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套话打动不了人(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在武汉市的一所大学演讲时,说了她对美国文化的理解:“美国是个‘不停说话’的社会,不论你是赞美、不满、疑惑还是忧虑,美国人从不羞于表达,而且他们也不懂‘身体语言’,一切都要说出来。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大胆问出来,多数美国人都很耐心,他们不会责怪你插话,因为他们也经常这样做。”

我知道的一位美国华裔诗人,也曾经对人说过:“在美国生活,没有中国人的‘人微言轻’这一说。你如果感到人微言轻,以为自己说什么都不重要、说了也等于白说,那只能让自己一天天成为一个不重要的人。一个人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很多时候都是在你说话时被人意识到的。”

因为传统文化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一些中国人不喜欢也不善于公开发言,但时代在快速发展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会让人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陋寡闻。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懂得表达与交流,别人如何认识到你的才能,如何跟你交换看法和意见?不同于一对一的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言,是传达自身观点和意见的一条捷径。

我的第一次演讲

没有人天生就会发表演说。人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记得刚上初一时,班上开会要发言,我一发言就脸红,结结巴巴的,后来看人家讲得很好,自己也学着,慢慢地把话讲得稍微完整一点。等到有机会第一次公开演讲时,我已经47岁了,而且是自找的。

1986年春,我在联合国工作,美国一个非政府组织——美国人大会(American Assembly)准备就人口问题举行一次讨论会,地点是离纽约不远的阿登山庄。会议准备设5位主讲嘉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要占据其中一席。

这事刚开头并没有找我,但在征求代表团其他几位参赞的意见时,他们都说对人口问题没有研究,婉拒了。这时他们才来找我,问:“有个讨论人口问题的会议要去发言,你去不去?”我过去对这个问题也没做多少关注和思考,但下意识地觉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对我们的人口问题,国际上各种各样的人都予以置喙,但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中国人。当这样一个机会来临时,中国人放弃就太可惜了。

我考虑了一下,虽然人口问题确实比较大,也较难解说,我的把握不是很大,但觉得自己准备一下还是可以接下这个任务的。人口压力,美国人哪有中国人了解得深哪!我们一家在10平方米的房间里住了将近10年,从一结婚就住那里,有了孩子还是如此。施燕华的父母从外地过来探望,我就得搬到办公室去住,其中滋味,美国人是体会不到的。

于是,我当场表示可以去讲。如此痛快地接受这一“额外”任务,其实我还有一点私心。既然希望自己能掌握用英文演讲的技巧,就需要找机会锻炼。难得的机会摆在这里,怎能轻易放弃?

1986年5月,吴建民夫妇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Longwood Garden。

之后,我认真准备了讲稿,把中国的人口现状、为什么要对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为什么选择现时的人口政策、实施该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以及我对人口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等一一写下。初稿是用英文起草的,成稿后请施燕华帮着润色了一下,背了几遍,就印在脑子里了。

第一次在联合国工作时,我看到很多优秀的外交官在各种会议上做即席演讲,谁能脱稿演讲且讲得精彩,谁就能受到尊重、树立威信;而在会议上念稿子,效果就差很多——稿子再好,听众也知道是别人代笔,并不觉得有什么。从此以后,我就把脱稿演讲视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盼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脱稿演讲。

会议正式举办那天,现场有200多名观众。5位主讲嘉宾,4位都是念稿,只有我脱稿演讲。轮到我发言时,由于是第一次,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但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心里有底。

讲着讲着我发现,不用看稿子便于观察现场反应,目光能更多地与听众直接交流,而且我说的更多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真情实感,听众更容易被打动。讲完后现场反应非常好,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一般不失眠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一宿都没有睡好。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对外讲话时,念稿和不念稿,差别很大。

在信息时代,虽然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信息,却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直接脱稿讲,跟听众的交流是一个全面的交流。知道了听众想知道什么再讲,比认为听众知道什么而去讲,效果要好得多。

2010年11月访问美国时,作者吴建民在芝加哥大学作演讲。

我在国外讲话不带稿子、不用翻译,另一个原因也在于我是在讲中国的事情。我十分清楚,中国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在进步,我讲的话有道理,讲起来就十分自信。如果把头埋在稿子里,法国人是不会理你的。法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木头舌头”(Langue de bois),即讲话令听者“味同嚼蜡”。

我不主张念稿子,并不是反对念稿子,有时在非常庄重的场合,念稿子是可以的。但一般跟人家交流时,特别是在会议上发言时,我主张不念稿子。因为一念稿子,人的表情就死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稿子上面,而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眼神、手势,尤其是面部表情。

不过,如果你不善于当众演说,或事先疏于准备的话,念稿子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做法,能避免到时紧张,忘掉了该说的话而引起尴尬。但念稿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时抬起头,看看听众,加强互动。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念稿子,讲话的句子一般会比较短,一听就明白;而书面语言句子长,不一定一听就明白。不念稿子还有一个好处:容易激发自身潜能。

1994年9月,江主席访问法国,举行记者招待会。江主席有个做法,凡出席此类活动时,他要把有关同志找去议一议,这次也一样。在议的过程中,江主席问了我一个问题:能不能念稿子?我当时回答,最好不念。因为有不少电视记者,如果一念稿子,头低下去,电视机上出现的就是脑门,形象差一点。

后来江主席接受了建议,没有念稿子。在记者招待会上,我发现有记者问江主席:“你来法国好几次,法国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看到这时江主席头一抬,看到国宾馆墙壁上的油画,便回答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法国文化。他从法国文学、艺术、绘画讲起,回答得很好。

人是有潜能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潜能是能够激活和发挥出来的。即兴演讲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边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套话打动不了人(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