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住长江尾

维舟 2023-10-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使望故乡 Author 维舟

如今,一说起崇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生态岛”,常有外地朋友由衷赞叹:“我去过你老家了,真是好地方!”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岛上刚开始要搞旅游观光时,我周围的亲友普遍都感到相当疑惑:“那些上海人来崇明看什么?我们这里没什么可看的啊!”

我到后来才渐渐发现,这种对家乡景物的漠视,可能是绝大多数地方人们的下意识反应。那时热播的《东京爱情故事》里,城里姑娘莉香执着地想要去完治的故乡看看,而出身四国岛乡下的完治只是感叹:“爱媛,那是个一无所有的地方啊!”“风景”是需要距离感的,我们还没办法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看惯了的那些平平无奇的景象视为“风景”。

这片形似卧蚕的沙洲横亘在江海之交,但就像我高中班上一个从内地转学来的同学失望之余所说的,“到了这里,连大海是什么样都看不到,只有黄黄的泥浆水一样的长江”——岛上绝大部分地方确实都看不见“蓝蓝的大海”,就算到了最东端,到海边也还隔着东滩数十里的滩涂。如今东滩早已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更是上海第一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但直到1998年湿地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之前,在乡民们眼里,那也只不过是滩涂和芦苇荡罢了。
当然,那会我们从乡土地理上都知道了崇明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全岛就是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但普通人的直观感受只是:“崇明那么平坦,连座山都没有。”这里没多少名胜古迹,虽说有上海最大的孔庙幸存,但在这涨坍不定的沙洲上,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是吉光片羽;至于说田园风光,那对我们这些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来说,也再平常不过了,想不出来和别处有什么不一样,以至于竟然有人愿意花钱专程来“看风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游客到崇明来,去的都是东平森林公园和附近的前卫村。现在想来,那多少有点像是一个崇明式的迪士尼乐园:那是展示给外人看的窗口,一座华东最大的人造森林,一个展出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村庄,恰好符合游客们想象中的“乡野”与“田园”,然而对本地人来说,那并不是“真正的崇明”。

但“真正的崇明”又是什么?

在十八岁离开这座生我养我的小岛之前,我其实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就像鱼生活在海洋里时,无法真正审视自己置身其中的那个海洋,我那时也并不知道它对我意味着什么。从小母亲就跟我说,希望我考出去,离得越远越好。直到我在大学里饱受思乡之苦,在回岛的渡船上,一次次与这座小岛隔着开阔的水面沉默对视,才意识到我永远不可能像一个游客那样看待它。
现在想来,我可能算是在岛上完整经历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代人。“田园”在我的记忆里与其说是诗意,不如说是劳作。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兰州工作,母亲带着我耕作那一亩三分地的薄田,三四岁就要跟着她下地,摘棉花、捡麦穗、插秧,虽然小孩子帮不上多少忙,但就像乡下老话里说的,“无牛狗耕田”。到了农闲的隆冬季节,还得趁着枯水期,全村疏浚河道,以保证来年的灌溉,大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挑淤泥,小孩子们则在岸边抓螃蟹玩。

偶尔,乡下的童年也有一些城里孩子所没有的乐趣。我从小不算是淘气的孩子,但自制网兜捕蝉、爬树掏鸟蛋、捞鱼摸虾,这些总归是会的。钓龙虾就更容易了,尤其是清早时分,水汽氤氲的池塘水面上到处都是浮出来呼吸的小龙虾,一看到诱饵就咬住,甚至都到了地上仍然不肯放,一早上钓一桶都不难。盛夏时分,父亲还会带我去“捞大河”,站在齐膝深的运河里,弯腰去摸脚底下的黄蚬,到家滤干净后,用黄蚬肉炒韭菜吃。

崇明毕竟是水乡,那年代在宅沟里养鱼的人家并不鲜见,剩饭有时就倒到沟里喂鱼,养肥了以后,找两个青壮力,掘土堵住一段河道,用桶把河道里的水捞干,困在泥沼里的鱼足够全族人吃的了。乡下孩子也会用这些补贴家用——我有中学同学就是,暑假里每晚去下络子,那是一种易进不易出的竹笼,捕到鱼和黄鳝,一早再到集市上去卖。
这些年来,随着“生态岛”的名声远扬,本地食材身价水涨船高,崇明菜的菜馆在上海开了一家又一家,不时有朋友来问我哪些菜品是“必吃”的。有些人都多多少少知道像金瓜丝、清水蟹、白山羊、白扁豆、明珠湖鱼头汤这样的特色菜,以及老白酒、崇明糕、芦穄之类的,但对崇明人来说,那样的“家乡滋味”似乎多少总显得有几分刻意。

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这座小岛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总听人说,崇明是“上海的北大荒”,几乎比长三角周边所有县市都要穷一些,连方言也听着相当土气,和时髦的上海话一比总不免自惭形秽,谁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目睹它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最后的净土”——那曾经是一种浮夸的形容,后来仿佛成了公认的美誉,到现在,连崇明人自己似乎都相信了。

崇明岛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每个人对此恐怕都有不同的答案。让我印象颇深的是前些年有一次陪同语言学家张振兴夫妇上岛,老先生在席间说,他早年主持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去过全国各地,“说实话,比崇明景色更美的地方也多的是,但极少看到如此干净、整洁的乡村——再美的河道,如果漂着垃圾,那就别提多煞风景了。”
实际上,现在崇明已经很难看到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了。大部分的农田,都早已种上了各种树木,村民们虽然仍保有小块菜地,但和城里人一样得买米下锅,他们只是住在乡下,却很少再从事农业劳动了。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农业就从一种职业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对游客来说的一种“体验”。

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变了。像大部分地方一样,当初崇明人普遍期望的未来,无非是现代化工厂林立的景象,以至于“生态岛”概念刚问世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失望,那听起来倒像是要把崇明留在农业时代似的。但前些年上海迪士尼在选址时,一度崇明也曾是大热门之一,我还记得有老同学说,他不希望迪士尼落户岛上,因为那样一来,岛上那份长久以来的宁静恐怕就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几乎所有崇明孩子的愿望就是离开故土,前往江对岸那座大城市,但近几年来和老同学谈起,我不无诧异地发现,不止一个人认真地跟我说,想以后回崇明养老。有一位是海员,二十年来已经见识够了外面的世界,他说自己已经疲惫了,等孩子上大学了,就想回乡下去住——基本的生活需求,小镇上大抵都能满足了,多出来的时光,种菜、钓鱼、散步。曾让年少的自己感到无聊的生活,现在倒像是最后的归宿。

我能体会这种心情。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一踏上崇明的土地,我就感到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时间一下子就慢下来,生活作息很自然地随之改变,连我妈有时都开玩笑说我“一回来就跟农民一样早睡早起了”。在村里散步,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可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置身于这个不同的时空中,我也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是这些年崇明发生了变化吗?那毋庸置疑,但或许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发现了不一样的崇明。上海的快节奏和崇明的慢生活,一如白天和黑夜,是轮流交替的两个部分。或许可以这么说,上海的城市生活越是繁忙,我们就越是需要崇明来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在那里,我们可以成为完整的自己。
乡土散文系列: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跳转阅读)
乡土散文系列
老喜丧
做寿
大姨
姑嫂
继父
远亲不如近邻
寿则多辱
独自过活
谁把你当人看
怨憎会
现世报
不会享受的人
表弟的婚礼
不拼命没活路
活给别人看
亲情与人情
活明白
回乡记
上海的黄昏
三日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