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总第23期 ——


■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5/党和国家处分体系的要素、结构与特征/王宏哲

■ 大湾区研究

17/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贸易合作/伍一达 丁焕峰

27/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载体发展评价及其技术创新效应/刘 胜 谢嘉怡

■ 经济学

38/货币政策规则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张成思 田涵晖

50/基于Kaya模型的碳排放达峰实证研究/唐 杰 崔文岳 温照杰 曾 元 王 东

■ 管理学

60/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动力机制构建/吴大兵

71/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提升: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陈 鹏

■ 社会学

80/健康中国背景下国民健康意识特征及影响机制/汪 斌

91/制度缺陷与组织理性:社工服务第三方评估偏差的一个分析框架/韩江风

■ 法学

104/我国残疾人无障碍权的司法实现/王 健

116/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式解读与路径优化/曾 磊 靳媛媛

■ 哲学·历史学·文学

128/ “物化”批判的理论越界——以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线索/苏振源

136/清代宫廷、王府与民间演剧的交融互动——以车王府曲本为中心/毛 劼

147/ “画屏金鹧鸪”与“弦上黄莺语”新解——《花间集》温、韦词风的叙事学分析/符继成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


党和国家处分体系的要素、结构与特征


[摘 要] 纪律处分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保证。党和国家处分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实践入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下位方案。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纪律处分体系比法律体系承担更多的监督和反腐功能。纪律处分处在惩治链条之前端,承担监督“四种形态”中的前三种功能,而法律则在惩治链条后端,仅承担事后惩戒角色。经过长期的监督实践,我国形成了由党的纪律处分、国家监察处分和机关(单位)内部处分等构成的党和国家处分体系,这一体系内部由党的纪律处分和国家纪律处分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党的纪律处分是主导,国家监察处分是运行主干,机关(单位)内部处分是补充。这种“一个大系统,两个子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是党和国家纪律处分体系的构成特征。纪律规范、处分对象和处分机关是认识这三种处分子系统的核心要素。因监督和处分实践需要,在结构上,三种处分的核心要素之融合或叠合,已经实现了党和国家处分体系的一体化。特别是党的纪律处分与国家监察处分之规范融合、机关叠合等,使得二者集成创新为一种新型的“纪检监察处分”。党内监督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纪律处分在党和国家处分体系中居于的主导地位。在内容上,相比较于法律,党和国家处分体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功能与目的上,相比较于管理性,党和国家处分体系具有强反腐性;在运行方式上,相比较于传统纪律处分,党和国家处分体系具有法治性。

[关键词] 处分;纪律处分;政务处分;机关处分;处分体系

[作 者] 王宏哲(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 102249)




   大湾区研究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贸易合作


[摘 要] 中央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提炼和升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也给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没有合作就没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多年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过分依赖出口导向型战略容易引起发展动能减弱。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实力看,粤港澳大湾区理当成为全国践行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样板地和试验田,其中大湾区内三地之间的贸易合作更应该大力推进,方能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环境下率先突围,并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基于此,在模拟分析区域之间贸易合作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贸易合作进程及现状,进而实证检验了湾区内贸易合作的经济促进效应。研究发现:内部贸易增长率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为正;政府支出对大湾区经济增长系数为正,但是不明显;汇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影响。本文最后提出统筹大湾区内外贸易关系、大力发展湾区内贸易、以科技创新提升内循环、优化湾区内贸易结构、加快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来进一步推进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贸易合作;效应检验

[作 者] 伍一达(澳门城市大学商学院,澳门 999078);丁焕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载体发展评价

及其技术创新效应


[摘 要]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对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愈发凸显,但当前学界对创新载体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本文综合运用熵值法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北上杭等重点城市的创新载体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评价,并实证考察了城市创新载体发展对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样本期间内,各城市创新载体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的创新载体发展水平反映出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此外,城市创新载体发展水平与创新主体空间集聚度、产业发展水平、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等城市综合实力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创新载体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而具体从创新载体发展的细分维度来看,相较知识技术的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十四五”发展新阶段下,应加快促进创新载体空间布局优化和动态匹配,因地制宜发挥创新载体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城市之间创新载体的沟通协作联动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载体集聚区建设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跨区域科技和产业融合合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载体;产业技术创新;熵值法;高质量发展

[作 者] 刘 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谢嘉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经济学


货币政策规则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 货币政策规则是要求中央银行在相对长期内按照某种一致的反应规则进行政策调整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是价格型货币政策理论的深化,货币政策规则论发展的里程碑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提出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虽然同时期也有其他形式的货币政策规则,如基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麦卡勒姆规则等,但是泰勒规则是货币政策规则论的代表性成果,不仅在宏观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广泛使用,而且被许多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规则。本文以泰勒规则及其扩展形式作为主要脉络,对货币政策规则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讨论了相关理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泰勒规则根据通货膨胀率和真实产出缺口对短期名义利率进行调整。文献对泰勒规则的拓展主要集中于目标变量下标的选取和利率平滑,前者衍生出了前瞻型、当期型和后顾型规则等形式,后者在规则方程右手侧引入了短期利率的滞后项。经研究表明,泰勒规则及其拓展形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多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行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也可以借鉴泰勒型规则的框架,但是在目标变量的选取方面,有必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相应调整。

[关键词] 货币政策;泰勒规则;利率平滑;前瞻型政策;政策调整;中国经济

[作 者] 张成思、田涵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基于Kaya模型的碳排放达峰实证研究


[摘 要] 化石能源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经济生产活动与碳排放活动密切相关。充分认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转变生产方式,确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极为必要。本研究在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现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碳排放达峰过程本质上是由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顺序相连倒U曲线形成的渐次达峰动态过程。即,碳排放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会经历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中高收入阶段后碳排放水平会逐渐降速并最终达峰。同时,研究在静态Kaya模型的基础上,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OECD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达峰过程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并对碳排放水平动态变化进行阶段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OECD成员国均符合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达峰的基本发展规律,碳排放达峰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存在一个连续的三个拐点四个阶段的相互关联,达峰顺序依次为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在碳排放达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历程,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手段以及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词] 碳排放;碳达峰拐点;中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气候变化;Kaya模型

[作 者] 唐 杰、崔文岳、温照杰、曾 元、王 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管理学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动力机制构建


[摘 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是行政效率的集中体现,也是乡镇公共权力公信力的承载。促进和保障乡镇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需要一个由政府管理内在的鞭策力、乡镇干部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利益相关群众监督的约束力和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力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但从当前乡镇实际来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动力还存在政府管理内在的鞭策力不足、乡镇干部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不够、利益相关群众的约束力不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欠缺等多重问题和不足。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应建立起一个基层政府管理上科学的责任分解机制、全面的工作协同机制、系统的监督制约机制、灵活的乡镇干部选用机制、严格的追责问责的机制,以及民众诉求反映制度、公共服务及时通报制度,从而形成一个“组织责任—个人发展—公共服务要求”多元驱动的闭合性动力机制环。为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动力机制的运行,并转化为治理效能,从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层面看,应积极建立一个高效、责任的政府;从乡镇干部发展取向层面看,应着力于政府乡镇干部素质的提高、能力的提升和诉求的畅通表达而努力;从社会舆论环境营造层面看,应着力于回应民生期盼、解决百姓诉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效能;乡镇政府;动力机制;基层治理

[作 者] 吴大兵(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重庆 400020)





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提升:

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


[摘 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智慧治理时代,加强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主要包括基层治理数据整合能力、基层政府智慧治理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基层政府智慧治理系统运行能力和基层政府智慧治理服务供给能力四个方面。碎片化的基层治理体制阻碍了基层治理数据整合能力的提升、基层政府有限的财力不利于基层政府智慧治理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妨碍了基层政府智慧治理系统运行能力的提升、为民服务意识的缺乏制约了基层政府智慧治理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提升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构建与智慧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制、加大对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智慧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加基层政府智慧治理专业技术人才供给和推动基层政府的智慧管理思维向智慧治理理念转变以有效增强基层政府智慧治理服务供给能力等方面来化解。

[关键词] 基层政府;智慧治理能力;国家治理;智慧乡村;基层治理;智能化

[作 者] 陈 鹏(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社会学


健康中国背景下国民健康意识特征

及影响机制


[摘 要] 增强国民健康意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以往研究多关注直接的人口健康结果,而对与之密切关联的健康意识探讨较少,这使得对国民健康意识关联机制的跨学科认识仍是一个有待揭示的“黑箱”。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状况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系统探究国民健康意识影响机制,使用混合效应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其关联因素重要性。经统计,国民健康意识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和明显社会经济梯度,且与国民互联网技能及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第一,国民健康意识具有社会建构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国民健康意识越强;第二,互联网技能对国民健康意识有显著影响,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国民其健康意识水平更高;第三,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对国民健康意识有着显著正效应,可能作用机制是其对低收入国民所产生的补偿效应。混合效应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收入和省际健康资源投入变量是最重要的特征因素。研究认为增强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政府需要努力破解社会结构因素对国民健康意识的束缚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社会健康治理新特征以及着重发挥公共政策对健康公平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健康意识;收入不平等;健康治理;健康政策;混合效应随机森林模型

[作 者] 汪 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制度缺陷与组织理性:社工服务第三方

评估偏差的一个分析框架


[摘 要] 作为监督和改善社工服务项目的一项重要制度机制,第三方评估一直被政府和学界寄予厚望。但是,通过对X市A、B、C区社工服务第三方评估项目为期一年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第三方评估也会出现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等评估偏差问题。不同于以往单一关注制度及合法性、评估机制、评估方法与技术等某个层面的割裂性研究,本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试图从宏观社会系统与微观行动者的内外部联动性视角出发来解释第三方评估的偏差问题,进而归纳出了“制度缺陷—组织理性—行动策略—评估偏差”的第三方评估偏差产生逻辑。合法性失衡、外部监督制度缺失、行业准入制度缺失等评估制度的缺陷,诱使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了依附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理性抉择,以及权责转让、成本控制、化繁为简的行动策略,使评估形式化、片面化、功利化,最终衍生出了第三方评估的偏差问题。第三方评估偏差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体系。

[关键词] 制度缺陷;组织理性;社工服务;第三方评估;评估偏差

[作 者] 韩江风(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法学


我国残疾人无障碍权的司法实现


[摘 要] 人们对无障碍的认识,伴随着对残疾人认识的深入而深入。随着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观念从医疗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无障碍的内涵也经历了从恩惠到权利的演进。目前无障碍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重要权利,其对残疾人其他基本权利保障至关重要,是残疾人独立生活、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相关的法律规范主要停留在消极保障上,对残疾人平等融入和社会参与缺乏想象。法理上,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的无障碍条款,凸显的是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义务,并未明确赋予残疾者个人享有具体的无障碍权利。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当国家和社会未积极履行相关的义务时,残疾者个人难以通过司法的管道来请求义务主体履行无障碍建设与完善的义务,从而使得残疾人在社会中的障碍与歧视难以获得实质性改变。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仍主要停留在医疗模式、《残疾人保障法》中无障碍条款法律效力相对比较空泛的情况下,有必要深入探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对残疾人无障碍权的具体规定及其司法实践经验,从请求权及其可司法性的视角来推动我国残疾人无障碍权的充分实现。这不仅是落实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需要,也能为完善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无障碍权;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司法实现;平等权

[作 者] 王 健(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式

解读与路径优化


[摘 要] 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缺失引发了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等现实问题,对电子商务平台施加安全保障义基于其“风险开启者”“显性被信赖缔约方”“准权力拥有者”的三重身份,旨在发挥电子商务平台自身治理优势,提升国家在电商领域公共治理的效能,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等权益,促进虚拟与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现有立法体系中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条文分散且不统一,致使理论界争议不断,司法适用混杂。明确《民法典》第1198条的适用空间与《电子商务法》第38条第2款的法律内涵,确立《民法典》第1198条与《电子商务法》第38条第2款在处理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方面的原生性地位,是解决学界争议与实务适用混杂的关键。对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分类分级管理是实现义务苛于精准性的重要一步,打破常规思维理性认识“最大化努力”标准是明晰安全保障义务标准的关键一环,基于数据以风险控制能力为导向架构安全保障义务标准是削弱主观肆意的客观因素。与此同时,民法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制效力的强度是否能够适应电子商务平台的未来发展速度和方向是存疑的。因此,基于前瞻性理念统筹刑法、民法、行政法构建全方位规范体系,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构建安全保障义务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法律规则;优化路径

[作 者] 曾 磊 靳媛媛(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哲学·历史学·文学


“物化”批判的理论越界

——以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线索


[摘 要] 物化批判是卢卡奇针对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生产方式提出的批判构想。从客体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异质性的事物悉数整合为同质性的商品形式;就主体层面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为机械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所掩盖。后继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把物化批判扩张性地应用于人类一般物质文明发展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物化的历史内嵌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之中。无论是现代的科学理性还是古代的巫术技艺,都遵循着“以此代彼”的“再现”原则,都使得多样的事物从属于抽象的同一。为了消除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物化的“实然”,马尔库塞试图建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相统一的“应然”。哈贝马斯的观点相对缓和。他主张建立普遍的交往伦理,以弥补物化的世界对人的主体性的抹杀。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越界,是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高度集中、国际矛盾冲突更加剧烈、人们日益向往新型文明等诸多新变化的理论投射。然而,该理论越界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一方面,他们预设了抽象的人性规定,未能看到人类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物化被它贬抑为与人性规定不符的消极事物,进而导致物质生产与文明进步被当成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阻碍。

[关键词] 物化;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交往理性;技术

[作 者] 苏振源(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清代宫廷、王府与民间演剧的交融互动

——以车王府曲本为中心


[摘 要] 清代宗室亲藩在宫廷戏曲的观演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其不仅于宫廷筵宴之上欣赏演剧,还参与到宫廷戏曲编写、演剧机构管理、寺庙献戏承应等多个环节中。王府收藏戏本、经营家班,王公子弟甚至亲自粉墨登场,是推动民间戏曲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亦是联结宫廷与民间演剧文化的纽带。考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嘉庆末年至光绪历年王大臣入宫听戏的名单档案,可以发现车登巴咱尔亲王祖孙三代常年于上元及万寿节期间入宫听戏,几乎未曾中断。车王府收藏的大量曲本既受到宫廷演剧的影响,又反映了民间演剧的面貌,为研究宫廷与民间戏曲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较车王府曲本与清宫戏本中重合的剧目,结合宫廷承应戏的符号性和标志性特征,以及昇平署档案所记载的剧目、演员等信息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在流传上既有自传奇杂剧中析出、经内府改编后传入民间的节庆戏,又有从民间传入宫中的开场吉祥戏,构成了宫廷与民间演剧互相影响的双向传播路径。从宫廷、王府到民间,同样的戏目在不同的场合上演,尽管观看者的身份不同,但基于相同的节令与民俗、一致的情感与趣味,在彼此的交融互动中共同造就了清代戏曲艺术的繁荣。通过对车王府曲本的研究,我们发现,戏曲承载着不同群体共同的文化情感,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宫廷戏曲;宗室亲藩;民间演剧;车登巴咱尔;车王府曲本

[作 者] 毛 劼(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画屏金鹧鸪”与“弦上黄莺语”新解

——《花间集》温、韦词风的叙事学分析


[摘 要] 近年兴起的“诗歌叙事学”主张将叙事学的方法全面应用于抒情性文本的研究,这为我们鉴赏与批评以抒情为主的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新的路径。《花间集》作为唐五代经典词集,在此类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而温庭筠与韦庄又可为《花间集》词人的代表。温、韦的词风特点被王国维分别喻为“画屏金鹧鸪”和“弦上黄莺语”,意为一者华美如画但不够鲜活,一者自然流丽如弦上莺啼。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两人的代表作《菩萨蛮》词,可知其词风差异的原因在于:温词的文本构成方式以隐喻为主,首与首、句与句以及句子成分之间往往具有相似性,通过各种精美意象努力拓展想象的空间,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韦词则多用转喻,真挚自然地进行叙述与抒情,类似叙事文本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温词的抒情主体多处于文本所构建的情境之外,多采用非聚焦或外聚焦视角;韦词的抒情主体都在文本情境之内,具有较强的“自我自反性”,多采用内聚集视角。温词“错时”现象较为明显,叙述的速度较慢,地理空间深隐狭小,意象空间密集并置;韦词以顺叙为主,叙述的速度较快,地理空间明朗开阔,意象空间较少且处于情感抒写进程之中。这些因素导致了温词如“画屏金鹧鸪”、韦词如“弦上黄莺语”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 花间集;温庭筠;韦庄;词风;叙事学

[作 者] 符继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23号市府二办附楼
网址:http://szkx.cbpt.cnki.net
邮箱:szshkx@szass.com
联系电话:0755-88134156/4161/4897

征稿启事 |《深圳社会科学》欢迎赐稿!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