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讲堂 | 注雨观瀑——沈勤、陈琦的艺术创作

亚洲艺术中心 亚洲艺术中心 2023-06-06


亚洲讲堂 / AAC Talk: 注雨观瀑——沈勤、陈琦的艺术创作

Watch the Rise after the Waterfall Pours Water

——Artworks by Shen Qin and Chen Qi

艺术家:

主持 / Host: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


特邀嘉宾 / Guest Speakers: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艺术家 / Artists:

沈勤、陈琦


时间 / Time: 2021.5.29 (Sat) 

地点 / Venue: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Dashanzi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


 
亚洲艺术中心于2021年5月29日(六)举办了第二十四期亚洲讲堂:注雨观瀑——沈勤、陈琦的艺术创作。此次讲堂于“片石山房——沈勤·陈琦作品展”期间举办,特别荣幸地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小峰,本次讲堂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葛玉君,以及艺术家沈勤、陈琦,针对展览主题“片石山房”以及清代绘画大师石涛艺术思想的现代性进行探讨。

此外,“片石山房——沈勤·陈琦作品展”入围雅昌月度(2021年4月)画廊影响力榜单



 

  AAC Talk 亚洲讲堂   







左起:艺术家沈勤、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艺术家陈琦


✦✦✦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沈勤和陈琦两位艺术家都是从85美术新潮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来自南京,同时又都有南、北生活与创作的体验。而他们的创作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契合之处。

大家都熟知,《师徒对话》是沈勤85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当时就有学者评价其为“禅境的现代化”不过我想强调的是,首先,在他这幅创作中所表达出来的形式上的现代主义,与内容及精神指向上的禅境化、文人化的特点,其实一直延续到沈勤之后的创作中。沈勤的绘画中有很多抽象的元素,但和现代主义拉开了距离;其中有很多中国传统观念的注入,但又逃离了纯粹的笔墨系统。其次,在我个人看来,沈勤在参加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语言上还是创作媒介上都在做减法,他的创作实际上开始走向删繁就简的过程第三,沈勤创作中还给人一种时间性表达,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对时间的忘却。而这种时间性与陈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恰恰形成对比。

陈琦老师的早期作品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深受85美术思潮的浸染。1989年的水印木刻作品“庭院的窗”之后,他的创作开始发生转变。从材质媒介上,他将水印木刻作为其重要创作手段;另方面,他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拓展与调整。其三,与沈勤不同的是,陈琦之后的创作更趋多元化的表达。如把数码技术应用到版画创作中,尝试装置艺术等。“时间简谱”“虫洞”等系列中能够看出其艺术观念中关于时间的多重性、多维度叙述。这在其参加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中显著呈现。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即“叠加、共时与重组”。当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形式上的多样性与观念上的东方性的传递。他的作品《水》被V&A博物馆收藏(其收藏理念即为面向当代),更说明了这一点。

回到今天研讨会的题目“注雨观瀑”。我们知道,片石山房的设计出自著名艺术家石涛。而“注雨观瀑”其实是其中一景。我个人认为和这次展览很契合。一方面,“注”有凝视、注视的意思。另一方面,“注”还有注入的意思。“瀑”我们可以理解为时代的潮流,前者有个人化的感受,后者有大时代的氛围。“注雨观瀑”在某种意义上是两位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理念通过作品注入到当代艺术的洪流展开彼此间的关联,而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又都深受石涛艺术理念的影响因此,我们今天研讨第一个议题就是石涛艺术思想的现代性呈现第二个议题为水墨或者水印作为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建构第三个议题是从地域风格与艺术观念的生成和影响这一角度进行探讨第四个议题是如何在传统中重获生机

坐在我身边的邵彦老师对石涛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我想下面请邵彦老师从石涛的角度,再结合展览来谈一下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几日前我刚扬州片石山房”回来这是我第三次到扬州前两次都没有机会,这次我特意安排时间去了何园、片石山房片石山房在解放后一度被很多单位占用,当地的园林管理部门也没资金,只能一块一块拿回来一块一块修复,组建筑跟市政府打一个报告。加上周围的环境整治,差不多是前些年才修复成现在这个状态之前去的话,对整体园林空间认识应该没有现在么全面这个展览开幕式的时候我参加了当时就想,为了更好的理解两艺术家的作品,为了我自己的研究,有机会要去一下片石山房正好上周末在苏州讲课,就安排时间到扬州看一看真是不虚此行

我对石不上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一直很感兴趣2016年秋季正好有一个机会到广西南宁开会。会议结束便去了桂林,看看靖江王府,石涛出生的地方当时同行的另一位老师比我还狂热,高铁一直坐到州,就为去看石涛出家的湘山寺。去过靖江王府后我又到了扬州石涛生命终止的地方石涛一生的这一头一尾使我对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打印了一些图片包括我刚在扬州拍的,还有以前在桂林拍的,算是我对的一些理解我想讲完会让大家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石涛。我们之前准备议题从对石涛的全认识都可以生发开来,也包括怎么理解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包括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前景,我觉得都可以打通了


清康熙扬州城图©邵彦


清代康熙时期的扬州府城有新城和旧城两个部分是一个横过来的日”字形的城市布局石涛晚年号大涤子,晚年定居住宅大草堂新城的东南角。我理解的新城有点像现在苏州的园区相当于姑苏区。石涛叠石作品片石山房在新城的西北角据记载有两处叠石作品,一处片石山房,另一处万石园。大家想想,(对比)片石山房,万石规模更大,用的石头更多万石园没有保存下来,片石山房也不完全是石涛那时候的样子片石山房作为一个部分,现在在晚清所建的园林何园里。何氏是扬州当地的一个官商结合的大户人家(何氏)在那一代的老爷是晚清的进士,后来也做盐商。今天大家很熟悉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就是这个家族的子弟何园里保留的最最古老的一块就是片石山房。园的大门上是罗哲文先生(中国古建筑学家)提的几个字,晚清第一名园”进去片石山房主要是看石涛的叠石

何园平面图©邵彦

片石山房©邵彦


根据平面图,片石山房何园的东南角片石山房的叠石有一点很为人称道,有一个水中月山石上的孔洞能把天光投射到水面形成水一个小小影。现场很清楚这是我退到远处拍的片石山房叠石的全景何园因为长期被各种单位占用,损坏比较厉害,包括片石山房。有些原来的石头当时都拉下来填到水池里现在的面貌基本上都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整修的。现在这个复原当然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说跟石涛时候是不是一模一样我想我们也不用太焦灼因为片石山房的叠石是被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认定是石涛叠石作品存于人间的孤品这也给石带来了一个头衔,他也是园林家,也是叠石家但是其实整个扬州,包括何园里晚清建的那一大片也有非常丰富的叠石。叠石的面貌跟片石山房我觉得没有很大的区别。另外,除了何园,扬州另外一个保存下来的个园的特色是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也是以叠石胜在园林界有这么一句话,“扬州园林以叠石胜”,说明叠石在当地是一个地域特色在明末清初,是一个时代风气石涛所作所为在当时不过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很可能除了石涛也有其他的画家会参与,只不过文献没有记载那么石涛为什么要叠石,为什么一出手就叠的那么好当然跟他的山水画修养有关叠石只是山水画的平面绘画变成立体的山吗那就要回我前些年到桂林靖江王府考察了一点记忆

靖江王府平面图©邵彦

桂林靖江王府非常特别明代的王府格局保存的比较好。王府的后院有一座独秀峰独秀峰不仅是靖江王府的中心点,也是整个桂林古城的中心地带而且独秀峰旁边有一个水池,月牙池一峰一池,一阴,是一个明显的阴阳鱼布局。为了加强阴阳鱼的效果,当时的建建者甚至还用九曲桥联通水池中间建了一个亭子,然后在山里面挖了一个亭子和灵是阴阳鱼的鱼眼此外,独秀峰上有一个万历年间建造的玄武阁,据说有一个天然的龟蛇相交的造型山洞里有一个明代嘉靖年间雕造玄武像我们现在研究明代的道教一般认为,因为嘉靖帝沉迷道教,太子庆帝继位以后就排斥道教,赶走了张天师,不许他再进京朝觐。但从万历年间建玄阁来看,其实万历年间道教还是高潮也就是说靖江王府在整个明代都维持道教信仰,这也说明石涛是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道教,有着浓厚的道教氛围的空间里的。由于明朝宗室内部政治斗争,石涛幼年遭遇家庭变故,由内带着逃亡至山寺出家但这个内也是接受了完好的王府文化教育虽然为了活命出家为僧,但实际上对石涛的教育是佛表道里。石涛这种从骨子里带来的道教信仰,一旦时机成熟会显露出来在最后他晚年在扬州片石山房的叠石里。我们这样来理解片石山房的叠石就把石涛与生俱来的对道教的信仰和理解联系起来这个山不是一个园林小品而已,也不仅仅是观赏对象,它是自然山川的浓缩,而这种浓缩是把中国的整个宇宙观浓缩起来这个石头是哪里来的?是从太湖水里捞起来的吗?或者是从哪儿开采出来的?石头,是宇宙的呼吸,气凝结而成的大家看水中月,实际上我看的不是水里面而是石头上的孔窍这些孔窍让气能够穿过,石头就活了,就有了生命力从这些孔窍穿过以后,吹拂到水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形成一种生命的韵律节奏这是园林真正能够让我们得到放松,得到安置的奥妙所在这种气韵流动节奏跟我们的整个生命合拍我们中国人原来的宇宙观世界观认为万物都是气化身而成的凝结成自然环境凝结成也凝结成我们的肉体和思想在这样一个哲学背景下再来看园林以及对园林的绘画,你会觉得一切都打通了

▲ 陈琦作品《如梦令》(左);沈勤作品《淮水东边旧时月》(右)


从视觉效果上看,沈勤老师的创作是极简的体,就好像是元四家中的倪瓒;陈琦教授的作品是极繁的体,就好像元四家中的王蒙我们研究倪瓒王蒙也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两人都跟全真教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我先不展开疏和密给予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疏体,沈勤老师是把简化的都简化,能省略的都省略就是《道德经》里说的为道日损’目的是在画面上尽量多地留出气能够流动的空间因此我们看他的作品不是视觉上看它一笔一画绘画痕迹,而是跟画面的气交流大量空白,有的地方用淡墨,有的地方颜色都是引导进入画面,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因此这种体的你觉得整个人非常放松,跟画面内外贯通的不仅仅是因为画面很大即使画面很小,只是开一扇小小的窗,气能够流动人在这种状态下会感觉非常的舒适陈琦老师虽然写实能力很强,可是他的创作主要并不是让你看他的写实能力他画的是一种感觉,唐恍兮惚的感觉通过树枝花叶园林小品石头水面表达的其实也是气在园林环境里面流动的一种感觉
园林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现在研究很多还是把园林当成一种建筑来研究但是再进一步追问,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空间,通过人工干预的,以达到界定人和空间关系的目的美术馆也是一个建筑,里面也有人和空间的关系。园林和其他这些建筑空间有什么区别呢?园林始终是把人放在自然的环境里面的自然一直是在园里扮演着一个有绝对权重的角色园林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叠石水池栽花种草,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对话能够省去你的舟车劳顿,不用去到真正的深山老林,你在城市里面可以通过园林完成与自然的对话在自然的空间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种气的呼吸交流,增强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是我理解的中国园林的哲学内涵不管是沈勤老师体,还是陈琦老师的密体,都把握着这样一个内核,就是我们的呼吸。这个呼吸不光是我们肉体的呼吸人的身体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是非常重要且核心的一个概念,但还不是终点。我们的肉体是宇宙的浓缩,山川都可以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找到对应的标的物,放大以后是可以和整个宇宙形成共振的。绘画说到底记录的是呼吸共振的感觉不论采用写实的手段或非写实的手段最后记录的都是这么一种感觉
再看水墨画,水墨是什么?水墨在我看实际上是非常全真教的东西。因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叫丹青。在北宋出现了青绿山水,对应的是外丹派,炼丹。正一道(道教两大教派之一)发展出了纯水墨山水。纯水墨山水后来是在全真教的思想体系之下才形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回到石涛出生的地方山上有玄阁,腹里有真武像,都是全真教的象征明成祖朱棣夺取后在全国大力推行真武信仰,推行全真教所以石涛也好,八大也好,他们这些宗室成员的道教信仰都是以全真教为主的全真教在明代上层的流行,造成了明代大量水墨画的流行,这两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水墨木板水印西方的单色水彩画完全是两回事里面是有中国自己的一套成体系的,有非常完整的宇宙观哲学观做支撑为什么中国人看水墨亲切我们就像石涛一样,虽然家族没落了,他自己也当了和尚,可是骨子里流着的那种血脉是断不掉的。我们民族文化几千年来自然而然从这块土地上生发出来的东西深入我们的骨血我们要进行这样的创作和欣赏都毫无违和感极简的沈老师的创作和极密的陈老师作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共生,因为们的底层是相通的。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邵彦老师讲的非常深入。从另外一个视角带大家对这个展览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她强调了片石山房、石涛和道家思想的关系。尤其谈到园林建筑和石头是宇宙的呼吸,强调“水中月”里面呈现出来的园林的生命律动,和展览正好有一个互动。尤其用王蒙的“繁”与倪瓒的“简”来对比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非常启发。下面请于洋教授发言。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首先祝贺沈勤、陈琦二位老师在亚洲艺术中心这个精心设计的空间里举办展览。二位老师的展览开幕式我也受邀参加。刚才听了邵彦老师从历史到当下的水墨状况的评论,我非常受益。我接着邵老师的话题来谈一谈。在今天几位嘉宾里,邵彦老师和黄小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美术史,我和玉君老师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可谓有古有今。

虽然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现代美术,我对园林题材的绘画非常感兴趣。从元明以后,倪瓒(倪云林)画《狮子林》、文征明画《真赏斋》,到明清以后,像张宏画《止园图》。实际上园林题材绘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甚至可以升发到中西绘画差异或相通之处。例如高居翰先生(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的《不朽的林泉》中讲过,实际上在传统的艺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园林题材绘画以往不太提到张宏,但是高居翰先生认为这个画(《止园图》)非常重要。我觉得理由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收藏了其中的两件。《止园图》很写真,它把园林里边的每一个部分的位置画的都很精确。回头来看倪云林的《狮子林》和文征明画《真赏斋》,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其实找不到一个非常确切的实景。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围绕着园林题材,特别是到了明清之际,很多文人也加入到叠石造园的行列之中,包括很多山水画家,尤其是大画家。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山水画,包括绘画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条脉络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看到沈勤、陈琦老师的这次展览,实际上也对于我自己的园林研究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二位老师相约做的一个主题创作,不仅仅是一次行为,这一系列的创作显现出两位艺术家的精神轨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园林题材的绘画,或者说这背后中国人从古至今,从传统的本土的到当下的一种开放的国际性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时候,背后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放松感。我看展厅墙上陈老师的这段话非常认同。这里边确实有对我们以往的一种表达习惯和模式的思考,对于自身文化的反省和我们如何去松绑又要敏锐的去抓住我们想要的东西。我觉得其实这是非常难的。对艺术家来讲是这样,对于研究者来讲亦是如此,同样包括对于我们每一个热艺术爱好者。二位老师的同名巨制《片石山房》,不同的表达策略,不同的样貌。刚才邵老师概括为疏体密体。从某种角度上也是二位艺术家以自身之眼,以如此的一种相约的创作行为完成的一种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水墨语言的表达之中每个人的个性化,画面里呈现出他们的习惯和以往创作轨迹的凝结。我觉得陈琦老师真正是一个在当下文化层面去关注传统本身的画家。有时候我们会把传统和当代做一个二元对立的分裂,比如说刚才我提到我们研究的范畴不一样,有搞古代的,搞近现代的,还有一部分搞当代的。但是实际上在艺术家的笔下,这些不是问题,特别是对能够形成自身语言,能够把它圆融消化的艺术家。所有的东西都为我所用,所有的东西都不成为阻碍或隔阂。但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也面临着选择或自身身份的界定,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站在上帝视角。这也使很多艺术家很惶惑困顿。我怎么样跳出传统?我怎么样变得当代?越是这样,问题就越集中。从这次展览里,我觉得两位老师拿出最真的东西去攻一个小的课题,而且呈现出的样貌又如此多样,我收获很大。


▲ 陈琦作品《片石山房》


陈琦老师展出的作品《片石山房》是不同的画面组合而成的。实际上里边有一种特意追求的放松感,表现语言非常特别,一看就是陈琦老师的画。他的语言里又叠合了水印木刻的一些语言和水晕在纸上晕化的感觉。我觉实际上是把传统水墨的肌理、质感、张力融合在他自己的思考里面,又没有把水墨变成一种媒介。我觉得在他身上还是有一种守持。因为我读过陈琦老师的著作《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实际上有非常传统的情节,包括他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同样的追求在沈勤老师身上也体现的非常典型。沈勤老师的画我也关注了很多年。他的表现手法,包括画面的构成感和色彩,光影的表达,都融入在他自身的语言里。实际上我觉得这种放松感恰恰是最为丰富的和很难达到的一种状态。



▲ 沈勤作品《园 20-10》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水墨的当下发展。我觉得从二位的画里我的第一点收获是打破二元对立,传统与当代,保守与前卫的一种姿态。艺术创作里还是讲圈子的,有的时候一群艺术家都在一起来往,所有的展览在一起做,这些人就会越来越像。可能另一群人看他们会觉得不一样,时间一久就会形成一种隔阂,或者是一种误读,实际上艺术家自身还是很真诚。但我觉得陈老师跟沈老师都算是不群的艺术家,没法把他们划派。可能是学院的但不一定是传统的,说是当代或前卫的但他们身上还是有对于传统,对于本土文化的珍惜和自觉守持的那一部分。

第二个,水墨艺术发展到当下,这几年也反复在讨论,比如水墨画与中国画的概念,中国画与国画的概念等等。抛开这些概念,我觉得水墨不仅仅是一种媒材的存在。持水墨画概念和观点的人认为,都什么年代还叫中国画。除了中日韩,还有哪个画种以国别命名?其他都是以媒介来命名的。那为什么叫中国画呢?我写过小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我觉得这里面当然有我们近代民族、国家复杂的文化背景的因素。再有就是其实水墨画也好,或者是我们以笔墨纸砚为媒介的表达也好,追求着一种禅机,一种精神状态的表达。所以回到中国画的表达语言和美术史的认定,我有的时候上课讲,可能也不太恰当,说其实古代我们的祖先,当他们还不能把一个东西画的很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画的很像没有用,画的很写实不是高级的。不是说不能做到,而是当他们还没做到的时候就已经自觉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反过来去看水墨画表达的原因。为什么那么多的艺术家从工笔或者从写实入手,最后变得越来越抽象,有不断晋级的一个思考。我在两位艺术家身上也有发现。


▲ 陈琦作品《根器 No.1》(左);《菱角山》(中);《何来》(右)


接下来,是我们如何来运用传统符号的问题。两位艺术家的画里也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传统符号。比如说树石,比如说陈琦老师画中的蟹、蝶、龟这些形象,一旦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表达就会勾起一种文化记忆。但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语言呈现出来的时候又变得非常个体化和独立石涛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同时石涛也是一位很敢干的艺术家,他自己在题跋上,比如他讲万点恶墨等等概念,我觉得他又是非常前卫。谈中国的山水画的脉络你绕不开他,谈中国画论你绕不开《苦瓜和尚画语录》,所以我觉得能够思考到这么深的艺术家一定是对艺术有非常深入的了悟。觉得在他身上能够看到一种中国画或者水墨画的永恒性。它有生发点,所以仍然能够与几百年以后的艺术家有一种精神上的呼应。

最后我想说,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有非常多表达的可能性,但我觉得恰恰是水墨语言本身的那种奥妙和人手运笔和画面的感觉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使得这么多艺术家选择用水墨语言来寻找他们自身的方式。我自己是站在一种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水墨画或者中国画的前途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站在所谓传统笔墨的角度,因为我自己非常认同我们的传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往前积累得。石涛在今天,你不知道他会画成什么样子。他肯定也会受到今天不同媒介,不同信息的刺激,也会有今天的笔墨当随时代。所以我觉得,对于学传统来讲,学皮毛是低级的,是表层的。精神性的东西和方法论、观念性的东西恰恰是一种能够把握它的一个内在的。如果谈传统,那么古代传统是传统,20世纪也是传统,甚至刚刚过去的20年也是传统,在不断的叠加。我觉得这就是传统的相对性和它的永恒在变得一种魅力。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刚才于洋从园林作为一种题材切入,同时对中国画、国画、水墨画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他尤其谈到,两位艺术家共同点之一,是打破了惯常的对立思维,打破圈子。他也提到关于中国的这样一个所谓的传统,是在不断地叠加的。那么下面请黄小峰教授来谈一谈。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对话。首先,我理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到博物馆,到艺术空间来看展览,是我们想寻找一种对话。人都有一种过客的感觉。我们放在一个大的历史中,肯定要寻找一种对话。我理解研究艺术史非常本质的一点就是来进行对话,比如说研究古代的绘画是在对话,研究古代的园林也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有的古今相隔比较长,有的相隔比较短。其实无所谓对和错,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这种对话,形成互动。我从对话的角度来讲我怎么看两位老师的作品。对我而言,看古代的作品和看今天的作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一点区别就是我们看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去向艺术家提问,能够得到瞬间回复;但是如果我们问一个古代艺术家,是得不到回复的。但是基本的方式都是相似的。我们讨论绘画,观看绘画,看的不是沈勤老师或陈琦老师在画画的瞬间在想什么。我相信在座两位老师也不知道当时那一瞬的想法。所以我认为大家不要纠结于能不能把握住艺术家的本意,而是把握住看画以后的感受。
我接下来讲一讲我对两位老师展览作品的看法。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从对话的角度出发。我在两位老师的作品中都看到了非常强烈的一个对话性。首先两位老师在对话,像打擂台一样画水墨的片石山房。这个对话是良性的。还有一种就是寻找和石涛的对话,刚才其实几位老师都讲到了。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石涛对两位艺术家最大的启发可能甚至都不是片石山房的石头,而是他画语录上讲的个性,比如说“我自用我法”、“搜尽奇峰打草稿”。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不光是去旅行、看各种地方,其实也包括在艺术史的范围之间旅行。所以简单来讲,我看这个展览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有关“艺术史的艺术”的展览。

▲ 沈勤作品《村 20-5》(左);《青绿园林》(右)


“艺术史的艺术”是艺术史家提出来的概念。包括罗樾(Max Loehr)和他的弟子高居翰,都提出“艺术史的艺术”是去考察明清以来至少是绘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从董其昌的画中看到艺术史上的一些资源,一些画家的影子,所以这是一种对话。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大家可以理解我在这个展览里看到了什么。我们以这个展厅(C展厅)为例,在这张画上(《青绿园林》)我可能看到了和董其昌对话,在这张画上(《灿烂之景》)中我可能看到了和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对话,在那张画上(《村20-5》)里我看到了和龚贤(明末清初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在对话,在这张画上(《何园》)我可能看到了一点和徐渭对话的影子...... 这是通过对于形式、色彩、笔墨的把握。无所谓是不是两位的原意。我看到《青绿园林》左边没骨的红树和右边的水墨本身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对话感。从树上我感觉到了像明代董其昌的“秋山红树”的没骨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是对某个园林现场感觉的回应还是什么?比如这张(《灿烂之景》),为什么我看到了金农?因为这张画的是梅花,底下有水面,好像还有落花冰裂纹的感觉,就像我曾经见过金农的墨梅。我们现在的艺术家通过融入古代艺术的元素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新的创作。《如梦令》中底下有一支梅花伸出来,像王冕《梅花图》中“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感觉。《月镜新磨》中水面像镜面一样,陈琦老师通过一些痕迹营造出了水面冰裂的感觉,呼应了片石山房。像邵彦老师提到,片石山房有一景儿叫镜花水月。展览中沈勤老师也有一幅作品中包含对月的回应。一个很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种个人化体验的混合,包括两位艺术家个人的感觉,我们作为观者的感觉,以及我们对于古代艺术品的感觉。这种不同的感觉和体验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才是当代艺术的意义所在。我觉得这个非常有趣。 
包括对面那张(《村20-5》),开幕式来看就觉得很惊喜,因为我看到画面里发光的感觉。我突然想到了高居翰书中写龚贤。他说龚贤分成黑龚和白龚。他认为黑龚阶段受到了一些西洋版画的影响。证据之一是山的黑白交错间有一个自带的光源。所以我会说我在这里看到了龚贤,至少看到了他的那种体验。

▲ 陈琦作品《何园》(左);《灿烂之景》(右)

这幅作品(《何园》)中我为什么说看到了一点徐渭呢?这次展览陈老师的水墨作品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陈琦老师在向我们强化水和墨的印记,尤其是强化一块一块印痕之间的交接处,带着陈老师水印木刻的感觉。远看非常惊人,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细看会看到画面分了很多区域,每个区域用铅笔做了简单的勾勒和规划,再用水墨自由的画。这种对于印痕的强调体现了很强的巧思、控制和设计感。这种设计感和徐渭是不谋而合的。因为徐渭是比较早的在墨里加胶等等,形成这种感觉的。我觉得这非常奇妙。虽然作品题材本身跟徐渭可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是感觉是相似的。

▲ 陈琦作品《万物 No.1》(左)

今天艺术家的感觉和古代艺术家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对话的情况在展厅里还有很多。陈琦老师展出的一系列水印木刻版画作品让我想起沈周(明代书画大师)的一套画册《观物之生》。陈琦老师的版画《万物》,我感觉比较抽象,像水痕。我会很自然想起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和沈周的《观物之生》有关系。《观物之生》的册页里很多是江南的风物,实际上和陈琦老师的一套版画类似。菱角山是南方的东西。用微观视角细致的看万物会看到很多从人类视角看不到的东西,必须把人类放到和万物相同的尺度。这和中国古代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一种视觉资源有关,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是创造性地,在古代视觉感受基础上去接受或者去演化。我觉得园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因为有很多古代作品留传下来。园林给古代人的启示和给今天人的启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为今天和古代的对话提供一条通道。这种对话的意义是什么?(艺术创作)完全可以不和古人对话,但是总要和人对话,完全的自说自话很少。引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雅俗。雅和俗没有等级关系,可能也没有非常清楚的界限。但是大多情况下与古代资源的对话体现一种比较雅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看展厅里的这些作品,恐怕需要去了解古代的艺术去更好的进入这场对话。
我个人认为要去体会当代艺术或古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始终把自己的感觉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要寻找我们自己的体验、当代艺术家的体验和古代艺术家的体验,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生有趣的碰撞,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以上是我提供的一个我自己的对话方式,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非常有意思,刚才三位恰恰是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小峰老师是用“对话”来切入,希望带领大家和现场作品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个展览呈现的一方面是两个艺术家之间的对话,还有他们和石涛的对话,同时更是一种艺术家个体经验,混杂性的体现,在当下与观者的解读形成某种共振!

接下来就是我们有两位主人公的时间了。先请沈勤老师谈一下地域性对艺术家的塑造有哪些影响,以及他作品中装饰性线条的表达。



沈勤(艺术家)

地域性肯定是特别重要的。比如吴门画派,看他们的出生年月,再看他们基本就住在一条街上,肯定能看到的很多好的东西都很相似。像陈丹青讲的,你要是生活在甘肃,就是宇宙天才,看不到好的东西,也还是放放羊就拉倒了。所以地域特别重要。但是地域反过来也会限制很多东西。我是2017年底在南艺做展览,因为我1982年第一个个展就是在南艺做的,那时候是刚毕业,所以我就一直想回南京展览的话一定在南艺。三十年以后再回去,我突然觉得我跟那个地域从最早根里就有关系,然后我三十多年在河北的经历又破掉了那种圈子。我在河北可以看到很多北朝的东西。特别是北齐的雕塑、北齐的墓室壁画,其实都是这十几二十几年才向公众开放、展示,然后发现原来那么厉害。就像你一直听昆曲,你觉得很好,但听到蒙古长调,又是另一种直逼心灵的东西,同样厉害。我是江苏画院培养的学生。那时是七八年招了十个人,包括刘丹、徐乐乐。我看我的同学,还有南京现在的艺术家,我觉得我跟他们其实不一样,真的就像个孤魂野鬼。可能我在河北的时候,我说我是一个坚定的南朝人,但是真的到南朝,我也觉得我是个北朝人。真的是南北朝人了。我特别受益,因为在北方看到了很多特别精彩的东西。



▲ 沈勤作品《片石山房》


我从85之后等于退出绘画这个圈子,然后到广州开始设计。包括平面设计,影视,还有特别是广告。所以我可能就是对结构还有光线(很敏感)。因为做一做影视你就会知道,最厉害的就是光线。所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只要光线一打可以全部遮掉或者全部统一。所有空间的关系都是因为有光线才成立。包括这些硬的线条,可能都是跟早期做过一段时间平面设计(有关)。所以我说到了45岁以后都慢慢慢慢全加进来了。而且我绘画的过程会特别留意,把时间的因素留出来。在熟宣上画的时候,我第一遍草稿也不会全打掉,第二遍开始铺颜色,到第三遍第四遍,所有的每一遍的痕迹都不把前面的覆盖掉,都会留一点点。线条在画面里给平面注入最后的层次。

还有一个我会比较忌讳,因为做学生的时候,老先生会跟你分析,水墨其实最怕的就是墨猪。就是画的像一摊猪肉一样烂踏踏的,没有皴法,没有骨头和筋。但是问题是我后来基本就不用皴了,那可能到最后要有几分像刀劈的那种线条在里面。反正都是我自己对于画面处理的技术方面的考虑。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我对沈老师的作品有一点个人的感受想在这里说出来跟大家请教。我这次去苏州,有一个学员请我讲吴门画派的概述。当时就讲到有一点,吴门画派比较喜欢用色彩,而且这个色彩蛮淡雅的。用我们今天的流行话来说,可能是比较莫兰迪。这个只是一个现象,我现在想的是,我们作为历史学家要揭示现象背后的动因吗?为什么吴门画派会形成这么一种比较淡雅的色彩。我看了沈老师这幅《青绿园林》。园林画是吴门画派的一个特色,它实际上是山水画的一个题材分支。这幅《青绿园林》的色彩,感觉特别吴门。我今天回到这个展场,再看这件作品,想着我上周末讲的那个吴门画派,有一点串起来,好像是理解更深了。吴门画派的这种,我们今天称为莫兰迪色。它很漂亮,但是又很淡雅。实际上是把外丹的那种青绿山水非常强烈的色彩,和正一道、全真教的那种很淡雅的那种纯水墨的效果融合起来,找到一个中间值来表现。因为吴门实际上背景是很商业的,是一个市民社会的艺术,就是要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个观众群体的口味,所以找到这么一种折中状态。

沈老师和陈老师两位的南京背景...南京今天是江苏省省会啊,是一座非常讲政治正确的城市。但是在历史上,南京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道教氛围。我们说明代浙派。浙派的得名是因为创始人戴劲是浙江杭州人,可是浙派画家里面只有一部分是浙江人,有很多是南京人。因为迁都北京以后,南京留下来一套官僚贵族的班子。这些人工作比较清闲,也比较有兴趣修道求长生,实际上也比较喜欢赞助艺术,所以就形成一个浙派画风生存的一个很好的土壤。明代浙派在南京的影响,除了那些留散出去的卷轴画以外,其实我们今天在南京的这个空间里面还是可以看到的。我是3月份去过南京。以前可能南京对我来说就是一座火车站一个博物馆。现在疫情影响看博物馆也没那么紧张了,我也要以天地为师,游山玩水了。这次才去游览了玄武湖。玄武湖,中间发现有一个郭璞墩,是南朝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殉国的烈士。郭璞墩也变成一个修仙的地方。原来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是有朱雀门这种四神方位的空间布局。我们在纸面上说可能比较平淡,没有那么生动,到现场去感受人在这个空间里面。就像我说的人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是一个大人体,像同心圆一样一圈一圈产生一种和谐共振。苏南的这个背景,我觉得是我对沈勤老师作品的理解可以串起来的一个地方。

另外,沈老师的这幅片石山房。我今天恰好穿了一身这样的衣服。到现场一看,好像也有一点和谐共振的意思。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关注陈琦教授的作品非常久了。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有语言层面的叠加,媒介层面的叠加,观念层面的叠加,包括他的水印本身一层一层的叠加。这个过程当中又有几条线在贯穿,从木刻到数码到装置等。与沈勤老师有很大区别。下面我想听陈老师介绍一下。


陈琦(艺术家):

其实今天的对话和讲座,我是期待已久,因为今天我们请来了四位艺术史学家来进行一个对话。我自己本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刚才玉君讲叠加,我觉得是非常精准的。我觉得交流,然后听不同的学者去谈他们的一些观感,也是一种知识和思想的叠加。刚才各位老师从艺术史的角度,从过去到当下,传统如何继续进行当代的转换,到这个如何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我都觉得特别有启发。在这儿我想首先要表示感谢。

就如玉君老师所提的,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讲其实是一种表达方式。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我的创作可能不是发现美,表现美,可能也不是反映现实,也不是对社会批判来去进行的视觉形象的创作。对于我来讲绘画就是形而上的思考的结果。最后结果的呈现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那我是通过一个造型艺术的方式。对于我来讲就是哪一种方式合适,我就会用哪一种方式。这可能解释我为什么会用不同的媒介来去做创作。不同的媒介有不同媒介的特点,也有不同媒介的所长和所短。对于我来讲,我是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只要是能够表达,我都愿意去做一些尝试。这次的展览基本以水墨为主。我刚才特别认真听邵彦老师讲水墨的思想根源,非常有意思。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水墨?水墨是一种媒介吗?还是说水墨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的因子。而这种文化因子它完全不同于物性,它进入到了神性。做水墨的创作其实也有一个渊源。我在读书的时候其实就是学的中国画。沈老师刚才说82年在南艺做第一个展览的时候,我是一年级的学生。当时沈老师是大明星,作品俘获我们学校这些年轻艺术家。后来因为看到有这么好的画,我们就不画了,就做版画去了。但是这次做水墨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当我开始因为工作室搬家,所以找了一卷纸出来。那纸原来是做纸雕的。后来我说这个纸不能浪费,希望把它画掉,就开始尝试用水墨来画。当时在画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像一个大坝被拦截了很久,蓄积了很多的能量。以前大坝的水使用是要经过计划的,就像发电一样,但是现在这个闸门打开了,它就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画的也非常非常畅快,也没有任何的拘束。

刚才邵彦老师说我的画是往繁里面走,我觉得还真的就是往繁里面走。但是我还是力图达到,在繁的同时最终达到一种空。其实在画繁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我的时间全部是被饱满占有的,或者说我是希望生命的每一个时间自己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饱满的拥有。画画的时候看上去很单调,但是很幸福。所以我喜欢画大尺幅的作品,也非常享受在画的过程中处理它的具体、空间结构。其实在我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考虑的其实是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可以让头脑没有那么紧张,没有那么有负担,所以就会觉得时间过的非常舒缓,很充实。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持人):

听了陈琦老师的发言,我能理解他为什么用那么多不同的媒介来创作。再回到这个展览主题,我们看到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推出很多重要的艺术家。我觉得他不仅仅起到商业推动的作用,反而是从商业的推广,到展览的呈现,再到艺术史的叙述形成一个闭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编辑 / Editor: 陈婉婷 Sherry Chen



 




关于艺术家About Artist


沈勤,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1978年至 1982 年于江苏省国画院研究生班学习。“85 美术思潮”时期因其绘画创作的突出表现,被誉为水墨革新的代表之一。


重要个展:“仿宋体 - 沈勤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20)、“一意孤行 - 沈勤个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 2019)、“沈勤 · 文献 1989 - 2019”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武汉,2019)、“‘玄 - 沈勤个展” (UNAC TOKYO,东京,日本,2018)、“空远 - 沈勤的空间”(玉衡艺术中心,上海,2017)、“叁拾年 · 沈勤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6)“隐者” (K空间,成都,2016)、“沈勤:那时·此时”(艾米李画廊,北京,2015)、“洇 • 氤 • 霪 • 滢 - 沈勤个展”(苏州博物馆,苏州,2015)、“十年 - 2014沈勤作品展”(金彩画廊,杭州,2014)、“墨· 隐· 田· 园 - 沈勤水墨画展”(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石家庄,2012)、“风月同天-井上有一书法、沈勤水墨展” (广州美院美术馆,广州,2011)、“净界 - 沈勤水墨艺术“(华艺廊,广州,2009)、“沈勤水墨画展” (汉堡美术馆,德国,2007)、“沈勤画展” (新北京画廊,北京,2006)、“沈勤画展”(精艺轩画廊,温哥华,2004)、“世的界-沈勤画展“ (金彩画廊,杭州, 2004)、“沈勤画展” (W画廊,温哥华,2002)、”“沈勤画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1991)、“沈勤画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1982)


重要群展:“片石山房——沈勤 · 陈琦作品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1)、“沈勤-沈烈毅双个展“ (瀚阳画廊,杭州,2019)、“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8)“沈勤、陈琦:零度”(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枕流漱石 - 当代文人艺术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四维向度’ - 陈琦、梁铨、沈勤、朱建忠四人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2015)、“沈勤 & 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我 1985-2015”(凤凰艺都,北京,2015)、“山外山 - 沈勤、朱建忠作品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2014)、“东学西渐 - 中国当代水墨五人展”(皇家美术学院,伦敦,2014)、“墨向 · 非常态 - 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 (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4)、“改造水墨:新的历史观”(金陵美术馆,南京,2014)、“中国当代水墨状态 · 鸿蒙变 - 玉衡艺术中心开幕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2014)、“水墨档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3)、“乘物游心 - 水墨展”(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石家庄,2013)、“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 - 现代生活·水墨心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 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南京,2013)、“原道 -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13)、“水墨新维度 - 2013批评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再水墨:2000 - 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2)、“盒子外的空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中心,温哥华,2012)、“虚薄绘画展 - 首届庄子国际会议平行展”(元典美术馆,北京,2012)、“墨变·陌生的当代 -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 汉堡美术馆,汉堡,2012)、 “改造历史 - 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意派 - 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北京,2009)、“NO · 没关系”(南京市博物馆,南京,2005)、“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广东美术馆,广州,2001)、“抽象绘画联展”(汉雅轩画廊,香港,1994)、“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汉雅轩画廊,香港, 1992)、 “中国现代水墨展”(世田谷美术馆,东京,日本,1990)、 “‘89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红色 · 旅 - 第二驿画展”(江苏省出版大厦, 南京,1987)、“红色·旅 - 第一驿画展”(南京艺术学院,南京,1986)、 “江苏十人中央美院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6)、“江苏青年艺术周 · 大型现代艺术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1985)


公共收藏: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美国)、德国汉堡美术馆(德国)、广东美术馆(广州)、苏州博物馆(苏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武汉美术馆(武汉)、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上海 | 台北)

 


Shen Qin was born in Nanjing in 1958, Shen Qin currently works as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painter at Jiangsu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stitute. From 1978 to 1982, Shen studied on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of Jiangsu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stitute. During the period of ’85 New Wave Movement, he became know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ink innovations for his distinguished creativity.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Immitation / Resistance of Song Style : Exhibition of Shen Qin's Artworks”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2020), “Shen Qin : Following His Own Path” (Hubei Museum of Art, Wuhan, 2019), “Shen Qin : Documents 1989 - 2019” (Fine Arts Literature Art Center, Wuhan, 2019), “Black : Shen Qin Solo Exhibition” (UNAC TOKYO, Tokyo, Japan, 2018), “Void Distance: The Space of Shen Qin” (Alioth Art Center, Shanghai, 2017), “30s : Shen Qin”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016),  “Hermit: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s by Shen Qin” ( K. Gallery, Chengdu, 2016), “Shen Qin: At That Time - At This Time” (Amy Li Gallery, Beijing, 2015), “Yin · Yin · Yin · Ying - Solo Exhibition of Shen Qin” (Suzhou Museum, Suzhou, 2015), “Ten Years - Shen Qin 2014 Exhibition” (Jincai Gallery, Hangzhou, 2014), “Mo · Yin · Tian · Yuan: Shen Qi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2012), "Fengyuetongtian - the Exhibition of Inoue Yuichi's Calligraphy and Shen Qin's Ink Painting"(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2011), "Pure Realm - Shen Qin Ink Works" (Holly's Gallery, Guangzhou, 2009), "Ink Paintings by Shen Qin” (Hamburher Kunsthalle, Germany, 2007), "Shen Qin's Ink Paintings" (New Beijing Gallery, Beijing, 2006), “Shen Qin's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Art Beatus Gallery, Vancouver, Canada, 2004), "World's Boundary : Shen Qin Solo Exhibition" (Jincai Gallery, Hangzhou, 2004", "Shen Qin's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W Gallery, Canada, 2002), “Shen Qin's Watercolor Painting Exhibition” (Nagoya Gallery, Nagoya, Japan, 1992), “Shen Qin's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1991), "Artworks by Shen Qin"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1982)

 

Significant Group Exhibitions: “Mountain House of Sliced Stones: Artworks of Shen Qin & Chen Qi”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21), “Shen Qin & Shen Lieyi Duo Exhibition” (Hanyang Art Gallery, Hangzhou, 2019), “New Ink Art in China 1978 - 2018”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Beijing, 2018), “Zero Degree”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6), “Rest on Water and Gargle with Ston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i Art"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5), “Four Dimension : Chen Qi, Liang Quan, Shen Qin, Zhu Jianzhong” (Alioth Art Center, Shanghai, 2015), “Artworks by Shen Qin & Chen Qi”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5), “I / 1985 - 2015” (Phoenix Art Palace, Beijing, 2015), “Inframince - Aura of Nature” (Tabula Rasa Gallery, Beijing, 2015), “The Distant Mountains - Shen Qin, Zhu Jianzhong Ink Art Exhibition” (Alioth Art Center, Shanghai, 2014), “Between Ink and Water -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s from China”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UK, 2014), “Ink Direction · Abnormal: China Contemporary Ink Art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Jiangsu Art Museum, Nanjing, 2014), “Reshaping Ink: New History Group Exhibition” (Jinling Art Museum, Nanjing, 2014), “State of Contemporary Ink Art in China ‘Start All Over Again: Opening Exhibition at Alioth Art Center’” (Alioth Art Center, Shanghai, 2014), “Ink Files”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013), “Take Things Swim Heart - Ink Art Exhibiti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2013), “The Sencond ‘Reconstructing Oriental Beauty’ Painting Exhibition - Contemporary Life · Aspirations in Ink and Wash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Shanghai, 2013), “The Origin of Tao: New Dimension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Hong Kong, 2013), “Washing Painting New Dimension - 2013 Critics Nomination Exhibitio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2013), “Re-Ink: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Ink and Wash Painting 2000 - 2012” (Hubei Museum of Art, Wuhan, 2012), “Space Beyond the Box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sia Center, Vancouver, Canada, 2012), “Duchamp's Infra-mince in Painting” (Yuan Art Museum, Beijing, 2012), “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Art Exhibition” (Guan Shanyue Art Museum, Shenzhen, China / Hamburger Kunsthalle, Hamburg, Germany, 2012), “Reshaping History - Chinart from 2000 to 2009”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Beijing, 2010), “Yi Pai - Century Thinking”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2009), “No·It's Okay” (Nanjing Municipal Museum, Nanjing, 2005), “China: 20 Years of Ink Experiment”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2001), “Joint Exhibition of Abstract Paintings” (Hanart TZ Gallery, Hong Kong, 1994), “Post "89" China Modern Art Exhibition” (Hanart TZ Gallery, Hong Kong, 1992), “China Modern Ink Art Exhibition” (Setagaya Art Museum, Tokyo, Japan, 1990), “‘89 China Modern Art Exhibitio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1989), “Red Road: The 2nd Station Art Exhibition” (Jiangsu Publishing Building, Nanjing, 1987), “Red Road: The 1st Station Art Exhibi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1986), “Jiangsu 10 Artists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1986), “Jiangsu Youth Art Week” (Jiangsu Art Museum, Nanjing, 1985)


Public Collections: Brooklyn Museum (US), Hamburger Kunsthalle (Germany),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Suzhou Museum (Suzhou), Hubei Museum of Art (Wuhan), Wuhan Art Museum (Wuhan),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 Shanghai | Taipei)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重要个展:“别故与共生:陈琦2019个展“ (艾米李画廊,北京,2019)、“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德基美术馆,南京,2018)“印痕与复数 - 陈琦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陈琦的时间:1983-2016”(半岛美术馆,上海,2016)、“时间简谱 - 陈琦艺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3)、“陈琦木刻”(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杜伦,英国,2008)、“陈琦水印版画第一回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3)
重要群展:“片石山房——沈勤 · 陈琦作品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1)“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2021)、“移动的理想国·形影”(798艺术工厂,北京,2020)、“致敬传统 - 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2020)“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Re-睿’”(威尼斯,意大利,2019)“生逢其时 - 小林敬生 & 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 - 沧浪亭‘当代艺术邀请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8)“我在 - 2017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17)、“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2017)、“沈勤、陈琦:零度”(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中国当代版画名家文献展”(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2016)、“沈勤&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后印刷 - 第一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4)、“我在 -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3)、“水·印·象 - 第十一届‘姑苏之秋’当代水印版画邀请展”(苏州美术馆,苏州,2012)、“观城 - 国际版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传统的复活 - 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兰克福当代艺术馆,法兰克福,2009)、“神奈川国际版画艺术节-日本当代版画和战后50年世界脚步”(横滨美术馆,横滨,1995)
公共收藏: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英国)、欧洲木版画基金会(英国)、纽约公立图书馆(美国)、福冈美术馆(日本)、维也纳青年美术馆(奥地利)、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浙江美术馆(杭州)、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苏州博物馆(苏州)、深圳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青岛美术馆(青岛)、德基美术馆(南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上海 | 台北)

Chen Qi was born in Nanjing in 1963. He graduated from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in 1987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He graduated from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in 2006 with a doctorate degree. Chen Qi is currently working as a professor and the Deputy Dean of Graduate School of CAF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Printmaking Art Committee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the researcher of Printmaking Department of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Renewal & Coexistence: Chen Qi" (Amy Li Gallery, Beijing, 2019),  “Imprint · Plurality - Solo Exhibition of Chen Qi”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8), “The Time of Chen Qi 1983 - 2016” (Shanghai Peninsula Art Museum, Shanghai, 2016), “The Notation of Time - Exhibition of Chen Qi's Art”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2013), “Chen Qi Woodcuts” (Oriental Museum,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UK, 2008), “Woodblock Prints by Chen Qi”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1993)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Mountain House of Sliced Stones: Artworks of Shen Qin & Chen Qi”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21), "Multidimensional Series Exhibition of Chinese Gardens: Windows, the Eye of Gardens"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2021), “The Moving Utopia” (798 Art Factory, Beijing, 2020), “A Tribute to Tradition - The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aper Art Words”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2020), “Pavilion of the P.R of China at the 58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Venice, Italy, 2019), “Right Place Right Time”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9), “Shanghai International Printmaking Exhibition 2017” (China Art Museum, Shanghai, 2017), “Shen Qin & Chen Qi: Zero Degree” (Asia Art Center, Taipei, 2016), “Chinese Modern Watermark Print Document Exhibition” (China Printmaking Museum, Shenzhen, 2016), “Artworks by Shen Qin & Chen Qi”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2015), “Print in the Post-Print - The 1st CAA (China Academy of Art) Printmaking Biennial” (CAA Art Museums, Hangzhou, 2015), “The Twelf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2014), “Being Here - 2013 Prints by the League of Chinese Printmaking Studios” (Jiangsu Art Museum, Nanjing, 2013), “Water · Print · Impression - International Woodblock Print Invitation Exhibition” (Suzhou Art Museum, Suzhou, 2012), “View of the City - International Print Invitation Exhibition” (Shanghai Art Museum, Shanghai, 2011), “Revival of Tradition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Frankfurt, Frankfurt, 2009), “Kanagawa International Print Festival - The Contemporary Prints of Japan and the World-Steps in Post War - 50 years” (Yokohama Museum of Art, Yokohama, 1995) Collections: British Museum (UK),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UK), Ashmolean Museum (UK), 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 (UK), The Muban Foundation (UK),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USA), Fukuoka Art Museum (Japan), Museum of Young Art (Austria),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Shanghai Art Museum (Shanghai),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dong), Jiangsu Art Museum (Jiangsu), Zhejiang Art Museum (Hangzhou), Guan Shanyue Art Museum (Shenzhen), Shenzhen Art Museum (Shenzhen), Qingdao Art Museum (Qingdao), Suzhou Art Museum (Suzhou),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 Shanghai | Taipei)


 



相关阅读


* 第二十三期 - “境象主义” - 桑火尧、鲍栋* 第二十二期 - “天空之后”- 王劼音、夏可君* 第二十一期 - “艺术的生活” - 陈淑霞、陈文骥、刘庆和* 第二十期 - 光与观看—李玉双同名个展* 第十九期 - 李真:意态青烟—艺术中的浑然天成* 第十八期 - 韩湘宁:我们的六〇年代* 第十七期 - 杭春晖:从绘画的客观性谈当代艺术

* 第十六期 - “生逢其时 - 陈琦x梁建国”大师对话专场

* 第十五期 - 小林敬生 & 陈琦:因版画艺术相逢在此

* 第十四期 - 管伟邦:关于“神游”的三重境界

* 第十三期 - 疏离之境:方志凌对话尹朝辉、尹朝宇

* 第十二期 - 艺术与物性:马树青、沈克龙、姜吉安、杭春晖

* 第十一期 - 陈琦:有意味的印痕与非机械性复数

第十期 - 尹齐:身体的图像

* 第九期 - 马树青:绘画 - 劳作与思考

* 第八期 - 叶永青:通过艺术生活

* 第七期 - 杨识宏:计白守黑

* 第六期 - 沈克龙:大漆语言的现代性思考与实践

* 第五期 - 陈琦:我为什么做木刻水印

* 第四期 - 鲍栋:绘画的历时与共时

* 第三期 - 杭春晖:从文与质的互换谈起

* 第二期 - 马树青:绘画从观看说起《超越色彩的空间》讲评

* 第一期 - 艺术家姜吉安带您认识现成品绘画



* 亚洲报道 | “片石山房——沈勤·陈琦作品展”入围雅昌月度(2021年4月)画廊影响力榜单

* 亚洲艺术家 | 沈勤&陈琦:一画明,画可从心

* 亚洲现场 | 片石山房——沈勤 · 陈琦作品展圆满开幕

* 亚洲展讯 | 片石山房——沈勤 · 陈琦作品展

* 亚洲艺术家 | 湖北美术馆 “一意孤行:沈勤个展”

* 亚洲艺术家 |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叁拾年 · 沈勤个展”

* 亚洲艺术家 | 沈勤参展 “书法的解放 —— 纪念井上有一百年诞辰暨对话井上有一艺术展”

* 亚洲艺术家 | “零度”之沈勤

* 今日开展 | 沈勤、陈琦:零度

* 亚洲展讯 | 沈勤、陈琦:零度

*「枕流漱石 - 当代文人艺术展」 沈勤 | 李真 | 邵帆 | 沈克龙

*「洇 · 氤 · 霪 · 滢」沈勤个展

* 苏州博物馆「洇 · 氤 · 霪 · 滢」沈勤个展

* 沈勤:我们这代人处在大时代大文化的变迁中

*「沈勤&陈琦作品展」诠释一个纯净的世界

* 沈勤 & 陈琦作品展



* 亚洲艺术家 | 陈琦参展和美术馆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Re-睿”巡展

* 亚洲艺术家 | 陈琦、杭春晖受邀参展中国园林博物馆 “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窗,园林的眼睛”

* 亚洲艺术家 | 陈琦水印木刻版画《早春》发售完美落幕,敬请期待2021年“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首展

* 亚洲艺术家 | 第二期“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正式启动,陈琦水印木刻版画《早春》限量发售

* 亚洲艺术家 | 陈琦受邀参展今日美术馆“致敬传统 - 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 

亚洲艺术家 | 陈琦、杭春晖入选2019中国艺术权利榜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艺术人物

亚洲艺术家 |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正式启动,陈琦水印木刻版画《华枝满天》限量发售

亚洲艺术家 | 陈琦《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新书出版

亚洲艺术家 | 陈琦参展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Re-睿”,为世界带去来自东方的礼物

亚洲视频 | 小林敬生&陈琦:雕刻于隽永锋芒之间,在突破中延续艺术使命

* 亚洲现场 | 生逢其时 - 小林敬生&陈琦作品展开幕* 亚洲展讯 | 生逢其时 - 小林敬生&陈琦作品展* 亚洲艺术家 | 陈琦格致:一个展示与理解的实验* 亚洲评论 | 印痕与复数:当代版画本体的再认识* 印痕与复数-陈琦个展 | 打破水印版画的本体* 亚洲现场 | 印痕与复数 - 陈琦个展* 亚洲讲堂 | 有意味的印痕与非机械性复制* 亚洲展讯 | 印痕与复数 - 陈琦个展



 

获取更多作品信息请访问
亚洲艺术中心微信小程序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s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第四代:图像与媒介——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


亚洲艺术中心(上海)《坐看云起——管伟邦个展》 


 


 最新消息  Lastest News


亚洲艺术中心全新旗舰空间2021年6月于台北正式开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