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和复苏,久期加一点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3-04-29

摘 要   


1-2月供需整体情况:生产恢复快于需求,供需匹配情况不及去年12月。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两者加权同比增速4.3%。需投资、零售和出口三者加权同比2.8%。需求指数低于生产指数,从工业产销率、通胀等指标也可以得到印证,指向当前需求相对不足。

整体来看,1-2月经济数据边际修复,但部门之间分化。服务业生产恢复快于工业,外需放缓对经济形成拖累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年轻人失业率偏高,扩大内需仍要政策支持。我们重点关注工业增加值、零售和投资的环比季调折年增速,1-2月三者分别为2.2%、3.6%和5.8%,与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比较,工业增加值和零售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1-2月经济数据是对前期“强预期”弱化逻辑的进一步确认,关注经济复苏新的信号。短期的关注点是确认春季复苏进程,仍需4月发布的3月数据来验证经济反弹幅度。中期我们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零售和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季调增速,可以剔除去年基数影响;二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三是M1同比走势,反映与企业运营直接相关的企业活期存款情况。

货币政策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货币政策远未到转向之时。二是降息概率不高,资金面整体平衡,但特定时点波动或较大。

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受限,短期内上行风险也相对可控。3月以来,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达到2.75%,即1年期MLF利率。观察2019年以来的数据,10年国债收益率低于1年同业存单利率的情况较少。因而后续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也难以下行至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之下。而在货币政策退出宽松之前,10年国债收益率向上的风险也相对可控。

债市策略:票息策略占优,可考虑适度拉久期。资金利率中枢相对平稳,但特定时点波动较大,使得中短端利率债的票息保护相对不足,长端利率下行空间相对有限使得其交易价值不足。而考虑到外需放缓,内需仍有赖政策宽松的支持,经济温和复苏也不至于触发货币政策收紧,适度拉久期又是合理选择。结合两个方面,可以考虑将信用债久期适度拉长至2-3年,通过高票息获取一定程度的超额收益。

核心假设风险。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

2023年3月15日,统计局发布1-2月经济数据。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预期3.0%,前值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5%,预期2.9%,前值下降1.8%。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5%,预期3.3%,前值5.1%(预期值均来自Wind)。



1

经济数据整体修复,生产恢复快于需求


今年1-2月经济数据整体趋于改善。考虑到同比增速受到去年基数波动的影响,重点观察1-2月环比季调增速平均值,工业增加值为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30%,固定资产投资为0.42%。工业增加值、零售和投资三者环比季调的年化增速分别为2.2%、3.6%和5.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季调增速已高于2019年平均值,而工业增加值和零售仍低于2019平均值。


生产恢复快于需求,供需匹配情况不及去年12月。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2.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5.5%,两者加权同比增速4.3%,大幅高于前月的0%,为去年3月以来最高。需求方面,投资、零售和出口三者加权同比2.8%,也明显好于前月的-1.1%,为去年10月以来最高。但需求指标对比生产指标的4.3%(剔除价格),需求指标的2.8%相对偏低。这一点从工业产销率、通胀等指标也可以得到印证,1-2月工业产销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22下半年的平均值-0.7个百分点,而且2月CPI和PPI同比低于预期,指向当前需求相对不足。




需求端来看,零售同比增速反弹,贡献多来自限额以下商品零售。1-2月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去年12月反弹5.3个百分点至3.5%。拆分来看,汽车零售额同比-9.3%,对零售拖累约0.6个百分点;餐饮同比增长9.2%,对零售拉动约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较零售整体增速低2.0个百分点,这指向零售增长的贡献多来自限额以下商品零售,与去年限额以上增速相对较高的状态形成对照。从具体分项来看,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反弹幅度较大的是金银珠宝、化妆品、服装鞋帽、石油及制品、烟酒类等,可选消费品有所修复;地产链相关的建筑装潢材料、家具和家电等增速也在回升;而中西药品、通讯器材等增速在放缓。


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投资增速仍达到5.5%的增速,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的支撑。去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是全年增速的高点。今年1-2月投资达到5.5%的增速,反映出前期政策的效应释放,以及今年春节较早带来的开工提前。拆分投资来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1%,地产投资同比-5.7%,较去年12月累计同比分别-0.4、-1.0、+4.3个百分点。按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5%,较去年12月反弹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8%,较去年12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差增大到9.7%。这反映年初仍是政策发力支持投资,民间投资尚未出现明显修复。结合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来看,1-2月粗钢、水泥产量同比增速分别较去年12月反弹15.4、11.7个百分点,投资释放的需求已经反映到工业生产端。


地产链跌幅收窄,但资金来源增速相对较低。1-2月地产销售、新开工、竣工、施工和资金来源同比增速较去年12月同比跌幅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地产销售额同比-0.1%,新开工面积同比-9.4%,分别较去年12月当月同比反弹可27.6、34.9个百分点,销售恢复后续可能带动地产投资边际好转。竣工方面,受保交楼等政策支持,房屋竣工面积同比8.0%,实现正增长。从各个指标横向对比来看,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增速相对较低,为-15.2%。其中,国内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和自筹资金同比跌幅仍在15%或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统计局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新闻稿中,未再发布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两个指标,关注二次发布数据时是否予以公布。


出口相关数据处于负增长中。1-2月出口交货值同比-4.9%,较12月的-8.4%跌幅收窄,与海关出口数据相一致。结合工业生产来看,微型计算机设备、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汽车和金属切削机床等产量同比增速低于-10%,可能主要是受到出口的拖累。2023上半年,CRB价格指数的基数较高,叠加美欧等经济体可能继续收紧货币政策,预计价格因素和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放缓将继续拖累全球贸易增速。国内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发力。


失业率在全年目标附近,但年轻人失业率仍偏高。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5%和5.6%,接近全年失业率目标5.5%。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仍然偏高,2月达到18.1%,较去年12月的16.8%上升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高出2.8个百分点。年轻人就业率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整体来看,1-2月经济数据趋于修复,但部门之间分化。生产恢复比需求更快,尤其是服务业生产恢复加快,快于工业。外需放缓对经济形成拖累,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年轻人失业率偏高,扩大内需仍要政策支持。2022年经济指标因疫情波动较大,使得今年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受到较大的基数影响。后续我们重点关注工业增加值、零售和投资的环比季调折年增速,1-2月三者分别为2.2%、3.6%和5.8%,与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相比较,工业增加值和零售仍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2

债市策略:信用债适度拉久期


资金面转松+债市对经济的“强预期”边际弱化,推动近期利率下行。2月末财政支出规模较大,释放资金,使得流动性回到自发平衡状态。而且政府工作报告确定5%左右增长目标,2月通胀也不及预期,债市对经济的“强预期”边际弱化,对通胀的潜在担忧降温。10年国债从2月下旬的2.92%附近回落至近期的2.86-2.87%。


1-2月经济数据是对前期“强预期”弱化逻辑的进一步确认,关注经济复苏的新信号。从数据来看,经济整体复苏,但部门之间分化。考虑到1-2月同比基数较高,随着基数走低,后续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将上行,这给我们判断经济复苏的节奏带来干扰。短期的关注点是确认春季复苏进程,仍需要4月发布的3月数据来验证经济反弹幅度。中期我们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零售和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季调增速,可以剔除去年同期的基数影响;二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随着经济复苏,年轻人失业率将趋于下降,重点在于下降的幅度和节奏,失业率的环比变动也与去年基数无直接关系;三是M1同比走势,反映与企业运营直接相关的企业活期存款情况。


货币宽松可能延续,但降息概率较低。货币政策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货币政策远未到转向之时。年初以来,资金面退出疫情前的超宽松状态,回归常态。但货币政策并未退出宽松,而是继续发力支持经济修复。在经济增速超过潜在增速之前,货币政策预计仍维持宽松。货币政策转向可能要等到经济回到潜在增速之上的信号,从而触发需求拉动通胀的担忧,年内出现的概率不高。


二是降息概率不高,资金面整体平衡,但特定时点波动或较大。3月15日,央行投放4810亿元MLF,对冲到期后净投放2810亿元,同时净投放1000亿元逆回购。这也是央行连续第四个月进行MLF净投放。后续资金投放,可能以逆回购+MLF+结构性工具的组合为主。经济复苏过程中,市场利率回到政策利率附近,降息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的概率不高。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对应DR007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2.0%波动、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围绕MLF利率2.75%波动。后续面临的流动性环境,资金利率中枢相对平稳,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波动可能加大。在这种流动性环境下,短端利率债面临加杠杆套息收益偏低的问题,票息较高的信用债相对占优。


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受限,短期内上行风险也相对可控。3月以来,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的中枢在2.73%,一度达到2.75%,即1年期MLF利率。今年初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在2.81-2.93%区间震荡,持续高于1年期MLF利率。观察2019年以来的数据,10年国债收益率低于1年同业存单利率的情况较少,仅16个交易日。因而后续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也难以下行至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之下。参考年初以来的走势,10年国债收益率低点可能在2.80%附近。而在货币政策退出宽松之前,10年国债收益率向上的风险也相对可控,MLF利率+20到30bp,即2.95%-3.05%,可能是10年国债收益率高点的参考区间。


债市策略:票息策略占优,可考虑适度拉久期。资金利率中枢相对平稳,但特定时点波动较大,使得中短端利率债的票息保护相对不足,长端利率下行空间相对有限,使得其交易价值不足。而考虑到外需放缓,内需仍有赖政策宽松的支持,经济温和复苏也不至于触发货币政策收紧,适度拉久期又是合理选择。结合这两个方面,可以考虑将信用债久期适度拉长至2-3年,通过高票息获取一定程度的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跨年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经济政策解读系列:政府工作报告的三个信号货币政策报告的五个信号社融增速新低与M2新高企业融资或从发债转向贷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八个要点
“三重压力”加大
企业债项成社融最大拖累国常会再提降准,稳定宽货币预期降准降息仍可期社融转弱,宽货币预期或升温外需放缓,宽松预期或再升温
社融超预期,债市再等待地产政策三连发,怎么看放宽首套房贷利率,怎么看下行趋势未变,流动性或仍有波动等待宽货币预期升温824国常会释放的信号LPR下调之后,降息仍有空间或再降息,持券不炒社融转弱,债市慢牛2022Q2货币政策报告释放的五个信号政治局会议,保持定力、用好用足经济修复,机构欠配社融结构意外改善30亿逆回购的信号如何理解易行长“从总量上发力”加息75bp,从通胀锚失效到经济放缓预期社融总量或持续扩张“降息”之后,流动性收紧之前


   
已外发报告标题温和复苏,久期加一点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3月16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