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SHEN ZHEN


本期目录

■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5/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王春玺 何 贝


■ 大湾区研究


14/基于大数据文本分析的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吴开军 温锦婷  杨 州 郭莹莹


■ 经济学


25/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与启示/田洪昌


34/社会资本会缓解进城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吗?——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检验/詹智俊 钟雅琦 马 铭 程婧月 刘融天 彭继权


45/城市数字化建设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武力超 姜沁雨 叶 添


■ 社会学


63/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时空嬗变及其时空稀缺/管其平


72/流动家庭的育儿、养老功能——基于家庭变迁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双重视角/陶霞飞


■ 政治学


84/中国环境治理绩效的微观政治基础——基于地方干部激励制度与行为的分析/王贤彬 黄亮雄


■ 法学


96/刑事生态修复责任初论/宁清同


112/我国专利制度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刘 鑫


■ 哲学·历史学


126/语言及其力量:从本能到规范/刘松青


136/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黄亚平


■ 教育学


149/教师绩效工资的科学实效与管理实现——基于37国数据的经验分析/刘 骥 黄少澜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

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为什么要始终保持革命精神”“新时代要弘扬哪些革命精神”“新时代如何弘扬革命精神”等重大问题,其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弘扬彻底的革命精神放在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阐述了新时代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的必要性。二是科学阐释了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伟大建党精神标识了党的革命精神的源头起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革命精神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三是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革命精神的主要路径和方法:要面向全体人民广泛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尤其要聚焦党员、部队官兵和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发挥互联网在革命精神宣传中的作用,利用“红色地带”这一主阵地,坚持不懈地正面宣传革命精神,对否定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大力创作革命精神题材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人民化、时代化的文艺作品的正面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在践行革命精神中的作用,保护好、挖掘好、传播好革命精神。


[关键词] 习近平;革命精神;“四个伟大”;伟大建党精神;红色基因库


[作 者] 王春玺、何 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大湾区研究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基于大数据文本分析的境外游客

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摘 要]基于八爪鱼数据采集器爬取猫途鹰网站上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评价数据,对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是影响境外游客的主要因素。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知形象感知表现在旅游消费、旅游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景点四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形象感知良好,对总体评价较积极正面。在旅游消费上,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纪念品和美食认知较为缺乏;在对旅游城市的认知上,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旅游形象感知存在差异,只对香港、广州、澳门这几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较深刻;在城市基础设施与景点的评价总体较为积极但也存在设施老化、景点拥挤等负面评价。在情感认知上积极情绪的词语占比较高,中性、消极的词语占比较低,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形象感知良好。在整体形象感知上,境外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广州、澳门这三个地方的旅游形象感知较深刻,尤其对中国历史、建筑等旅游文化氛围认同较高。共建人文湾区,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不断提升目的地形象水平;充分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强化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完善制度协同,统一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管理,有助于提升和传播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水平。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分析;旅游形象感知


[作 者] 吴开军、温锦婷、杨  州、郭莹莹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经济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与启示



[摘 要]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是现代经济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金融不稳定,会导致整个金融秩序的紊乱和市场经济失灵,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特别是重大金融风险可能会衍生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稳定发展一直是整个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最重大的问题。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运行的效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金融稳定发展的底线,所以在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或即将爆发金融危机时,政府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适当性与合理性,决定着危机处置的有效性。因此,政府如何及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金融危机具有较为普遍的发展规律,如何选择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亦有共性。鉴于此,本文从金融危机中德国和美国政府如何监管的视角,分析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对的时机选择、对象选择、政策选择以及机制构建等行为,并在此经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域外金融危机救助的经验教训,提出金融危机处理的时机、救治措施、法治体系建设、风控体系构建,及推进金融创新和监管协调发展的系列建议,希冀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提供借鉴,以裨益于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政府监管;政策选择


[作 者] 田洪昌(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社会资本会缓解进城农民工的

相对贫困吗?—— 基于自我效能感

的中介检验



[摘 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贫困治理重心转向相对贫困。进城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因素制约,过去一直处于贫困治理的真空地带,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状不仅能预防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对未来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资本作为继传统实物资本之后的又一重要减贫因素,其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值得探究。因此,本文运用2018年CFPS数据构建农民工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2SLS和IV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并使用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资本水平每提高1%,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降低0.48%,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17.8%。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社会信任对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作用最大,社会声望能最大程度降低农民工相对贫困的概率;社会资本减贫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老一代、非建筑业、女性以及已婚农民工的减贫作用更大。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升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其相对贫困,其部分中介效应大小为11.7%。因此,应注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提升,通过心理援助等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减贫信心,从而促进农民工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


[关键词] 进城农民工;相对贫困;社会资本;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检验


[作 者] 詹智俊、钟雅琦、马 铭、程婧月、刘融天、彭继权(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城市数字化建设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摘  要] 中国目前处于产业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交汇期,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如何通过数字化建设有效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数字化建设对地区创业、地区创新及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基础上,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使用2008—2016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9项数字化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地区数字化指数体系,并从横向时间和纵向空间上对中国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年末邮局数以及固定电话数构造工具变量,考察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通过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素质提升,对地区创业水平会产生明显促进作用;通过新产品开发、新生产方式应用、新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实施、新供货渠道与市场的开拓可进一步提升地区创新水平;通过管理技术、研发技术以及替代效有利于促进绿色创新。进一步采用绿色专利数作为地区绿色创新的代理变量,表明数字化有助于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未来应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此外,还应对互联网企业进行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关键词] 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创新


[作 者] 武力超、姜沁雨、叶 添 (武力超、叶 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福建 厦门 361005;姜沁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社会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时空嬗变

及其时空稀缺



[摘 要] 社会发展是社会依托自身所处的空间维度并随着时间的自然变化而进行空间生产的社会性过程,并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社会生产中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人类已俨然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今,在万物皆数的大数据语境中,传统社会循环延续的时间结构和相对稳定的空间形态均发生了空前变化:流动时空日渐超越地方时空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主要逻辑;时空形塑了社会,社会内嵌于时空,时空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社会性和稀缺性日渐呈现。本质而言,大数据时代,技术的进步和各种数字场域的建构为个体赢得了丰富的时间和空间,不断精细时空,塑造各种碎片时空,建构各种数字空间和数字化生活。但需要警醒的是,生活方式从在场时空向缺场时空的转向,也潜在隐喻着时空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数字化生存的实践场域中,资本和权力借助流动时空不断调整自身的运作方式,其时空扩张和收缩能力远远超过数字化生存中的个体,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占有个体的碎片时空,以超地域联结的方式挤压个体的心理时空,以差异性消费的形式规约个体的消费时空,以再嵌入的形式支配个体的在场时空,这一系列事实引起数字生活的时空紧张感、危机感和贫穷感。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生存;流动时空;算法规制;时空权利


[作 者] 管其平(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流动家庭的育儿、养老功能

——基于家庭变迁的现代化

和市场化双重视角



[摘 要] 家庭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整合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化流动模式下,流动家庭经历了空间上的不完全消解和再生,家庭功能受到了影响。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当下流动家庭功能现状,并基于家庭变迁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视角,探讨了流动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当下流动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不健全,年长女性仍然是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的主要承担主体。拥有城市户籍、拥有流入地住房产权、家庭结构越完整、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高、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越低,流动家庭的育儿功能越完善;非完整核心结构以及主干和扩大结构家庭户、拥有城市户籍、拥有流入地住房产权、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低、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越低、流动家庭的养老功能越完善。当下流动家庭养育功能存在不完善特征以及多重影响路径,因此,构建和完善以家庭为导向、涵盖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势在必行。


[关键词] 流动家庭;家庭变迁;家庭功能;育儿功能;养老功能;现代化理论


[作 者] 陶霞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香港 999077)。



 政治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中国环境治理绩效的微观政治基础 

——基于地方干部激励制度

行为的分析




[摘 要] 当前我国前所未有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环境治理的微观政治基础。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中央政府所主导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最为关键的微观角色和执行主体。本文从地方干部治理和激励的角度切入,系统地梳理了针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考核制度的演进过程,基于经济学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分析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首先,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干部治理影响环保绩效的理论逻辑,强调了央地关系之下地方政府干部对辖区内环保政策和措施的主导作用。其次,本文从干部的晋升、来源、任期、更替和关系等角度综述了相关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在多任务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下,地方领导干部能动性和策略性地执行中央的环保政策,以完成中央分配的环保任务,最大化本辖区的经济利益和自身的综合效用。这意味着,政府要实现多个维度上的任务目标,实在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仍需不断推进。中央应当进一步借助法治制度和数字技术等手段,增强对地方领导干部激励和治理的约束力、合理性和精准度,加快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词] 干部激励;环境治理绩效;委托代理关系;政企合谋


[作 者] 王贤彬、黄亮雄(王贤彬,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黄亮雄,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法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刑事生态修复责任初论



[摘 要] 在我国刑事司法中,无论生态修复责任是直接在刑事裁判书出现,还是作为裁判理由或存在于附带民事诉讼判决,都面临诸多困惑。若采刑事裁判书,那么责任性质难辨,定性为刑事责任与法不合,定性为行政责任于法无据,定性为民事责任难以自圆其说;若作为裁判理由,那么未确定之事实何以认定为量刑情节,被告人应当承担生态修复义务还是生态修复责任,被告人未按承诺实施生态修复之行为难以定性;若以附带民事诉讼判决,那么是否应当独立追究被告人严重侵害生态权益的刑事责任?无法适用缓刑的生态犯罪如何判处生态修复责任?唯有确立独立的刑事生态修复责任方是脱困之策。首先,这符合刑法理论和精神,刑事生态修复责任具备刑罚之本质和功能,也符合刑罚之目的,具备作为刑事责任的基本属性,强制生态修复在刑法上亦有据可依;其次,确立刑事生态修复责任是我国刑法和刑事司法改革的需要,这可以弥补传统刑事责任在惩治生态犯罪中的不足,紧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推动恢复性环境刑事司法顺利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对被告人的教育感化和身心修复。应当修订刑法,为刑事生态修复责任铺平道路,以附加刑较为适当,不宜归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这在外国刑法上有例可鉴,但须进一步明确刑事生态修复责任之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实施规则。


[关键词] 环境保护;生态损害;刑事生态修复责任;附加刑


[作 者] 宁清同(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我国专利制度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 在科技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专利伦理问题和新运营机制所引发的专利伦理困境,是专利制度运行实践之中最为常见,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伦理挑战。其中,前者是科技创新对专利制度中伦理观念的冲击;而后者则是市场运营对专利制度中道德准则的挑战。在我国专利制度的运行实践中,相关伦理挑战往往更为突出,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念中缺乏有关专利财产权的伦理意识,在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也缺少明确的伦理价值导向与指引。由此,为克服我国专利制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伦理挑战,首先应明确我国专利制度正当性基础的伦理面向,通过营造与财产权理论及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相契合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弥补我国现行专利制度正当性层面的伦理依据缺位;其次应在首要的正义价值追求下,厘清我国专利制度运行实践中的伦理价值次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专利授权审查中对于新兴技术的伦理考量和增进专利权益分配中对于弱势主体的法律保护,有效化解我国专利制度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 专利制度;专利伦理;技术伦理;专利权益分配


[作 者] 刘 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3)。



 哲学·历史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语言及其力量:从本能到规范



[摘 要] 人类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人有语言会说话。语言不仅是我们表征世界、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这样一种力量不受约束和规范,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然而,在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无需规范。他的主要理由是这样的:首先,说话或表达是人的天赋能力,人们学习语言是通过其自身的“语言本能”或者依赖人与生俱来的某种“先天机制”;其次,语言的发展和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的规范并不能杜绝人们不规范地使用语言,也无法消除语言的超常态发展;最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并不会导致语言的衰败和没落,反而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群体识别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语言施加的各种规范实则毫无必要。不过,从哲学的层面来看,作为理性的言说者,我们对语言的规范固然无法给出语言的所有恰当使用方式,也无法确保每个人的语言都合乎规范,更无法保证语言按照某种既有的形式进行演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规范没有必要,在个体思维层面和社会团结层面,语言的规范和规范的语言都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由于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人类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关涉人类的历史、文化、制度和习俗,只有将语言置于一种更大的理性空间来进行立体审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力量及其规范的必要性,进而理解人类自身。


[关键词] 语言;规范;语言本能;理性


[作 者] 刘松青(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

的辩证发展关系




[摘 要]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汉字符号的孕育及其符号构意规律源于史前中国多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早期中国文明的“多元”性质相互一致。汉字体系最终在夏、商时期完成,又与中国文明的“一体”状态相互一致。中国文明和汉字书写体系最终定型于中原之后,汉字传承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统的共同维护与自觉传承。汉字文言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表达了“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在中国文明再度复兴的发展进程中,对汉字传承与文明延续辩证发展关系的充分揭示与自觉维护,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汉字传承;中国文明延续;理论价值


[作 者] 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教育学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教师绩效工资的科学实效与管理实现

—— 基于37国数据的经验分析



[摘 要]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是各国吸引优者从教的重要政策手段,不仅影响教学品质,还关乎教育结果提升,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如何有效实现优教、优学、优酬的三赢优质教育均衡是关键。区别于现有文献基于单一国别教育情境的研究论述,采用由国际学业评估项目(PISA)与经合组织(OECD)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追踪数据整合而成,涵盖37个国家、111327所学校,共232124名学生的跨国大规模样本开展实证分析,依托教育生产函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探究教师绩效工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实际关系,对教师绩效工资科学实效的平均效应量、异质化影响、管理形式差异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学生、学校、国家三层自变量因素可能存在的偏误影响下,执行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国家相较未执行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国家,学生成绩高出12.87分,或相当于0.4个学年的学习增量,从证据层面提供了科学实效依据;并且,执行教师绩效工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还与学校、学生层变量间存在可观的异质性影响,且因绩效工资决策层级、发放形式情况产生差异,从证据层面提供了管理实现建议。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强化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优教优酬”激励效应、构建符合实际教育教学场境的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灵活安排教师绩效工资的管理方式与发放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政策实践研究的实证导向。


[关键词] 教师政策;绩效工资;工资改革;绩效考核;PISA2018


[作 者] 刘 骥、黄少澜(刘 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黄少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23号市府二办附楼
网址:http://szkx.cbpt.cnki.net
邮箱:szshkx@szass.com
联系电话:0755-88134156/4161/4897

征稿启事 |《深圳社会科学》欢迎来稿!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目录

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