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与媒体打交道(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与媒体打交道(上)

正文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1991年,基辛格在北京出席一次研讨会,我也在现场。我和基辛格认识很多年了,当他获悉我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专门跑过来对我说:

召开新闻发布会,不要时间拖得太长。你若讲长了,给记者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你想要他报出的东西人家就不一定给报了。我在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接受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新闻记者采访,最多只讲3分钟的话,从不讲长话。

他这一番话很有道理。发言人对时间的使用,应该以分钟来计算,要提高时间的使用率,不要讲对方已经知道的东西,此外还要善于把长话变成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短话,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奥的道理。

不论发言还是答问,短比长好,不宜长篇大论。因为记者出席招待会是来找新闻的,都比较急,话讲长了,人们最后记住的总是很少,于是就要想办法把发言从长变短。你的发言若不能突出核心信息,记者就容易断章取义,甚至有些你不希望报的,他也会报出去。

我曾应邀给一些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上课。一个学员曾这样总结主持记者招待会的策略:尽量多念发言稿,时间越长越好,这样留给记者提问的时间就短了。

听听媒体对此怎么说:有位记者曾以《记者最怕照本宣科》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说道:“记者出席记者招待会怕什么呢?最怕官员发了文字材料,然后从头到尾念一遍。更要命的是还要翻译成英文。如果通晓两种文字的还好,可以从中看看,有没有翻译错误,闷中取乐。”

发言人念稿的根本出发点是害怕记者出难题,把发言人和记者对立了起来。其实,老一辈领导人早就给我们树立了开诚布公、从容应对记者的榜样。

1978年2月,邓小平访问尼泊尔。后为施燕华。

1978年2月,施燕华随邓小平访问南亚诸国。在某个国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当地记者的提问都很友好,基本上都是诸如“对两国关系的评价”、“对某国的印象”之类的一般性问题。后来到了另一个国家,也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当地的、西方的记者坐了满满一屋子。记者们无所不问,邓小平也无所不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招待会结束后,邓小平意犹未尽地说:“这个记者招待会还有点儿意思,上次那个就是杯白开水。”

还有人认为举行记者招待会是发言人接受记者的考试。抱有此种心态的话,也很难举行一次成功的记者招待会,因为发言人之所以要举行招待会,首先是要有新闻发布。如果没有新闻发布,双方是“敌对”而非“合作”关系,这个记者招待会就是多余的,勉强做了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另外,也有人认为记者提出的问题必须回答。一般说来,发言人应对记者提问作出回答,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发言人不是全知全能、什么问题都能答,换句话说,发言人并不一定有问必答。对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不回答,我归纳了一下。

01

超过发言人权限的问题,不该发言人回答,对此不回答是允许的。比如问的不是外交问题,而是纯属国家内政的问题,外交部的发言人可以不回答,而是请记者去问主管部门。

02

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也可以不回答。所提问题是提问者个人推理出来的,发言人不能跟着提问者的假设转。

03

所提的问题发言人不了解,手上还没有掌握有关情况。此时此刻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硬着头皮回答,这很容易出纰漏。完全可以向记者表示,对这个问题要先去了解一下,然后给予答复。

04

有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也可以开个玩笑应付过去。当年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党和国家几位高龄领导人的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一次记者询问记者邓小平的健康状况,问邓小平是不是生病了?我回答说:“邓小平先生的健康状况良好。”记者接着问:“请问邓小平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回答说:“邓小平在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大家对此是有默契的,不会穷追猛打。再问,就可以说刚才已经回答了,还要三问的话,大家都会感到此人无趣。


举行记者招待会时,我主张:

一、开场白要短

开宗明义,把记者的兴趣勾起来。

二、重在答问

不能认为开场白讲完了,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要提前想清楚记者可能关心什么,会提什么问题。

三、讲的话要让人一听就懂

我们有些提法,比如“实现全面小康”,如果直接翻译成外语,外国人听不懂,因为这是中国人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如果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他们就懂了,因为这是具体的。

四、不要讲过头话

对外讲话切忌拔高,要留有余地。如果你讲了十点,九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有一点言过其实,人们会怀疑你前边九点的真实性。另外,话千万不要说得太满。某国有一位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其国家领导人的身体状况时,话说得太满,不料当天晚上该国家领导人就因病去世了。这是发言人工作的一次重大失误。

五、既讲成绩,也讲不足

很多人认为讲成绩就是唱主旋律,讲不足就不是唱主旋律。我的理解是,唱响主旋律是要把我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告诉国外,有时候实事求是地讲一点儿现在面临的问题,会让对方觉得真实。

六、慎用“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一句外交术语,使用时有一个不成文的特定含义,即“此事确实有,我本人也知道,但我不愿证实,也不愿置评”。如果明明不知道而故弄玄虚,或该奉告时不奉告,胡乱地用“无可奉告”做挡箭牌,不只是给外界以发言人无能的印象,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对外传递错误的信号。

七、注意中外有别

在使用数据和材料时要考虑:对外媒讲话时,对中国人是好消息的,对外国人是不是好?比如说,现在每四个人戴的领带就有一根是浙江的,中国人听了当然很高兴,但外国人会不会有一天对你进行反倾销呢?这就要提前想到,要考虑讲话的对象,研究记者的心态。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边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与媒体打交道(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