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癌厨房丨给癌症病人搭灶14年,我在这里看了无数场“生死电影”

CBR传播人 CBR传播人 2019-07-11

记者 | 贾婧 敖雨璐 丁彤 徐雨婷 邓煜兴

摄影 | 贾婧 傅应林

编辑 | 花花


“你打开百度看一下,中国好人榜。万,一万两万的万,佐,左右的左加一个单人旁,成,成功的成。对,这就是我们的照片,这就是我们。”

 

在南昌肿瘤医院左侧的小弄堂里一路直行三百米,你就会看到在充斥着粘鞋的油渍和沸腾的市井声调里挂着一面印有“万佐成夫妇施粥处”的一条崭新的红色横幅。

 

横幅指引的是一家与医院有着一墙之隔的“抗癌厨房”。这是一家走过了14年光阴的厨房,每日都有着成百个病人准时来到这个逼仄的空间里精心烹饪着午晚餐。一对年过六十的夫妻经营着的这个露天厨房,14年的时间,每日如一,用交错的油烟和鼎沸的交谈声与围墙外的世界进行“对峙”。

 

14年来,这一对“好人夫妇”相遇又送走了成千上万的病人。被媒体争相报道,从“江西好人榜”一路点赞至“中国好人榜”。出于对于各界报道的好奇与求证,传播人记者试图去深入了解了这一对六旬夫妇,和他们真正的“助癌”14年。

 

图来源于央视财经


这是一篇对“好人夫妇”女主人公熊庚香采访后的报道,关于善良,关于癌症,也关于选择。


文章共 4318 个字,大约需要您阅读 分钟。

 


 

1

 

在四月的末尾,来自北京的一个慈善会机构在这个宽度不足十米的弄堂前挂上了“万佐成夫妇施粥处”的红色横幅。在这条人来人往的老街里面,熊庚香夫妇的“抗癌厨房”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每日的9点半左右,早餐高峰期刚刚过去的街道里,因为陆陆续续端着菜篮和油盐而来的人们再一次热闹了起来。而此刻的熊庚香也开始拆开丈夫用自行车从附近菜市场运来的大米,用大锅开始淘洗,以应对这一波波涌入的人流。

 

从每天的十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两点散去。在这个小小的露天厨房里前前后后都能挤下百人,大家围着街道旁一字排开的十来个炉灶,用着修补好的高压锅和炒菜铁锅开始烹饪午餐。此时的熊庚香和丈夫万佐成总是端着自己的午餐在人群里来回走动。

 

图 / 挂在巷子口的横幅


“这个高压锅的盖子不是这样用的,这样会坏的。”

“行行行,这个菜我来帮你炒吧,你个大男人也不容易。”

“炒了两个菜,那就是一共两块钱。”

 

在这四个小时的忙碌里,熊庚香夫妇的脚步、眼神还有嘴始终停不下来。前来用厨的大多数是癌症病人的家属,从20出头的到六旬老人不等。在一天两次,合计大概8个小时的营业时间里,熊庚香夫妇更像一个“监察者”,需要告诉初来乍到的家属怎么合理的使用餐具,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维持百人的秩序,帮他们打好包以及收下一次炒菜需要支付的金额。

 

炒菜一元,米饭一元,煲汤两元。这是熊庚香在仔细计算过一天需要400块左右的支出后的保本定价。成本包括煤,电费,油盐,大米还有日常的厨具维护。

 

图 / 病人在抗癌厨房打包盒饭


过来炒菜的人,除了较为相识时间较久的老朋友外,大多数家属都称呼熊庚香为“老板娘”。实际上,抗癌厨房并不是夫妇俩维持生计的方式。夫妇俩的主业是油条批发。

 

清晨三点起床,揉面,切面,油条轻轻放入翻腾的锅中,不过多久,变成金黄,熊庚香把它夹出来,装在一起,交给万佐成。万佐成把它们放入车篮。脚一蹬,出发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金灿灿的油条被陆续送往几个中学的食堂。

 

即使如此,但凡遇见特别可怜的病人,熊庚香总是不愿意收他们的钱。熊庚香跟我们算过一笔账,光是一块煤就要八毛钱,一块钱炒一个菜的价钱远远不能填补每日的支出。因此卖油条的收入就被用来支撑夫妇俩的日常生活和填补在“抗癌厨房”营业里的部分亏空。

 

2

 

但在经营“抗癌厨房”之前,熊庚香一直都是死赚钱的人。


 “熊庚香能干”,这是熊庚香离开新建农村来到市区之前领居们都知道的事。种田,做吃的,做手工,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一个手巧,一个肯干,夫妇俩终于赚齐了进城做生意的本钱。

 

1993年,夫妇俩选择在南昌市肿瘤医院的对面开了一家馆子店。每天炸油条卖豆浆,依旧继续着起早贪黑的生活。每天接触的,除了住在附近的街坊领居,还有的就是在肿瘤医院里的病人和家属,以及一个彻底让熊庚香生活观念改变的一个孩子。

 

那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长得白白净净的。他爸爸常常带他来熊庚香的店里吃饭,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起来。他爸爸看上去总是很忙,常常把男孩放在店里请熊庚香代为照看,简单交代几句就开着车匆匆离开,而小男孩总喜欢冲着熊庚香“阿姨”“阿姨”的叫,一聊天就是一个下午。


 图 / 熊庚香和病人聊天


熊庚香问他得了什么病,他和熊庚香说他得了癌症,没得治。“我爸爸是搞房地产的,他花了好多钱给我治病。”

 

小男孩告诉熊庚香,他腿部被查出了肿瘤,父亲为了帮他治病已经卖去了家里的两套房产。对于儿子的病情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治疗,小男孩依旧不见好转。

 

 “我爸爸有钱,也对我真的很好的,可是我也没办法,这就是命啊。”小男孩时常如深谙世事般的感叹。

 

 “这就是命”,一个如此年轻稚嫩的脸庞说出的这句话让已年逾50的熊庚香惊讶不已。


癌细胞在年轻人的身体里总是扩散的要比上了年纪的人快,小男孩的病情不断恶化,腿正以熊庚香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萎缩。还等不及过完12岁生日,小男孩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 / 带着医疗识别带的癌症病人在给自己炒菜


熊庚香恍然醒悟过来:金钱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重要。而来到肿瘤医院的第一年,她也真的真切的感受到了癌症的恐惧。

 

2003年,医院对面那条马路扩建,店面拆迁。2004年,夫妇俩来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和肿瘤医院有着一墙之隔的石泉村,只卖油条。


每天送完所有炸好的油条已经是上午9点,炉火还在旺盛的燃烧。有一天,一个癌症患者家属来到铺子前,“能不能借个炉子炒菜?”

 

因为觉得麻烦,熊庚香拒绝了他。没想到他一直不懈地请求,他说,家里的妻子吃不惯医院的菜,吃了吐,整个人难受的不像样子。

 

熊庚香脑子里一瞬间又想起那个时常梦见的小男孩,她答应了。这是她第一次借炉子给人炒菜,时间是在2004年。

 

图 / 家属在厨房炒菜


一传十,十传百,病人家属很快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纷纷前来。为了应对这一大批人流,熊庚香和丈夫新购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而熊庚香当时也不曾想过,这一开头,就没法轻言结尾。

 

3

 

夫妻俩平常也住在油条店里。两个小房间,大约都是十来个平米。木质的门隔音往往不好,有任何声响都会听的真切。

 

“咚咚咚!咚咚咚!”“老板娘!老板娘!你在吗?!”那是一个临近过年的冬夜,迷迷糊糊在睡梦中的熊庚香翻身起来看了一下时间,子夜十二点。她推醒了老公,一人披了一件外套就跑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位前来复查的“老病友”和他的妻子。

 

从村里出门多次转车,又遇上春运高峰期,夫妻俩抵达南昌时已接近凌晨时分。

 

“老板娘,帮帮我找一下旅馆吧。”由于床位紧张,医院对于复查的病人不再提供床位。人生地不熟的他们无处可栖,只好深夜敲门找熊庚香帮忙。

 

受这事启发,当女婿提出要给二老在乡下购置房产养老的时候,熊庚香提出让女婿在肿瘤医院内买下了一套二手房用来租给病人。50块一天,水电全包,租赁给极为困难的病人。


 图 / 夫妇俩居住的房子


癌症的治疗往往开销巨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几乎无力负担;对于小康家庭,癌症也能一夜之间摧毁一切。这十四年里,熊庚香看过了众多的生老病死,也听过了无数的令人意想不到故事。

 

一次,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一个病患拉着熊庚香的手就开始哭。她家中小孩不懂事,“你看我一个人在这里,我干什么都是一个人。” 熊庚香拍着她的肩膀对她说“拿信心,治好病。你倒了,一家人都活不了的。知道不?”

 

有个男人,前后在肿瘤医院待了五六年。先是老婆得了乳腺癌,前后复查化疗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慢慢得以控制。两年后,他又重新出现在熊庚香面前,苦涩又带着绝望的说“老板娘,我又来了。”儿子刚被诊断出了肺癌,不到一年的时间,儿子就去世了。


没多久,这个可怜的男人又被检查出了淋巴癌,随即老婆乳腺癌又复发,在医院治愈了一段时间丧失了希望。三天前,男人便带着妻子放弃了治疗,选择回家。

 

图 / 病人在夫妇俩房间墙壁上留下的联系方式


每天来来去去这么多人,十四年熊庚香什么人都见过,就像看电影一样。时间长了,熊庚香总是会对尚在这里炒菜吃饭的病人心存着些许的庆幸。“他们还能吃,对我而言就是一件非常让人感激的事情。”每当夜里入睡前,熊庚香总是睁大眼睛看着天花板对老伴说,“我常常害怕今天还在这里吃饭的人,明天就不在了。”

 

4

 

从今年年初开始,时常在抗癌厨房出现的,还多了另一群人——记者。

 

2018年三月,熊庚香夫妇俩登上了中国好人榜,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简陋厨房的存在。前来体验的、跟拍的、采访的,江西的、北京的、各种操着外地口音,几乎每周都不曾停歇。


第一次有记者来到这个狭小的厨房还是在六年前。一个在抗癌厨房做饭的家属告诉熊庚香,他把夫妇俩的事迹发到了南昌地宝网上,“你这个做的是好事,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但经此次的“宣传”,熊庚香却开始感到慌乱。条件简陋,每天都有近百人的使用,夫妻俩又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进行细致的清理,难免不会被诟病为“脏”、“乱”、“差”。而一旦有人曝光,这个百人赖以生存的厨房也可能就此被取缔。

 

图 / 六年前信息日报的报道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本地有家媒体的记者找了过来。他们了解了抗癌厨房的各种信息,在宣扬抗癌厨房给予病人方便的同时,也批评了癌厨房“没有执照,街边运营”。

 

在此之前,工商局、卫生检疫局等也时常有工作人员来检查。夫妇俩只好开展了像逃难一般的游击战。摆一天,收一天。每逢有检查,夫妇俩便忙着收拾炉子躲进楼梯间。

 

可这种隔天开业的情况,给离不开抗癌厨房的病人和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大家也一同坐在小小的过道里,等待开业。长期的停业不是办法,夫妇俩顶着压力继续开张。

 

旁人的眼光和不理解也是熊庚香夫妇需要面对的问题。店铺楼上和巷子里还有其他住户,而每到饭点过道挤满的人群让住户们出行困难。

 

“这都是在搞犀利(什么)东西哦?”“什么钱不好赚赚这种钱,黑了心哦。”每次听到这种话,丈夫万佐成总是笑脸向迎,“别人不理解,我们就解释一下。”丈夫时常这样安慰熊庚香。


 图 / 基金会颁发给夫妇的致谢涵


不过,种种的压力和误会在这两年得到了好转,这归功于在抗癌厨房里端在摄像机来回走动的记者们。


关于夫妇俩和抗癌厨房的报道突如其来的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手机上。病人、家属还有街坊领居纷纷把写了我们故事的报纸和杂志送到二人的手中。为了避免粘上厨房的油渍,夫妇俩会用塑料袋用心的包好放在床边。

 

他们这14年的所作所为开始被理解。街坊领居开始明白这个“横行”在过道的厨房并不是为了赚钱,儿女们也再不在劝他们回家。就在这段时间儿子告诉熊庚香,“身体好开心就好,别累到自己”。儿子还时常把关于二老的报道转发到朋友圈,告诉大家,“这是我妈妈。”

 

上了中国好人榜之后,江西慈善会,中国慈善会还有广东的富商都曾联系并进行了物质援助。而她都将这些毫无保留的分发给了困难的病患。同时,他们也出资出力帮这个小小的厨房搭起了帐篷和挡雨布,更好的维护这个给予那些特殊的人们些许希望的地方。

 

图 / 雨天支起雨伞的抗癌厨房


最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熊庚香49岁,万佐成51岁。今年,熊庚香63岁,万佐成65岁。

 

时常总有人问熊庚香,“你们这样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做到做不动为止吧。或者,等到国家能够安抚好这些病人,能让他们有地方吃,有地方住,那我就不做了。”



记者手记:


癌症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却又看起来很近的话题。在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里,全国每天都有约一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而患癌风险最高达到了36%。

 

在南昌市的肿瘤医院里,每一个进出的病人都在和病魔坚持做着斗争。他们或许历经的是一年,两年,甚至与十年之久的反复治疗。他们再接到确诊通知书的那一瞬间,命运就像给你下达了一个死亡风险告知书,在那一瞬间改变了一切的轨迹。

 

而在这个厨房里擦肩和忙碌的人群,他们就像一个普通弄堂里的街坊,常常聊天,打趣,互道家庭里短。在这个与医院一墙之隔的帐篷下,一个由夫妇两人和病患家属们合力建立起来的一个有着些许安慰和希望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在尽力的在极端的痛苦里寻找着生活的喘息。

 

“我希望如果我有一天走了,就保佑他们、你们、大家都不要再得癌症吧。”在我们离开之前,熊庚香告别的时候和我们说道。


图来源于南昌文明网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刘世南 | 孟范昆 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胡剑云 | 邓超 |  林夏羽  | Connie Mom

黄一 | 肖晨帆 | 食堂女神 |  “馆长”胡小军 

敲钟人 | 师大蚁人  阿鹏音乐站 |  传销受骗记

抑郁症 | 卖水人的江湖 |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兼职讨薪记|15元“买”国家奖  | 师大阅读现状报告 

师大水果秤调查 | 校园夜间断网 | 架空层搬迁博弈 

315 |  世界残疾人日 性教育课堂 | 考研者纪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