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上)

正文

五大感官发挥合力

与人交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交流时,要充分考虑五大感官——视、听、嗅、触、味的作用。其中视觉和听觉占主导地位。

视觉往往对人产生第一印象起着重要作用。与人接触时,你穿什么衣服、面部什么表情、做什么手势、交流的环境等等,都是看得见的,通过视觉反映到对方的大脑。演讲时我看到那边有两个人在交头接耳,说什么呢?我马上感觉出来,你大概是对我的演讲有点议论或者有什么话要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不是在听我说话,我一看就能看出来。

吴建民在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讲演。

有一次,《解放日报》“文化讲坛”请我去讲课,听众有200人。去了之后,让我坐一个地方。那个会场是平的,我坐下来之后,只能看见前面几排的人,看不到后面。这样可不行啊,后面老有人伸长脖子在看我。后来我看到旁边有个立着的麦克风,我就站到那里去讲话,听众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我只顾自己说,不看听众,缺乏眼神的交流与互动,沟通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还有一次,北京有一个大单位请我去讲国际形势。对方很客气,给我面前摆了一张小桌子,怕人家看不清我,又在台上放个大屏幕,把我的头部画面打到屏幕上去。我就坐在那里讲话,感觉很不好,因为听众都在看大屏幕,我无法同听众进行眼神交流。

视觉很重要,眼睛一看,很多事情就明白了。我在日内瓦当大使时,经常跟人家“做交易”,“make a deal”,什么意思?国际组织里面有很多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有些委员会的名额有限,大家都想进去,怎么办?大使就要沟通,各个国家大使之间都要做工作。也因为这个比较机密,所以由大使直接做。

我就找了一些大使,大家“做交易”:中国要派一个人参加这个委员会,希望你表决时支持中国;你要派人参加另外一个委员会,我投票支持你。

有一次,一个委员会举行秘密投票,投完之后,我一算,怎么比我原来算的少一票?谁没投我的票?等到散会时,我一出会场就明白了:一位答应支持我的外国大使,第一眼看见我时,眼光在和我对视的一刹那立刻就避开了,不敢正视我。我马上就明白了,他没有投我们的票。

人际沟通中,言语交流占有很大比重。一句话能把人讲笑起来,一句话能把人讲跳起来。跟人家谈话,听到对方有个好的想法,我就兴奋起来;如果全是闲扯,就觉得没意思。人和人交流,总要谈点事,不一定是工作的,比如思想方面,或对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入,或有新的见解、新的信息,对方就觉得有收获,谈话的兴趣就来了。

各种人都可以给你启发,不一定是年纪与你相当的人。有一次我去南方一个开发区出差,一个37岁的开发区常务副主任说,组织活动时,台下前三排都是领导,正襟危坐,对台上的讲话没有任何反应,缺乏互动,一点激情都没有。他认为前三排应该让小青年坐,青年人有活力、反应快,领导可以坐在靠后一点,这样会场的气氛就会好得多。

人与人接触,靠得近了一点,能闻到一点味道。有些人身上没什么味道,有些人有点味道。特别是有些人嘴巴里有些味道,他自己还不一定知道。我们做外交工作,招待会特别多。人很多,声音也很嘈杂,说话就靠得比较近一点,就闻到一点味道,这就不太好。人家本能地往后退,他还没有感觉,还往前靠,让人很不舒服。

一见面握手就是用触觉。我当大使的时候,每次举行国庆招待会要站两个小时,招待会开始前迎宾,结束后送客,与上千位客人握手。一握手,对方的态度有时就能感觉出来。

有些人刚从中国来,很热情,握得很紧,滔滔不绝地跟你讲访华感受;有些人手伸出来,你握上去感觉软绵绵的;还有些人伸出三根指头。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样的人没有,我马上感觉出来对方的态度——好像对我们这个招待会兴趣不大,来是点个卯,应付差事。

握手的艺术懂不懂呢?有人不一定懂。尤其是女孩子,比较害羞,握手时手指头伸过来,随便握一下。她不知道在这个握手的瞬间,就向对方传达了一个信息。

好厨师是大使的“秘密武器”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当过美国驻印度大使,他在《我们时代的生活》中回忆道,驻各国首都的外交使团都非常重视宴请,“这是公开的阴谋活动,是在愉快的社交和不失态的醉意中进行工作”。其经验是要让国家做你的后台,当仁不让地利用新闻界把思想向各方面推销。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驻外当大使,干部都是领导分配的,我一般不挑,但是厨师我得挑。为什么?我到巴黎去,巴黎有3000家中国餐馆,我的厨师做的要是不如中国餐馆,行吗?肯定不行的。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1754年2月2日-1838年5月17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外交家、政治家。

外交界流行一句话:好厨师是大使的“秘密武器”。法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外交部长,叫塔列朗(Talleyrand-Perigord,1754-1838)。此人腿有点残疾,走路有点瘸。但他在外交上非常高明,曾为三位君主担任过外交大臣。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在维也纳会议上,法国是战败国,但塔列朗纵横捭阖,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很好地维护了法国的利益。法国人告诉我,会前,法国外交部为了加强一线的力量,准备增派一些外交官去维也纳,但塔列朗不要,却要求派一位好厨师。事实证明,这名厨师对他的外交成就贡献不小。

我在法国期间,之所以能把希拉克总统夫妇请到我的官邸吃了一顿饭,就是从吃谈起的。

2000年,希拉克来到扬州,到了江泽民主席的故乡。故乡情可能是人类的共同感情,一到故乡,情绪不一样,非常兴奋。那天江主席很高兴,谈得很好。谈完之后,要在扬州宾馆吃饭。吃饭之前,江主席洗手去了,希拉克就跟我聊起来。他问:“吴大使,法国有一家中餐馆叫紫宸宫,你去过没有?”

我说没去过,问他觉得怎样。

希拉克说那是家米其林一星级的餐馆,有人告诉他说那里的鸭子做得好,但他去尝了,觉得不够地道。

我顺势说:“餐馆的不地道,你就到我那里去呀,我那里肯定地道。”

希拉克随之说:“好啊。”

离开北京时,希拉克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吴大使,这次访问很成功,你的贡献很大,感谢你。我答应你,一定要抽时间到你官邸去吃饭。”

2001年3月,吴建民夫妇在大使官邸宴请希拉克夫妇。

等到希拉克夫妇赴宴那天,我知道希拉克总统饭量大,他个儿大。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四个菜一个汤;希拉克去,我想加一道菜,五菜一汤,而且我给他上双份。结果,他统统吃光,吃得很高兴。

味觉很重要。过去,我们长期批判“好吃”,吃好像是不好。我想,吃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和法国人到一起,谈起吃,可以谈得没完没了。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61

幽默的力量

62

要有人情味

会说,还要善听

第九章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63

交流需要设计

64

举止易丢分

眼睛会说话

文化有差异

65

短板在哪里?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