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孙平:我最满意最光荣的是我的学生

CBR传播人 2022-08-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Author 新闻信息中心

记者 | 谢欣 李瑶

编辑 | Nobita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5年,在国际著名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的支持下,我校在国内比较早地以电化教育馆为基础成立了教育传播系,并开始引进传播学理论。


12月28日,作为教育传播系创办早期见证者、参与者之一的孙平教授在鲜花与掌声中光荣退休。传播人记者特别专访孙平教授,听他讲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从教育传播系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他的感悟和教学理念。


谨以此文向孙平教授等改革先锋致敬。


▲孙平教授大学时期充满憧憬的青春风采照


学院发展是靠一种不甘落后的实干精神


学院在1985年成立时只有教育技术专业,准确说应该是“电化教育”专业,是在原江西师大电化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有电化教育、摄影、摄像及艺术方面的课程。由于电化教育中的电视和摄影都需要有美术和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当时系领导就到美术系和音乐系去物色专业人才,我当时是艺术系的学生会主席,各方面基本还符合条件,通过面试来到了刚成立的教育传播系。


那个时候,办学条件很差,系办公和教学场所房子很小,只有一幢民国时期留下的老楼。教室很简陋,办公楼后面是当时体育系的游泳池,游泳池上面有个大房间,让给我们当教室用,我们就在那里上课。设备就更不要讲了,既简单数量又很少。


专业老师也不多,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第一批、作为创业者进来的。很多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有些从原来的摄像、摄影岗位慢慢转过来的,有些老师则来自物理、外语、艺术各个领域。


由于传播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他需要的老师也是各个方面的。但你不可能初建的时候就能够配置的那么全,所以当时都是一人兼数职。很多教物理的老师,同时教摄影、教广告。我其实是学美术的,同时还要去教艺术概论、电教美术、幻灯片制作和摄影,后来成立了广告专业,又转向教广告及相关的课程。


▲孙平教授大学毕业(右一)初到教育传播系时与同事在一起


电化教育馆能往电化教育技术学和传播学方面去发展,得益于国际著名传播学家余也鲁教授的支持。他是我们江西人,他注重把西方的传播理论引入到国内。


他帮助厦门大学开办了传播学专业,为了报效家乡,来到我们学校进行访问。在余也鲁教授的联系和资助下,通过教育基金会联系国外专家来系上课。我们当时聘请了一个外籍老师,叫安德森及他的夫人琳达女士,专门为本科生上传播理论等专业课。同时,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被推荐到美国、香港等世界各地去学习。余也鲁还给我们提供很多设备和专业资讯。可以说没有余也鲁教授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学院成立的话,可能至少要推迟好多年。


我们学院从开始的艰苦创业,到后来的跨越式的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因为余也鲁教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是因为得益于余也鲁教授的帮助,我们的老师才有机会到外面去见识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不断地把最新的传播理念带到学院。


当时只有电化教育一个班。第一届教育技术学班学生有49名,我是班主任。虽然是一个小的班级,但是她所承担的任务、担负的责任跟大系一样。专业学习、教学管理等都要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运动会、知识竞赛等种比赛都要参加。


他们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有了余也鲁教授的帮助,他们最早接受外籍专家的专业教学。比如:首开了双语教学,这在当时别的学院都没有。因为要用外语上课,逼着他们每人都要买小录音机,但用录音机学习在当时也是很奢侈的。正是这种环境条件下,培育了他们勤奋、积极拼搏的精神。


▲1987年孙平教授与美国外教安德逊在一起


虽然是小系,但当时传播系有个传统,要做就做最好,不能输于别人。当时我们传播系只有一个班共有49位同学,参加校运会取得了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当时运动会要评精神文明奖,为了把队列走好,我就走在中间冒充学生。我喊口令:“正步走!121、121!团结紧张,严肃……”。


那个时候老师和学生距离都很近,我经常到他们寝室跟他们一起交流,和学生一起打球、一起郊游、自己包饺子聚餐。过年过节都会举办文艺晚会,师生之间非常融洽。所以,当面对磨难和困难,大家团结一心去克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应变与抗压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孙平教授(右二)作为班主任与86级毕业班同学在校门口合影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我说你们什么都不缺少,唯独缺少的就是被发现。我还记得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词是不确定。”我觉得说的非常好。


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在一代接一代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也是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就是学院的文化即不甘落后的精神。不在于系大系小,也不在乎你的形式,关键是人的素质、追求和努力奋斗的实干精神。


▲孙平教授(右一)在香港海天书楼“传播理论学习班”上与著名传播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中),厦门大学许清茂教授、庄鸿民教授等在一起。


“传播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沟通”


就我个人来讲,除了当第一届一个班的班主任,我还兼任了学生团总支副书记,担任了3到4门课的专业课的教学,到广告专业成立后课程就上了有七八门了。


最初是为教育技术学生上艺术概论、电教美术、幻灯片制作和摄影。一直到我从香港浸会学习回来、广告专业成立后,我的重心才转移到广告专业上来了。


当初广告学专业成立的时侯,师资非常紧缺,我要从广告原理教起,后面还教过印刷广告、广告案例、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史、艺术概论、VI设计、构成设计、展示设计这些课程全上过。


在专业成立初期,课程是新的,专业也是新的,教材也比较匮乏,当时我花了很多精力在编写教材。原来是手写,后来是简单的油印,慢慢到简单的印刷,最后再到正式出版。


我最早写的教程叫《传播美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取代了过去的《电教美术》。后面又觉得《传播美术》不是很准确,就和曾振华老师一起将《传播美术》改成了《艺术基础》。


随着专业的发展,先是有视觉传达设计,后来感到广告领域不仅仅是视觉传达,我们又加上一个创意的概念,出了一本叫《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今年我又完成了一本专著,将视觉传达上升到我们视觉传播学研究领域,这是我30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书名就叫《视觉发现---无处不在的视觉传播》。


过去我们对传播的了解很少。人家开个玩笑,问我:“你在师大哪个专业啊?”“我在传播系。”“师大还造船哪?”我说不是造船的“船”,是传播的“传”。


当时在中国大家对传播的概念了解很少,都不大清楚什么是传播。其实传播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它教你如何与人沟通。余也鲁教授说:“《圣经》上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我说缺乏沟通才是万恶之根。“传播,可以看到现在还能预示未来”,这句话就把传播概括的相当经典。



▲1995年在香港海天书楼“传播理论学习班”上,著名传播学家余也鲁教授在孙平教授作业上的批注。


我最自豪的是我的学生


我最光荣的是我作为班主任,培养的86级教育技术班和95级广告专业班。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使我想起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影子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我多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说明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对的,当然,这也和其他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这是我感到最欣慰和快乐的事情。


过去,学生们都亲切地称我为“孙爸爸”,到现在变成“孙爷爷”了。因为学院现在很多的老师都是我的学生。现在他们的学生,肯定就是叫我“孙爷爷”了。所以说我最开心的就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过年过节,他们还给我发个短消息,祝我身体健康。有时候也会到我家来。他们在一起,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他们身上看到理想的实现,这是我最开心的。


▲首届(8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同学毕业合影,前排左一为孙平教授 


▲首届(95级)广告专业班毕业合影,前排右二为孙平教授


还有一个开心的事就是我无愧于学院的发展。传播学最早的那个招牌都是我自己亲自写的,摄影室、灯光室这些小牌子也是我自己动手绘制的,教室设计和布置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当时学院与江西省工商局的广告人才培养项目,也是我去引进的。我们学院的方圆广告奖、东方船广告奖都是我引入的,包括推荐学生毕业就业。


再一个就是我在2010年左右创立孙平教学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就是一个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一座桥梁。工作室的广告语叫“课堂上没有的必修课程”。它不是教学课堂上的辅助,也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它是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体现的是课堂上没有的必修课程这样的一个观念。 


我创办工作室有一个理念,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过程中提高。具体的做法就是强调“感恩传承、成长接力”。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室,每年暑假推荐同学到北上广学长学姐的公司里见习和实习,然后回来做一个汇报。这种经历开拓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就能知道我们将来工作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还会请优秀的业界导师、兄弟院校的老师来给他们做讲座,给他们上课。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能感觉到他们变了,过去胆子很小。比如我们广告大赛学院奖能获得一等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跟他们实习公司的创意总监沟通过,由他们提供的一些想法。


我还针对每个同学制定发展计划,自愿报名写申请书,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制定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实践方向,不同的专业引导。也是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一些资讯,利用学长学姐这些资源来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桥梁。


▲“孙平教学工作室”海报


▲“孙平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报告会(前排就座的是历届优秀学生代表)


我特别注意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汶川地震那年,我把大广赛优秀指导老师的奖金,3000多全部捐给了我们学院四川籍的学生。每年他们出去实习,我都会出一些钱。我们一共出了3万多,我自己出了1万多,每年都资助学生几千元供他们到北上广等地参观和见习。


有一个事挺难忘的,当年有一个叫李建波的云南籍学生,每次上课都很早地来到教室,引起了我的关注,后来了解到这位同学不太爱说话,自信心比较缺乏。我就给予她更多地鼓励和帮助,介绍她到多个广告公司实习,慢慢地使这位同学得性格有了很大改变,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升。直到有一天她问我在哪上课,"我在学校门口等你"。


在长胜园广场,天气很冷,还下着雨。远远看见一个女孩子,撑着把伞蹲在那手里扶着一蓝子水果。我走近去一看,我说你干嘛?她说她妈妈得了病要她回家,她是来和我告别的。我说你自己家都那么困难你还给我买水果,你带回去。当时的画面至今令人难忘。


我家里的抽屉里存有好多学生给我写的小卡片,这些都是学生每年教师节、我的生日和各种节日时寄给我的,这些小卡片充满理想和感激之情。


▲孙平教授与优秀毕业生在家中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即将退休,我想说的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学院发展根基才会更牢,底蕴会更深厚。一个学院需要发展,需要课题,需要老师个人的展示,但是更需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良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一个学校品牌的建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品牌由历史支撑。历史就是你的文化本质。哈佛和牛津就是强调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所以,一个学院的品牌建立,不仅仅是靠光鲜的外表,而在于你的底蕴和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内涵。


我最近编写的那本书里有几句话:我最践行的词是“运动”,最遵循的词是“孝顺”,最不忘的词是“感恩”(对帮助过你的人),最牢记的词是“善良”(对待他人),最欣赏的词是“分享”(对待朋友),最推荐的词是“仔细”(对待学生),最想说的词是“不确定”(对所有人)。这些东西都是文化,我们学院就应该培养懂得这些道理的学生。


▲孙平教授在2018年迎新晚会上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表达对老师和学生新年的美好祝愿。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刘世南 | 孟范昆 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 邓超 

 胡剑云 | 林夏羽  | Connie Mom | 黄一 肖晨帆

食堂女神 |  “馆长”胡小军 |  田浩然 | 麻卫芳 | 罗敏

敲钟人 | 师大蚁人  阿鹏音乐站 | 传销受骗记 抑郁症 

“梦时代”跳楼少年之死 卖水人的江湖 | 兼职讨薪记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 15元“买”国家奖 | 考研者纪实

师大水果秤调查 | 校园夜间断网 | 架空层搬迁博弈 

315 | 世界残疾人日 性教育课堂 | 师大阅读现状报告 

国际不再恐同日 泾口 抗癌厨房 直击高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