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灼见 | 你以为极简主义,就是一切从简“断舍离”?

李利伦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2020-10-15


极简主义(Minimalism),成了时下不少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三件衬衫、四条裤子、四双袜子……很可能几乎是一位极简主义者的所有衣物。作为一种生活或艺术风格,极简主义代表着追求极致简约的效果,信奉“少即是多”的理念。


同样,从无印良品,到苹果体验店,极简主义简约而不简单的装修风格也大受欢迎,甚至有人将其与成功人生联系在了一起。


教授简介

Leonard Lee | 李利伦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市场营销系副教授

院长讲席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市场营销学博士

研究领域: 情感与决策、消费行为与动机、消费者心理学


作为一种生活和家装概念,“极简主义”号称能够让生活变得明晰简洁。然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利伦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极简主义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还是说,这仅仅是我们想要展示给别人的风格?

 

随着生活空间不断变小,越来越多的家居类文章都开始关注“极简主义”,尤其是来自日本或北欧的装饰风格。这些文章大致都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一个整洁简约的家,能带来同样简洁明了的成功人生。


▲极简主义风格的起居室。(Pixabay)


销量破百万的日本作家、整理咨询顾问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在她的书中向人们传递理念:清理杂物是“改变人生的魔法”。


书中,她倡导一种简洁有序的家居生活方式。在她看来,这能给人带来平和上进的心态,清晰的思路和更高的效率,从而产生幸福感。

 

这种生活理念,与我们长辈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我们的长辈习惯家里堆满了纪念品、各式小玩意和装饰品——完全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对立面。


“少即是多”

 

对大多数人而言,回归简朴、放弃奢华物质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当今的时尚杂志里所谈到的极简主义,却绝非经济上的节俭。


通常,理想的极简主义,意味着少买东西,但要把钱更多地花在高档奢侈品上。其道理在于,你买的少了,所以自然要选择更好更贵的东西。


这样看来,极简主义好像并不是要让生活变得简朴,而是要向外界展示出一种令人向往的气质——奢华、名贵、成功。


极简主义装修风格的浴室。(Plxabay)


显然,许多日用消费品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对各自的营销策略作出了相应调整。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采用极简主义的方式,来打造品牌形象。


与其在产品上打上醒目的标志,这些品牌选择了更为含蓄和低调的形式,用来吸引那些对特定潮流喜欢以内行自居的消费者。


科技巨头苹果,就是一个成功将极简主义风格运用在高端零售业的典型品牌。一如他们的产品,世界各地的苹果门店都采用了简单清晰的线条,打造出一种简洁有序的环境,从而营造出体面高雅的氛围。


苹果门店通常坐落在繁华的商业街,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仿佛远离人群纷扰的世外天堂。店内充足的空间营造出了开放的氛围,而形似实验桌的光滑白色桌台,则强化了苹果以“创新”为核心的品牌价值,鼓励消费者探索和尝试苹果产品。


苹果新加坡乌节路旗舰店充分展现了这一科技巨头的极简主义风格。(资料图片)


苹果的策略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也吸引了诸多竞争者和室内设计师纷纷效仿,将干净、简洁和开放的店面环境,视为鼓励创新和创造力的象征。

 

然而,这种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真的站得住脚吗?研究表明,其背后的心理作用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极简主义让人因循守旧?

 

201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身处整齐、无杂物的环境中,更容易让人趋于传统守旧。而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则发现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们,会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同时,研究还发现杂乱无章的环境,反而能鼓励人打破常规,求新求变,并变得更有创造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这些发现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价值和想法才值得鼓励呢,我们要如何定义健康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创新的价值越来越大,比起注重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创造力、开放思维和求新求变呢?


如果正如美国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杂乱可以鼓励创造力的话,一个杂乱无章的苹果商店不是应该可以吸引更多敢于打破常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吗?


这显然不太可能,但关键在于,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我们对此还知之甚少。


极简主义风格的卧室。(Pixabay)


一些极简主义推崇者可能确实会因为居家环境井井有条,而变得思维清晰,更有效率。但对其他人而言,选择极简主义或许并非是出于对整齐、节俭及内在健康的追求。


它可能更多是源自对印象管理的需求,即要让外界看到一种理想的形象,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亚洲新闻台官方网站CHANNEL NEWSASIA,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Commentary: Is a minimalist home the route to personal success?

作者:Leonard Lee

翻译:程宇芳 | 编辑:李嵩皎 | 制作:秦豪

*本文观点来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点击以下学者名字,查看更多评论文章或视频


陈龚涛 | 陈学良 | 陈仁宝 | 陈素娟 | 楚军红 | 戴家宁 | 段锦泉 | 方博亮 | 方若莲 | 傅强 | 何龙 | 洪瑞云 | 胡震禹 | 黄宝金 | 黄幸亮 | 柯滨 梁国民 | 梁慧思 | 廖文良 | 李真 | 林金玉 | 林玉萍 | 李利伦 | 李仁 | 刘其章 | 刘玉添 | 卢耀群 | 麦润田 | 麦珂 | 欧怡 | 钱瑞安 | 钱文澜 | 任启智 | 施永丰 | 宋照礼 | 肖萍 | 肖知兴 | 谢慧贤 | 杨楠 | 杨贤 | 张俊标 | 张世进 | 张岩 | 张子颖 | 钟基年 | 周宏骐 | 周正芳

 

Alex CAPRI | Andrew DELIOS | Ashok CHARAN | Daniel MCALLISTER | DE PATER, Irene Elisabeth | Johan SULAEMAN | Jochen WIRTZ | Jayanth NARAYANAN | Julie Huan | Jussi KEPPO | Jumana ZAHALKA | Kulwant SINGH | Laina GREENE | Lim Wei Shi Marleen DIELEMAN | Markus TAUSSIG | Michael FRESE | Nitin Pangarkar | Ravi CHANDRAN | Remus ILIES | Richard ARVEY | Robert KIMMEL | Sarah CHEAH | Simon Poh | Sumit AGARWAL | Prem SHAMDASANI | Tambyah Siok Kuan | Thompson T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