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狄青:“文学群”的圈子文化

狄青 文学自由谈 2021-02-19



我的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装微信,不是因为玩个性,而是觉得有了微信大概会比较麻烦,需要不需要的链接和信息都会被人发送过来;再一个嘛,就是我知道自己比较无聊,别人不给我点赞我可能会着急,自己其实又懒得给别人点赞。所以当我似乎“不得不”有了微信的时候,好多人已经不怎么玩微信了,好多人也懒得再发朋友圈了而我看到与微信相关的很多事情后却还新鲜到不得了以至于起先被人拉进了好几个“文学群”也不懂得拒绝,反倒觉得好玩,多少有一点儿类似初进大观园时的刘姥姥,所有被我大惊小怪的,都是“群里人”早就习以为常的了。

对依附于QQ、微信等社交软件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学群,我的最初认知并没觉得它们与我年少时便熟悉的各种现实中的文学社团有什么不同,本质上应该都是文学爱好者们凑到一起谈论文学、谈论读书、切磋写作技巧等等。然而,当我置身其中才发现,许多“文学群”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的人相互间真正谈文学的极少,多数是借“文学群”来拉关系,来闲聊天,来卖自己积压的书,来搭讪异性或求异性搭讪,甚至有人公开宣称就是来寻找某种类似于暧昧的感觉的。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奇怪,越觉得奇怪便了解越多,发现原来混哪个圈子的都没那么容易,哪里有圈子哪里就是名利场。我还发现,“文学群”大抵上也可以分成两类,那便是“低端的”与“高端的”。前者更多的是打着文学的旗号,或抱团取暖,或组团自嗨;后者大多是只谈具体问题,或红包多少,或稿费几何。

咱先来说“低端”的。特点大约有如下几样:

首先,其数量极其庞大,以至于多到难以计数。这种群里的成员的共同特点是,作品多数只是“发表”在小网站抑或张贴于个人博客,很少有机会在纸媒上发表作品,即使发表了,也很少能上所谓文学“省刊”,更少“国刊”;即使上过“省刊”乃至于“国刊”,也基本上属于一次性的过客,很难给文坛上那些大大小小有话语权的人等留下印象。

其次,所谓“低端”的文学群,其群主多半属于游移于主流文坛内外的“边缘人”。所谓“边缘人”,也就是——你说他不出名吧,似乎人们还多多少少听说过他一点儿;你说他出名吧,肯定不是文学核心圈儿里的人,也肯定不是当下大红大紫的人。或者这类人虽然普遍都很能折腾,但因为其个人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作品之外的一些因素,却很难被文坛的核心圈儿所接受。但这些群主一般都有比较唬人的身份标签,比如某某研究会、某某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等等等,这些研究会抑或学会往往前面都标注有“中国”“某省”字样,群主户籍地也会是北京抑或某一二线城市,给人以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印象,至少不像我年少时,经常收到的要求加入其“组织”的来信都发自某些崇山峻岭中的县城与乡镇,小一点儿的地图上都查不到。

再次,这种“文学群”的群主全数皆为男性,年龄普遍介乎于中老年之间,而群成员多半是以文艺女中年支撑的。她们许多人热情而浪漫,执着而天真,对他人警惕性低,对群主忠实度高,对文学娱乐性强,因而经常有因为群主对某某女群员过分“关注”与“关照”,以致引发其他女群员的攀比乃至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群主只要发朋友圈,群员们于第一时间回复“抱抱”“玫瑰”都是标配,有外向、敞亮的女群员,甚至还要给群主送“么么哒”。

另外,此类“文学群”的群主有时候也会发展几个“副群主”,毕竟动辄几百人的群管理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有人经常出来替群主“踢一脚”。但微信有规定,微信群只能发展三个“副群主”,于是群主也就有了待价而沽的机会。在一些“文学群”中,能当上“副群主”,当然就得和群主搞好关系,其次要么是相对文学成就更高一些的,要么就是比较有“活动”能力的,要么就是被传和群主各种“暧昧”的。

还有的虽然不是群主、副群主,但因为系报刊编辑,可以给人发稿,于是在群里也会排名靠前。倘使其人还在含有“中国”两字的报刊供职,在该“文学群”也就有了尊崇的地位,不仅可以时刻接受群成员的各种恭维与搭讪,还能够时不时接受一下女群员的各种“献花”与“拥抱”,虽然他们所服务的报刊是某些部委办局下属的专业技术类报刊,与所谓纯文学远隔千山万水。

群主可以拉人入群,也可以踢人出群,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同时还有“@所有人”之类的“特权”。比如群主想跟群里的中年女粉丝们起起腻了,或是发现群里有点儿沉闷了,就吐血发个一二百块钱的红包,于是乎,一些文艺女中年便又欢呼又起哄,群主万岁,群主抱抱,群主么么哒,此起彼伏。当然,几百人的“文学群”里,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活跃的、尤其是嘴上缺看门老汉的,无论是男群员还是女群员,都是少数,但示范作用十分明显。他们使人觉得,文学更像是玩玩闹闹打情骂俏,而群主有时候跟分散于各地的女群员“群聊”,商量开某某会的时候,挨个拥抱这些女群员,而先抱谁后抱谁需要提前排序派位……说不好这种“调笑”里有几许娱乐的成分,但肯定包含了某种意淫的味道。

“文学群”的群主手里最好掌握有某个奖项,且是该奖项的设立者和操持者,他想让谁获奖谁就能获奖。这些听起来貌似十分“高大上”的文学奖项,往往只是挂靠某一皮包学会或某一空壳单位,实则就是群主个人说了算,喝一顿酒,就能趁着酒劲儿“预定”出去好几个奖的名额。这样的结果,自然会让女群员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群主周围。

至于“高端”文学群,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一类文学群的成员往往地位相近、处境雷同,比如都是一些相对知名的文学期刊的编辑,或者都是作协系统的同级官员,或者同为某一届高研班同学、某一次作代会的代表,大家你好我好半斤八两。如果同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就互换发表阵地,你挣我的稿费我赚你的稿酬;如果皆系作协系统的官员,就互给机会,你找我到A省采风,我请你来B市研讨。苦的就是那些既无文学刊物的阵地可交换,也非作协系统内说说道道的人,对不起,大概率是进不到这种圈子里来的,就算偶然间进来了,也不会有人理你,大伙心照不宣地“淡”着你,直到你自己知趣地“退群”为止。

当然,上述也只是所谓“高端”文学群当中的一种。还有那种因评选某某文学奖而偷偷给评委与想要参评的作家建立的群,也有因同为某某届某某委员某某代表而建起的群——后者往往更高一个层面,你想啊,能够靠写小说、诗歌成为委员、代表的,那可不是一般的文人啊。在这种所谓“高端”的文学群里,难觅文艺女中年女青年的身影,这倒不是因为“高端”文学人士不需要与女粉丝搭讪、调侃、互动、暧昧、互相送温暖,而是他们一般不会太没顾忌,毕竟,与“低端”文学群的群主比起来,“高端”文学群里的人士身份接近、水平相当,谁也难成别人的“头领”,谁都不会甘当谁的喽啰。而且因为多少都算是文坛中的知名人物,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文学群里——爱惜羽毛,显然也是必要的。

时代变得飞快,但我发现,快的只是科技,只是工具,只是表象,而人心实际上是没怎么改变的,即使变也是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不要因为文学爱好者凑到一起,由实体的文学团体变成了网上的“文学群”,就唬人了,就“高大上”了。人性的很多东西是没怎么变化的,甚至,因为网络的随意性,一些人反倒更加没了顾忌。就像文学,不是说科技发展到一塌糊涂,文学也会随之发展到一塌糊涂,说很多文学创作的成色根本比不上以前的光泽,这话,我想一点儿都不过分。

(《文学自由谈》2019年第5期。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狄  青:作家一种——不疯魔,也成活(2019-4)

狄  青:作家的张扬与隐匿(2019-3)

狄  青:文人三题(2019-2)

狄  青:一个“诗人” · 两把大火 · 三个学霸(2019-1)


狄  青:刺 客(2018-6)

狄  青:文人的颜值(2018-6)

狄  青:去三闾大学的路上(2018-6)

狄  青:在爱丁堡,司各特、彭斯还有J.K.罗琳(2018-5)

狄  青:二手“干货”时代的文学胶囊2018-3)

狄  青:当下的文坛与“那时候”的文人(2018-2)

狄  青:作家的勇气与表演欲(2018-1)


狄  青:朱辉小说,重建一种久违的“斯文”(2017-6)

狄  青:天下才子半流人(2017-5)

狄  青:谁拿作家当回事儿?(2017-4)

狄  青:作家的保质期(2017-2)

狄  青:文学奖与文学有几毛钱关系?(2017-1)


双月刊 · 单月27日出刊


微信小程序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6-111

↓ 扫此二维码即可订阅 ↓ 


邮  购

《文学自由谈》编辑部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237号(300040)

022-23395034


投稿邮箱

wxzyt@126.com


海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BM1132 


每期定价/10.00元  全年定价/60.00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