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深/圳/社/会/科/学

本期目录

- 总第24期 -



■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5/建党百年特区建设的历史变迁、基本规律与经验启示/许瀛彪 于泓源

 

■ 大湾区研究

18/孙中山的“南方大港”与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朱 丹

 

■ 疫情应对研究

27/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价格管控的正当性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牛文浩

 

■ 人工智能研究

39/人工智能时代性别伦理的多维思考与前瞻性治理/邵  娜 张 宇

48/论布兰顿对强人工智能观的实用主义辩护/周 靖

 

■ 经济学

57/新基建对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杨新洪

69/中国省区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的协调度评估及对策/魏博通 艾清锋

79/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赵 斌

 

■ 社会学

92/农村应急管理中的女性角色与参与路径/杨安华 林 曦

103 /“郊区社会”与中国城乡关系的三元结构分析/田 孟

 

■ 法学

117/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类型化建构/冯煜清 王继明

130/夫妻债务规范的程序脉络:从诉讼形态到执行构图/包冰锋 欧阳峻豪

 

■ 历史学

142/宗炳终身不仕考述——兼评“宗炳出仕论”/黄发玉

150/嘉庆《新安县志》研究/张 伟




01

建党百年特区建设的历史变迁、

基本规律与经验启示



[摘 要] 作为制度创新的抓手,特区发展贯穿于建党百年各个时期,其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精彩印证。回溯中国共产党特区建设的历史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甘宁特区的政治号召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业特区的生产驱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特区的世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先行示范区等的示范引领力,均是特区制度灵活性与优越性的体现。特区建设的基本规律表明,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不同的特区建设背景,不同的历史使命要求不同的特区建设内容,不同的时代课题孕育出不同的特区建设成果。我国特区发展的关键要旨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主体性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先行先试与法治保障相结合,坚持具体国情与制度优势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建设好特区的重要经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地,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目标性改革、关键性试验、重要性探索。总结各时期特区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助于充分理解百年大党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独特治理密码。

[关键词] 建党百年;特区;特区建设;先行先试;基本规律

[作 者] 许瀛彪(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于泓源(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北京 102299)




02

孙中山的“南方大港”与新时代的

粤港澳大湾区



[摘 要] 自清代以降,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门户,不断吸收来自西方世界的新鲜事物,逐渐发展出自身的海洋文化传统,在旧时的中国独树一帜。在此背景下,早已对海洋文化耳濡目染的孙中山在其执政后便把眼光投向了充满无限潜力的大洋之上,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对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整体性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建设“南方大港”的宏伟目标。正如孙中山的其他诸多计划一样,建设“南方大港”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实业、振兴中华。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孙中山颇具超前眼光地阐明了“南方大港”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建设性地提出了珠三角地区江河水运系统的改良计划;大胆地设想了未来的广佛同城;全局性地把握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关系。作为一项综合工程,“南方大港”不仅仅只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大型商业港口,它系统性地涵盖了当时珠三角地区的海内外贸易、工业技术、交通规划、农业基础、乃至旅游潜力等多个方面,与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尽管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严重地阻碍了“南方大港”计划的实现,但他的伟大尝试却不失为当时中国的一声呐喊,也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 孙中山;“南方大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建国方略》

[作 者] 朱 丹(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03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价格管控的

正当性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



[摘 要]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常常会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而政府在对这种状况进行治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价格管控措施面临着经济学中“会降低市场供给的效率”“损害交易自由”等主张的质疑。回应这些质疑需要对政府限价行为的正当性基础进行研究,比较不同的正当性原则,有助于为这种正当性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弱势者”视角出发。运用密尔的“伤害原则”梳理和完善此类正当性原则,表明它们虽有合理性但却存在着方法论层面的缺陷,即没有考虑到其他群体合理的反对理由,无法通过斯坎伦的契约主义方法中“不可合理反对”要求的检验,因而并不能为限价的正当性提供证成。基于“法律道德主义”原则,从放任价格上涨的“受益者”视角出发重构政府价格管控的正当性原则同样不能满足“不可合理反对”的要求。相比之下,从“共同体”视角出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避免对于作为共同善的集体行动的伤害”这个原则是各类群体都难以提出合理反对的,可以为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价格管控措施的正当性提供证成。这种正当性原则有利于为政府的价格管控措施确立更适当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有助于促进国家突发事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哄抬物价;价格管控;新冠肺炎疫情;伤害原则;共同体

[作 者] 牛文浩(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04

人工智能时代性别伦理的

多维思考与前瞻性治理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性别问题首先表现为原有性别问题在技术中的映射与放大,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使得其有可能习得已有的性别偏见,并通过算法实现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的“客观化”;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的性别单一性导致单向度性别伦理观念与价值标准在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嵌入,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无法实现对于公平等社会公共价值的回应。同时,“第三性”的“人造智能生命体”的出现也催生出人-机交往的新问题,即机器生命的跨性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两性二元对立的框架,增加性别交往与性别伦理的维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劳动替代改变社会分工结构中性别的嵌入关系,促进交往体验“共享”与“共情”,有助于性别伦理建构回归具体的社会情境,而借助性别化身体的解构则进一步指向自然差异基础上的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为“自主”性别伦理观的建构提供条件。当然,技术并不能自发推动性别问题的解决与新的性别伦理观念的形成,还需要社会治理行动者的前瞻性治理来释放其解放特质。政府可以通过提前进行理念更新与职能调整,主动挖掘性别问题并设计针对性的治理工具,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科学家共同体”的形成,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新性别伦理观的建构。

[关键词] 人工智能;性别伦理;女性;政府治理

[作 者] 邵 娜(扬州大学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张 宇(扬州大学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127)




05

论布兰顿对强人工智能观的实用主义辩护



[摘 要] 人工智能体能否拥有心灵,这是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塞尔是持否定意见的代表,其反对强人工智能立场基于两个关键断言:(1)大脑导致心灵;(2)句法不是语义学的充分条件。长久以来,人们很难驳倒塞尔的论证。布兰顿哲学中蕴含着一种支持强人工智能立场的论证,该论证对塞尔论证构成了威胁。布兰顿吸收了实用主义洞见,认为心灵与世界、语义语汇和语用语汇之间不存在本体论上的界限,从而关涉实质内容的语用语汇能够构成语义语汇的充分条件。布兰顿反驳塞尔论证的关键一步在于,将句法语汇视为一种语用语汇,认为人工智能同样可以依靠引导指令从事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句法也能衍生语义,这反驳了断言(2)。布兰顿因而扩大了“实践”概念的内涵,祛除了认为人类活动是实践的唯一形式这种旧有立场,以及因之而来的认为人类智能是唯一智能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布兰顿承认人工智能体可以基于非因果性的信息发展出不与人类心灵严格同一的心灵这种可能,即人工智能=人类创造的智能形式≠人类创造出的人类智能形式。这种理解在对心灵做出更为宽泛的界定的意义上,直接反驳了断言(1),从而反驳了塞尔论证。

[关键词] 人工智能;句法实用主义;心灵;约翰·塞尔;罗伯特·布兰顿

[作 者] 周 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




06

新基建对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摘 要] 新基建是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经济生产和社会治理所必需的。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理论与新基建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对广东省新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进行测算,提出当前广东省新基建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理论上新基建是通过两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直接投资驱动与间接溢出外部性。基建投资有必要从传统基建转移到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新基建领域。基于广东省数据对新基建赋能效应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每100亿元新基建投资将直接推动经济增长202.46亿元,新基建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对比传统基建,新基建能够拉动更多细分行业增长。广东省新基建对各行业增长影响不一,其中电子设备行业受影响最大,新基建投资将有力推动电信运营业、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通过配套需求增多进而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广东省新基建发展有助于广东效率、动力与质量的变革。

[关键词] 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带动作用;赋能效应;定量分析

[作 者] 杨新洪(广东省统计局,广东 广州 510031)




07

中国省区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

的协调度评估及对策



[摘 要] 在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建立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熵权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中国各省区2000-2019年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地区要素禀赋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稳步上升,证实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但是,地区之间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协调度的提升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协调度上升幅度最大,协调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提升幅度最小,协调程度最低,大部分省区还处于失调状态。这个结果反映了东部与中部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要素禀赋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而西部和东北地区还没有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建立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二者还没有实现协调发展。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努力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引导企业按照最优要素禀赋进入相关产业,采用适宜的技术生产产品,是推动各地区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新结构经济学;要素禀赋;制造业;协调度;中国

[作 者] 魏博通 艾清锋(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08

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要素流动

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已成为共识。地方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研发要素又是保障创新驱动的关键。本文将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统一分析之内。引入引力模型测度研发要素流动,测算了中国2007—2019年30个省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同计量模型展开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要素流动以及二者交互项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内生性与稳健性的基础上,政府创新偏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二者交互项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不同分位数处,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以及二者交互项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当考虑门槛效应时,以政府创新偏好为门槛时,研发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考虑空间效应时,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交互作用却呈现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上为理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探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 政府创新偏好;研发要素流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 者] 赵 斌(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09

农村应急管理中的

女性角色与参与路径



[摘 要]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风险复杂化与多样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提高农村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的安全发展,既是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但当前的农村应急管理理论与实务界,均缺乏从性别视角审视农村的应急管理问题。由于男女两性能力、责任与角色不同,在应急管理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特长,加之受农村中仍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文化影响,在应急管理中农村女性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明显有别于男性。特别是在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之下,农村女性的“超半效应”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在女性个人发展,还是在家庭与社会范畴,农村女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地位与角色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缺乏性别视角的传统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安全发展的新要求。如今,农村女性应该且有能力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女性角色及其重构成为当前农村应急管理中的紧迫问题。从目前农村应急管理的现状出发,从个体、家庭、社会三维视角对农村应急管理中的女性角色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基于性别的备灾与政策设计、女性应急参与保障、凝聚女性组织合力与提高女性应急素养等多途径构成的深度参与应急管理的路径。将女性纳入农村应急管理,拓展了应急管理研究的视野,而女性参与农村应急管理路径的提出,有助于弥补当前农村应急管理体系中女性角色缺失的不足,为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学理参考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 农村;乡村治理;应急管理;女性参与;女性角色

[作 者] 杨安华 林 曦(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10

“郊区社会”与中国城乡关系

的三元结构分析



[摘 要] 城乡关系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形态研究的重要议题。受西方理论界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启发,结合中国国情和城乡发展实际,学术界对于我国城乡关系的经验跟踪和理论构建一直在做本土化的努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研究的理论缘起及其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及其变迁的局限性,然后梳理了学术界在不同时期试图通过构建“第三元”的方式超越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历程,最后提出将郊区社会作为新时期城乡关系“中间单元”,丰富了既有的城乡关系理论。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前夕,城乡之间的“第三元”主要是嵌入在乡土社会的“小城镇”;到了21世纪初期,城乡之间的“第三元”变成了“农民工”及其居住的“城中村”;在新时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建设的推进,郊区经济的兴起推动了郊区社会的生成,农民工及其所从事的产业逐渐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区集聚,使郊区社会成为了当前我国城乡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尽管作为具象的郊区一直处于被摧毁和变化之中,但由于转型期的相对漫长,作为意象的郊区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了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独特属性。为此,本文提出将郊区社会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实体,作为新时期城乡结构中的“第三元”。郊区社会是我国城乡关系形态的一个新变化,是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应考虑的现实因素。

[关键词] 城乡关系;二元结构;三元分析;小城镇;城中村;郊区社会

[作 者] 田 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11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类型化建构



[摘 要] 检察机关已成为当前虚假诉讼治理体系中的支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权定位不够清晰,程序适用标准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虚假诉讼案件的多元性,尚未形成类型化的虚假诉讼检察监督体系。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程序原理是修复法院审判权、补全“对抗—判定”之诉讼结构,权力属性上兼具行政面向和司法面向。不同类型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程序原理不同,适用的权力逻辑存在差异,类型化建构具备必要性和正当性。基于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程序原理和权力属性,本文将虚假诉讼分为公益侵害型、私益侵害型、政策规避型三类,并针对性地构建多元检察监督模式。公益侵害型虚假诉讼指以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的虚假诉讼行为,以侵害“公有财产性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为核心范畴,检察机关应强化介入的主动性、职权性和预防性,以事中监督为主,法院有义务通知检察机关出庭。私益侵害型虚假诉讼指以侵害特定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主要目的之虚假诉讼行为,核心范畴是当事人或第三人的民事权益,对诉讼秩序等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有限,检察机关应恪守被动性和谦抑性,以事后监督为主。政策规避型虚假诉讼指以逃避政策监管、规避政策要求为目的、对公共利益侵害不大的虚假诉讼行为,检察机关应谨慎介入,将问题交由行政决策机制处理。

[关键词]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民事检察;公共利益;政策规避

[作 者] 冯煜清 王继明(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12

夫妻债务规范的程序脉络:

从诉讼形态到执行构图



[摘 要] 夫妻债务案件的“执行难”,本质在于债权人没能取得针对举债方配偶的执行名义。反映到审判程序中,实则是未能解决诉讼系属之后的被告适格问题,只有在理顺诉讼阶段应有的程序处理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检讨夫妻债务案件在执行中所产生的问题。夫妻债务可基于实体法规范类型化区分为夫妻连带债务与夫妻共同债务。在“判决合一确定”和“诉讼标的同一”的双重标准审视之下,夫妻连带债务案件与夫妻共同债务案件的诉讼形态应当分别确立为普通共同诉讼与固有必要共同诉讼,配合法官释明权的行使确认适格主体并促使债权人获得针对夫妻双方的执行名义。如果审判阶段未认定债务性质,且债权人在执行阶段主张认定夫妻债务进而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则需要根据夫妻债务的不同性质进行多样化处理。对于夫妻连带债务,可以基于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追加举债方配偶为被执行人并赋予其充分的程序保障;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则只能以前诉判决因当事人不适格而存在主体瑕疵为理由申请再审,以重新获得针对夫妻双方的执行名义。由此,针对夫妻债务案件可以构建以当事人适格为逻辑主线、将诉讼形态与执行处理有效进行串联的完整程序框架。

[关键词] 夫妻连带债务;夫妻共同债务;诉讼形态;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

[作 者] 包冰锋 欧阳峻豪(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




13

宗炳终身不仕考述

——兼评“宗炳出仕论”



[摘 要] 宗炳,南朝刘宋人,画家、书法家、佛学思想家、山水画论鼻祖,对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美学的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宗家是当时荆州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在东晋地方为官,宗炳有优越条件和众多机会出仕为官,但其一生视轩冕如秋草,徜徉于山水之间,潜心于佛道修持,隐居于江陵、庐山和衡山等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人物。正史明载宗炳先后九次被朝廷和地方征召,且其征召的官职和品级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拒官不就,体现了一个真隐士独立不迁、超然脱俗的高洁品格,最终成为古代文人学士所崇拜和追慕的艺术楷模和精神偶像。史上偶有称谓宗炳官职的记载,有学者误读为宗炳曾从命出仕,这种误读所得出的结论改变了宗炳的历史形象,也对正确认识宗炳的历史贡献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对东晋南朝时期官府授官与士人受官的制度程序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还与考证不周、史实混淆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考述了宗炳每一次征召不就的史实,分析了误读宗炳的主客观原因,对“宗炳出仕论”作出了回应。

[关键词] 宗炳;隐士;征召;不仕;出仕;山水画论;佛教

[作 者] 黄发玉(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8)




14

嘉庆《新安县志》研究



[摘 要] 嘉庆《新安县志》纂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记载广东省新安县(包括今深圳市大部分地区和香港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状况的官修志书。主修者时任新安县知县舒懋官,受家族影响,加之自身才华,对方志修纂着意颇深。结合历史和时代变迁,通过自身实地调研,在对康熙《新安县志》等旧志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纂修出一部体例完善、记载翔实的上乘佳作。嘉庆《新安县志》的体例为纲目体,凡二十四卷(不包括卷首),共十三门类,篇幅和内容比康熙《新安县志》多了近一倍。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体例精当,内容详实;凸显特色,彰显人文历史;重细节处,叙事准确,相比旧志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新安县的人文地理风貌。嘉庆《新安县志》是目前记载深港两地古代历史状况仅存的两本方志之一,从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文化底蕴和军事活动等方面对其史料价值进行挖掘,有利于深入研究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古代历史,密切两地人文交流,增强香港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构建人文湾区。从文化视角来看,该志书蕴含着深港同宗同源的历史文化资料,同时也包含着深圳和香港独特的民俗资料,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深圳和香港的客家移民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嘉庆《新安县志》;舒懋官;深圳;香港;文化

[作 者] 张 伟(南开大学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培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 深圳 518049)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23号市府二办附楼
网址:http://szkx.cbpt.cnki.net
邮箱:szshkx@szass.com
联系电话:0755-88134156/4161/4897

征稿启事 |《深圳社会科学》欢迎赐稿!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欢迎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