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郜同麟丨S.2081《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考論

郜同麟 书目文献 2023-04-03



注:本文发表于《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五辑下(凤凰出版社,2022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郜同麟老师授权发布!



S.2081《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考論


郜同麟


S.2081號寫卷,首殘尾全[1],尾題“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共存經文138行。敦煌藏經洞中共出土首尾題中含“化胡經”字樣的寫卷6件,除本件外,其餘5件寫卷應均屬十卷本的《老子化胡經》。本經説經者爲天尊,與十卷本《老子化胡經》老子説經不同,因此大淵忍爾、項楚等學者都認爲本件寫卷是與十卷本《老子化胡經》不同的另一種“化胡經”[2]。這是非常正確的。實際上,《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以下簡稱“靈寶化胡經”)與十卷本《老子化胡經》還有許多不同,如對佛教的態度,對外來文化的容受等等。
學界對十卷本《老子化胡經》關注較多,對《靈寶化胡經》則少有措意,對該經的創作時代、思想來源等問題都缺乏研究。大淵忍爾曾指出,《靈寶化胡經》“把《化胡經》和太平真君、彌勒結合在了一起”。這一論斷非常重要,但彼氏未做進一步的深入論述。事實上,通過探討《靈寶化胡經》與佛教、道教的關係,即可擬測該經的思想淵源和成書時間。

一、《靈寶化胡經》與南北朝道經


《靈寶化胡經》雖名“化胡經”,但與化胡相關的僅卷中數百字而已[3]。這僅有的一部分化胡內容可能也是前有所承的。《靈寶化胡經》云:


天尊言:“汝莫咲我等二老公,今大飢渴,汝一囯爲吾作食,乃可飽耳。”胡人一囯即爲作食,種種無數。二尊共食不飽,胡人大小,皆大驚恠。天尊言:“汝等一囯飼我不飽,我今復爲汝設食。”天尊以金槌打地,五方飲食,種種無數,一時來下。胡囯大小食此,百方不遺。一胡人心由(猶)凶强,乃以天尊囚縛。宣勑一囯,聚柴積如丘山,以二尊著於柴上,持火從下燒之。烟火熾盛,七日七夜。柴消火滅,胡人往看,但見天尊顏色豐悅,光耀照天,誦經振動四方。胡人惶怖馳告。胡王聞之,皆大惶恠,便自出,將領千軍万乘,以金銀輦轝剛取二老公,著於殿上。舉囯大小,千重万匝,叩頭礼拜,乞存生命。


相近的情節也出現在宋謝守灝所編的《混元聖紀》卷四,但彼文較此經詳細得多:


王啓老君曰:“我等已見儀法,欲設中食,願率徒衆皆來。”老君曰:“吾衆頗多,恐王不能供給。”王訝曰:“我大國,無所不有,何以不能供給耶?請尅期而會。”老君謂尹喜真人:“胡性堅强,心猶未服,可因此會,方便化之。”乃勑海內群仙皆來赴會。來者相續於路,月餘不絕。王倉庫將竭,齋未及半,乃生悔心。王召群臣謀曰:“道士徒衆何乃果多耶?予設中食,本祈益國,今乃傾我倉庫,恐是鄰敵姦謀,故遣來害我國。不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國。汝等急宜焚殺,以全予國。”於是群胡積薪外郊,煙焰亘天,乃將兵圍繞老君及隨侍仙衆,驅逼入火。老君與諸仙怡然赴火,隨煙出没,身更精明。又令左右沉之深淵。老君入水,淩波越流,身放光明。王益發怒,又燒大鑊,令煎煮之。老君忻然入沸湯中,談笑自若。胡王始驚,知不可殺,然業已行此,恥不能殺,乃急遣使以告鄰國曰:“有一妖魅,或老或少,變化不常,處吾國山谷中,我投之水火,皆不能殺,恐更興妖害及諸國,請速興兵相共誅戮。”旬月之間,胡兵並集,共圍老君,吹具扣革,彎弓按劍,四面合圍。于時,老君宴處圍中,怡然不為恤,亦無怒意。俄而風雷四合,天地震動,胡兵矢石皆自反中,戈矛摧落,金革無聲。胡兵驚懼,一時奔潰。胡王戰慄,調群胡曰:“其老翁等安知非大聖人,今欲事之,何如?”群胡曰:“大王既已燒、沉、煮、射皆不能傷,豈非聖人耶?但恐其積怒,將滅王國,願王早為之謀。”王曰:“誠然,吾今正爾自詣其前,求哀請命,庶蒙赦宥。”於是面縛至老君前,五體投地,叩頭千百,求乞哀宥。(D17,p821)[4]


將兩者比較,可以看出,《靈寶化胡經》故事的主角是“二老公”,據前文知是佛與道,而《混元聖紀》的主角僅是老君一人;《混元聖紀》的故事比《靈寶化胡經》內容豐富得多,除了相互設食及燒老君外,還有沉淵、入湯、加兵等情節;另外《混元聖紀》中還有豐富的人物對話。《混元聖記》顯然應抄自某種化胡類經典。從《混元聖紀》卷五與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經》的比較來看,《混元聖紀》對所用經典以節略爲主,添加情節的可能性不太大。那麼《混元聖記》的文本來源應是另一種化胡經,而非此《靈寶化胡經》。《三洞珠囊》卷九《老子化西胡品》所引化胡經也有類似的內容,並且文字與以上二文又有不同。又P.2004《老子化胡經》卷十:“我昔化胡時,涉天靡不遥。牽天覆六合,艱難身盡嬰。胡人不識法,放火燒我身。身亦不缺損,乃復沉深淵。龍王折水脉,【氵复】流不復行。”其中雖未言設食事,但情節上與《混元聖紀》卷四很相近,所説的可能也是相近的故事。因此,很可能老君與胡王互相設食及胡王火烧老君的故事早已流傳,並被多種化胡經採用,《靈寶化胡經》也吸納了這一傳統故事。

除既有的化胡類經典外,《靈寶化胡經》還受到了《洞淵神呪經》的深刻影響。《靈寶化胡經》云:“以是天遣百部使者,行九十種病,頭痛、寒熱……死罪繫獄,自煞滅盡。”這與《洞淵神呪經》的常見句式非常接近,如P.3233《太上洞淵神呪經》卷一:“當此之世,疫氣衆多,天下行九万種病,病煞惡人。”《靈寶化胡經》又云:“若有魔王眷屬、諸神廟祀、天祇地祇、衆耶魍魎、世間前後死喪斗加、【非/尸】尸惡注,疾病人民,又諸道士宣威救急,行道教化,降伏諸魔惡鬼,皆由天尊威振神耳。”這也與《洞淵神呪經》伏魔殺鬼的論述相近。

除了句式的模仿外,《靈寶化胡經》提到的真君下世的觀念很可能也是導源於《洞淵神呪經》。自東晉至隋末,關於“真君李弘”的信仰非常普遍[5],《老君音誦誡經》就已提到了“老君當治,李弘應出”(D18,p211),但對此闡述更明細的則是《洞淵神呪經》。P.3233《太上洞淵神呪經》卷一:“真君不遠,甲申灾起,大乱天下,天下蕩除,更立天地,真君乃出……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地大樂,一種九收,人更益壽,壽三千歲。乃後更易,天地平整,日月光眀,眀於常時……真君出世,无爲而治,无有刀兵、刑獄之苦。聖王治化,人民豐樂,不貪財錢。无有雞肫犬鼠牛馬六畜,鳳皇爲家雞,騏驎師子爲家畜。”P.2793+P.2749《太上洞淵神呪經》卷九:“真君垂出,惡人不信,天遣煞鬼來欲誅之。蕩除天地,更造日月,布置星辰,改弦易調。神人法治,仙人爲佐,万劫不死,无有兵刀,地皆七寶,衣食自然,无有六畜,男女悉聖,无有惡人也。”《靈寶化胡經》云:“汝等從今以去,廣宣吾教。大劫將終,示化人民,懃作功德,起立寺塔精舍,遼理福業,廣救衆生,及一切蝖飛蠕動、有形之類,過度惡世,得見太平,與真君相值。”而後描述了真君降下後的勝景。這與《洞淵神呪經》“更立天地,真君乃出”的觀念非常相近。

《靈寶化胡經》中的末世論並不僅僅是受了《洞淵神呪經》的影響,可能還對東晉以來的其他道經有所繼承。《靈寶化胡經》云:“大劫欲末,天尊遣八部監察,以甲申年正月十五日詣太山主簿,共笇世間名籍。”《洞淵神呪經》也有關於“甲申”的記述,如前文引到的“真君不遠,甲申灾起,大乱天下”。但《洞淵神呪經》中充斥着各種干支紀年,對甲申似乎並没有特別突出。早期靈寶經中卻有不少以甲申爲末世的傳說。P.4659《太上洞玄靈寶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甲申洪灾至,控翮王母家。永享无終紀,豈知年劫多。”《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得遇吾此道,其祚自强,以保甲申,普度天人。”(D2,p562)《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也有“甲申大水洪灾”的說法(D1,p782)。這一觀念可能來源很早,《真誥》卷十七載楊羲云:“得小掾細白布、青紙、香珠之屬,然此逼左道虛妄之說,是故不復稍說耳。自當以此物期之甲申也。”陶弘景不解“甲申”之義,注云:“爾來已經太元九年、元嘉二十一年兩甲申矣,不知此所期謂在何時,謂丁亥數周之甲申乎。”[6]其實楊羲所謂“期之甲申”應該也是指末日之義。《靈寶化胡經》以甲申爲“大劫欲末”,正是繼承了東晉以來的這一觀念。

除末世論外,《靈寶化胡經》的地獄系統也顯示了其多元的來源。其中云:“死入地獄,陸犁十八地獄、玄沙北獄、太山廿四獄,及在中都大獄,日月所不加,三掠之考,万痛交行,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其中的“陸犁十八地獄”並不見於其它道經,顯然是就佛教“泥犁十八地獄”改造而來。“玄沙北獄”爲《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一所載“酆都山二十四獄”之一(D3,p416),在《太上靈寶元陽妙經》卷三中也曾單獨出現(D5,p935)。“泰山二十四獄”在早期道經中較爲常見,如《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元始靈寶西南大聖衆……常以月二十四日,上會靈寶太玄都玉京朱宮,共集考校三官九府、五嶽北酆、泰山二十四獄罪刑簿目,鬼神天人責役輕重之事。”(D1,p795)敦煌出土的科儀文書中也有“泰山二十四獄”的說法,如P.2457《閱紫録儀三年一説》:“紫宫玉臺度世下黄司空公三人出,爲我考覈九地太山廿四獄諸司,解散三曾五祖、七世父母,下及我身、妻子諸所犯違。”“中都大獄”在現有文獻中主要見於《赤松子章曆》,如《赤松子章曆》卷四《遷達先亡言功章》:“願臣今奏章告下天地水三官、泰山二十四獄、中黃天九平獄、中都大獄、水官土府……”(D11,p210)這幾種地獄在其它道經中還没有同時出現的例子,很可能是《靈寶化胡經》綜合了各種來源的地獄觀念雜湊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道經中常見的“北酆”“三官”等在這里卻没有出現。因此,《靈寶化胡經》的地獄系統來源複雜,且不成系統。

大淵忍爾稱:“文中‘一日一夜燒香禮拜,步虛誦詠’的句子讓人看像《靈寶經》中的步虛章。”《靈寶化胡經》在儀式方面確實受到了靈寶經的影響,除了大淵忍爾所説的步虛儀式外,又如該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愛樂是經,尊奉恭敬,勤行功德,减割身口,月月常能建立齋戒,供養師尊,燒香礼拜,勤身苦行,六時行道,不問男子女人、道俗,若能至心聽受此經者,不遭枉橫,所在安隱。”一日六時的觀念顯然是繼承了佛經中所反應的印度時間觀念,但月月齋戒,“六時行道”,“燒香禮拜”等,應該是靈寶經以及靈寶齋儀確定下來的。P.2352《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明達大法師於中央被頭散結,依訣徒炭,六時請謝,中庭行事。”P.2606《太上洞玄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凡有此灾,同炁皆當齊心脩齋,六時行香,十遍轉經。”均是其例。P.3282+S.6841+BD15636+P.2455《自然齋儀》引《金録簡文》更給出了六時行道時的存思方法。

《靈寶化胡經》又云:“奉持經戒,常念三寶。”這里的“三寶”是指道、經、師三寶。但早期靈寶經中的“三寶”多指“三寶神經”,早期的道教儀式,如敦煌本《自然齋儀》亦僅禮三師,未見禮敬三寶。南北朝中後期的道經,如《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太上妙法本相經》等,其中的“三寶”都已是指道、經、師三寶。大約同期或稍晚的道教儀式中也已有稽首三寶的內容,如P.2337《三洞奉道科誡經》即有“至心稽首太上无極大道,至心稽首三十六部尊經,至心稽首玄中大法師”,又稱“至心稽首正真三寶”。P.2436不知名道教齋儀中“唱願禮”每句亦稱“至心稽首常住三寶”。BD1218+P.3755+BD4047+BD3818《太上洞玄靈寶天尊名》與道教儀式關係密切,其中也屢稱“禮三寶”“歸命三寶”。《靈寶化胡經》所謂“奉持經戒,常念三寶”也是與這一類道教儀式密切相關的。

《靈寶化胡經》又云:“勤脩功德,建立福田,轉經行道,一日一夜,燒香礼拜,步虚詠誦,懸繒幡蓋,監察直事月月來下檢察,脩福表上,善者上昇天堂,衣食自然,快樂無極。”這與靈寶齋的儀式也大致相近。《自然齋儀》載靈寶齋法威儀次序,發爐、出官後即“三上願”,即三揲香並上願,而後“十方禮”“十方懺”,此即“燒香禮拜”。在禮懺之後“存思命魔”,然後“步虛及禮經懺謝”,此即“步虛詠誦”。《靈寶化胡經》的這一段表述顯然是據此類道教齋法所作。

總之,《靈寶化胡經》襲用了化胡類經典的基本故事框架,繼承了南北朝道教的末世思想和地獄系統,尤其受到了《洞淵神呪經》的影響,該經關於齋法儀式的描述則與靈寶齋儀大致相近。

二、《靈寶化胡經》與佛教


與十卷本《老子化胡經》明顯對佛教的貶抑不同,《靈寶化胡經》對佛教的態度非常友好,其中没有對佛教的妖魔化表述,而是將佛、道兩者平等並立。如前所述,《靈寶化胡經》的主角是“二老公”,即佛祖與道君,并且認爲二者是一,“□(汝)等能屬道者,無上最真;樂佛者亦是我身”。之所以是“二尊”,乃是因“我今分身二乘”。《靈寶化胡經》對佛、道二教的教徒也没有表現出等級差別,稱“若信佛者,當以教之,而爲説法;若信道者,當以教之,而爲説法”,兩者看起來是平等的,并且還將“信佛者”列於前位。經中唯一的對佛教歧視性語言是“汝等胡人雖尒,心由(猶)凶惡,爲汝等除落鬚髮,偏肩露膊,不令妻娶,断其種族,使立塔寺,徒衆朝暮礼拜,奉事天尊丈六金剛形像,常如今日”。P.3404《老子化胡經》卷八、《混元聖記》卷四、《猶龍傳》卷四及《三洞珠囊》卷九引《文始先生无上真人關令內傳》均有相近的內容,這應是共同繼承自前代的某種“化胡經”,並不能説明《靈寶化胡經》對佛教有惡意。

除了名義上的並立外,《靈寶化胡經》還直接引入了佛教的世界觀與天界觀,該經云:


上有卅三天,周迴十方,無窮無極,恒河沙數。造立天地以來,有大須弥山,有大鐵圍山、大海,是名三千大千囯土,人民滿中。天下亦有百億日月,一日月傍照四天下,輪轉周而復始。地下有大水,風在其上;地下有樹,枝葉四布八万九千里,無邊無畔,不可窮盡,亦不可思議,莫能知者。


“三十三天”是佛教的天界觀,在佛經中非常常見,如《長阿含經》卷二〇:“須彌山王頂上有三十三天城,縱廣八萬由旬,其城七重。”(T1,p131)在道教中雖也有“三十三天”的說法,但這一說法出現較晚,且較少見[7]。《靈寶化胡經》的這一觀念很可能是對佛經的直接移植。

至於須彌山、大海和鐵圍山組成世界的觀念,更是地地道道的佛教世界觀。《佛説立世阿毗曇論》卷二《數量品》:“是世界地形相團圓,如銅燭盤,如陶家輪,是世界地亦復如是。猶如燭盤邊緣隆起,其鐵圍山亦復如是。譬如燭盤中央聳起,其世界中有須彌山王,亦復如是。”(T32,p181)但佛教爲每千世界組成“小千世界”,每千“小千世界”組成中千世界,每千“中千世界”組成“三千大千世界”。《靈寶化胡經》稱“有大須弥山,有大鐵圍山、大海,是名三千大千囯土”,不知是節略還是對佛經的誤讀。

《靈寶化胡經》還有直接繼承自佛經的誤譯,如該經稱“天下亦有百億日月”,這也是從佛經中得來的觀念。如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四:“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T12,p388)如前所論,每“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世界”,但佛教翻譯者以“億”直接對譯了“俱胝”,如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花華經音義》卷中:“一百洛叉為一俱胝,洛叉,此云萬也;俱胝,此云億也。”(T54,p447)其實據《華嚴經》卷十“百千為一洛叉,一百洛叉為一俱胝”(T10,p704),洛叉爲十萬,俱胝爲千萬。因此佛經中屢稱“百億世界”“百億日月”乃是譯經者的誤譯,《靈寶化胡經》此處稱“百億日月”,正是繼承了這一錯誤。

“地下有大水,風在其上”,這同樣是佛經中的世界觀,《那先比丘經》卷下:“天下地皆在水上,水在風上,風在空上。”(T32,p699)《靈寶化胡經》稱風在水上,且未言“空”,消解了佛教的四元素說,恐怕是對佛經的誤讀。

除天界觀和世界觀外,《靈寶化胡經》還引入了佛教的淨土觀。該經云:“有此得道男女,由其前身脩福,奉持經戒,常念三寶,今悉登天堂宫殿樓閣,悉用七寶流泉涌池,池中蓮華皆如車輪,諸音伎樂在於前。”這應該就是對《阿彌陀經》的改造,彼經云:“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佛國土,常作天樂。”(T12,p346-347)二經的用詞都基本一致。P.3404《老子化胡經》卷八云:“吾所以言在西方二百六十万里有極樂國者,欲使諸國胡王伏道繫心於彼故耳,彼實无也。”完全否定了極樂世界的存在。《靈寶化胡經》直接引入淨土觀念,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

早期靈寶經中也大量借用佛教的術語和觀念,認爲佛道一家,如P.2356《太上太極太虚上真人演太上靈寶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云:“仙之言佛,佛是胡語耳。”但大約在南北朝末期至唐初,佛道關係惡化,二教教徒多互相攻擊,道教徒爲應對佛教徒的攻擊,多竄改道經中的佛教術語,並在新造的經典中對這類攻擊作適當回應。

《靈寶化胡經》雖對佛教極爲友好,大量借用佛教術語、觀念,但它並非佛道交融時期的產物,其中也有對佛教徒攻擊的回應。該經云:“世間愚癡人輩謂言天尊無像。天尊生出以來,經歷數劫,恒河沙等,不可窮盡,變形世間,或大或小,或老或少。”這便是對佛教“天尊無像”的回應。法琳《辯正論》卷八:“《陶隱居內傳》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所以然者,道本無形,但是元氣……若言有者,古來書籍曾所不載。今作道形,依何取則?如其有者,昔所未傳。”(T52,p547)這是目前看到的關於此事的最早論述。道教造像的傳統可能確實起源較晚[8],早期道教中未見提及,在《業報因緣經》中方大量出現。因此,雖然最早指責道教造像之人未必便是法琳,但恐怕也不會太早。既然《靈寶化胡經》有對此事的回應,那麼恐怕很可能是七世紀以後的作品。

既然《靈寶化胡經》的產生時代在七世紀之後,該經為何又會如此平等地對待佛教呢?從該經的彌勒信仰中可以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三、《靈寶化胡經》的創作時代及背景


關於《靈寶化胡經》與佛教的關係,最引人注目的還不是作者對佛教的平等對待、對佛教經典的精熟,而是該經中鮮明的彌勒信仰。大淵忍爾已提到,該經中云“然後真君來下,及弥勒衆聖治化”,將真君與彌勒并列。實際上,《靈寶化胡經》所描述的劫後世界,與《彌勒下生經》中所說的彌勒降生的世界非常相近。今將竺法護譯《佛説彌勒下生經》與《靈寶化胡經》對比如下:


《靈寶化胡經》:末劫之後,山河石壁,無有高下。
《彌勒下生經》: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T14,p421)
《靈寶化胡經》:人民長大,無痛苦惱。
《彌勒下生經》: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悦,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T14,p421)
《靈寶化胡經》:五穀豐熟,一種三收,米長五寸,食之香美。
《彌勒下生經》: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T14,p421)
吉藏《彌勒經游意》:可彌勒佛出世時,田一種七獲,米長七寸,白如珂玉,甘甜如蜜。(T38,p269)
《靈寶化胡經》:金銀寶藏,悉皆露形。
《彌勒下生經》:所謂金、銀、珍寶、車渠、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録。(T14,p421)


《靈寶化胡經》對未來世界的描述不但與《彌勒下生經》語義一致,并且順序也相同。因此二經顯然是有密切聯繫的。道教李弘信仰本身就與彌勒信仰很相近[9],《靈寶化胡經》將道教的真君與佛教的彌勒接合起來似乎是很自然的。

但除了《彌勒下生經》外,還有一種有關彌勒信仰的佛教僞經與《靈寶化胡經》有密切聯繫,即《普賢菩薩説證明經》。傳世文獻中已無《普賢菩薩説證明經》,但敦煌文獻中有此經三十餘件[10]。《靈寶化胡經》中不少與《彌勒下生經》或其它佛經相違的地方,卻與《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相合。如《靈寶化胡經》云:“尒時吾經百劫,身滅更生,受命八万七千歲,人民俱尒。”但佛經中多用“八萬四千”這一數字,多有未來世人歲八萬四千的表述,《彌勒下生經》亦云:“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T14,p421)獨《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第二部分《佛説證香火本因經》稱:“彌勒治化時,人受八万七千歲。”

《證香火本因經》頗似讖記,而“八萬七千歲”這一數字很可能也與讖記有關。《續高僧傳》卷十“釋法總”條:“仁壽歲初,勅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門寺。掘基三尺,獲神龜一枚,色黃且綠,狀如彩繡。頭有八字云:‘上大王八萬七千年。’腹下有‘王興’二字。”(T50,p505)在佛教經錄中,《普賢菩薩説證明經》始見於隋法經《衆經目錄》,據該書所附上表,法經於開皇十四年(594)編成此錄獻上,早於仁壽。但《證香火本因經》與《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第一部分並非一個整體[11],很可能在仁壽以後撰成。

《靈寶化胡經》與《證香火本因經》相近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八萬七千”這一數字。二經的結構、詞句都有相近之處,如《靈寶化胡經》卷首言五方帝,《證香火本因經》則述六方菩薩;此後《靈寶化胡經》稱“胡夷越老(獠),一切衆生,心意不同,不識真僞,不信罪福,各行惡逆”,《證香火本因經》亦云“有一大國,名爲振旦,不識正法,不識如來,不解正法,不識好人”;而後《靈寶化胡經》云若善男善女“愛樂是經”便得種種好處,《證香火本因經》則稱“假使有緣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若受持,若讀誦,若書寫”也能得種種果報。也就是説,兩經的開頭部分結構幾乎一致[12]。後面關於末世、救贖的論述,兩經也頗有相似之處。

除此之外,兩經還有非常特別的共同點,即關於“二聖並治”的安排。如前所述,《靈寶化胡經》中認爲佛、道並峙,說法的是佛、道二尊,未來出世的也是真君、彌勒二位。《證香火本因經》云:“却後數日,天出明王,地出聖主,二聖並治,并在神州。”也有“明王”和“聖主”並治神州的觀念。

這種思想的最初來源大約應爲《法華經·見寶塔品》中多寶佛與釋迦牟尼佛共同説法的場景,佛教壁畫、造像中也有不少二如來共同說法的圖像,如敦煌285窟、461窟、西千佛洞第8窟等等。但《靈寶化胡經》和《證香火本因經》的直接來源恐怕不是《法華經》,而是與當日政治有很大關係。《舊唐書·高宗紀》云,上元元年(674),“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上元二年(675),“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13]這正是所謂“二聖並治”[14]。如前所述,《佛説證香火本因經》中有大量的讖記,結合歷史來看,其中的“二聖”應該就是暗指唐高宗與武則天[15]。

將《佛説證香火本因經》與武則天聯繫起來的證據並非僅有“二聖”一條。爲武則天篡位所僞造的《大雲經疏》中大量引用了《證明因緣讖》,該讖即是據《證香火本因經》撰作的[16]。如果《證香火本因經》本就是在高宗時成書的話,其中有大量有利於武則天的讖記就不奇怪了[17]。

如前所述,《普賢菩薩説證明經》中有不少關於彌勒降生的內容,這在《證香火本因經》一部分中尤其突出,《大雲經疏》即取此以證武則天即彌勒。S.2658《大雲經疏》:“即以女身當王國土者,所謂聖母神皇是也。何以驗之?謹按《證明因緣經讖》曰:尊者白弥勒,世尊出世時,療除諸穢惡……謹按,弥勒者,即神皇應也。”其中所引《證明因緣經讖》即見於《證香火本因經》。北朝時彌勒信仰非常興盛,但在北朝末以後,在統治者的打擊下趨於衰落,高宗至武周時,由於武則天的緣故才有短暫的復興[18]。《靈寶化胡經》如此重視彌勒,應該也與武則天有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證香火本因經》中還有關於老子化胡的內容,其中云:“左脇生釋迦,老子作相師。白疊承釋迦,老子重瞻相。”這將佛傳故事中的相師替換爲老子,顯然是受了老子化胡故事的影響,但並未如十卷本《老子化胡經》將佛道對立,而是調和了二者的矛盾。這與《靈寶化胡經》中對佛道關係的處理如出一轍。這很可能也是與武則天的提倡有關。《全唐文》卷九六載武則天《僧道並重敕》:“老君化胡,典誥攸著,豈容僧輩妄請削除……明知化胡是真,作佛非謬,道能方便設教,佛本因道而生,老釋既自元同,道佛亦合齊重。自今後,僧入觀不禮拜天尊,道士入寺不瞻仰佛像,各勒還俗,乃科違敕之罪。”[19]《靈寶化胡經》和《證香火本因經》這種佛道並重的處理正由於統治者的這一態度。

因此,《靈寶化胡經》大約稍後於《證香火本因經》,應爲高宗末至武周時的產物。有意思的是,大約在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有多種“化胡經”涌現出來。王懸河《三洞珠囊》大約應編於武周時期[20],其中稱“《化胡經》乃有二卷,不同,今會其異同,錄此文出也”(D25,p359)。可見王懸河所見的《化胡經》已有兩種,其中似乎並不包括本文所論的《靈寶化胡經》。S.1857、P.2007《老子化胡經》卷一及S.6963v《老子化胡經》卷二則應撰於玄宗時期,即八世紀上半葉[21]。

這種“化胡經”大量涌現的現象,可能是對屢次出現的抑道政策的反動。《佛祖統紀》卷四十載總章元年(668)焚棄《老子化胡經》[22],《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亦載此事(T49,p582)。神龍元年(705),中宗又下詔禁《化胡經》[23]。每一次禁毀,勢必造成世間《化胡經》傳本稀少。待政策寬鬆之後,便有好事者在“化胡”這一主題下融合舊有傳説及時代新風造作出新的《化胡經》。此《靈寶化胡經》及十卷本《老子化胡經》卷一、卷二的出現,正體現了這一道教勢力消長的歷史進程。


結 論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靈寶化胡經》繼承了南北朝道經的老子化胡故事、末世論和地獄系統,在真君出世和末世觀念上受《洞淵神呪經》影響較大,在儀式方面受靈寶經影響較大。

二、《靈寶化胡經》對佛教非常友好,經中大量吸收了佛教的天界觀、世界觀和彌勒下生思想,並回應了佛教徒對道教的攻擊。

三、《靈寶化胡經》中“二聖”的表述、佛道並重的態度與《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第二部分《證香火本因經》相近。《證香火本因經》應爲高宗末的作品,《靈寶化胡經》大約也成書於高宗末至武周時。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上半葉涌現出多種《化胡經》,可能與中央政府對道教及《化胡經》態度的反覆有關。


注釋:
[1] 從文意推測,該卷前面殘缺的內容可能不會太多,大約僅缺相當於“序分”的部分。該卷爲標準的每紙28行的抄寫格式,首紙現存21行。如果前面的推測不錯的話,去除首題和一般會在首題前保留的兩個空行,該卷可能僅缺4行經文。
[2] 參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録編》,齊魯書社,2016年,第875頁;項楚:《〈老子化胡經·玄歌〉考校》,載《柱馬屋存稿》,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73頁。

[3] 這是僅就目前所見內容而言。從經名和現存內容推測,聽法的“群衆”應爲胡衆。

[4] 爲省繁冗,本文所引道經,一般引自《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以“D*,p*”標示册數和頁碼;所引佛經,一般引自《大正新脩大藏經》,以“T*,p*”的形式標明册數和頁碼。

[5] 可參湯用彤:《往日雜稿  康復札記》,三聯書店,2011年,第237頁;唐長孺:《史籍與道經中所見的李弘》,載《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2011年,第210頁。

[6] 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卷一七《握真輔》,中華書局,2011年,第313頁。

[7] 關於這一問題,可參路旻《晉唐道教天界觀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第46-47頁。

[8] 目前可見的最早和道教相關的造像似乎是耀縣出土的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像碑,爲佛道混合造像。但早期的道教造像非常少,現在發現的多是五世紀末以後的作品。詳參張勛燎《中國道教考古》,綫裝書局,2006年,第610頁。

[9] 唐長孺《史籍與道經中所見的李弘》:“老君降世却和佛經中的彌勒降生非常相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第217頁。)

[10] 在這三十餘件中,以P.2186和浙敦26號最爲完整,以下所引皆據P.2186。

[11] 可參曹凌《中國佛教疑僞經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46頁;武紹衛《敦煌本〈普賢菩薩説此證明經〉經本研究》,《敦煌學》第三十輯,第57-75頁;楊剛《〈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研究》,《中國俗文化研究》第十八輯,第88-101頁。

[12]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本文開頭關於《靈寶化胡經》前殘泐不多的論斷。

[13] 《舊唐書》卷五《高宗紀》,中華書局,1975年,第99-100頁。

[14]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四川地區發現了一批佛老成對造像,均爲唐玄宗時期的作品(詳參穆瑞明著,胡鋭譯《道佛關係的圖像學研究:唐玄宗時期的四川摩崖造像》,《宗教學研究》2019年第4期,第103-113頁),這很可能是受到《靈寶化胡經》或類似經典的影響,由此也可以推知《靈寶化胡經》產生的時代。

[15] 前引楊剛文已指出這一問題,可參。

[16] 可參矢吹慶輝《三階教研究》,岩波書店,1927年,第720-734頁;林世田《敦煌所出〈普賢菩薩説證明經〉及〈大雲經疏〉考略》,《文津學志》第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166頁;楊剛《〈普賢菩薩説證明經〉研究》,《中國俗文化研究》第十八輯,第88-101頁。

[17] 有學者認爲《證香火本因經》的讖記是在匯編入《普賢菩薩説證明經》時羼入的,也有一定可能。

[18] 關於此問題,可參唐長孺《北朝的彌勒信仰及其衰落》,載《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第198-207頁。

[19] 《全唐文》卷九六,中華書局,1983年,第990-991頁。

[20] 關於《三洞珠囊》的編撰時間,可參程樂松《中古道教類書與道教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24-125頁。

[21] 關於此問題,可參拙稿《絲路宗教文化視域中的敦煌本〈老子化胡經〉》,《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6期。

[22] 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24頁。

[23]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第140頁。


【作者简介】
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敦煌文献、经学文献。

相关链接:

郜同麟丨丝路宗教文化视域中的敦煌本《老子化胡经》

郜同麟丨從單疏殘抄本看《禮記正義》的演變
郜同麟丨《老子中经》新探
郜同麟丨《靈書紫文經》新考
郜同麟丨《禮記正義》校讀叢札
郜同麟丨《禮藏》本《禮記正義》勘誤
郜同麟丨《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考——兼论陆修静目录“未出一卷”和“卷目”问题
郜同麟丨《禮記正義》整理前言
郜同麟:《禮記正義》校讀記
郜同麟:淺談寫本文獻學在傳世文獻校勘中的作用——以《禮記正義》爲例
郜同麟:敦煌吐鲁番道经残卷拾遗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