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事 | 南昌独立书店,走出至暗时刻

康国卿 CBR传播人 2022-12-16


记者 | 李重衡

编辑 | Cheese
全文共7566个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当我们谈论书店时,我们会谈论什么?


在今天,或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活着。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实体书店新增2488家,闭店1573家。与此相对照的是,剧本杀店面数全年增长超过20000家。报告指出,和新华集团、品牌连锁店相比,独立书店的生存尤其艰难。


“独立书店”往往指民营个体书店,但这个名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业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曾做出如下阐释:独立书店,因其独立所以能活。“独立”二字,他定义为“独立形态、独立品格、独立操作”。


这个名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始于2012年前后,正值实体书店生存危机爆发,民营书店大量倒闭之时。从那时起,讨论“独立书店生存现状与未来”的话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贴近人文关怀,有独特的选书品味和核心理念,吸引真正热爱阅读之人……投身该行业的年轻血液们始终将这些视作独立书店的灵魂。


在快餐文化盛行和娱乐至上的年代里,那些仍然坚守的独立书店们理当被看见。


位于洪都中大道正在试营业的青苑书店总店
图源青苑书店微信公众号


 

扛过疫情难关

 

11月23日,青苑书店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招聘信息,同时宣布了新店即将开业的消息。

 

青苑书店是南昌最为知名的独立书店。相比金域名都社区的老店,位于洪都中大道即将开业的新店有着更大的面积、更多的书籍容纳,以及融合了餐饮、沙龙、儿童专区等不同项目。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二个冬天,这家老牌独立书店将以全新的面貌和规模出现在公众面前。

 

眼看新店即将开张,店主万国英却没有松一口气。掌舵青苑书店29年来,她历经无数风雨,但从没像现在这样持续面对生存的残酷。“(与去年相比)没有回转,更难了!”她说。

 

2020年,“青苑”人倾尽全力营救书店,成功使旗舰店全年销售收入实现同期增长。但展望来年,万国英依然有不小的压力,“一是要面对互联网电商的无底线乱价,二是如何保证自身具有长期输出内容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青苑”生存的核心所在,也是万国英始终追求的经营理念。在她看来,“青苑”输出的内容绝不能脱离阅读和文化交流两个方向,并且要做得更大更好。

 

事实也是如此,青苑书店早已是南昌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地标性存在。书店目前累计会员超过15万人,已举办了上百期的名家阅读分享会,每年还会与高校、媒体联合举办文化活动。此外,书店还打造江西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也在为下游200多家民营书店提供服务……

 

看似风生水起的背后,“青苑”依然没能逃脱生存这个命题的考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营收上。从十年前国内大规模的书店倒闭潮开始,青苑书店每年的营收情况就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尤其是疫情期间,最低时的月销售额还不到100万元。

 

曾悦之在《南昌独立书店沉浮录》一文中提到,青苑书店是在“城市人文精神进一步沉沦”的环境下创立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书店没将人文精神从互联网和商业资本的漩涡之中拯救出来,反而自陷其中进退维艰。

 

即使书店以“生活方式”、“精神姿态”等来定位自身,但万国英清楚,开书店先是一门谋生的职业,做好了才能去谈所谓的“情怀”二字。

 

面对疫情时开店难的窘境,独立书店纷纷开始自救。在单向街书店发布那篇刷屏朋友圈的“走出孤岛,保卫单向”的求救文章之前,青苑书店就已发起了“请不要让我冻毙于风雪”的特别策划,号召读者充值办卡,帮助书店扛过疫情难关。各地的书友在两个月内发去了50万元的汇款。青苑书店走出了至暗时刻,但还没有恢复到较好状态。

 

11月,行业组织书萌联合《出版人》发起了一项全国362家实体书店的生存情况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在距疫情爆发近两年之后,全国8成的实体书店营业额依然处于下滑状态。其中,53.04%的书店同疫情前相比营业额下降一半以内。

 

在生存面前,要么闭店转业,要么拥抱资本。但万国英依然坚守底线,她认为“书店被资本裹挟会走上不归路。”

 

南昌一家著名的独立书店提供了先例。上世纪90年代,在青苑书店成名之前,许多南昌本地市民对一家名为“3S蓝色书屋”的民营书店印象深刻。这家书店在创始人席殊的经营下,后来成为了全国第一家、也是曾经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席殊书屋,《南昌独立书店沉浮录》将其评价为“全国独立书店崛起的经典范本”。

 

在连锁扩张的过程中,席殊书屋全国加盟店一度达到800多家,吸引了众多知名作家和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民营书店。

 

席殊书屋的崩塌源于商业扩张所累积的弊病。大量的加盟商选择从当地批发进货,与总部的疏远渐渐导致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不断加深。一些加盟店甚至背离了独立书店的人文特色,卖起了教辅。到2010年左右,这家曾经辉煌的书店已经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消亡。

 

开书店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独立书店的存活更加依赖经营者的理念和书店独有的特色,同时需要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权衡。万国英相信“青苑”有适合自己的出路。书友不断的留言关注,万国英表示“再苦再累也会坚持下去。”

 

大如“万圣”、“先锋”、“青苑”,小如某个街头巷尾中不曾被注意的书店招牌,依然存活着的独立书店像是成千上万个孤勇者,在这场不知尽头的风雪中,依旧前途未卜。


▲金域名都青苑书店旗舰店 摄/李重衡



“书店2.0”转型

 

疫情之前,实体书店已是四面楚歌。

 

从2005年亚马逊进驻中国市场起,互联网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买书渠道。诸如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商不断涌现,逐渐接管实体书店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被挤占的实体书店开始大量倒闭,就连实力雄厚的国营新华书店,也在4年的时间内闭店上千家。据统计,2005-2013年,国有书店共减少1944家,而倒闭的民营书店几乎是其两倍——3801家。

 

政策暂时止住了颓势。广电总局和财政部于2013年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免去图书批发、销售的增值税,并且以拨款和政策补贴的形式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此后的几年里,实体书店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新型书店的崛起。2013年,成都“今日阅读”更名为“言几又”;10月,西西弗书店首次走出西南在深圳扎根。次年,“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诞生。它们凭借高颜值场景、网红式设计和复合型消费体验刷新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的认知。短短几年间,新型书店在中国遍地开花。

 

快速发展之下,书店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公式化的场景消费不断消磨大众的新鲜感,加上电子书和线上书店的围追堵截不止,实体书店业依然在蹒跚前行。

 

易宁大学毕业后入职了南昌一家名为“三一”的独立书店,主要负责书店的外宣文案写作。她认为现在还在坚持的书店难能可贵,自己也想为阅读的传播出一份力。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书店的工作并没有那么文艺和理想化。易宁最终选择了离职,导火索是撤了一家店。

 

撤的那家店是三一书店的奥体天虹分店。奥体天虹是城东的一处商业综合体,它身处瑶湖大学城,区位条件优越。书店人员钟强透露了今年8月闭店的原因——分店收入无法承担上涨的租金和成本。

 

2015年,首家三一书店在铜锣湾广场开业时曾掀起过不小的热度,被网友称为“南昌第一家新派独立书店”。有资料显示,三一书店最多时曾开有5家分店,而铜锣湾广场店倒在了2020年。此前,西西弗书店也进驻了铜锣湾广场,开在了这家三一书店楼下。

 

在地图软件上搜索,南昌的三一书店目前只能找到高新店一条结果。而仅剩的这家店,经营状况也不尽人意。


▲三一书店高新店的内景 摄/李重衡


▲三一书店售卖的文创产品 摄/李重衡


书店收入主要靠文创产品和水吧的销售,但由于“人员成本相对高,客流量少,客单价也比较低,仍处于亏损状态。” 钟强称,疫情期间,三一书店曾以充值赠送等方式来进行自救。书店能够继续营业,还得益于高新区政府给予的政策补贴。

 

独立书店运营出现问题,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网上书店低成本所带来的挑战。易宁解释说:网上书店成本少、销量大、有回点,能毫无压力地打四五折优惠促销,由此导致的价格差对实体书店是致命的。网络购书省去的时间成本也进一步推动着消费者转变购书渠道。

 

数字阅读也长期影响着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客流量下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爱看书了。“倡导全民阅读”连续8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纸张价格提升、书号审核趋严等情况也在进一步紧逼实体书店。“卖书不挣钱”已经成为了近年来行业的共识。因此,大部分独立书店不得不顺应“书店2.0”的业态转型趋势,进行店面升级以及开设咖啡、文创等复合型消费服务,将书店从单一的图书零售转变为多元的消费空间,以适应市场新需求。但增加销售来源的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支出。

 

重庆知名独立书店——刀锋书酒馆的创始人江凌对此深有体会。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前一天,他在B站分享了他开店失败的经历。标题充满了自嘲意味:“从50万到破产,手把手教你开垮书店。”

 

江凌在视频中表示,自己在入行前就了解到只卖书不赚钱的现实,于是他选择将“书店2.0”做到极致:咖啡、文创、餐食、沙龙、签售会应有尽有,加上丰富营销所带来的媒体报道和专访,书店一度登上大众点评书店TOP1的位置……但几经折腾,书店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江凌之后才想明白:即使做咖啡、文创这些复合型业态,也要做得像模像样,不然消费者同样不会买单。这代表还要引进大量相应的人才,团队和店面必须不断扩大。但代价是要承受不断上升的投资额与成本压力,最终把书店拖垮。

 

一两个人就能开独立书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进书的钱拿去存在银行的利息,都比卖书的利润多。” 江凌说。

 

2019年,三一书店在其公众号推文《三一书店的情怀》,描绘了其作为一家独立书店所践行和追求的人文理想。文章末尾写道:“一个有情怀的三一书店,必将因此走得更远。”那时,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孜孜以求的情怀会这么快拜倒在残酷的现实之下。

 

“如果饭都吃不上,穿得好看又能活多久?”钟强说。


▲拾得书屋新店所在的世纪风情商业街 摄/李重衡



以“保守”彰显价值

 

情怀和营利之间也并非绝对冲突。

 

江凌在视频中指出了独立书店的另一条路:那些依然想开一家独立书店的人,可以在已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选择低租金的地段开店,店面及员工保持中小规模,同时保留纯粹的图书销售,使成本最小化。用江凌的话说,就是把开书店当作爱好来养,而不是生意来做。

 

南昌的另一家老牌独立书店——拾得书屋就走了类似的路。

 

拾得书屋创立于2010年,历经三次搬迁,店面始终如一:小型规模、传统装修、单一零售。尽管显得相对保守,但这种保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是显示其“独立”的价值所在。与走规模化的“青苑”、“三一”相比,“拾得”在形象上更贴近一家独立书店的模样。

 

书屋创始人杨兆已经从事图书行业20余年,在开书店之前,他就在南昌一家书店做销售。2010年,杨兆从书店离职,转而到北京继续从事图书工作,接触到了库存图书的渠道。怀揣着“将散落的好书归于一处”的想法,杨兆回到南昌,与伙伴一道在国威路挂起了拾得书屋的招牌。卖库存书成为了拾得书屋的一大理念和特色。

 

“买新书没有‘拾’的随意和‘得’的惊喜”,“拾得”二字源于其多年淘旧书的体验。

 

和“书店2.0”眼花缭乱的服务不同,几十平米的拾得书屋是一个纯粹的淘书圈子。逛书、挑书、看书、买书构成了顾客在店里的一切行动,甚至没有可以坐下来阅读的地方。库存书较低的成本带来了较大的打折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顾客从线上拉回到实体书店中。杨兆表示,如果专卖新书的话,“拾得”可能早就歇业了。

 

但杨兆并不是单纯为了减少成本。在书店集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保持传统的业态依然需要足够的底气。对杨兆而言,这种底气来自于多年从事图书行业所形成的操作习惯和价值倾向。“尽管这种价值不一定是大家公认的方向,但我们就是这么走下来了。”杨兆说。

 

开店11年来,“拾得”以价格低、质量高的人文社科图书赢来了不小的名气,积累了一批忠实的书友。顾客往往不是特地为了某本书而来,而是在杨兆精心遴选下的书丛中“寻宝”。文化学者熊明对拾得书屋的印象是“很接地气,价廉物美,氛围也好,去买书的人也同样斯文”。


▲拾得书屋店内摆放的部分书籍 摄/李重衡


在书店忙了几年后,杨兆从主理人退了下来,转而在北京找了一份关于图书的新工作。这份工作除了带来新的收入,也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精力,但他依然没有放下店内图书采购的职务。而日常事务则主要由杨兆的太太叶子,以及两名年初招募的员工——小江和小雨来负责打理。

 

较为低调的姿态没有给“拾得”的生存状况造成太大的压力。杨兆表示,疫情对“拾得”同样有影响,但得益于线上网店销售和书友的支持,依然能够维持生存。

 

但对于杨兆和“拾得”来说,2020年依然是充满转折的一年。“拾得”在这一年迎来了第三次搬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40平米的老店开始摆不下书;二是杨兆和合伙多年的拍档在这一年迎来了分别。对于后者,杨兆释然道“大家都该有新的生活。”

 

今年年初,拾得书屋从待了10年的文教路搬迁到一条名为“世纪风情商业街”的路上。虽然名叫商业街,但实际上是一条包围在居民楼中的僻静小巷。这里鲜有人经过,古色古香的“拾得书屋”木制招牌挤在一家广告店和一家汽车养护店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拾得书屋是在2011年搬到文教路的,这里像是整个书店业生死存亡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在城市改造和网络电商的冲击下,这条曾经的“旧书一条街”见证了太多书店的挣扎与落幕,从前的书香气息在稀落的几家书店中已经难以寻觅。

 

杨兆在2020年底萌生了搬店的想法。尽管文教路地租相对便宜,离开也意味着要告别一些熟悉的书友,但书店的整体环境已经不理想了。对于杨兆来说,这种理想不单单指营利上的需要。

 

“还是要寻求变化,人生难得有机会跳出舒适区,你也加油。”在宣布书店搬迁的推文中,杨兆在一条“不要脱离老师大”的留言下回复道。

 

但在书店的经营模式上,杨兆并没有寻求什么变化。在咖啡、文创几乎成为书店标配,分享会、签售会等沙龙活动大行其道的当下,杨兆仍然保有自己的态度。唯一大的变化是“拾得”积极拥抱了网络销售,在方便与老书友联系的同时,也为书店的营收带来了帮助。

 

对于大环境下书店业态的不断拓展,杨兆其实并不排斥。在他看来,书店的变化也是源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书店自身生存的需要。只是“拾得”目前的情况没必要、也不值得去走出这一步。

 

经常有书友建议“拾得”定期举办读书会,但杨兆本人的时间以及门店的条件等并不合适。杨兆肯定名家分享会等文化活动在书店互动性上的贡献,但对其传播图书的效果保持怀疑。“有些读者往往是通过自我的对话,以及人与事物的相遇,来打造自己的阅读取向。”

 

拾得书屋依然是一家书店,而不是“阅读文化体验空间”。杨兆仿佛在有意与拉远书籍距离的东西保持距离。


▲拾得书屋新店 摄/李重衡‍



不同的未来

 

如今,拾得书屋搬迁已近一年。地理位置上的偏僻带走了一些客流量,不过经营空间变得更加宽松,杨兆可以更自由的把书店开下去。

 

叶子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或书友群内进行好书推荐,同时标上原价与折扣价,很多书一会儿就能售出。业界普遍叫苦的这一年,杨兆用“比较良好”四个字来概括书店的营收情况,“能够正常开销,能够有所盈余”,今年“拾得”都做到了。

 

书店的各方面都比较稳定,杨兆也没有做什么长远的规划,毕竟他自己也要经常回北京工作。他打算只要做到稳步发展,维持住现状就好。对“拾得”这种小型书店来说,低调前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规模更大的青苑书店依然需要从行业和市场的视角来考虑未来。万国英认为“青苑”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内容的建设,“利用消费者在内容方面的需求,找出市场空白,再反向引导上游出版,从而补齐市场。”如同“北京开卷”所指出的“去中心化”策略,“‘青苑’近30年的从业人员也需要‘去中心化’”,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书店的命运走向。

 

这两家老书店尽管呈现出“‘青苑’向左,‘拾得’向右”的发展方向,但显然,它们都仍在坚守开店的初心,也都有一批始终关注书店动向的忠实书友。并且,万国英和杨兆都在与过度的商业模式划清界限,多年的行业经验告诉他们,独立书店的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

 

▲青苑书店总店内景 摄/李重衡


相对年轻的三一书店依然具有发展潜力,很多商业项目向他们抛去橄榄枝。但钟强对此不以为然,经营压力和投资回报比使得他们并不愿意去拓店。挥之不去的亏损依然让三一书店步步为营。

 

“现在独立书店说精神标杆,已经不现实了”,钟强认为,独立书店会越来越小众,在全民阅读政策趋势下,公益性图书空间会逐渐代替商业性质的书店,前者的亏损压力更小,而提供的服务更多。

 

三一书店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门店位置方圆5公里内,就有南昌高新区政府重点打造的高新区图书馆和艾溪湖美书馆。在美团上,两家图书馆的评分和评论都比三一书店多出了不少。钟强自己也坦然,他会选择图书馆这类空间来阅读和自习,而不是书店。

 

实体书店未来会走向何处,有太多人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行业把关注点更多聚焦于品牌书店上,运营和资本的策略角逐在它们之间不断上演。去年年底,被看作“书店3.0”的茑屋书店华中首店正式确定落户南昌,这家来自日本的书店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被业内人员认为是“压倒式的姿态”;以快速扩张为战略的西西弗书店也逆流而上,在半年时间内全国新开15家店,以300多家的门店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越来越多的品牌书店开始进军南昌。11月27日,继西西弗、几何书店之后,钟书阁也在南昌红谷滩迎来了开业。

 

独立书店的战线则显得默默无闻。在生存的残酷背后,仿佛还有一些如一盏灯火般的东西值得独立书店店主们坚守。

 

可以是“青苑”发出求救信后,书友们争相充值给万国英带来的感动;也可以是“拾得”搬店期间,四个人忙完后坐在书堆里吃外卖,吃完再和前来帮忙的书友一起干活这样简单而温馨的日常。

 

杨兆在搬店日记中写道:“在书店的人还是幸福的,这种幸福的建立来之不易,它建设于十年二十年的人生道路,这么多的书友一路走来,刻意和随意之间,稚嫩的脸庞爬上了岁月的痕迹,有一天我们还会改变,那天希望我们还会再见。”

 

杨兆说,“这几年的一些新的客人,尤其是年轻群体,让我们觉得阅读的人群没之前想象的那么悲观。”无论读者是在书店逛书,还是愿意接纳那些“枯燥”的人文艺术类图书时,杨兆都会感到高兴。

 

新的书店从业者也在迎难而上。在拾得书屋搬迁后的第二个春天,陆上书店也将迎来自己的新店。这家年轻的独立书店在2018年时由三个年轻人联合创立,开在一家杂货铺的二楼。书店的选书风格和文创产品充满个性,设计感十足。开业两年半,“陆上”便拿下了两个中国最美书店周奖,以及一个十佳书店品牌奖。创始人Cassie称,“陆上”会朝着“旅居感的沉浸式书店”的方向探索前进。

 

目前老店已经关闭,它即将在青山湖旁的一个新商业体中迎来上千平米的全新空间。开业后,这也将是南昌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

 

第二届下榻艺术节上,南昌几家青创艺术机构分享起这一年来的状态。沙龙上,陆上书店主理人邢泽宇谈起为明年开业所做的准备——跑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艺术节和书展活动,以及门店装修。“然后其他的事情……”邢泽宇低下头苦笑说,“我比较惭愧,没有做什么事情。”

 

旁边有人接话:“你们把陆上书店打开来就是最棒的事情。”(文中钟强、易宁为化名)


陆上书店老店内景 图源网络



-本文为2019级新闻班深度报道课程作业-

-指导老师:梁德学-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谢隽 | 刘世南 | 孟范昆 胡剑云 | 田浩然 | 梁飞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 邓超 | 孙平 | 丁旦 | 麻卫 | 李豆罗 | 席毅林 | 夏海波 | 郭名生 | 王磊光金晓梅 | 幼儿园实习生之死 | “梦时代”跳楼少年 城中村折叠 | 进食障碍 | 鸡娃妈妈 | 卫生巾互助 | 个人的学校 | 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志妈妈零废弃村落 | 非洲猪瘟 | “拯救”保安潘有 | 考研者纪实 |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 事实孤儿之家架空层搬迁博弈 Connie Mom | 村播 | 寻亲记抗癌厨房 | 师大体育江湖 | 自闭症日 | 直击高考凡尔赛  | 希望热线 | 古着 | 剧本杀 大山守望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