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


总第25期 -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5/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陈家刚 王 瑶

 

■大湾区研究

16/超大城市数字治理的先行示范——基于深圳实践的系统考察/周 望 徐 萍

 

■数字经济研究

29/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及展望/钱馨蓓 董程慧

42/农村电商如何实现长效脱贫?——ICT赋能的可行能力视角/易法敏 朱朕龙

 

■政治学

57/约翰·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逻辑运演与评析/李 慧

66/列奥·施特劳斯隐微学说指谬/朱海坤

 

■法学

75/司法裁判中的平衡方法——以丹宁勋爵的判决为视角/任 强

86/我国推行竞争中立的法治进路——以反垄断法规制机制的优化为突破口/邓达奇 张泊宁

 

■哲学·历史学

94/古代印度与欧洲的平等观念比较/姚卫群

103/跨学科视阈中的百年中国血防史研究/董国强 季旻珺 曹淳力 杨 坤

114/秦简所见雇佣劳动者探析/王 佳

 

■教育学·传播学

122/新时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路径探析/滕明政

133/通风报信:一次课堂点名的实地研究/林升栋 普非拉

 

■笔谈:深圳创意与创新

144/从“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到“深圳设计”——关于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李小甘

152/深圳创新:解释的视角/南  岭


1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

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在百年艰辛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推进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推进文化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开拓创新始终是探索新路、开拓新局的有力武器,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成功密码。坚持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开拓创新的政治前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培固开拓创新的思想根基;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激发开拓创新的内生动力;坚持正确处理自主与开放、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是确保开拓创新的重要原则。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要把握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在应对时代考验中、在回应人民期盼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奋力前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能。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作 者] 陈家刚 王 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

超大城市数字治理的先行示范

——基于深圳实践的系统考察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对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有巨大引领作用。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对城市治理进行回应,通过筑牢保障基础、创新治理技术、完善民生服务、培育数字产业、加强安全防范、滋养数字文化这六个维度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作为超大型一线城市,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理应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先试先行、有所成就。本文基于界面治理理论框架,从界面治理环境、界面功能、内部结构、治理界面这四大核心要素出发解析深圳城市治理实践。在“数字中国”和“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环境中,深圳将“以人民为中心”和数字治理典范作为核心价值目标,通过制度调适和技术创新的内部结构支撑,重点推动城市数字治理界面构建并形成了“服务+物理+经济+安全”的城市数字治理综合界面。深圳在数字治理方面的高质量探索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作出了一系列先行示范。首先要用开放学习的态度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探索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路径,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目标,再者要不断加强包含制度调适、技术创新在内的城市内部结构的支撑作用,最后要构建横向上包含了服务、物理、经济、安全等内容在内的城市数字治理综合界面。

[关键词] 数字治理;城市治理;界面治理;深圳;先行示范

[作 者]周 望 徐 萍(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15;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3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及展望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目前有关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仍较为缺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复杂,作用要素众多,数字经济的测度繁杂,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等,因而有必要对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本研究聚焦于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和深入剖析,围绕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的测度和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理论等方面进行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首先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分别明晰数字经济的内涵,归纳数字经济具有经济性、创新性、平台型、生态性和渗透性五大特征,总结数字经济在规模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的测度方法,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增加值测算、卫星账户构建以及构建指标体系等。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其作用渠道主要通过改变资源配置边界、优化市场结构以及革新企业的盈利模式等方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并从数字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维度分别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效率、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创新力的影响效应。最后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从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以及研究切入视角等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数字经济;内涵和特征;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文献述评

[作 者] 钱馨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5;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董程慧(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4


农村电商如何实现长效脱贫?

——ICT赋能的可行能力视角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十四五”规划时期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过渡期,需要把脱贫攻坚的一些政策、体制机制顺利地转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实现二者有效衔接;转换过程中,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作为特殊的ICT应用,在我国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减贫脱贫作用。随着ICT向数字技术转化升级,电子商务的减贫脱贫作用也相应地向长效脱贫转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和分析贫困群体如何通过ICT赋能获得ICT可行能力,农村电商如何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ICT可行能力实现长效脱贫的问题。研究发现,ICT通过授权和传授知识来增强农村电商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的能力,形成ICT可行能力,并使BOP群体得以通过经济收入增加、生计方式的自由改进实现减贫。互联网的赋能是BOP群体掌握ICT的基本途径;ICT的升级迭代使得BOP群体的ICT可行能力也在赋能系统的支持下,沿着能力阶梯持续增长,进入到下一轮经济收入增加、生计策略改进和内生能力持续增长的循环。这样,ICT可行能力作为内在推动力量,使得农村电商的发展持续地促进了减贫,从而实现长效脱贫。依靠电商平台、社会企业、政府组织的外部赋能是其ICT可行能力形成及升级的主要方式;构建面向BOP群体乃至于整个农村地区的ICT技能普及体系,持续提高BOP群体ICT可行能力是促进农村电商长效脱贫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ICT可行能力;BOP群体;农村电商;赋能;长效脱贫

[作 者] 易法敏 朱朕龙(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5

约翰·罗默机会平等理论

的逻辑运演与评析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约翰·罗默倡导的市场社会主义规划了社会主义的蓝图,提出市场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福利主义的机会平等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罗默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描绘是从社会主义者的内在需要着手的,他将研究重点由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理论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反对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做法,要求既注重生产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平等。尽管他对公有制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但是他赞同民众控制投资或者政府控制投资的重要性,强调市场社会主义的优势突出表现为对“机会平等”目标的实现。罗默在全面概括总结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优势特点,批判罗尔斯、德沃金等反福利主义的平等理论,以及完善阿内逊、柯亨等福利主义的平等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机会平等理论体系,以此达到进一步深层探究机会平等理论脉络的目的。通过对其他思想家观点的批判与补充,罗默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也就是机会平等理论的内容逻辑。罗默的机会平等的理论体系强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个人责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提供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平等分配的一种制度性保证。罗默的机会平等理论推动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同样,也引发了关于机会平等主义的激烈争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约翰·罗默;机会平等;市场社会主义;福利主义;个人责任

[作 者] 李 慧(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34)

6


列奥·施特劳斯隐微学说指谬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列奥·施特劳斯把哲学与政治的本性冲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从事隐微写作的必要条件。哲学试图以关于万物的知识否定和取代作为城邦共同体之基础的关于万物的公共意见,哲学与城邦之间存在不可化解的永恒矛盾,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一矛盾的悲剧性表征。面对哲学的危险处境,柏拉图吸取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教训,以审慎的态度保持言辞的克制,用字里行间的写作方式来保障哲学探究和哲学教育的自由。这种独特的写作技艺被中古时期的伊斯兰-犹太哲学家所继承,以此作为克服理性与启示之冲突、维持雅典与耶路撒冷所代表的两种生活方式张力平衡的方法。施特劳斯以哲学家与大众之间绝对的天性差异作为隐微写作的充分条件,认为哲学家在知性和德性上的完善保障了隐微教诲的顺利实现。施特劳斯对隐微写作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论证存在难以自洽之处。其一,哲学家与大众的二分法是一种虚假的绝对二元论;其二,德性与思想的同质性缺乏理论根据;其三,隐微写作依赖的诗艺掌握在诗人手中,这使隐秘教诲面临被泄露的风险;其四,在疑似从有的著作审查制度下,含混其词的表达法未必能让隐微作者得以幸免。除此之外,施特劳斯将隐微学说作为克服现代历史主义思维方式,但历史主义与隐微主义呈现为二律背反,隐微写作的被遗忘成为历史必然。

[关键词] 列奥·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隐微写作;历史主义

[作 者] 朱海坤(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7


司法裁判中的平衡方法

——以丹宁勋爵的判决为视角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判决不仅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准的计算,还必须借助于多项标准进行平衡裁断。丹宁勋爵的裁判是对判决中平衡方法的最佳阐释。平衡是疑难案件审判中实现公正的最重要的司法方法。除了考量权威、清晰、逻辑一致、计算精确之外,判决还要符合情景化的大众常识。另外,制约公权力、保护私权利是法律的目的之一。当司法权介入公权力领域的时候,只有存在司法要素或者半司法要素,才能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否则就是越权,法官要在保守和能动之间进行平衡。同样,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也应符合平衡原则,倘若私权利的边界无限扩张,使公权力无法正常运作,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个人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判决通过理性实现公正。由于法官的理性是有限的,当理性不能实现公正的时候,判决便不得不求助于信仰和道德,良心裁判必须同情弱者。但是,法官不能违背法律的目的滥用同情,而必须把握同情的限度,以同情来补救理性的局限,以理性来约束同情的滥用,做到同情与理性的平衡。平衡方法在司法裁判中的功能体现在:当法官在法条原旨、字面含义和立法意图等因素之间进行平衡,找到一个最佳解释,就支撑了解释法条的合理性;当法官的原则裁判基于自己的良心抉择和道德信念,尊重对公正的不同理解,容忍社会目的与伦理标准的多样性,平衡各种价值判断,然后做出最好的选择,就保障了价值判断的正当性;当涉及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等多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时,法官运用平衡方法对后果进行预测和取舍,就维护了利益权衡的公正性。

[关键词] 平衡方法;丹宁勋爵;理性;常识;公权力;私权利;同情

[作 者] 任 强(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8

我国推行竞争中立的法治进路

——以反垄断法规制机制

化为突破口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竞争中立的本质是克服扭曲竞争的政府干预行为,强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与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任务是适配的。结合竞争中立的这一本质,也可以找到竞争中立上升为一项法律规则或原则的法理基石,即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权,这亦是反垄断法维护的基本权利。反垄断法规制政府反竞争行为的事前竞争审查和事后规制措施的综合运用,是竞争中立价值实现的基本法治路径。可见,竞争中立可以依托反垄断法的精神和宗旨,在反垄断法框架中找到其实现法理论据。然而,反垄断法对非中立政府干预的规制乏力,使竞争中立的实现面临着困境。我国《反垄断法》第8条对管制行业的模糊界定,相当于极大限缩了反垄断法适用的空间,为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预留了空间。而对于行政垄断的判别,反垄断法采取的是“滥用行政权力”的标准,无法全面地规制大量隐性、间接的竞争扭曲的政府干预行为。此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标准、例外规定和审查机制尚不完善,难以确保审查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由此可见,实现竞争中立的关键在于增强反垄断法对非中立政府干预的约束刚性,通过增强反垄断法经济宪法的权威,协调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的关系,推动管制经济转变为竞争经济,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更加有效的反垄断规制体系。

[关键词] 竞争中立;反垄断法;政府非中立干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审查

[作 者] 邓达奇(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张泊宁(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55)

9

古代印度与欧洲的平等观念比较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平等观念是古代印度和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两地此类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与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治诉求有直接的关联。古印度的平等观念主要反映了四种姓里中下种姓的主张,较典型的是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和顺世论的反种姓高低区分的思想。欧洲古代一些思想家也有平等观念,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稳定和安宁的社会使人们相互间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欧洲古代的平等思想常受神学的影响,不少思想家所理解的平等是强调人在信奉神方面的平等。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不少思想家明确主张人生而平等。古代印度和欧洲的平等观念存在一些重要的同异之处。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二者的平等观念都与各自的社会变化密切相关;都涉及宗教的观念;都在近代社会中获得较多支持。异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欧洲的平等观念论及天赋人权多些,而古印度的平等观在这方面论述相对少些;印度的平等观念与种姓问题联系紧密,而欧洲的平等观念不都牵扯出身问题;古印度的平等观念主要是某一派或思想分支的主张,从古至今变化不大,而欧洲的平等观念相对印度变化较大,各时期的平等观念主要是社会中一些主张变革的人提出的。梳理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点,借鉴吸收古代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印度;欧洲;平等观念;东西方哲学比较;世界文化

[作 者] 姚卫群(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

10


跨学科视阈中的百年中国血防史研究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发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问题的重视与思考。回溯历史可以为当下的抗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血吸虫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流行史,社会危害极大,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瘟神”。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送瘟神”确定为一项公共卫生的基本国策,运用举国体制动员各种资源,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典范意义的伟大壮举。对血吸虫病防治方面“中国经验”的回顾和宣传,不仅可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借鉴,而且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文概述了近100多年来中国血防工作走过的历程,对现有“中国血防史”论著进行了梳理,肯定了不同学科相关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指出现有研究存在区域不平衡、时段不平衡、研究方法和信息来源不够多元、论述内容与基本结论同质化等问题,倡导采用跨学科视角拓展中国血防工作先驱群体研究、血防机构的建制化研究、血防工作中的中西医关系研究、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为中国血防史研究领域提出对策。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科技史;人文史;跨学科研究

[作 者] 董国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季旻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江苏 南京 211166);曹淳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上海 200025);杨 坤(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63)

11


秦简所见雇佣劳动者探析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雇佣劳动者是秦代的一个特殊群体。结合简牍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秦雇佣劳动者来源复杂,包括贫民、徒隶、在官府居作服劳役之人、戍卒、底层小吏、奴婢、罪犯、逃亡人口、六国贵族后裔等。与战国相比,秦代雇佣劳动者的显著特点是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徒隶、在官府居作服劳役之人、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这种雇佣关系本质上是由雇主与官府之间达成。其一,徒隶、在官府居作服劳役之人及戍卒的雇佣劳动所得需上交官府。其二,徒隶、在官府居作服劳役之人、戍卒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秦官府将掌握的劳动力投入到民间劳动力市场,反映了秦帝国对劳动力资源的调节与合理利用。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战国以来的长期战乱及秦统一后过度使用民力导致了民间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二是由于频繁发动战争及大兴土木,秦政府财政负担沉重,需要缓解财政压力。秦将官府掌握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雇佣活动,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有助于填补民间劳动力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帝国的财政压力。另外,秦代雇佣关系并不只存在于民间,秦官府中也使用了雇佣劳动者。通过对秦代雇佣劳动者的来源、特点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秦代的生产关系及社会结构。

[关键词] 秦代;简牍;雇佣;劳动力;财政

[作 者] 王 佳(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12


新时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路径探析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在大力增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有宏观战略思考,也要有微观策略设计。在宏观战略上,要通过大力发展国家硬实力、积极打造“主流引导、商业渗透”的文化运营模式、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尤其是网络阵地建设、努力培育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多元主体等基础性安排,不断夯实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微观策略上,借鉴“推拉理论”,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对策,增强文化内向凝聚的“拉力”,以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吸引其他文化,使人们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避免强行嫁接文化造成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要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开展文化外交、创新外宣模式等对策,增强文化外向发展的“推力”,以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性影响其他文化,使人们能够轻易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从而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新时代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决驳斥“新文化殖民主义”等虚妄之言,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为有利的舆论氛围,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推拉理论;路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思考

[作 者] 滕明政(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13

通风报信:一次课堂点名的实地研究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通风报信是中国社会一种颇具特色的传播行为。人情、关系、面子、报等可能是理解这一传播行为的重要本土概念。通过对高校的一次课堂点名进行了实地研究,发现在场的学生有2/3参与了通风报信。信息传受双方普遍将之视为人情往来,涉及差序格局中的“关系”判断;相对于冒名顶替,通风报信只是举手之劳,不转告更可能引起好友不满;人情大小和对关系的影响是考量重点,个人内心是否情愿并不重要;传受双方遵循报之规范,一欠一报,来来往往,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信息动力场;对其他在场者会放出风声的心理预期,导致多数在场者争先恐后报信,以此为自己赢得最好的人缘。现场的通风报信者和未报信者在社会疏离感的自我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维度上存在统计上边缘显著的差异,报信者得分偏低,他们更喜欢社会交往和搞好关系。在“通风报信”这一新的情境中重新验证了人情的相关理论,发现了人情在通风报信中的重要作用,或有助于从传播学的视角进一步理解信息作为交换物时人情运作中的一般规则和特殊性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情等本土理论探索的信息与传播之维。更有助于于生活细微处感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觉”,进而为卓有成效的借鉴与建设展开可能,推动社会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通风报信;冒名顶替;人情;关系;面子;报

[作 者] 林升栋 普非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14

从“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

设计” ——关于深圳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的几点思考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深圳设计”是新时代深圳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迸发的生动体现,也是深圳从快速发展、质量提升到迈入创新引领新阶段的显著标志。以“深圳设计”为标识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持续领跑,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本文结合深圳设计的发展历程,深度分析了“深圳设计”如何逐步成为继“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后又一新的城市品牌,如何成为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对新时代“深圳设计”如何更上一层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打造设计人才荟萃“新高地”、打出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营造激发文化创意的“强磁场”、开拓品牌化发展“新路径”、形成设计产业集群“新势力”、缔造引领未来生活“新趋势”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与展望。重点对“深圳设计”如何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谋长远,探索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新路径;重品牌,完善国际知名设计“奖、展、节、周、月”全链条;广交流,着力推动“深圳设计走出去,世界设计走进来”;敢担当,推动“深圳设计”参与重大项目主动服务全国;打基石,培育国际视野的创意市民,为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种种努力与探索,推动深圳设计在全球更具“能见度”和知名度。

[关键词] 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设计;文化创意;城市品牌

[作 者] 李小甘(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广东 深圳 518000)

15

深圳创新:解释的视角

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

[摘 要] 深圳创新的实体性描述是:拥有全国领先的专利,特别是PCT国际专利;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公司;有超过2万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蓬勃发展并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等。深圳创新的特征,表现为一个“熊彼特式创新”。即新创意、新方法、新资源、新组织、新市场的商业化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或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原深圳科技局副局长周路明先生对深圳创新现象作出了一种解释:即一线技术公司的进化,其实跟国家的科技布局没有太大关系,跟科研系统年复一年的科技突破没什么关系,主流的创新理论用科技成果转化来叙事与深圳的实践也不相符合。深圳创新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市场化过程的发展。这虽然是一个有深刻洞见的解释,但还需要丰富和深化。近年来,演化经济学被一些学者用来解释复杂的经济事象。即以生物学隐喻分析复杂经济结构及其演化的因果关系。深圳创新的出现和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固然是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但观念的变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深圳创新其实是多要素交互,多条件组合,多原因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多元素共同作用的总体模式。

[关键词] 深圳创新;市场经济;企业主体;演化经济学;生物学隐喻

[作 者] 南 岭(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广东 深圳 518028)


END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23号市府二办附楼
网址:http://szkx.cbpt.cnki.net
邮箱:szshkx@szass.com
联系电话:0755-88134156/4161/4897

征稿启事 |《深圳社会科学》欢迎赐稿!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

欢迎关注,点“在看”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