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5东吴大学赖信宏

赖信宏 书目文献 2023-04-12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

——035东吴大学赖信宏


 

编者按:2019年《文献》杂志第3期推出“文献学青年谈”专栏(文献学青年谈[]文献学青年谈[二],广受学界关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召开了“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海内外数十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回顾“文献学”历史,畅谈现状,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学术火花。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校年轻学生了解“文献学”,借鉴前人读书治学方法,甚或主动地报考学习“文献学”专业,“书目文献”公众号推出“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专栏。此次参与采访调查的青年学者有数十位之多,主要来自高校、古籍收藏机构和相关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他们或讲学于各大高校文献学课堂,或终日摩挲古籍,或矻矻于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均是从自身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眼中的“文献学”。所设问题仅为框架,有些阐述在框架之外,受访者根据心得梳理逻辑层次。本号推送时不作结构调整,仅对明显错误进行订正。感谢在百忙之中支持本次“专栏”的各位老师!

记得关注“书目文献”,陆续推送的青年学者中,或许就有你现在或未来的导师哦!

前期框架设计和邀约人员,得到石祥、董岑仕等老师的具体帮助!特此说明。

 

南江涛谨按

2020-4-23




個人介紹

 

賴信宏,1981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文言小說、小說文獻學,現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聊齋誌異〉主體意識的呈顯與構設》,及《明末武林書坊刊行叢書之板片重組與編改──以〈唐人百家小說〉為中心》、《孤本明代小說〈晉安逸志〉考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補遺──兼議前、後集十二卷本之復原》、《〈漢武故事〉成書時代新探》等十餘篇期刊論文。

 

1. 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文獻學在台灣一般附屬於中國文學系之下,只有台北大學曾經設立過古典文獻學研究所。我接觸文獻學很晚,本科就讀的東華大學以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學批評為主,在古典小說課程中接觸到王國良、李劍國等先生的相關論著,了解古典小說保存流傳的情況,並開始閱讀魯迅《古小說鉤沉》輯佚之作,當時接觸的文獻學較為粗淺,並沒有深入相關學科的底蘊。博士班才在台灣大學修習潘美月老師的目錄學、版本學,其間李劍國老師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我也旁聽了目錄學,才真正開始踏入文獻學的領域。在台灣能夠接觸實體古籍的機會並不多,只有以研究對象為目的的零星訪查,大多只能查閱微捲。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階段,我曾到立命館大學擔任客入研究員,與芳村弘道先生前赴陽明文庫、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公文書館等地訪查小說孤本、佚本,赴日訪書期間,多方蒐羅資料,積極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也由此以小說文獻學專業取得教職。



近年來文獻學的研究範圍不僅是版本鑑別、目錄、校勘、辨偽、藏書家等相關內容,更成為漢字文化圈中交流的重要媒介。台灣80年代後期,在王三慶、王國良、陳慶浩等前輩學者的努力下,很早就留意到域外漢籍與域外漢文小說。「域外漢籍」近幾年在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的推動之下,將視野放到東亞地區的流傳,文獻不再只是著眼於中國古籍之上,也觸及朝鮮刻本、和刻本漢籍、域外註解本。域外註解本如匯集多種蘇詩注本之《四河入海》,又如日僧萬里集九對蘇軾、黃庭堅詩所注的《帳中香》以及對《史記》、《漢書》的注釋,已經獲得不少學者關注。另外,卞東波先生所編《寒山詩日本古注本叢刊》《朱子感興詩中日韓古注本集成》《中國文集日本古注本叢刊》《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為我們提供許多以往不易取得之資料。從中國典籍到域外漢籍,文獻學串聯起漢字文化圈,尤其日本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多從文獻版本的角度出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文獻學可以說是熱門學科。

 

2. 畢業後又從事文獻學研究和教學,您覺得涉古專業本科生學習“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是什麼?

 

東吳大學中文系是少數重視古典文獻學的大學,每二年會舉辦古典文獻學國際研討會,迄今已有五屆。丁原基先生長年在東吳大學開設目錄學、類書的課程,而我的教學主要放在「治學方法」這門課,因應課程調整,拆分為「工具書檢索與利用」、「治學方法與習作」二門。我認為文獻學是閱讀古籍、掌握可靠知識訊息的基礎,從古籍的範疇、分類去了解其性質與內涵,而充分使用工具書則是進一步掌握古籍總貌的必備能力,因此包括傳記檢索、古籍調查、校勘實作等,都是我教學的重點項目。

 

3. 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歷史文獻學還是文學文獻學?又或者說偏重目錄、校讎和版本的哪個具體方面?請重點談一下您在這個領域的治學心得?

   

我的研究方向為小說文獻學,著眼於文言小說的研究,特別是受到李劍國先生所開啟的「志怪傳奇」系列研究的學風影響,李劍國先生廣泛地爬梳唐前到宋代的志怪傳奇之史料,其弟子陳國軍、占驍勇又陸續開拓由明至清的小說調查。我在這些前行研究中進行拾遺補闕的工作,偏重在目錄、版本的調查,比方說,對於《漢武故事》的重新整理與年代考訂、在日所藏小說文獻的調查等。相較於白話小說研究的盛況,文言小說相對較為邊緣,散佚的情況相當嚴重。近幾年我也針對明代書坊編纂文言小說選集的情況,討論其別出新裁、陳陳相因、重新包裝刊行之處,對此發表了系列文章。換言之,對資料的流傳、利用的情況有所判分,才能充分評定文言小說之價值。


 

4. 有人說“文獻學”是個基本工具,算不上單獨的“學科”,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如果是“工具”,是否應該有更廣泛的應用?是“學科”,主要研究物件是什麼?是否有瓶頸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文獻學具有工具性,但仍是一門專門之學,因為閱讀古籍沒有文獻學為基礎,在史料真確詳實的判斷上容易有誤差,特別是明代版本層出不窮的改頭換面,如李劍國判斷現存明刊本《搜神記》《異苑》,屬於明人輯錄所得,摻雜半真半假之內容,利用上必須保持警覺,而這是不明小說文獻者經常踩入的誤區,如《法苑珠林校注》利用《搜神記》改動《法苑珠林》,即是未考慮到明代刊刻的小說不可靠。這部分應當有基礎認識,才知道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文獻學有其獨立之重要性,在古籍年代的具體研判上,雖然可以透過牌記、字體、紙張具體判分,但如接觸古籍不多者,就不容易判斷書估改造、偽印、殘本混充全本、稿抄本價值的判定等問題,這方面仍有賴於專家泛覽的經驗,才能進一步解決。

 

5. 結合自身的求學和教學,“文獻學”的研究生培養上與其他學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麼具體學術訓練?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您對學生們有何期待?

 

我認為即便不以文獻學為研究對象,也應對古籍有基礎之認識,比方說,對於「異文」的判斷,如果沒有實際校勘古籍的經驗,即便閱讀今人點校之排印本,可能也不容易注意各種異文背後的內涵。此外,史料的真確性要多方檢證,包括作品繫年,就需要基礎的傳記、制度、方輿知識的輔助,才能在疑信之間做出有效的判斷。

 

6. “文獻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如何?論文發表難度?主要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由於台灣的文獻學被納歸於中文系的範疇,課程中文獻學相對邊緣,相關專業的學生必須兼通其他領域,才容易取得教職。《書目季刊》為專門發行文獻研究相關之刊物,不過如果要在核心或重點期刊發表,則必須結合新史料、新觀點的發掘。

 

7. 請您談一談對文獻學前景的展望,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哪些方面會引起更多關注?

 

文獻學需要透過廣泛的資料比對,近期大套古籍叢書的編印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館藏大量公開古籍影像,對於以內容取向的文獻基礎研究,具有相當大的助益。過去需要跨國、跨域的訪書,如今因線上資料取得之便,為文獻研究解決不少資料取得的疑難,不過,目前公開的情況還遠遠不足。當資料累積足夠,將可以幫助古籍全文資源的整合,也同時成為龐大的漢語語料資源,未來傳記、辭典、年曆,甚至是地圖,應該都可以和古籍全文的閱讀結合為一,進行跨資源整合的研究,基礎文獻的問題將更容易被解決。人們可以從文獻深化到內容判讀的細緻化,包括典故應用、意象分析、情志涵詠。

 

8. 請您推薦一種“文獻學”的必讀書,簡要地介紹一下內容及您的閱讀體會。

 

文獻學的入門書,我推薦陳先行先生的《古籍善本》,透過豐富的圖例,可以看到文獻學目錄、藏印、稿抄本相關知識的具體應用,對於文獻學這種亟待目驗的學科是很好的入門書。至於小說文獻學的研究,我推薦李劍國先生的《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該書基於唐代志怪傳奇的普查,提要十分嚴整,將各書的作者、卷次、版本及條目進行總體清理,亦可見古小說與《太平廣記》《說郛》《類說》等小說文獻之版本演變密切相關。這部書擴充了當年魯迅《古小說鉤沉》之文獻工夫,徹底解決志怪傳奇存佚真偽的問題,從中可知文言小說校勘、辨偽之難,透過這部書可習得古小說研究的基礎治學之法。



专栏往期回顾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1西北大学景新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2山东大学姚文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5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刘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6上海师范大学王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8浙江大学出版社王荣鑫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9南京大学赵庶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0香港中文大学潘铭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1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2安徽大学唐宸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3复旦大学沈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4武汉大学李寒光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5国家图书馆刘鹏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6浙江师范大学孙晓磊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7南开大学赵建成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8河北大学李俊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9湖南大学翟新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0苏州博物馆李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1辽宁师范大学高明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2复旦大学唐雯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3扬州大学孔祥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4南京大学张宗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5暨南大学王京州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6同济大学赵成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7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8南京大学卞东波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9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0天津图书馆胡艳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1中华书局朱兆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2中山大学史洪权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3南京图书馆韩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4四川大学罗鹭


注:本文为书目文献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或发消息获取白名单。纸媒刊载,请直接联系作者。感谢赖信宏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