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丨文教路旧书街20年:岁月深处的糖

康国卿 CBR传播人 2022-08-07

▲旧书一条街剩下的店铺


记者丨贾婧 刘晨旭 李文波 周潇

编辑丨简棠

 

眼镜子书店开始转型全线售卖“考研”、“考公”教辅资料;成就书店将淘来的旧书登在了孔夫子旧书网,老板长时间对着手机扮演一个“嗯嗯,亲,货到付款的”客服;老李书店右行两百米的一家拾得书屋,正主打折扣情怀书转型为一家南昌网红书店。

新来和远去,创新与丰富。李云妹在进与退之间有点茫然,她发现经验和勤劳就能致富的年代好像已经过去了。


(全文共有4794个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以下是正文





南北半球的气温一旦倒置,昼长就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李云妹最近开始变得不太有时间概念了。才过下午六点,视线就开始被压下来的黑暗遮住。在这条路灯常年不被检修的巷子里,挂在门口的红底白字的“老李书店”也快要被浸在冷风里。

 

南昌的冬天总是来的很突然,突如其来10度的降温让李云妹还没有做好准备。转身打开店里的另一盏电瓦灯,习惯性的拿起一本红色封皮的旧书,李云妹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里踱步取暖。每隔十分钟她就会把头探出卷帘门外,用多年的职业习惯寻找可能会进门的“客源”。看着街道上零星来往的自行车,李云妹看了看手机想着,今天要不要早点收摊回家。

 

六点半,听到隔壁拉紧铁门的声音,李云妹也把摆在门口的书堆成一摞,扫了一眼还未写满两行的每日账本,“轰”的一声拉响了这条街最后的一个卷门声。李云妹在风中拉紧了棉袄,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这一条在路口标着“文教路”的街道。


初入文教

 

李云妹是文教路旧书街的第一批书商。

 

大概20年前,在南昌造漆厂上班的李云妹在厂内一次突如其来的会议中成了国企下岗潮4000万工人版图中的一员。在全国猪肉的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公斤13.76元的那一年,45岁的李云妹开始拿着210元的“下岗金”四处奔走,并最终从从事图书批发的哥哥那里购置了数百本书籍来到了这条南北贯通的老街。

 

▲老李书店


“找书就上文教路”是老南昌人里口口相传的俗语。仅与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图书馆有着一墙之隔的文教路以其独特的地利和人和生成了独特的书香氛围。这条种满了香樟树的街道,成为了附近市民“消磨时间”的首选,教授、学者,各类学子也常常于此流连。

 

从南昌的地标独立书店——青苑书店的搬迁带来了大批忠实书友学者,到以藤花书屋、老魏书店为首的各类零星旧书散店沿街遍布出摊。南昌的书商开始分化,书籍批发转场到了青山湖边的图书城,零售和旧书集市则聚集在这一条不足千米的小街上。不足15平米的店铺沿着街道一字排开并紧挨一起,书商们把从天南海北淘购而来的旧书沿着四壁从地上一直码到天花顶。


▲老邓书店成堆的旧书

 

 “有书气的地方自然有人气”。初入“书行”的李云妹赶着人气告别散集摆摊,随别的书商一同驻扎这里。顷刻间,这家冠名为“老李书店”的左右对面,挤满了大大小小书店近五十家。整个江西,一半以上的旧书业开始在这里繁荣。附近的居民区被连带效应影响,大片的居民房也被出租成了书贩的仓库。

 

旧书商们散布在南昌市的各个角落开展“扫库”,以0.6元不等每斤的低廉价格购置各类被弃置的“宝藏”,再以每本3至7元的价格售出,带来可观的利润。平均每家店铺日常售卖20本书左右,节假日50本以上的销售量。每天成千上万旧书从这条街流转。

 

一位网名为“乡村孤人”的网友写文回忆学生时期两年间在这条街上买旧书竟花费了3000元。一次他看中了一套四本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光潜译的黑格尔《美学》,老板认定奇货可居开价30,他跑回学校东拼西凑了28块,老板念他诚心可嘉,才让其抱走。


▲从旧书摊淘来的复旦大学八四届哲学系的同学录

 

从地图上看不过是紧贴着师大老校区东侧画了一条线的文教路,一旦两边门店同时打开招揽生意,每到周末就人潮涌动。“满街都是人。”李云妹与生俱来的销售天赋很快就和这一条街融合在了一起,从新刊杂志到线装旧书,虽是不尽详全,老李书店也总能让顾客购置到基本心仪的书目。

 

“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把书全部卖空”“每过两天我就要出去进一次书籍,进货的费用就动辄上千元。”从前拿着固定工资的李云妹在这一方小巷里开始尝到个体经济的“甜头”。

 

以书会友

 

自成市场,狭小的巷子便涌入了来自长沙广州各地的运货车,一批一批的书籍被打包成箱从这一条街道发往全国各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书友开始在这一条香樟小巷里流连。

 

淘书友拥挤在这一间间不足十来平米的屋子里,侧身栖隐在泛黄的旧书堆后,花上一个下午甚至一天的时间,也许还能成功觅得各类馆藏本,线装书、私人档案亦或是“被禁”的文革材料。

 

 “乡村孤人”在学校一人占有两床,除一床睡外,另一床层层叠叠堆满了淘来的旧书,床底下还装了两大箱;作家洪亮先生把旧书街当成了退休之后主要的生活半径,挎着一个简易的帆布包负手流连于旧书残从之中,在旧书街觅宝一般地狂热收藏。

 

南昌东湖区光明社区党委副书记徐玫玫是李云妹在文教路第一批结识的顾客。

 

处于而立之年的徐玫玫和李云妹已经有了17年的交情。今年开春,徐玫玫和新婚丈夫三次重返这一条老旧的街道,兜兜转转找到了李云妹的新店址,给她送上了一包迟来的喜糖。“李阿姨是我很重要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找到她。”从高考失利到新婚庆典,李云妹见证了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客户成长历程。


▲徐玫玫和李云妹的合影

 

“每天下课以后逛半个小时,甚至呆一个小时的书店就成了我的习惯。”在徐玫玫的高中生涯里面,在文教路的出现频率绝不亚于食堂或者寝室。重整旗鼓的“高三失利生”总是需要在茶余饭后通过杂志和漫画来缓解一下烦闷的心情,而步行不到十分钟的文教路理所当然的成了徐玫玫的首选。

 

“和顾客打交道长久了,是很容易交上朋友的。”在徐玫玫的记忆里,当时的学生、大学老师、读书爱好者还有一些退休的大爷大妈都经常来这里。青年学者萧轶还把一个叫汪光大的卖书老头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发在网上,引来了很多好心人的同情,给他捐钱或者特意去“买”他的书照顾他的生意。

 

由于各店所贩卖书籍的种类不同,抑或是店主的性格各异,人们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南昌作家云从龙曾回忆,沉浸在油墨和旧纸张的“老魏书店”是旧书爱好者的首选之地。简陋的三排架子被紧紧的固定在灰白色的墙面上,从底到顶,被页脚发黄的书籍充斥的水泄不通。只要细心诚心,一版难求的绝版好书也能在店里被寻觅到。不过常常光顾的书友都得接受被称作“倔老头”的店主老魏从不接受买家的“还价买法”。

 

坐落在师大门口的公交站台边文教路口的青苑书店则更多是诗人墨客的聚集地。在这一条“旧书街”里,青苑书店不与尘流,售卖店长选购的高端人文学术图书。这个五十平米的独立书店里,从悬挂风铃的小门边到书架之间的地瓷上都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图来自于网络 青苑书店 


从《南方周末》到西方著译,爱书之人总能在风铃流转里遇到高山流水的知音。9·11事件的第二天大早,青苑书店的常客张国功先生就在这一方书屋邂逅长发飘飘的诗人马策,听着他敲着书架说:“我要去看看萨义德对这大事件怎么说,他肯定会发言的!”

 

这一群背着帆布包的青年时常聚在浅黄色的三合板书架,或手持西方著译,或怀捧南周献词,在这个刚刚崛起的民间书店中谈论遥不可及的天下大事,聊过读书人的清议之瘾。

 

以书为媒,文教路这一条悠长的巷子里穿过了不尽的身影。每当张国功穿过文教路,一见到那辆熟悉的8型旧自行车经常斜倚在树下,他就笑着低语:“南昌低调的超级书迷、中医专家蒋力生教授又在里面流连了。”



对于文教路的书商来说,这一条挤满了书香的巷子浸满了岁月的甜蜜。李云妹的忙碌和书籍被转换成各种金钱和志趣相同的书友,那些岁月里的拥挤和人声鼎沸的街景历经时代的翻云覆雨后被刻进时代的大事年表,如今偶尔再变成回忆里的糖。

 

违章整改

 

生意的繁荣在带人流的同时也增强了市民对各类书籍的需求量,旧书街的书商们就在悄然间扩展了销售业务。从旧书到畅销新书,从正版书到盗版书,因为利润的驱动,“旧书一条街”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偏离轨道。

 

部分店铺里的翻印书籍开始和陈旧的线装本分庭抗礼,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盗版图书也在旧书街公开售卖。在客户的口口相传中,“十元三本”的“翻印书”开始大量销售。

 

“书籍的印刷经常会错页,常常也有难闻的墨水气味。”有经验的淘书者往往会拿起书闻一闻,用这种特有的“鉴定方式”挑书。“你这一看就是翻印书吧。”“但是便宜啊老板,十块钱三本。”李云妹这一套售卖方式几乎屡试不爽。“物美价廉”、题材尺度大的翻印书的风靡带来了整条街的“红火”。


▲顾客正在购买旧书


“都给我回到自己的摊子上坐好!不要动!把自己的书全部摆出来!一本都不要藏!”穿着黑色制服的执法人员打破了市场的平静。

 

早在2008年1月份,统计局公开的《南昌市旧书市场市场的现状分析》在肯定“旧书市场的存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补充作用”的同时也提出,旧书市场“盗版、不健康读物充斥”,要对违规经营问题及时处理。”

 

算命书籍、政治书籍,翻印的盗版书籍,一本一本被翻了出来,收缴,运走。李云妹曾经书海成山的摊位上只剩下了寥寥几本过期的杂志。

 

因为售卖和政治言论有关的书籍,对面摊位的书贩被执法人员整整蹲点查了三天,最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在这一场查处里,除了盗版不健康读物的泛滥之外,书商行业素质堪忧,旧书被转卖未经合理卫生处理,市场规范不足、营业执照欠缺等一系列问题被暴露在阳光下,这一条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临街店铺被划入了政府的管治范围。


▲旧书店的营业执照

 

2014年,南昌“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政策全面实行,位于江西师大老校区附近的旧书街成了省属高校展现生态校园首个被拆除的“围墙经济”。

 

4月11日晚,往日平静的文教路灯火通明,一辆辆推土机驶入街道,拆除工作全面开展。临靠师大一侧的店面全部被收回,推平。过往的人只能依靠道边的香樟树辨认曾经驻留的痕迹。

 

“原来对面都是店面的,现在就是一堵隔着学校的白墙了。”旧书街店面数量骤然削减了一半。店面急剧减少,文教路一带的店租在短时间内连翻了三倍。

 

日渐冷清的旧书街让更多的人想要远离,“年轻人,总是坐不住的”“老邓书店”的前主人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条旧书街尚没有由此而得到眷顾和喘息,行业的更大的冲击又接踵而至。

 

转型末路

 

2012年,中国地面图书零售额从338亿元减至335亿元,首次出现1.05%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网络图书零售规模130亿元,当当网等网络售书平台开始涌入大家的生活。拥有低折扣、精美包装的网上售书开始成了年轻人中的新潮。

 

“李阿姨这里的书不全啊,我去网上看看。”李云妹开始频繁的有着类似的对话,一来二去,很多熟悉的面孔再也没有在小店出现过。

 

日渐冷清的旧书街早已不是市民休闲的最佳选择,旧书收购难度增加,专业书籍很少能被淘选,销售书籍与网购比也没有了价格优势,“同宗”教辅书籍的闯入市场,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踏足这些灯光暗淡的小店。

 

曾流连于“今天书社”的吴鑫总是会碰到学生模样的人冲进来问有没有英语考级书卖。“现在多数学生只有时间看教辅了。”

 

租金上涨,生意冷清,大部分店铺没能熬过这一个又一个寒冬。知名的青苑书店三迁,离开文教路去到金域名都一楼,老魏书店搬进了成就书店里面,成为了店中店,局促在不到十平米的空间。


▲李云妹在书店内

 

在师大南路为轴的三个环面上,李云妹搬迁辗转了4次。迫于房租的压力,老李书店也从校门对面的黄金地段一步步迁移商业中心,最终蜗居在一个十平方米的店铺里。

 

“昨天还在开门的人,今天一早上来就不开了。”李云妹很多次看着往日里一批一批被精心挑选来的书籍杂乱地堆在倒闭的店铺门口,一杆秤一杆秤的以极低的价格被当做“废品”按斤“回收”。取而代之的是油炸薯条、水煮店铺、煌上煌卤味。


▲沿街店铺出售给餐饮行业

 

目前尚有9家书店仍在坚守,正纷纷谋求转型。眼镜子书店开始转型全线售卖“考研”、“考公”教辅资料;成就书店将淘来的旧书登在了孔夫子旧书网,老板长时间对着手机扮演一个“嗯嗯,亲,货到付款的”客服;老李书店右行两百米的一家拾得书屋,正主打折扣情怀书转型为一家南昌网红书店。

 

新来和远去,创新与丰富。李云妹在进与退之间有点茫然。近乎二十年的更迭中,老客户们早已为人父母甚至年近古稀。“他们喜欢书嘛,总是会想着照顾我的生意,我几乎都只是在帮他们进货了。”


▲文教路倒下的路牌

 

在书店苦等的时间里,她不再是那个在下岗潮流中满怀干劲挎着箩筐赶早市的“下海职工”,也不再是那个敏锐捕捉市场潮流调进最新书籍的“跑火书贩”。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李云妹发现经验和勤劳就能致富的年代好像已经过去了。

 

“看天气吃饭吧。”南昌肆意的冷风不断的灌透这一条贯穿南北的小街,李云妹“轰”的一声拉下了店内的卷帘门。

 

“老李,我明天来拿南怀瑾啊,别忘了!”李云妹看着熟悉的号码跟着短信默念了一遍,在夜色中拢了拢黑色的棉外套。她走出淹没在寒风里的“老李书店”的牌匾,沿着这一条书店早已打烊的旧书街前行,消失在饭馆的烟雾中,一步一步踏入了返家的路途。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 邓超 | 孙平 | 黄一

罗敏 | 刘世南 | 孟范昆 胡剑云 |田浩然 | 麻卫芳

同志妈妈 林夏羽  | Connie Mom |肖晨帆 | 蓝天救援队

敲钟人 | 师大蚁人 | 阿鹏音乐站 | 传销受骗记 抑郁症 

直击高考 | 国际不再恐同日 抗癌厨房 | 师大阅读现状报告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 考研者纪实 | 15元“买”国家奖

师大体育江湖 | 城中村折叠 | 架空层搬迁博弈 泾口

“梦时代”跳楼少年 非洲猪瘟 | “拯救”保安潘有

盲人高考 |  世界残疾人日|无声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