属中找到认同,从爱与美的感悟中获得力量。借用荣新奇教授的话来说——家庭教育是一种“道”的层面的无为教育,而不是大多数家长急于找到一种所谓秘方的“术”的层面的灌输式有为教育。其次,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发育规律,不可能轻易地拔苗助长。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家长对于外语学习很重视,于是让两三岁的孩子提前上所谓的幼儿英语培训,这是很不科学的。从发展心理学来讲,在三岁之前,婴幼儿的母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所谓的“双语教育”,可以说是明显的弊大于利,容易导致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尤其是概念理解、深层阅读的困扰和相互影响。其实,孩子在环境中学习语言是最佳的、自然而然的,而我们大多数孩子目前的语言环境是以汉语为主的,在这种环境中,短时间的所谓幼儿英语教育就成了一种人为干扰。同理,家长总是以一种超前的、超出当前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和培养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虽说是为了孩子好,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和资源,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一个客观的发展、发育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对孩子来说或许会更好。第三,家长要全面分析孩子厌学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再根据影响其学习的根源问题选择恰当的解决办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的调查,目前有超过60%的中学生存在厌学问题。其中,造成厌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动力的缺失。对此,很多家长不了解、不以为然,觉得找个好的老师、换个好的学校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然而,实际情况是,家长尝试多种方法都没有让孩子的厌学情况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孩子的情况还更加严重了。其实,厌学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学习疲劳症”,属于典型的心理问题。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难有大的改观,这就如同一台中了病毒的电脑,不把病毒清除掉,电脑的运转就会始终很迟缓。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育辅导机构在心理方面是没有能力的,即使有所谓的心理老师,也只限于和孩子简单聊聊天,没有标准规范的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能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成长的动力问题。因此,建议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只有根源上解决了“影响孩子学习”的问题,打开孩子的心结,孩子的学习状态才会有根本性改变。END文字:咨询师洪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

家长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今天(4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棍棒教育”、“鸡毛掸子教育”、“皮带教育”等早已过时,从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来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以朋友的身份、用平等和善的态度和方式,去和孩子交流沟通,解决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身上也存在的莫大的压力。教育本身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2021年4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青少年焦虑的原因和表现?该怎样解决?

点击上方蓝字,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跟成年人一样,青少年有时候也会对事情感到厌烦和焦虑,但如果焦虑的情况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状况,那他们可能就需要一些帮助,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问题。而帮助他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了解可能造成焦虑的原因和焦虑后可能产生的表现,以及应对、安抚的方法。【原因可能是惊吓或压力】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会对不同事物会感到焦虑,很多焦虑情况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以8个月大~3岁之间的幼儿而言,他们会黏着父母,所以如果跟父母分开,他们可能会嚎啕大哭,不过在大约2~3岁时,情况会慢慢缓和。学龄前的青少年也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例如怕动物、怕虫、怕打雷、怕高、怕水、或怕黑,不过这些害怕的感觉一样会随着青少年长大慢慢消失。很多青少年上学、考试前、换新环境也会觉得很有压力,尤其是内向害羞的孩子,需要家长多给予鼓励、支持。【孩子处于焦虑状态的表现】青少年不会每次处于焦虑状态时都告诉大人,所以家长应留意下列情形:①看得出来青少年很烦躁、难过,或是特别想黏着父母。出现睡眠方面有问题,例如,在夜晚时保持清醒或不睡觉、尿床或做恶梦;②年纪较大的青少年可能还会:没有信心尝试新事物,或是每天简单基本的事情也无法做好、很难集中注意力、睡觉或吃东西变得有困难、生气时很容易暴怒、心中充满负面想法;或是不断认为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开始避免参加每天必要的活动,如跟朋友见面,去户外走走,或去上学。如何帮青少年走出焦虑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最重要的是跟青少年谈谈让他感到焦虑、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并跟他保证在您的保护下他是安全的,还有让他知道您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您的孩子够大,您可以试着跟他解释什么是焦虑,教孩子认识焦虑的症状,以及焦虑对身体会造成的影响。其次,任何年龄的青少年对固定的作息都会感到安心。因此,请帮助孩子维持固定的作息规律。如果孩子的焦虑是因为分离或失去某样东西,请您找些书籍或电影让他们看完后可以重新整理情绪,恢复正常;如果家里有些改变,如搬家,请完整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搬家,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第三,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所以与其避免让他陷入焦虑,您应该教他如何面对和克服焦虑,跟孩子一起练习放松的方法。例如,一起进行缓慢、深沉的呼吸。对较小的孩子而言,分散注意力是很有用的方法。最后,还可以让孩子写下令他感到焦虑的事物,并把这些字条集中在盒子里,然后可以每天睡觉前,或每星期一次(或固定几次),陪孩子看这些字条,和孩子一起讨论引起他焦虑的事情,和孩子一起探讨能帮助孩子妥善处理焦虑的方法。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1年4月23日
其他

什么是青少年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该怎么办?

考试、结识新朋友、公开演讲、约会、参加体育比赛等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但是一些青少年对压力的反应会比其他人强烈得多,即使只是想想这些情况,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焦虑都是压力下的正常反应。有些时候,焦虑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帮助你处理紧张的情况。例如,当你在为考试而学习时,适当的焦虑会让你想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但在其他一些时候,焦虑可能是有害的,特别是当它过度和非理性的时候,它会阻止你集中注意力,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后果。而青少年焦虑症是一个发病率高,危害大的心理疾病。一般而言,在得不到干预的情况下,它通常会持续终生,让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压抑状态,感受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只能感受到负面的情绪。与成人相比,青少年焦虑症常常是隐藏的。因为青春期正处于追求个性独立的阶段,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更倾向于把烦恼藏在自己心里。但通常这样的结局就是,被发现的时候,情绪已经不受控制,无法通过简单的引导来更正了。那么,青少年在患有焦虑症期间的表现有哪些呢?1.在临床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评估中,厌学是个非常重要的识别孩子焦虑情绪的指标。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厌学都一定是由焦虑导致的,但在厌学的孩子中,大多数都有严重的焦虑情绪,学业或者同伴社交是引起他们焦虑情绪的最重要的应激源。2.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身体状况,青少年患有焦虑时,会发生头晕、恶心、腹泻、四肢无力、肌肉酸痛或头痛等躯体化状态,但是只会在特定的场所,一离开特定场所就一切恢复正常。3.焦虑这种内在紊乱的、烦躁的情绪会使一些青少年的情绪变得易激惹,使他们更容易不耐烦、愤怒和乱发脾气。如果家长不能理解这是孩子焦虑的反应而及时去处理,反而认为孩子是“不听话、找打”,可能会带来亲子关系的恶化,会使孩子以后都会抗拒与家长的沟通或可能的帮助。当然,以上三个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只是粗略的介绍。知道了青少年焦虑症的大概表现,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才能让青少年远离焦虑症呢?1.学会放松这里的放松有精神上与躯体上都要学会放松。焦虑会导致心理紧张,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在此时,深呼吸等放松的方法可以让人消除紧张感,并且心理和躯体都得到解放。2.多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是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解决方式。这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焦虑的时间,并消除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疲乏感。3.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并且从心理上自我暗示,自己很强大,任何困难都可以解决。4.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要一直苦心琢磨心烦的事情,心理压力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引导解决,则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正规的治疗,或是寻求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帮助——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缓解青少年焦虑症状,还可以通过催眠疗法来帮助孩子改善和纠正不恰当的思维认知模式、疗愈和强大孩子的内心。借助这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焦虑症的困扰,远离焦虑情绪。长按二维码关注ID:rongxinqigzs
2021年4月18日
其他

荣新奇教授运用催眠疗法,“挽回”15岁厌世女孩儿!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太痛苦了,还不如死了算了!”一个15岁的女孩儿坐在荣新奇教授面前,问着自己常常思考的问题,而生活中,没有人理解、关心她在想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死亡并不是解脱的唯一方式!”坐在女孩面前的催眠专家荣新奇教授说,女孩听后陷入了沉默地思考,许久之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小女孩叫小静(化名),人如其名,长得文静秀气,但是看到她郁郁寡欢的神态、憔悴的面容、双眼无神,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与生气,实在让人心疼。“心里难过的时候就彻夜睡不着觉,躲在被子里哭,想死的念头不可遏制般的在大脑里涌现。”一周前,小静在家心情难受,坐在窗前,意欲轻生,被家人及时制止,赶紧送到了医院。“孩子有抑郁症,已经一年了!”当听到医生的诊断,小静的父母似乎还不太相信。孩子才15岁,怎么会患上抑郁症?小静自幼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是个聪明、独立、喜欢思考的女孩,平时爱好阅读文学作品。进入初中后,一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与某任课老师关系不融洽,导致小静受到不公正对待,情绪变得低落、整天闷闷不乐,脑子反应慢,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然而,小静的妈妈对此不太相信——小孩子有啥好抑郁的,她就是装的,故意不想上学读书!正是家长的忽视,不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母亲不关注、不理解自己女儿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没有很好地和女儿沟通。因此,默默承受一切的小静,没有一个出口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委屈和难受,一直在心里堆积,最终导致抑郁症,走向极端。如何让小静重新打开心扉,走出抑郁的阴影,重新回归正常学习生活?荣教授说,在给小静做催眠的时候,先从她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她关心的东西就是我关心的东西,听她说她自己思考的问题和答案,我说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慢慢调整和改善她不恰当的思维认知观点和模式。关键在于多沟通,体会和理解她的感受、想法。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转变观念——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意识高涨,已经开始不断思考人生了,但是他们此刻的想法不成熟还偏激。因此,多倾听,多交流,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一起度过这段懵懂迷茫的阶段。荣教授建议:①关注13-17岁青少年孩子出现厌学、自残、自杀等行为,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能简单认为孩子是青春期的情绪问题和叛逆表现,而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期。②警惕季节性抑郁症目前季节变换,天气回暖,春天是精神心理疾病复发极高的时期,约占全年复发率的70%。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对气温、气压、湿度等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此时气温波动比较大,加上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大脑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复发。这时要特别关注孩子这段时间的情绪变化。③沟通注意情绪家长不要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否则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要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平等地与孩子交流。④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⑤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END文字:咨询师洪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2021年4月15日
其他

关于焦虑症治疗的六种方法!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焦虑”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提起和使用,所以许多人对它在变态心理学或者临床诊断中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当我们在临床上说“焦虑”时,它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焦虑症”指的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不仅包括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在正式诊断中,我们叫做一般性焦虑症),而且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但是,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了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这里我们专门讲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下面是新概念荣新奇教授为大家推荐的治疗焦虑症的六种方法。1、安静+想象让自己有一小段的空白时间,好好安静一会儿,可以发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然后,可以主动去想象一些宁静、放松的景象,这些景象可以是真有其地,在那里你觉得安全和松弛,也可以是你想象出来的宁静、安全和放松的景象。比如,你想象自己一个人坐在大海边,蓝天大海包裹着你,你无比放松,没有任何忧愁。2、分散注意力当你感到焦虑时,分散注意力会有所帮助。当你专心于其他的思维活动时,会减轻或消除你的焦虑症状。3、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焦虑症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临床治疗焦虑症,要从全局着眼,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重整体调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整体辩证分析,找到焦虑症的病因、病根、病性及脏腑邪正关系,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和疏导,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和心态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患者身心进入最佳康复状态。4、分层突破如果你的焦虑状态非常严重,你可以把所惧怕的事情分出不同层次来,然后逐一地摆在面前,一个一个地去应对。这个层次要按照令你惧怕的强烈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把不太惧怕的事情写在下层,最惧怕的情境或事情放在最上面。先面对最下面的情境,然后逐渐地往上移,先成功地控制不太害怕的事情,最后才面对令人最恐惧的事情。5、不再逃避逃避是焦虑的标志,例如自杀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当逃避某种困难的情境时,起初我们会体验到焦虑降低,但与期望相反的是,我们逃避困难情境的现象越多,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我们的焦虑就会越重。学会去勇敢地面对和应付令人焦虑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消除焦虑。6、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心理学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一些积极暗示性的语言,让患者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患者会非常容易受暗示。经专业催眠师的一些放松的用语指导可以让患者达到一个身心非常放松的状态。而焦虑症的特点就是持续的紧张,放松不下来,所以通过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很好的放松,再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焦虑症。温馨提示:如果您正遭受焦虑症的困扰,对于焦虑症不知道怎么治疗或有任何疑问的话,请和我们联系,会有专家根据您的详细情况为您作具体解答!END文字:咨询师洪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

如何监控与预防躁狂的症状?

说起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疾病,多数人第一反应会想到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么相信大家也听过它们的另一个朋友——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更为危险的精神杀手,它躁狂发作时让人亢奋躁狂,它抑郁发作时让人萎靡不振,大起大落之间给患者带来无尽痛苦。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相,我们先不过多的进行解读。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相。在照顾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当中,护理者(或是患者的亲友)应当如何做好“躁狂的症状监控与预防”工作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的建议。(1)识别躁狂发作的先兆症状:没有耐心,非常高兴,开玩笑增多,反应快,创意多,烦躁不安,工作不专注,疑心,性欲增强,日常活动和兴趣增加等等。(2)理解躁狂行为过度的风险:如花钱、性轻率、物质滥用、人际关系中的敌意等等。(3)记录日记,监测自己的心境以及心境波动的触发因素。(4)药物治疗管理。躁狂发作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停用心境稳定剂。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非常重要。(5)睡眠管理。睡眠前减少使用兴奋剂,在床上不做无益于睡眠的活动;睡觉前一小时停止活动,不过分延长夜间活动。(6)活动管理。不同时做几件事,将任务按优先次序划分,活动计划保持在合理的期望和需要水平。(7)症状促发因素的管理。如季节变化、生物节律或活动的改变等。(8)物质滥用管理。禁止使用酒精、毒品等缓解自己的焦虑、失眠等。(9)避免诱发躁狂的活动和事件。不服药,饮酒过量或用兴奋性药品,追求刺激,冒险,与别人争吵,熬夜,音乐声音量过大,旅行,家庭聚会,看令人烦躁的电影,试图做太多的事情,追求新的恋爱关系,换工作,搬到新城市。(10)采取行动控制症状。一旦识别出先兆症状,与精神科医生一起探讨是否有必要增加药物,或者进一步核实服药的依从性。此外,交给信任的人管理钱财,交出汽车钥匙,避免做出重要的人生决策,以及避免危险性行为情境。这些都很重要。END扫码关注我们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咨询师洪
2021年3月29日
其他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点击上方蓝字,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更难处理的心理问题。有些人和家属不了解双相情感障碍,以为病人不抑郁了,精神头十足,就误认为是抑郁症好了。这种情况,很多网友在给我们新概念的留言中时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患者的治疗相当不利。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双相情感障碍是怎么回事。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和抑郁症相混淆,也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相混淆。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医学书籍中是这样定义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疾病。躁狂相的特征是兴奋、激动、乐观、情感高涨;抑郁相恰是另一种极端,是悲观、呆滞、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二者可能交替循环发病,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临床医生们如此概括躁狂相的表现:(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有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好为人师,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4)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食暴饮,对异性兴趣增加,性欲亢进。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症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是两种机理不同的疾病,如果诊断为双相,就不能只吃抗抑郁药,而必须用情感稳定剂,主要是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如果实在过分兴奋,还可以用奥氮平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暂时把兴奋情绪“压一压”。只要坚持服用足量的情感稳定剂,双相就不会复发,可以恢复到病前状态。
2021年3月25日
其他

催眠疗法的原理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催眠疗法的原理是什么?通俗来讲,催眠疗法是通过催眠术引导求助者(来访者)进入一种恍惚状态(催眠状态)后,给求助者以心理帮助、解惑困境、纠正观念、改善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的心理学方法。这种恍惚状态类似于一个人完全沉浸在一本书、一场电影、一首歌音乐中,甚至是自己的思想或冥想中。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可以把注意力完全转向自己所想的事情,去发现和利用自己内心深处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的某些领域做出改变或重新获得控制权。临床催眠疗法通常是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中进行。催眠治疗师会引导你进入一个放松、专注的状态,并要求你以积极的方式思考经验和情况,这可以帮助你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像一些戏剧性的描绘,如在电影、书籍或舞台上看到的演绎那样,人在无意识中睡着了或是完全失控了。你会听到治疗师的建议,但是否付诸行动取决于你自己。那么催眠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现在最常见的是用来做心理治疗,当然,催眠疗法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它也是一种工具或程序,有助于促进各种类型的治疗。新概念的荣新奇教授就是通过催眠来做成平台,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森田疗法等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与其他心理治疗一样,催眠治疗的时间长短取决于问题的复杂性。由于催眠疗法是一种疗法,与其他形式的心理或医学治疗一起使用会更加有效,它的应用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催眠疗法还可以治疗药物滥用,包括烟草,性的功能障碍、不良的自发行为和坏习惯。它还可以用来帮助改善睡眠,学习障碍,沟通和人际关系问题。催眠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有助于解决消化系统疾病、皮肤问题和胃肠道副作用、怀孕不适、化疗副作用等;牙医也可以用它来帮助病人控制恐惧,或者治疗磨牙和其他口腔疾病。比如,当年荣新奇教授就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运用催眠疗法来治疗肛门坠胀患者、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更年期患者等。END扫码关注我们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咨询师陈
2021年3月12日
其他

儿童青少年患焦虑症有哪些躯体症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焦虑状态,潜在的焦虑可以在身体症状表现出来。有学习障碍的小孩,会在每天早上起来,要上学前表示肚子痛,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紧绷、恶心、拉肚子、头痛、头晕、昏倒,胸闷、胸痛。心理上,小孩会觉得害怕、紧张、恐惧感。在行为上会出现过度反应或拒绝反应,在处事上会出现在勉强的状况下完成一件事或干脆草草了事。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分三部份,一部份是遗传基因,即天生的。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状态,比如心理、生理状况;另一部分是大环境因素,原生家庭、学校的配合、社区大环境的契合。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中,心理障碍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女孩,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当我们以心理疾病形成原因来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时,必须先考虑儿童青少年父母给予孩子的过多要求与压力。普通父母碰到好带的孩子,大致上这孩子不会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顶多是在孩子生大病或家庭有特殊灾难时,出现某种程度的适应障碍症而已。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父母碰到一个“磨娘精”型的难带孩子,或是一个正常小孩碰上一位情绪易焦躁的父母,那么,孩子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试想像一位权威主义型的父母,给孩子的感觉是疏离、冷酷、被控制感,孩子容易出现自责、悲伤、不快乐、自卑、害羞、易哭闹、畏缩的心理障碍,或者一位情绪不稳、易责打孩子的父母,他的小孩在长期的忽略、责打、否定之状况下,出现另一种形势的的情绪问题,即叛逆、失控、冲动、暴力、偷窃、说谎等问题,我们知道虽然他表现暴力,其实孩子的心理是不平静的,孩子心想,反正我做什么,你都骂我,那么我又何必去表现呢?一般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症躯体症状时,大多是先在一般内科,到处看诊,一家换一家,始终检查不出所以然来。最后在偶然的情况下,才转给专家诊治。过度的医院诊治其实对小孩病情是不好的,因为到处看病只会让病期延长,加强病患的生病角色,而无法去了解焦虑症躯体症状之后的潜因或焦虑因素。另外,焦虑也会以另一种强迫症的方式表达出来,生活中,我们不可否认某一些仪式化的动作或习惯,的确可以减轻焦虑感。当焦虑在完美主义者身上出现时,当他发现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时,为了解除或中和焦虑,会出现某些反复性或仪式化动作来逃避焦虑,一般此种强迫症易发生在高年级青少年,一般易发生在安静乖巧,有点完美主义者身上,有时会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小孩有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症等,请不要犹豫,可以找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来辅导树立孩子心理问题。一般的处理方向有以下一些方向:荣新奇教授工作室一、减少压力来源:对于惧学厌学的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如何用行为增强的方法来减低孩子的惧学厌学倾向。二、个别辅导:试让孩子想想,怕什么?焦虑什么?并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焦虑感。可以尝试做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认知还没成型,要想改变他们的一些错误认知,催眠治疗家属认知干预是可以比较容易的矫正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三、父母咨询:了解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是否孩子过度依赖或父母过度保护,是否父母自己处在焦虑状态中。四、家族治疗:如果身体化症状严重,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不易改善,须考虑全家、家族的问题,可能是有遗传倾向,在幼时就应该针对调整和训练。五、药物治疗:对大孩子的强迫症,严重的焦虑状态可考虑用药。原则上除非是某些特殊的疾病,比如多动症小孩,为了加强孩子注意力而开药,否则医师不会轻易给小小儿童青少年开药,请父母不必过份害怕,而尽量避免看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咨询师陈
其他

荣新奇教授帮你分析青少年厌学的真正原因!

荣新奇教授经常会和许多做父母的在一起交流,包括他的那些做了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朋友们。有一次,荣教授偶遇到多年的老同学及邻居,两人交谈甚欢,都是做爷爷的人物了,老朋友在谈到自己的孙子时一脸愁容,荣教授忙问是什么缘由。友人说自己孙子智商没问题,就是不爱学习,不写作业,还竟爱惹事,在教室里就是一“活宝”,什么时候都敢“冲”上前,敢说敢做,也不管说的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结果引得全班同学哄笑,老师也没法正常上课。孩子很聪明,就是还没学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荣教授就问:那有没有问一问他是什么原因不喜欢学习呢?友人忙说:“这孩子太皮了,好好上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父母一天说一百遍,他也不听,打骂也不管用,看见他都这么不争气,都一肚子火气。”理是这么个理,做父母的也很辛苦,承受着家庭工作上的种种压力。但事情发生了,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做家长的就得及时引导,及时沟通,关键要做到心平气和。在做作业时候,即使孩子花费了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来完成1道题,父母仍要沉住气,告诉孩子没关系,慢慢来,当然事后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征求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孩子健康的身心比成绩更重要。总之,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一份尊重,一丝空间,欲速则不达。如果能把问题清晰地传达给孩子,尽管孩子的个性有差别,但在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很多事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而大部分家长的做法则刚好相反:强硬的语气,温和的逻辑。孩子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父母情绪,所以其中自然带入了不必要的怒火。由于只顾着发泄情绪,忘记了梳理问题,等到交流的时候又不知该从何说起。结果通常都是双方惹得一肚子气,最后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说,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厌学、逃学更可怕。父母心平气和是很重要的,很多父母一看出孩子身上的问题,立马指出,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自己孩子什么什么不好。快停止这么做,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父母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如果一旦破坏了孩子的心气,内心变得紧张不安,那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来学习,来进步呢?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是最好的教育。END文字:咨询师陈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

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又该如何改善?

焦虑症,它和单纯焦虑的情绪不同,焦虑症导致的不只是暂时性的紧张或害怕,或者是暂时性的心跳加速、手抖等生理反应。在焦虑症的患者身上,焦虑的情绪可能不会澹去,甚至会恶化。对焦虑症的患者而言,他们面临的不只是心理受到影响,身体也可能产生不适,甚至症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包括工作表现、学校成绩,或者是人际关系,而且持续反复很长一段时间。在怀孕期间焦虑症状较多的人,出现产后抑郁症的机率也比较高。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和一般的心情焦虑有什么不同?焦虑症和一般人都经历过的焦虑,其实大不相同。每个人一定都经历过焦虑的心情,例如面临了考试、比赛,或者是即将要做一个你陌生的医学检查时,这种状况下感到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除了心情感到紧张以外,心跳加速、手抖,甚至紧张到胃痛,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但这些症状在事件过后,通常就结束了。但有焦虑症的朋友们,常常会有强烈的、过度的、持续的担心与害怕,而且维持或反复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让他们有这样的感受。这些焦虑和害怕的感觉,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而且对有焦虑症的朋友们来说,这些感受是难以控制的,但旁人看起来,焦虑症患者的情绪与感受,是和实际的紧张与危险程度脱节,旁人可能会觉得:有这么严重吗?没错,对于焦虑症的患者来说,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而且真的有这么严重。这些状况,都可能使得焦虑症个案被误解,觉得你到底在演哪出?但其实焦虑症患者,需要你更多的同理与支持。和焦虑相关的心理状况,有几种不同的形态,例如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社交恐惧、强迫症,或创伤后压力症等等,症状上会有所不同。以广泛性焦虑症来说,常见有心理上以及身体上的症状:坐立不安或感觉紧张、易怒、难以控制的担心、忧虑、注意力难以集中,脑袋一片空白、睡眠障碍(例如失眠)、容易感到疲累、头痛、肌肉僵硬紧绷(常见于肩颈)有些广泛性焦虑症个桉会并发一些自主神经异常的症状,例如肠躁症、胃胀气、心悸…等等,另外也可能并发抑郁症、其他类型的恐慌…等问题。这些症状其实对个桉来说,时常反复发生,也可能让他们时常要跑医院,如果没有找到根本原因,就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因此这也是医师的一项挑战,当我们看到反复头痛、胀气、腹泻、便秘…等问题来就诊,却没有明确生理上病因的患者时,也要注意到患者是否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疾病。但大家也不要认为有这些症状,就等于是焦虑症。实际的诊断,必须由医师详细问诊、检查,并且排除其他生理上的疾病,才能下判断。焦虑症如果希望得到改善,在日常生活的重点是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可以透过冥想,或者是参与一些行为治疗、团体治疗的活动(如催眠疗法、团体催眠训练)来练习。其他可以做的还包括:运动:许多有氧运动都有助于纾解压力,包含散步、慢跑、游泳、登山…等等。如果能每周运动
其他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机会!

我们知道,人生中有两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一个阶段是3到6岁的时候,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孩子对性别、出生环境、家庭、人员都开始有认知了解,这些了解大多来自家庭,这些认知有时候能左右人的一生,也是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石。心理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这些基础认知的修正,即认知行为疗法。那么第二阶段是什么时候呢?那就是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观的养成时期,也是做父母的对于孩子教育的最好时期,可以说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机会。青春期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很多认知以及形成,换言之,它的质量基本取决于第一阶段。比如一个女孩子在小学前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关爱,那么步入青春期时,她就有可能早恋、厌学、与老师作对……,一个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阶段与父母的不良关系,而在青春期发生一些反常现象,比如网瘾、打架、早恋或逃学等。童年是种子,青春期结出第一茬果实,但还未成熟,虽然青黄不接,青涩脆弱,却也实在地挂满枝头,呼朋引伴。但有经验的果农都知道,第一茬果实不能要,果树要养,因为它们的营养还不够丰富,还不足以承担成熟的责任。这是对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们已经出落得婷婷玉立或高大威猛,却远未达到成熟的要求,广义地说,是心理年龄幼稚,狭义地讲,是除身体外其它一切条件均不具备。所以他们无权,也无法承担生活。那么为什么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的最后机会?但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该无所作为,事实上,青春期之重要,甚至要超过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原因有二,第一,它是成家立业的前奏,第二,它是孩子留给家长的最后机会。什么机会?调整和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并因此而表现不良,那么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给予弥补和引导,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漏洞仍未得到修补,那么他/她的一生将很难与幸福、健康、快乐结缘。从多年治疗与咨询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高考减压,还是亲子关系,或是早恋、逃学、网瘾、叛逆等,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关爱,上述大部分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可如果将之推延几年,对,只是短短的几年后,当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样贯穿于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为终生难愈的肿瘤,再治起来,不仅成本极高,而且治愈的可能性相当低。原因是,他们已经定型了,炎症已经发展为癌症!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最后的机会,因此在这个阶段,许多孩子也令家长十分头疼,孩子会叛逆、网瘾、早恋等等,有些明智的家长会以耐心地陪伴、引导等方式感化孩子,他们或求助于专家,或者与老师沟通,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无论这些举动是否高明,总之,他们在付出心血,而这些心血,孩子不会视而不见,只不过,那些回报有可能滞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没有这种耐心,面对表现不良的子女,他们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管教方式,比如在孩子5岁时遭到父母责打,15岁时还在忍受这种皮肉之苦。这就等于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存在方式:我是不被父母关爱的(5岁时),我是不被环境接纳的(15岁),那么再过十年,25岁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发展出反社会人格或自虐倾向,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些疼痛和羞辱将永远伴随其左右,地狱由此形成。因此,当有家庭矛盾或者有“问题青少年”的时候,停下来不妨想一想,这或许可能是一种机会,一种重新塑造孩子的机会。帮孩子一起走出困境,防微杜渐,在孩子还未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带他去做心理咨询,了解孩子认知、走进他的世界。青春期,看上去是自以为是、叛逆顽固、不如换个角度、静静的欣赏青春期的狂风暴雨,和孩子一起感知他们的成长!END扫码关注我们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咨询师洪
2020年12月22日
其他

关于“抑郁症”,这些你知道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人,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百万,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不知道。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瞬间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对青少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少年所要面对的挫折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020年9月29日
其他

荣新奇教授百度百科简介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荣新奇教授百度百科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